1. 简单百科
  2. 芳村区

芳村区

芳村区,原广州市的区一级行政单位。位于广州市西南端,东经113°10'~113°16',北纬23°02'~23°07'。北、东面临珠江,与白云区石井镇荔湾区海珠区隔江相望,南临珠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南海区相邻,西与南海县接壤。芳村区面积42.6平方公里。截至2004年,芳村区常住人口为18.77万。截止2005年,芳村区下辖9个街道:石围塘街道街、花地街、茶滘街、冲口街、白鹤洞街、东漖街、海龙街、中南街、东沙街。政府驻地芳村区芳村大道西2号。

芳村区属珠江三角洲北缘,地势平缓,偶见几个小小山岗,相对高差不超过20米。地近北回归线,距南海海岸仅100公里左右,气候温和,无严冬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芳村地区属南海郡。明洪武二年(1369)后,芳村地区分属番禺县、南海县。民国26年(1937)后,芳村地域陆续划归广州市。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芳村区才成为独立的市属行政区。从1949—1985年的37年间,经历了三次建区两次撤区的历程。2005年9月,广州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芳村区建制,由新的荔湾区人民政府对原荔湾区、芳村区的区域实施行政管理

芳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1949年之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中国建国以后,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稻已部分为蔬菜、花卉、水产养殖所取代。芳村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1949年之前,多是一些手工业作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芳村是广州钢铁、造船、机械、化工、医药、香料的重要生产基地。

名称

在芳村区内,对于芳村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元朝至民国初期,芳村一直未被用来为都、堡、乡一级建制冠名,民国5年(1916),芳村地区属番禺区管辖的部分,组建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归广州市管辖,芳村才第一次被用来为区级建制冠名。清同治十年(1871)《番禺县志》卷二舆图、卷三舆地卷中第一次出现芳村地名(芳村是茭塘司茭塘都的一个村),清同治《南海县志》中也有相关记载。因为此前的省志、府志、县志一般不会记载村名,故区名芳村具体的由来很难从史志类书籍中得到进一步考证。

因广植花木而改名芳村

最早来芳村定居的是方姓一族,故名方村,后来因为该村的人广泛种植花木而改名芳村。但经过考证,宋开禧元年(1205),从南雄府始兴县南迁珠江三角洲的33户98人(一说97人)中并无方姓人氏。

对此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芳村原称“荒”村,此名太俗,亦因广泛种植花木而四野芬芳之故,取其谐音而将荒村改称为芳村。

因芳村园而得名

南汉时,芳村地区有一个名为“芳村园”的园林,芳村由此得名。此说法来源于1993年,由芳村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的《岭南第一花乡》中的序二里记载:“据《南汉纪》载,当时广州市‘宫城左右,离宫数十’,诸如刘王花坞、泮塘、芳华园、芳村园……,不胜枚举。”但《广东通志》《广州府志》《番禺县志》《南海县志》等旧志中均有关于刘王花坞的记载:“刘王花坞在泮塘,名华林园,其芳华园、芳春园俱在城北,飞桥跨沼,林木拥夹如画。望春园在城南二里,独花坞故址,宋末犹存。芳华苑在千佛寺侧,桃花夹水,一二里可以通舟,已尽为民居。”可见,这些带芳字的历史园林均不在芳村,而且也没有芳村园的记载。

由芳圃谢村演变而来

芳圃谢村者乃番禺莘田(后划归花都区县,今花都区北兴镇莘田村)谢氏之始祖,生于元朝,宋开禧元年(1205),他的第7代孙谢氏始祖谢忠卿(俗称六郎公)由南雄府始兴县牛田村南迁番禺大田村(今白云区江高镇大田村),乃芳村谢氏的始祖,义叟定居芳村,大约是明洪武时期(1380年前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孙中山文献室存有《番禺芳村谢氏族谱》,该族谱对谢氏迁移过程有详细记载。《番禺芳村谢氏族谱》附有《重修芳圃公墓碑志》一文,碑文由广西上石西州知州谢元光(谢芳圃远孙)记于明嘉靖丙辰年(1556)秋。碑文显示:“祖芳圃公,原居大田乡,为七世,墓在杨武都眠羊岭。盖祖之税山,自宋而卜葬者也(原注:宋字应改元字,芳圃公生在元时,此云宋者,因前人之讹,而未考订改正也。)厥后子孙繁衍,析居若大田、若莘田、若市桥、若芳村,皆祖之远裔。”

从《重修芳圃公墓碑志》可以看出,在明嘉靖年间已有了芳村二字的文字记载,比《番禺县志》早了315年。至此,芳村是否由芳圃谢村演变而来,有这种可能,但并无根据。

历史沿革

秦至明清时期

秦朝以前,芳村地区还是一片古海,只有一些沙洲露出海面。秦汉逐渐形成冲积平原北宋初期,芳村的大通镇是广州市八大名镇之一,大通港颇具规模,是当时广州的一大港口。

明洪武二年(1369),设广东省行省广州府,辖南海番禺区等县,芳村地区分属南海番禺县管辖。即花地河以东之上、下芳村、白鹤洞等属番禺县;花地河以西之石围塘、秀水、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中、海南省等属南海区。明清时期,芳村的花地街道(地)已成为旅游胜地。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10年(1921),广州建市。市政厅下设公安等局,公安局下设区署、分署。芳村花地分设公安分署,芳村部分地区首次直接纳入广州市警察区域。

