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学忠
欧阳学忠,笔名岳啸,湖北丹江口市人,当代作家、书法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湖北十堰市武当拳法研究会会长,武当武术联合会副会长。
人物简介
欧阳学忠著有武侠小说《武当山传奇》等多部作品,曾参与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工作,参与编撰《武当拳之研究》,发表《武当拳探源》、《武当拳与道教理论的联系》等多篇武当武术论文。
作品欣赏
太极拳源于武当山,为张三丰祖师创造,是武当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是中国内家拳派武术。武当武术的宗旨是:以养生健身为主,以防身技击为次。用祖师张三丰的话说,就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武当武术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武当武术的内容是:一为以太极拳为标志的包括形意、八卦的拳法;一为以武当剑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古代兵器的械法;一为以内丹功为标志的包括各类气功的功法。武当武术弟子万千,早已形成与少林武术媲美的庞大的中华武术体系,自古武术界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曾派员上武当山考察国术武当内家拳,当时的道总徐本善热情接待了他们,除了给他们演练武当拳术,还把自己作的一首《太极拳歌》进行传唱,歌词是:
太极真传出武当,
功夫全在辨柔刚。
倘若悟得真妙诀,
强国强民亦自强。
1931年夏,贺龙军长率红三军引兵武当,创建苏维埃,红三军司令部就设在紫霄宫的父母殿,贺老总和红三军的许多指战员都向徐本善学过太极拳,红三军政委郭凡(柳直荀)还拜徐本善为师,徐本善的弟子为“合”字辈,于是就给他取名“郭合喜”。贺老总深悟太极拳“以柔克刚”之理,用于军事上大战武当山十八盘,粉碎了国民党五十一师的进剿。解放后,担任首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先后两次向武当山所在地的均州(今丹江口市)政府,询问徐本善和武当太极拳的情况。怀念和关心之情,溢于言表。在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均县政府组织文化体育有关部门作了大量的工作,后来还专门成立了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内家拳期刊《武当》,和全国武术专家学者一起,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已搜集整理发表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法、功法、套路和养生秘诀1000余万字,已经确认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个拳谱。最长的武当太极拳谱达164式,最长的武当阴阳八卦掌达300多式。
然而,太极拳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会不时卷起浪潮。就在1931年贺龙军长引兵武当学习武当太极拳这年,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先生,根本没上武当山,更没看到道人打太极拳,就否定武当武术,否定太极拳的祖师张三丰,接着又到了一趟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看到陈派太极拳,就下结论封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封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在中国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由此种下了太极拳发源地与太极拳祖师之争的根子。其实唐豪先生的论调不值一驳,笔者后面对他有质疑,这里不赘述。事实上,武当山的太极拳祖庭、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既不是某一两个人封的,也不是某一两个人改变得了的,而是千千万万太极拳弟子公认的,就连由陈式太极拳师传演化形成的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也都公认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至于赵堡太极拳、松溪派太极拳和中国其他门派的太极拳就不用说了,大家万法归宗都承认张三丰是祖师。因此,武当太极拳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向前发展。
距今十五年前,为了向中国武术界负责,对太极拳正本清源,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目,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教授、著名武术家江百龙先生领导,组织一一个由十多人参加的课题科研组,对国家体委委管课题研究项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历时三年的研究,于1992年8月1日,在武当山紫霄饭店宣讲论文进行鉴定。参加鉴定的是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二十余名全国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武术大师,对该课题的《武当拳派祖师张三丰之生平》、《武当拳派之渊源》、《武当拳派之理论基础》、《武当拳派之技击内容》,进行了认真鉴定,一致认为:张三丰确有其人,武当确有其拳,武当拳派是与少林拳派齐名的中国内家拳。这次对武当拳派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出了专著《武当拳之研究》,并在国家体委获奖。至此,太极拳发源地和太极拳祖师的争论尘埃落定,中国武术界很平静了一阵子。
没想到近几年,作为武当拳众多流派之一的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派,在极少数人的错误引导下,却又闹起纷争,把太极拳祖庭由武当山改为陈家沟,把太极拳祖师由张三丰改为陈王廷。本来陈家沟的陈氏后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从来没说过陈家沟是太极拳祖庭,陈王廷是太极拳祖师,对外只称是本家拳术,而没非分之想。而是在唐豪的文章《少林武当考》出来后,陈家沟人才顺水推舟,承认自己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承认陈王廷是太极拳的祖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通过鉴定后,陈家沟也不再说什么了。而在新世纪之初,有那么几个人竟然不顾国家体委组织全国武术界的专家、学者、教授通过鉴定,武当山是太极拳祖庭、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的定论事实,又步唐豪后尘,挑起太极拳发源地和创始人的争论,陈家沟自然响应,在有关媒体上大做文章,对张三丰祖师进行否定,引起了全国武术界的强烈不满,大家奋起反击,以大量的铁的事实对顾留馨和唐豪的文章进行批驳,对陈家沟自己编造的谎言进行质疑。