民国26年(1937)7月,原属番禺县菱塘司管辖之崇文社乡(即崇文二十四乡),划归广州市。较之民国20年广州市公布的“权宜区域”有所扩大,大体包括现芳村区花地河以东区域。民国35年11月,原属南海县管辖的葵蓬、凤溪、西滘划归白广州市。民国3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将市区划为28个行政区,芳村地区设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合并,成立芳村区人民政府。自此,芳村首次单独设立区一级政权,直属广州市。1954年6月,撤销芳村区,将其所辖之山村、芳村、花地、冲(涌)口等4镇划入河南省区(今海珠区);沙涌、鹤洞、东滘、西塱村、南滘、东漖镇槎滘村、葵蓬等8乡划入新滘区。1959年4月,龙溪、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中村海南省、增滘、秀水从南海区划归广州市,并入郊区(新滘区已撤销)的鹤洞公社。至此,今芳村所辖区域全部划入广州市。

1960年5月23日,成立芳村人民公社,同年7月6日,芳村人民公社改为芳村区,受广州市管辖。1961年11月,广州市荔湾区石井镇,海珠区的新洲、新风、新滘,越秀区三元里、嘉禾、龙归等7个人民公社划入芳村区。

1962年5月,再次撤销芳村区,芳村地区归广州市郊区管辖。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11月第三次正式成立芳村区,为广州市的市辖区。2005年9月,广州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芳村区建制,由新的荔湾区人民政府对原荔湾区、芳村区的区域实施行政管理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芳村区位于广州市西南端,东经113°10'~113°16',北纬23°02'~23°07'。北、东面临珠江,与白云区石井镇荔湾区海珠区隔江相望、南临现洙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南海区相邻,西与南海县接壤。除西部部分地段夕卜,为珠江所环绕。东西最宽8.8千米,南北最长8.3千米,面积42.6平方公里(1993年经市测定包括珠江水面面积实为46.2平方公里)。

气候

芳村区地处北纬23°,置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亚热带,境内气温较高。因距南海海岸线仅100公里左右,受季风环流控制,常年气温虽高,即便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夏季,也极少酷暑天气;1991-2005年,气温最高的一天(19998年8月4日)也仅为36.5°C。又因南岭山脉具有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天然屏障用,故冬天无严寒,1993年1月是1991-2005年中月平均气温最低的一个月,月平均气温11.9°C。

夏季虽无酷暑,但一年中高温时间长,1991至2005年的年平均气温为21.6°C至22.9°C,属高温度地区。一年之中,最热的时间为7至8月。1991至2005年,7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8.7°C,8月份为28.5°C,4至11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均在20°C以上。低温期短。一年之中,1月份最冷,1991至2005年,1月份平均气温为13.7°C,低于3°C的时间极少出现。未出现过霜冻,也没有下过雪。

地形地貌

芳村区地处三水区盆地,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

芳村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平均正高5.5~5.8米长,相对高差2米左右,多为第四纪堆积层,厚1.5~30米。在白鹤洞一带,有顶部高程相差很小的小山岗群,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最高标高25.2米,属二级台地。海北村、海南村各有一座小山岗,岗顶标高17~20米,岗体保留不够完整,且面积很小。

水文

花地河荔湾区的最大内河,它连接着广佛水道,是珠江航道的一条支流,全长约8.44公里,平均宽度90米,流经7个街道9个经济联社,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

土壤

耕地土壤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土,属一个土类,15个土种。其中泥肉质泥田、泥田占耕地面积的75.2%以上,属高产田。咸田(发赤田)占区内耕地面积的20%左右,属低产田。非耕地为薄层红壤。

自然灾害

区内地势低洼,河涌纵横,每遇台风暴雨,加上北江东江西江洪水影响易成洪涝灾害,据建国前306年统计,每10年差不多有4年受灾。较重的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民国4年(1915)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建国后的1959年、1966年、1968年、1974年、1982年等也发生了较重的洪涝。旱灾历来少于洪灾,但也时有发生。据建国前306年的统计,平均每7.1年便发生1次旱灾,且春旱多于秋旱。特别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民国2年(1913)、32年、35年的旱情最为严重。建国后的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的4个月仅降雨55.5毫米,旱期长达103天,自清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起至民国38年(1949)的129年中,共发生较大风灾(主要是台风)23次。建国后,从1951年至1984年的34年中,台风直接威胁芳村的有17次,平均每两年一次。夏季是台风的盛期,约占发生台风总次数的80%。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初五日及九月二十三日、清同治元年(1862)七月一日的三次台风,损失惨重。建国后,1957年、1964年、1983年的台风对芳村影响最大。

行政区划

截止2005年,芳村区下辖9个街道:石围塘街道街、花地街、茶滘街、冲口街、白鹤洞街、东漖街、海龙街、中南街、东沙街。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

建国初期(1950年10月),有8619户,34570人。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人数分别为15353户、62567人,23209户、104063人,33697户、127325人,42172户、167803人。

2004年,区内常住户人口为至18.77万人。

人口密度

芳村区属城乡结合部,街道人口密度大于村、镇。1990年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39人(按普查人口统计)。

人口变动

建国初期人口为34570人,到1990年为167803人,人口增长4.85倍。人口机械增长大于自然增长,如1985~1990年的6年间,按常住人口计算,机械增长7550人,自然增长5493人。

1991至2004年,全区共出生2.37万人,死亡1.60万人,增加7689人;同期迁人人口19.04万人,迁出15.10万人,增加3.94万人,14年内机械增长是自然增长的5.12倍。

人口结构

全区16万多人口,由汉、壮、瑶、回、满、畲、侗、土家、黎、苗、仫佬族、白、蒙古、土族等15个民族构成。以汉族为多,少数民族人口为397人,占0.23%。

1964年男女性别比为105,1982年为102.64,1990年为1133.45,呈上升趋势。

民国24年(1935),12岁以下儿童占24.2%,51岁以上人口占8.19%。1964年14岁以下儿童占38.0%、51岁以上人口占13.37%、1990年14岁以下儿童占18.24%、51岁以上人口占19.18%。儿童比例由低到高再降低,年岁大的人口稳步上升,表明建国后,社会安定,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控制,人口有逐步老龄化的趋势。

民国24年,文盲所占比例为65.3%、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仅占5.37%。1990年文盲率降低为11.01%,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口达到56.59%。

1990年,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为114805人,占总人口的68.42%6。在业人口99208人,占适龄人口的86.4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7517人,占17.66%;从事第二产业的有48257人,占48.64%;从事第三产业的有33434人,占33.7%。

1990年,常住人口为141386人,抽查了112746人的姓氏,占常住人口的79.74%,共有372个姓,其中以陈、梁、何、李、黄、郭、叶、林、卢、周姓为多,这10姓占抽查人数的53.4%。

社会事业

教育

2004年,全区有中小学校(含公厂办、民办)50所(另有幼儿园42所);在校学生4.2万人,教师2154人,分别比1990年增加2.56万人和1791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小学升学率,1996年以前为99%左右,1997年以后均为100%;初中升学率,由1990年的69.2%上升到2004年的93.3%;高中升学率,由1990年的4.7%上升到2004年的94.7%。芳村小学、芳村地区儿童福利会幼儿园分别于1994年7月和1996年1月被评为省一级学校和省一级幼儿园;2003年,广州市真光中学被评为省一级学校,该校是区内第一所省一级中学;2004年,大策小学被评为省一级学校;2005年,汾河中学被评为市一级中学。1995年,芳村区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2000年又开办了全区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康迪学校。

医疗

2004年,全区有区局与驻区医院11家,各类医疗门诊部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农村卫生室32个。90年中期,修建了新的区中医院与区妇幼保健院,改造了芳村区第一人民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2005年5月,经改造的芳村区第二人民医院组建为广州市市糖尿病医院。2004年,区属医院共开设病床218张,比1990年增加16张,按全区常住户籍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病床1.2张。2004年底,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520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人。区属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抢救出了心搏骤保停达15分钟的脑死亡患者和全身严重创伤10多处、已呈现出血性休克的病人,断手再植手术获得成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芳村分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芳村分院的前身是广州市芳村区中医医院,2002年起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为基础组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系一所综合性中医医院,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重要的医疗、教学、科研基地,承担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及临床实习任务。芳村分院设急诊科、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学小儿科、针灸推拿科、眼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等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设有放射科检验科、B超室、心电图室等,拥有CT、全自动生化仪、彩超、动态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等先进诊疗设备。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广州市慈善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广州市慈善医院)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为解决广州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看病难”问题,由社会捐资、政府资助兴建的一所公立医院,是中国首家完全新建具有慈善救助服务性质的大型综合医院。该院于1996年10月开始筹建,2002年10月28日正式开业。经广州市政府批准,由广州市慈善会和慈善服务中心授权广东省中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慈善医院。目前医院住总院床位数为500张,总建筑面积为33785平方米。

体育

1991至2000年的10年间,累计有30多万群众参加强体健身体育活动,共举办大小运动会200多次,参加运动会的人数达5万多人。一批运动员在市、省、国家及世界级运动会上获奖,如市第九十二中学的李劲、残疾人冯英姿等。2001年9月,区体育中心首期工程竣工。同年11月,全国第九届运动会网球比赛在广州市芳村区体育中心网球场举行。2004年9月,区体育局与广州市网协共同承办了广州有史以来级别最高、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网球赛事WTA-2004年“金剑南杯”广州市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

文化事业

芳村区少年宫、区文化中心分别干19996年9月和1998年相继建成。2004年,芳村区图书馆藏书达20多万册,已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芳村区文化馆已于2000年底建成省一级文化馆,九个行政街道都建起了文化站,石围塘街道街文化站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花地街文化站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从1998年起,举办了两届"花之韵"文化中国艺术节,建国50周年和建区10周年与建区15周年之际,举办了文艺晚会。1991至2000年,在全区17个村共演出文艺专场60多场,放映电影1070余场。

社会保障

1991年,芳村区调整孤老人员及优抚对象的生活标准,分别比1990年提高20元和36元。1992年,全区城市困难户临时救济17户17人,农村困难户临时救济45户88人,冬令救济61户。1993年,制定《芳村区敬老楼(院)暂行管理办法》和《芳村区敬老楼托养老人收费标准》,办理定期救济4人。1991-1993年向困难户发放冬令救济款共1.61万元。1994年,妥善解决了48位孤老、"五保户"、孤儿的生活问题,节假日向他们发放慰问金2.1万元。1996年年底,全区有社区服务中心4家、敬老院2所、敬老楼4栋、居委会办的社区服务网点168个,而且实现了街街有残疾人工疗站。1995-1996年共发放救济款50多万元,使被救济对象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经济