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真的说不假,假的说不真!现在是到了再次对太极拳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一、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 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这已是数百年来不争的事实。然而自打唐豪的否定少林、武当两大武派的《少林武当考》发表后,在中国武术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特别是对一些太极拳的门外汉影响更大。为了正本清源,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并通过了国家体委组织的专家鉴定,澄清了唐豪等人制造的混乱,还了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貌。
1、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据《明史·方伎传》和有关典籍记载:张三丰名张三丰,字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北)人。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卒于朱祁镇天顺八年。身材颀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如戟,才华横溢,过目成诵,学识渊博,医术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绝。善嬉谐,旁若无人,因不饰边幅,又称邋遢道人。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入道,拜张云庵道长为师,后还俗专修儒学,曾在中山府安喜县作过县令,不久辞官,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命出山修炼。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当,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称为“祖师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殿堂,俗称“无梁殿”,“文革”中被毁),修炼“内丹功”。张三丰在山洞居住九载,练到九转还丹,终于练成。张三丰练“内丹功”的实践与体会,在他的著作《玄机直讲》、《玄要篇》中多有记述。内丹功俗称“气功”,其行气需要肢体动作进行导引,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张三丰创造李德印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有几种传说,一种是他看到鹊、蛇相斗(俗称“龙凤斗”),一种是他看到猫、蛇相斗(俗称“龙虎斗”),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动如飞羽,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极拳”。其实,张三丰是著名的道教学者,精通三教,而且一直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合、编创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出了一套“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意领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以虚合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前人没有的全新的拳法。这套拳法,是根据道教的太极轨迹,踏罡步斗、划弧转圈运行的,因此取名“李德印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由于包含“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八门),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五步)”十三势,故又名“太极拳十三势”,或曰“武当内家拳”。这是开天辟地以来,张三丰首创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这是武当内家拳的母拳。以后的形意、八卦,以及后来的各种门派的太极拳,都是从张三丰创造的这套太极拳中派生出来的。
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后,接着云游四海,北燕赵,东齐鲁,南吴越,西巴蜀,隐显遨游。于明朝初年重上武当,结庐凤凰山下,人称“会仙馆”,捧读三教圣书,收徒传道授拳。张三丰先后两次上武当山,在武当山居住达三十年。时五龙、南岩、紫霄各宫殿,俱毁于兵火。三丰与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洪武年间,张三丰因收武当道教主持孙碧云为徒,张三丰事迹被传至朝廷。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不赴。十八年又遣臣沈万山敦请,亦不赴。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三丰深得道法,广其神通。五年丁亥,永乐皇帝命给事中胡荧等斋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数年不遇。他日游四川省,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并对武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永乐十年,成祖下诏称张三丰为“老师”,并请入朝,不赴,唯以诗词托孙碧云转奏。诗云:
答朱棣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
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荛苦有情。
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成祖读诗后封张三丰为“武当真人”。遂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大岳太和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并敕建遇真宫,下旨铸塑张三丰铜铸镏金像,置于宫内大殿,香火祀奉,给以帝王的待遇。明朝历代皇帝无不崇敬张三丰的道德武功,屡屡予以加封。朱祁镇天顺三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朱见深成化二十二年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又封为“清座元始真君”。