综述

2001年区国内生产总值274997万元,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10万元,减少1.2%;第二产业增加值109908万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50579万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继续向第三产业倾斜。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5.3:40.0:54.7。

2004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7.68亿元,比1990年的3.25亿元,增长了10.59倍,年均递增19.12%。1996年,全区17个行政村中有4个村率先进入农村经济总收入超亿元村行列。2000年,亿元村增加到10个,即增滘村、东漖村、海南村、西塱村、茶滘村、海北村、花地村龙溪村、东塱村、葵蓬村。增滘村农村经济总收入更达5亿多元。2004年,11个经济联合社的总收入超亿元。1991至2000年,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人年均递增19.01%,2000年达到1.37万元。2004年,全区农民转为居民后的人均收入为1.49万元。

第一产业

芳村区历史上属农业型经济,1990年,农业总产值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5%。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内耕地面积日益减少(2002年底仅剩耕地面积792.6公顷,比1990年底减少628公顷,20022年因统计口径变化,耕地面积变为1347公顷,年均递减4%),加上工业的快速发展,全区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年递减,2004年,农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200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2.52亿元(现行价,不变价为1.02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16.3%,年均递增1.51%;2004年,农业总产值为3.64亿元(现行价,不变价为1.57亿元)。为缓解芳村区内耕地日趋紧张的矛盾,从90年代中期开始,芳村区组织一批有技术,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到南海顺德区花都区等市(区)从事异地种植,1996年异地种植面积已达600公顷规模,到2000年便超过了区内现有耕地的总面积。

花卉、蔬菜种植与禽畜养殖是芳村农业生产的三大支柱。其收入占农业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1990年的72.9%(1990年农业经济总收入14010万元,其中花卉蔬菜种植与禽畜养殖收人10213万元),上升到2000年的94.3%(2000年农业总收入53139万元,其中花卉、蔬菜种植与禽畜养殖收人50110万元)。花卉种植面积在90年代以11.6%的速度逐年递增,而且从国内外引进了一大批名优花卉品种,花卉收入(含观赏鱼)占农业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1990年的339.4%,上升到2004年的87.1%。芳村区的花卉出口值占广州市花卉出口总值的70%左右。东漖镇镇的种花能手在中国香港举办的花卉展览会上经常获奖。蔬菜常年保持面积和总产量虽逐年下降,但全区标准化菜田面积显著增加的优势,到2000年已达14多公顷,并实现了蔬菜无公害种植。禽畜与塘鱼养殖也呈逐年下降趋势。水稻种植更趋于萎缩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14年内下降了99.5%。

第二产业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工业依然是三大产业中的主体,1997年以后,工业产业当年增加值在中国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才开始略低于第三产业。90年代,乡镇工业迅速崛起,三资工业快速发展,确保了“八五”、“九五”与“十五”期间工业生产的持续高速增长,使芳村区成为广州市工业基地之一,其自身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大为改观。全区工业企业由1990年的303家,增至2004年的8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200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8.71亿元(现行价,不变价为2310亿元),比1990年的2.06亿元(现行价,不变价为2.02亿元),增长10.4倍年均递增27.6%。2004年,全区工业生产总值增至151.51亿元(现行价,不变价为118.80亿元,由于统计口径变化,不宜与前比较)。2000年,全区有8家区属工业企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即广州高得针织印染制衣有限公司、广州美业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广州蒙特利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华峰实业公司、广州裕达制衣有限公司。

90年代,镇村工业(含部分三资工业)在推动全区工业的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在全区5家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中,三资工业企业占4家镇村工业企业占1家。1991至2004年,镇村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直的比重在52%~64%之间变化。

民营工业,80年代刚刚起步,90年代取得了长足进步。2000年,民营工业企业(含个体)达到639家,是1990年的2.4倍。2000年,民营工业产值达到1.8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4%,比1990年增长9.3倍。2003年,民营工业企业(含个体)增到944家,其中产值超500亿元以上的上规模的民营工业企业有15家。

工业产品,由塑料制品、橡胶三角带、药球等较为初级的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方向发展,如复合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纳米微晶石、自动柜员机、不锈钢波纹金属车饮管、印刷电路板激光影碟机房间空气调节器等,有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被列入国家火炬项目开发产品。

90年代中后期,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虽逐步好转,但亏损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为此,区委、区政府决定,从2000年1月起,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区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03年底,全区列人产权制被改革的企业共1132家、已转制1072家,占94.7%,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产值在全区中国GDP中所占比重逐年稳步提高。1997年,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值。2000年,第三产业产值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产值之和,在中国生产总值中占51%。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在芳村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增至52.8%。

交通状况的改善,促进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公司由1990年的3家,增加到2004年的22家。1991年,房地产全年总投资2682万元,至2000年,全年实际完成投资27195万元。建筑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40395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45512万元,比1990年增长10.3倍。建成红棉苑、桥东小区、汾水小区、香石竹、翠竹苑、逸彩庭园、四季花园、万盛苑、芳村花园等一批规模较大、配套设施较齐全的居住小区,改善了居住环境。

商贸、餐饮、服务业随着城区环境的美化与交通状况的改善而日趋兴旺。广州东百(花地湾)百货有限公司、广州酒家(花地湾)股份有限公司、好又多连锁超市、盛苑酒家、东方家园、博皇国际家具博览中心等一批商家酒楼先后落户芳村,茶滘湾商业大厦也于90年代末期建成并投入使用,花地湾成为区内一个新的商业中心。

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岭南花卉市场、南方茶叶市场、花地湾花鸟鱼虫市场(后称越和花鸟鱼艺大世界)、集美居家私广场等一批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广州花卉博览园到2000年已引进知名花卉企业106家,2001年1月花博会期间(20天)花卉销售收入逾亿元。2003年11月,中国花卉博览会成功举办首届花交会,新成立的花卉拍卖中心同时开拍,是年,广州花卉博览园交易额达到21.5亿元。广州岭南南花卉市场、南方茶叶市场2004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4.5亿元和9亿元。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04年外贸出口总值达到9605万美元,比1990年的935.1万美元增长15倍。

交通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地铁一号线、西南环高速公路、龙溪大道、花地大道与芳村大道的建成与拓宽和鹤洞大桥丫髻沙大桥的建成通车,以及芳村、滘口两个大型车站相继建成并投入营运,改变了芳村区交通较为落后的状况,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004年,区内各类汽车拥有量为7419辆(不含单位自有车辆),比1990年的1263辆增长6.3倍;货运量为1048万吨,比1990年186万吨增长5.9倍;客运量为1047万人次,比1990年增长1.57倍。

公路

铁路

广三铁路

广三铁路,起自广州市珠江南岸的芳村(区)石围塘街道,经佛山市(市),至三水区(市),全长48.9公里。它开工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由美国华美合兴公司承建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石围塘至佛山16.5公里双线竣工;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佛山至三水32.4公里单线修通;同年九月二十六日,全线正式通车(全线有桥梁23座,涵渠45座),当时称省三支线。民国18年(1929)省三支线改称粤汉铁路广三段,由粤汉铁路管理局管理。

1950年,石围塘至佛山段双线中的右线被拆除,改为单线,并对原有桥梁和线路进行改造。1990年底,广三线有桥梁14座、287延米涵洞67座、1066延长米。 80年代末期,桥梁和涵洞的状态评定验收优良率分别为98%和97.7%。

石围塘火车站

石围塘火车站(直属广州铁路分局)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始建站时,站内设正线2股,站线2股。建国初,有站线2股,站台1座(长177米),候车室350平方米,售票处13.5平方米,行包仓11.2平方米。60年代开始改造客货运设施,80年代新建货仓1782平方米。1990年,该车站升级为二等客货运运站(此前一直属四等车站),站线延长至4911米,其中到发线3股(1688米),装卸货物线2股(816米)站台1座(长280米);车站配有雨棚1座(122平方米),候车室1个(697平方米),售票处1处(214平方米),行包仓1座(55平方米),其他旅客服务设施面积1131平方米;车站货场面积2.55万平方米,其中货仓3座(2394平方米),1棚2座(653平方米),货物站台3座(4766平方米);装卸机械17台。车站设运输、货运、装卸3个车间和日常作业计划组织指挥部等机构。

人文

文物古迹

民俗

扒龙舟

广州市水脉遍布,河网发达,是岭南龙舟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身处腹地的荔湾区,自古就有“扒龙船”的习俗,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同时,亦成为各村落及宗族维系感情、友好往来的重要方式。花地河位于荔湾芳村,属于珠江航道支流,连接广佛水道,途经的村落更是历史悠久的龙舟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使花地河成为龙舟盛会的天然舞台。早年端午前后,村中父老就会向兄弟村发出“龙船贴”,各兄弟村自四面八方汇聚,途经花地河前来探亲,互相以老表相称联络感情,龙船景只表演技巧不论名次,喝龙船茶、吃龙船饼、宴龙舟饭。20世纪90年代,花地河由于淤泥堆积导致河床变浅,河道日渐缩窄不能满足龙舟竞渡需求,慢慢地往日一年一度的东漖镇龙舟景也停止举办。

“人日”游花地

相传天地初开时,在农历的第七天人出现了,因此,初七这一天就被称为人的生日,简称“人日”。清代之前,广州市西关以西的花地一带有很多花园,聚集了不少文人墨客居住,如康有为梁启超就曾居住于此。人日这一天,人们会把自家的花卉摆在花园之中,让文人墨客赋诗作对和点评,爱花的广州人自然就喜欢在这一天“游花地”了。

生菜会

生菜会是农历正月间珠江三角洲一带特有的传统民俗活动,历史久远,始于明朝。清代进入鼎盛时期。生菜会期间,群众席地大吃“生菜包”的场面壮观,祭拜观世音菩萨,“求观音开库”“抢炮头”“摸蚬摸螺”等一类古老仪式习俗丰富多彩。民国时期,生菜会盛况不减,并且增加的醒狮、舞龙、唱粤剧大戏等民俗活动也逐渐兴盛起来。荔湾原芳村区冲口街道坑口村的生菜会始于清代,1966年中止,1986年恢复。

坑口生菜会是群众自愿参与的活动,人数众多,项目丰富多彩。除传统节目外,还有生菜宴(必备主菜有生菜包、斋菜、生菜鱼丸、慈姑猪肉)、连台大戏(设戏台和比武台,粤曲、舞狮及比武轮番登台表演)、狮子巡游(2013年复办,2014年邀请附近乡村前来参与)、挥毫泼墨(邀请文人墨客在品尝生菜包的同时,挥毫泼墨,吟诗作画写字。诗人朱帆写道:琼楼高矗百花丛,坑口财源步步丰。更有村头生菜会,万民祈福是新风)。坑口生菜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廿五至廿七日举行,农历正月廿六为最高潮。从1986年复办时参与者六七千人到近年的将近二十万人。不仅广州市本地人纷至沓来,四乡民众甚至港澳、东南亚等地也有人专程赶来参加。2007年5月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民俗生菜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黄大仙祠庙会

据民间传说,黄鼬是广东东莞人,晋时拜葛洪为师,修炼成仙。广东省内最早祭拜黄大仙的是罗浮山冲虚观旁的黄野人庵,而最早命名为“黄大仙祠”的却是荔湾花地的黄大仙祠。后来,在花地黄大仙祠任神职的南海人梁仁生,把祠里的黄大仙像带到南海,并挂在村口供村民祭拜。所以南海也曾建有黄大仙祠。再后来,梁仁生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谋生,临行前向黄大仙区许愿“如果发达,将回来重建黄大仙祠”。经过多年的拼搏,梁仁生果然发家,便恪守诺言在南海修建黄大仙祠,并每年寄钱回来作香火钱,南海黄大仙祠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祠庙。接着,梁仁生又把黄大仙像带到香港,并建起香港黄大仙祠,并把影响扩大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坐落在花地的黄大仙祠建于清咸丰年间,光绪三十年(1904)进行扩建,一直以来香火旺盛。黄大仙祠新春庙会从农历年初一举办到十五,有新年祈福、接财神、玉皇大帝圣诞节、上元诞(天官赐福)等活动,还会在聂氏宗祠前面广场搭建戏台,演出粤剧,并有耍猴、卖武、醒狮等表演,祭拜者人数最多时一天过万。

迎春花市

早在两汉时,广州市人便有爱花的癖好。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已说岭南入“彩缕穿花”。因广州市人爱花,种花、卖花为业的人也出现得很早,唐末已有花市雏形。南汉时,河南省(今海珠区)和芳村花地一带已成为专门种植花木的地方。河南庄头种花,在明朝已成专业,人们每天用船从河南运素馨到广州的五仙门码头上岸,因为花船多,使得这个码头被称为“花渡头”。明朝万历年间已形成天天花市,先在天字码头,后延伸至各城门。真正有意识地形成迎春花花市,约在清代的中期—19世纪清成丰、同治年间。当时设两个花市,一个在藩署前,另一个在十八甫。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除夕兴办了建国后的第一个花市,1956年将分散于各街巷的花档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用竹竿搭成牌楼,名曰:迎春花市。从腊月廿七廿八到除夕夜,一连三天三夜。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分区开设花市,花档多达2000个,市属八区除夕前三天均在一条主要街道上摆设成花街。 

岭南盆景艺术

岭南盆景艺术”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广州市荔湾区是“岭南盆景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荔湾的花地街道(地)被誉为“岭南第一花乡”,种花有1000多年历史,康有为留下了“千年花埭花犹盛”的诗句。明代以前,花埭地已广为栽培树桩盆景栽培,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九里香属,木本。叶细如黄杨,花成,色白,有香甚浓。广人多以最小者制为古树,树干拳曲,作盘盂之玩。有数百年者,予诗‘风俗家家九里香’。”清《番禺县续志》记载:“花埭(地)诸园林皆以卖花为业,多装设盆景。”

饮食

建国前及建国后一段时间,芳村地区有吃生鱼片鳢科)的习俗,现多为火锅所替代。鱼头、鱼尾、鱼片汤本地人也普遍爱好,人们把冬天吃姜葱鲤视为进补,故有“姜葱燠肥鲤,冬天唔使(不用)盖棉被”之说。芳村是水乡,吃野味甚少,狗肉则为人喜爱,故有“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稳(即站不住脚)”之说。此外,还有吃腊田鼠的习惯,增滘村一带尤甚。 在传统习惯上,男的中老年人早晨有上茶楼饮茶的爱好,故芳村地区茶楼比较多。 一般人多是一盅两件,且多为油条、包点之类。80年代以后,饮早茶习惯日盛,且点心也趋向多样化和中高档化。

建国前,传统主食以大米为主,番薯为辅,副食以芋头、慈姑莲藕和菜、瓜类为主,鱼虾、螺蚬也是人们的日常便菜。至于传统食品且有特色的名菜则有:鹤洞油浸乳鸽、东塱柱侯鸭、冲口南乳鸡、东漖沙煲鸡、西塱梅子鸭、山村酿豆腐、龙溪君达菜、茶滘榄角炒肉松、南漖酸笋蒸鱼头、五眼桥清蒸河虾。此外,还有花地河上的艇仔粥

服饰

清代至民国初期,女装为大襟衫、唐装裤,喜庆时作为礼服一定加一罗裙。 有些人穿裙后还在大襟衫上加一件大褂。

20年代至抗战前服饰变化:男装,对胸衫、唐装裤在工农中仍是常服,时兴穿大襟衫、西装裤。青年及学生热天穿短西裤,因为受童子军装之影响,多用黄斜布料。富有人家仍以旗袍马褂为主,但西医生、有名望的教师、洋行职员则多穿西装。芳村地区以亚细亚、美孚油库、教会、培英、香港真光中学等学校与单位的人员穿西装着多些。女装,普通人家仍穿大襟衫、唐装裤,但富有人家及教师则已改穿旗袍,而且喜在袖口、衫脚杉襟、衫领等处镶一条衬线。日常穿着的旗袍多是浅蓝色士林布。冬天男女都喜欢在长衫或在旗袍上加中楼(长至膝下)或长楼(长与裤脚齐)。

建国前,广东省有一种特产布料,称为“薯茛布”,芳村、五眼桥等地亦生产这种布料,由于薯茛布价廉和耐穿以及颜似云纱,所以有很多人选购这种布料做故衣服。另有一种有花纹的丝绸衣料莨绸,又叫“云纱”或“点梅纱”,色,凉爽轻便,易洗易干,中等收入以上人家夏季喜欢穿用这种衣料做的衣服。

建国初期,西装旗袍绝迹,一般人多穿中山装或恤衫,恤衫束在裤头内。后兴起平脚恤,即夏威夷恤,布质多为斜纹卡其,颜色则是黑、蓝、灰、黄、草青、而白恤衫蓝西裤则时尚一时。冬天多穿反领棉褛,女的棉褛前襟有两排纽扣,即习惯所称的“列宁装”。50年代中期曾出现女装连衣裙。

80年代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衣着质地也渐趋高质面料,夏天男穿恤衫或T恤女的花式多样,色彩也讲究鲜艳,冬天即以西装、机恤、风衣为盛。棉衫、大襟衫在老年人中还偶有所见。

习俗

风景名胜

黄大仙祠

位于芳村区政府东南,花地大凼尾。据传,始建于清咸丰六至八年(1856年至1858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是一座宽敞、轩昂的三进古建筑。此祠为儒、释、道三教合一,各种不同信仰的人都可到此朝拜。新黄大仙祠复建工程在原地动工兴建,于1999年2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德国教堂

坐落在芳村联合围码头旁、芳村大道东冲口街信义路德国老教堂,全名为德国信义会教堂,是广州市唯一的一座德国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6年前,因为位于洲头咀隧道建设范围内不得不“让路”。为了保留这一古建筑,建设方将它“整体打包”向东南方向斜向平移约26米,并对教堂进行维护保养。随着洲头咀隧道工程建成在即,又将进行第二次搬家——回迁原址。德国教堂不仅成为广州的一处重要的历史建筑,还成为广州城市发展变化的见证者。

谢家祠

原来的谢家祠,由三间颇具规模的聂氏宗祠组成,前两间坐南朝北,称作北便祠;后一间坐北朝南,称作南便祠。这三间祠堂加上堂前空地,占地近5000平方米。而北便祠门口就是河涌,够容纳四五十人的大船通行,可直抵珠江白鹅潭。到如今,谢家祠仅留下南便祠作为凭吊遗址。

毓灵桥

毓灵桥位于芳村区冲口街大冲口涌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石桥。建桥时间一说建于明代,一说建于清道光年间。桥名“毓灵”乃因历史上这里称钟秀乡,取其“钟灵毓秀”之意。桥长25米,宽2.04米,两端有石阶式引桥。桥面部分由15节宽厚均为40厘米的完整石条组成。2个桥墩宽厚均为2米,接近水面部分成船形以减少水的冲力。整座石桥结构紧密,没有雕刻任何花纹图案。桥的用料为质地坚硬的青花岗石。历史上,当地人认为毓灵桥锁住了冲口山川之灵气,才使当地涌现出不少人才志士,故此桥有“龙门”之美称。由于年久失修,该桥曾严重损坏,1990年秋古桥得以修复。

通福桥

五眼桥位于石围塘街道街五眼桥涌东面,现存的五眼桥建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通福桥,曾是省城广州市往来佛山市的要道,号称“省佛通衢”。通福桥有五个桥洞因此被广州市人称为五眼桥。1993年9月,通福桥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新大押位于五眼桥横街17号,此建筑物建于清光绪初年,2011年12月,公布为广州市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车歪炮台

车歪炮台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塱村大黄滘口附近珠江上的龟岗岛。炮台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是清代广州的护城炮台。龟岗岛地势险要,是当年货船、军舰从珠江南航道进入广州市的必经之地。该炮台工程浩大,建筑坚固,炮台基础厚约3米,炮位通道墙厚2.1米,垛口高约1.2米,厚0.9米。贮存弹药的仓库“药局”高约5米,直径8米,墙厚达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该炮台曾先后有过抗击大英帝国侵略者的光荣历史。1922年,孙中山中山舰与驻守车歪炮台的陈炯明叛军展开激战,最终冲破封锁,进驻白鹅潭江面。1993年,车歪炮台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天然要塞的特殊性,龟岗岛至今未对外开放。随着时代的变迁,车歪炮台有望经过修缮,开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鹅潭与“鹅潭夜月”

白鹅潭宋代时称为鹅湖。而白鹅潭之名则始自明代,《广东新语》卷四中载:“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大天鹅浮出,则船楫坏。丙申五月朔,二白鹅状如小艇,随波下上,时无风雨.舟经此者皆见。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鹅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大通寺和“大通烟雨”

宋代广州八大镇之一的大通镇,位于芳村花地,镇内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据《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载:“僧达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广州经略使觉民题“大通慈应禅院”额后,“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内有一井、同治《番禹县志》卷五记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袅轻烟,所谓'大通烟雨'是也。”“大通烟雨”从宋代开始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广州果子食品厂内。

大王滘(大黄滘)

大黄滘是指东塱至南漖的一条人工河。传说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军广州市时,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于一夜之间开筑成一条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还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把一批唐朝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押到此处处死。

听松园

听松园是写下抗英斗争著名诗篇《三元里》的清代诗人张维屏晚年游憩之处。因喜欢听风卷松涛的声音,张维屏在园内遍植水松,并将园子命名为“听松园”。

小蓬仙馆

小蓬仙馆是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原址位于新隆沙东2号,始建咸丰七年(1857年)。2001年,由于兴建珠江隧道需要,小蓬仙馆正式启动异地重建。

杏林庄

杏林庄为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名医邓大林所建,因邓乐善好施,对付不起诊金的病人,只要求他们种植杏花树,久而久之,冲口涌一带杏树成林,杏花地区由此得名。

醉观公园

醉观公园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地处芳村大道山村桥侧,紧靠花地河。醉观公园也是由清末八大名园之一——醉观园改建拓建而成。其中,醉观公园内尚存的六松园古石桥,来自于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芳村私人园林六松园。新中国成立初期,醉观园与留芳园、群芳园、新长春园、翠林园等园合并,重新命名为“醉观花园”。1983年10月,定名为“醉观公园”。

著名人物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从2021年起,泛茶成为芳村的“明星”,号称月息超过15%,在芳村不买泛茶的人反而承担着一定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氛围之下,芳村的佳伟终于还是在2024年购买了泛茶。2024年8月,“茶叶华尔街”芳村出现泛茶暴雷事件。泛茶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发布一则《关于重组公告》表示,受各种谣言攻击导致市场不稳定,造成大量资金被限制,因此公司要进行债务或股权重组,重组方案待资产清算后发布通知。一时间多位经销商情绪较为激动,有数十人涌入“广州泛茶研发中心”,要求泛茶创始人进行兑付。此外,在被称为“茶叶华尔街”的广州芳村附近有不少专门提供借贷服务的中介机构,他们不仅为“炒茶客”解决“投资基金”,也可为暴雷的失意者提供善后贷款。

参考资料

广州市志卷二.广东省情网.2024-08-06

【美丽花城】广州芳村花名多,处处是花香.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2024-08-06

芳村区志.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2024-08-07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截至1998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4-08-07

芳村区:第三产业重 比例已过半(图).新浪网.2024-08-06

广州唯一德国教堂整体回迁原址 始建于1882年(图).人民网.2024-08-07

【党史故事】寻忆广州红色史迹(12)| 谢家祠.广州市社会科学院.2024-08-07

毓灵桥.广州图书馆.2024-08-07

石围塘街:秀水社区开展“探寻地名起源,弘扬地域文化精髓”主题活动.广州日报.2024-08-07

车歪炮台守望珠江204年,至今未对外开放,了解一下?.广州日报·新花城.2024-08-07

广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2024-08-06

广州花地河变身“水乡美景长廊”.园林网.2024-08-07

广州市志(1991.广东省情网.2024-08-06

欢迎报读广州市真光中学.微信公众号.2024-08-07

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小学.知网.2024-08-07

2024年荔湾区芳村儿童福利会幼儿园(西悦湾园区)中、大班插班生招生简章.微信公众号.2024-08-07

分院介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24-08-07

院区介绍.广东省中医院.2024-08-07

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4-08-07

荔湾东漖龙船景今年复办!重现昔日花地河游龙盛况.百家号.2024-08-07

人日,你游“花地”了吗?.人民网.2024-08-07

[即将消逝的行业·行业街·花地街] 年年岁岁此城中,人面鲜花相映红.广州图书馆.2024-08-07

盆景技艺(岭南盆景艺术).广东省文化馆 .2024-08-07

芳村区志.广东省情网.2024-08-07

松声依旧 弦歌不缀 | 一起领略百年培英的文化底蕴!.微信公众平台.2024-08-07

醉观深处 小蓬仙馆待君来.新浪.2024-08-07

古村清涌在屋旁岭南水乡现冲口.广州图书馆.2024-08-07

讲不出再见!陪伴了许多广州街坊长大的它,宣布停业.百家号.2024-08-07

岭南三大家之梁佩兰.佛山市博物馆.2024-08-07

黄世仲.禅城区人民政府.2024-08-07

广州小说创作(二).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2024-08-07

康有为.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2024-08-07

何香凝.南方网.2023-08-06

红色“她”朗读季 | 听徐燕朗读《一代女杰——何香凝》.澎湃.2023-08-06

何香凝.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2023-08-06

三年贷款近亿元优先发展教育达到省教育强区各项指标 芳村普高优质学位:100%.新浪.2024-08-07

团建:.新浪网.2024-08-07

“茶叶华尔街”再现金融茶暴雷:一饼茶炒到12万,借贷机构趁机放贷.腾讯网.2024-08-07

“茶叶华尔街”再现金融茶暴雷:一饼茶炒到12万,借贷机构趁机放贷.百家号.202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