综观张三丰的一生,他体恤民情,乐善好施,疾恶如仇,见义勇为,诙谐风趣,和蔼可亲,深得老百姓爱戴。他为朝廷出谋划策,大修武当宫观,以真武大帝的神威,震慑众多野心勃勃的皇子皇孙,有效地稳定了皇室内部争权夺位、动乱纷争的政局,使朱棣能够腾出手来平定边患,维护国家统一,为炎黄子孙划定了中国版图。他兼收并蓄,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使武当道教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天下第一道场。特别是他根据道教理论中的“道法自然”、“守柔处雌”等,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了具有独特功理功法、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拳,亦名太极拳。数百年来,武当拳以张三丰为旗帜,万法归宗,薪火相传,门派林立,弟子亿万,蜚声海内外,造福全人类。由于张三丰的巨大贡献,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朱棣还在张三丰活着的时候,就在武当山为他修建了遇真宫,铸像供奉,香火祭祀,使他享受帝王的待遇,成为中原地区唯一的无冕“武术皇帝”。如今,武当山的张三丰铜像,依然展示着这位和蔼可亲的道德高人、太极拳祖师的风采。
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可以健身、医身、防身、娱身,其宗旨为养生祛病,延年益寿,是全人类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几百年来,武当拳派薪火相传,弟子亿万,风行世界,成为与少林拳派媲美的武术体系,早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称誉。武当山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庭,张三丰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师,到武当朝圣拜祖自然形成热潮.
2、太极拳祖庭是武当山
张三丰为什么在武当山创造太极拳,这是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渊源的。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仙室山,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这里屯兵,以武力阻挡秦国,故而更名“武当山”。秦始皇以山名设“武当郡”(后改“武当县”),长达一千六百余年。武当山雄踞中国腹部,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与北斗星对应,周围环绕俯首朝拜的七十二峰,使武当山处于“上贯天枢,下蟠地轴”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气场”举世罕见,至今人们上了武当山无不感到目清身爽,心旷神怡。这里奇峰林立,繁花烟树,飞云荡雾,风景壮美,素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之誉。历来被“恨山不深,恨林不密”,注重“气场”的修真之士,视为理想的修炼之地。据《太和山志》记载,自周康王后的两千余年,武当山一直是隐士、道家,隐居修炼的场所。最早来武当隐居的是姬钊的大夫文始真人。他本为函谷关尹,见紫气东来,料定必有贵人来到,果然不久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驾青牛西去,路过函谷关。尹喜热情接待老子,并拜老子为师,向老子问道。老子于是住到函谷关,写下了传世奇文《道德经》五千文。后来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尹喜却深感《道德经》博大精深,挂印辞官,隐居武当山中,研读《道德经》,并设法使《道德经》传之千古。可以说老子创“道”,尹喜弘“道”,因此道家的继承人庄子,把尹喜和老子并提,称他俩为“古之博大真人”。后人把文始真人结庵隐居的武当山三天门石壁,称为“尹仙岩”。尹喜的弟子尹轨,入武当山学道,人称“无上真人”,其门徒绵延不绝,后创立道教“楼观派”,颇显于北朝,尤盛于唐,影响之大,能与佛教抗衡。尹规之后,汉代的戴孟、马明生、阴长生,唐朝的吕洞宾、孙思邈,宋代的陈抟等名真高道、仙丹药家,莫不在此修炼。
由于武当山历来为丹士、道人修炼之地,这就必然引起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李世民,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兴道抑佛,武当山道教活动日渐兴盛。贞观年间,均州知府姚简奉命建五龙祠,拉开了在武当山营建道场的序幕。嗣后宋、元、明三代王朝,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尤其推崇武当真武大帝之神。赵恒天禧二年(1018年)下诏封真武为“真君”,使真武由“天将”升为“天帅”,对“五龙祠”升祠为观,更名“五龙观”,并在武当山首次大兴土木,修建庙观;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孛儿只斤·忽必烈下诏封真武为“玄天上帝”,使真武由“天帅”升为“天帝”,对“五龙观”升观为宫,更名“五龙宫”,继续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宫观;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武当山道场建设达到鼎盛时期。朱棣为了达到其“君权神授”,“以神治天下”的目的,除了加封真武大帝,还调动军民工匠30万人,大修武当宫观,历时十年,建造了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殿宇房屋二万余间的三十三个规模恢宏的皇家建筑群落。在庙的乾坤二道多达二万余人,朝山进香的来自全国各州府县,香火之隆盛亘古罕见,被称为“天下第一道场”。
武当山的宫观庙宇建设,又促进了历代名真高道到此修炼。这些名真高道,运用自己的学识,发展道教理论,结合古往今来流传的武术,炼内丹,求长生,为张三丰集前人内丹术和武术之大成,创立独特的武当太极十三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明王朝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极端重视,明朝二百余年就向武当山下了三百多道圣旨,对张三丰就下圣旨六道,彰功绩,进行加封。有明以来,从皇子皇孙,文臣武将,到黎民百姓,每年都要到武当山朝拜,以显示皇室家庙,护国家神的至尊。所有这些,都为武当太极拳向全国辐射传播,创造了政治的,宗教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利条件.
3、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源自武当道教
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创造的拳术,因此又称“道拳”,“武当拳”。太极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当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诸如太极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无不是《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的引申。具体说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当道教的“三说四论”进行概括。
(1)“养生健身”的起源说
佛教修来世,道教修今世。道人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飞升登仙”。因此,他们对养生健身十分重视。为此他们除了借外物(外丹),更主要的是导引行气炼内丹。道教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要养生必须“宝精爱气”,气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这种“气”就是“内丹”。炼内丹就是“炼气”。炼气的方法,大致有:食气,即不食五谷,专门食气,最后达到“辟谷”而“胎息”的境界;养气,吐故纳新,补充内气,护养真气,延年益寿;行气,运用意念,调动内气,周身运行,通达筋骨,驱逐百病,行气的最高境界,是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血自交,身里夫妻真妙哉”。人体就是“丹鼎”,炼出来的“丹”称为“圣胎”。道教胜地楼观台刻有一幅标明“太上老君作”的对联:
玉炉烧炼延年药,
正道行修益寿丹。
就是讲的炼内丹。有人说,内丹练成,可以通过内视看到,为一颗发光的“金珠”。体内有了这种“内丹”(即“圣胎”,或叫“真元”),精、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了练拳。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当山著名道人张三丰,是练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造福千古,泽被万代的贡献。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2)“拳法自然”的本体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为理论基础的道教,特别强调“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而且把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进行仿效,达到反朴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太极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称,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讲:“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确定了太极为宇宙本根,万物根源的观念。万物之灵的人,即为一个“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说的“天人合一”。太极拳,“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名为太极,实太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这这里,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极拳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3)“圆弧运动”的轨迹说
太极拳以圆弧运动作为动作运行轨迹,这是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道”是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越是延伸,就离“道”越远,而最后又返回于“道”。就是说,万物的起点是道,最终还要回到它的起点。古人说谓的“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这个过程表明,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道”的运行轨迹的圆圈运动,是万物“生生不息,永无穷”的最佳图式。这个图式,就是“太极图”。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自然也要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将太极图应运于拳技,这就是太极拳重视圆弧运动的根本原因。太极图自然也成了太极拳的图徽,在这个图徽模型指导下,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和路线,也成为曲线、弧线和圆线。
由张三丰太极拳而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运动轨迹也是圆圈。形意拳有三圆歌诀:“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合谷穴要圆如三角,三圆齐出是真形。”至于形意拳的“三扣”、“三抱”、“三月”的弧形,更是枚不胜举。八卦掌的运行轨迹则是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使是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即意念中的圆),无论走转运掌,还是意念练气,都离不开圆或弧线,因此人称八卦掌为“圆圈连环掌”。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运行轨迹,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的路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练拳者以腰为轴心,无一不贯穿着圆弧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大弧带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种圆弧运动。人称太极、形意、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儿”,是有道理的。
(4)“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周易风水》用“阴阳”二字概括,《八卦图》用“—”(乾卦)、“--”(坤卦),代表阴阳。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形意拳论讲“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论讲“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都是此理。太极、形意、八卦行拳时的进退,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开合,动静,刚柔,隐显,缓急,就是遵循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在交手中,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顺逆等阴阳变化规律和对手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克敌制胜。太极拳技击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虚”,“随曲就伸”“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都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的具体运用。
(5)“后发制人”的战术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据此进而提出:“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是爱民,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俭”即是无奢侈,清心寡欲,淡泊自守;“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虚详和,不敢进寸而得尺。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道教创造的太极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太极拳的技击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太极拳以不发先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所有这些论述,都是讲“后发先至”。后发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实就虚,引进落空,以此战而胜之。
(6)“守柔处雌”的战略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不仅是对立的统一的,而且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这个变化是双向的,即可以向正方向变化,也可以向反方向变化。带有朴素唯物辩证法的《道德经》中讲:“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说,正阵可以转化为奇阵,善良可以转化为妖孽,祸中伴随着福的征兆,福里潜伏着祸的根苗。老子根据这一转化的规律,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观点。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最好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知其雄,守其雌”。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太极拳的“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的守柔处雌特点。在练拳时讲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放松,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柔化,可以柔化筋骨,常葆青春,延年益寿。可以柔化内劲,富含弹性,随劲伸缩,柔中寓刚。在技击时则能“以柔克刚”。《武当拳法秘诀》中讲,守柔处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柔克刚。“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制动,以曲取直”。
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太极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法上,要灵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禹景曦;在手法上,要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在步法上,要随心投足,步走奇正八方,使对方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在心理上,要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在练功上,要内练精、气、神,三华聚顶,外练力、速、变,意动形起。发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迎战时,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入,战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诚如此,就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7)“化恶扬善”的道德论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历来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太极拳理论吸收了儒家的“仁学”和“礼仪”,十分重视武德,讲究化恶扬善。武当拳派看重武德,自张三丰起不是弟子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弟子,授拳时首在变化弟子的气质道德,而且规定收徒传拳时的“五不传”:
心险者不传;
好斗者不传;
狂酒者不传;
轻露者不传;
骨柔质钝者不传。
武当道教强调“为善”始能“保真”。认为,人为万物之灵,由于后天习染,才坠入恶渊,必须耐心化度使其复本。用之于拳术,被迫出手,应礼让三招,即使出手使对方不伤为上乘,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
二、太极拳源远流长门派林立 太极拳经过六百余年的薪火相传,早已门派林立,弟子亿万。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风靡欧美,一个“太极拳热”,在全球方兴未艾。
太极拳的传承,在历史上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即:
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较少,而张三丰的原式拳法也得到加工,形成松溪派的体系。
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和早期传人王宗岳的拳经较多,拳法形式基本与张三丰原式相去不远。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祖师,创拳后云游天下多年,踪迹遍及大江南北,为其传拳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道教择徒十分慎重,传拳十分秘密,俗称“道不传六耳”,就是说道人授徒时不允许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般为单传。所以,在明朝太极拳的发展比较缓慢。一直传到张松溪和蒋发,太极拳才发展较快,出现了太极拳南派和太极拳北派。
1、太极拳南派
按照南派太极拳的承传关系,张三丰首先传拳于陕西省王宗。据胡转运、黄玮著《太极拳与气功》载:王宗为陕西西安坝桥官厅村人,祖居余姚市。官厅村位于唐朝宦官“夏侯墓”附近,原名“夏侯村”。明成化年间,村内武将王通领兵打台湾,后受诬陷被屈杀,皇帝给雪冤后赐以金头,葬于村西南(有墓遗址)。夏侯村,当时又称“金头村”。由于皇帝雪冤后追封王通,其子王宗遂祭文设厅,将村名改为“官厅村”。王宗师从张三丰习拳后,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其家族世代习武。王宗之子王守仁,号阳明,习武有成,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他倡导“知行合一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宗的弟子陈州同,与王宗同乡同事,曾在西安府衙任文案多年。据台湾宋志坚著《内家太极流传师承考》载:“永嘉倪和清撰《内家拳技击篇》第一篇为《陈州同述内家意旨心传》,署名为‘大明大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瓯江钓叟陈州同沐手敬跋’。”此处陈州同自称钓叟,应是年老还乡垂钓自娱之年,年龄当在六十岁上下。
南派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年)前后生于温州市,泰昌元年(1620年)左右卒于贵州玉屏。他师从陈州同,传徒数人,创立太极拳南派,亦称武当内家拳松溪派。据明朝人沈一贯《搏者张松溪》、《宁波府志·张松溪》和百玉丰《浙东四明剡山少林寺——十庵十庙》等文章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发生倭乱,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奉调浙江,为消除军队中的兵痞现象,他亲自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新兵,参军传倭的还有少林寺武僧,当时新科武状元杨斌也推荐自己的师弟张松溪参军抗击倭寇。少林武僧虽“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而张松溪的内家拳却“御敌无隙可击”,“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因此,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多用此法,从而冷落了少林武僧。引起不满,派出武僧70人找张松溪挑战,“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从此武当内家拳法,名声大震,无人不服。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形成了太极拳南派。张松溪传弟子四人,以四明叶继美(近泉)为魁;近泉传弟子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李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周云泉传卢绍歧;陈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孙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单思南传王征南。
王征南(1617—1669),名来咸,字征南。早年从军,以“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由于“屡立战功”,官至于“都督事副总兵”。由于参与反清复明,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志”。征南虽然罢事家居,但慕其才艺者来访不绝。由此还引发了王征南与松江武艺教师的一场精彩比武,据《王征南墓志铭》载:“征南谢不敏。教师轩衣张目曰:亦可小试之乎?征南固谢不敏。教师以其畏己也,强之愈力,征南不得已而应。教师被跌。请复之,再跌。”王征南晚年秘密收徒传武多人,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就拜王征南为师,学练武当内家拳。王征南下世的当年,一代文宗黄宗羲就给他写了墓志铭,在中国武术史上,首次提出:“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王征南死后七年(1675年),他的弟子黄百家其著《内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的内家拳法。其功理功法和“五不传”的择徒原则,大都与太极拳相同。王征南之后南派太极拳还传到南京、四川省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2、太极拳北派
从南北两派太极拳的承传时间看,北派太极拳的承传比南派略晚。张三丰之后,太极拳传于山西省(古称山西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学来道门中的太极拳,受传拳人告诫,对后人不明示师父姓名,只说是“云游道人”所传。只在其《太极拳势》的最后写:“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王宗岳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左右,山西阳城县县七里岗小王庄人,经常往来于阳城与河南省郑州之间经商做生意。由于他对太极拳有极高修养,人称“华北大侠”。他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贡献十分突出。首先,他对张三丰的六首太极拳经进行解释,写出了太极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太极拳论》,概括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真谛,指导着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被后来的太极拳各流派尊为经典之首。再者他独具慧眼,按照武当内家拳的择徒原则,选择河南蒋发作为衣钵传人,使太极拳北派能够开创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蒋发为徒,有三种说法。一为李派太极拳传人公布的陈派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幼年练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庙会上同众人操练拳术,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一位年长者,对练拳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蒋发正在凝想之际,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无人处说:“适才牵马二客甚为赞美你,年轻者还说可昔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于天下。”蒋发知二客为练艺高人,遂尾随至无人出,长跪二客面前,恳求拜师。年长者见蒋发心诚,便说尔若决心学艺,请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等候。届时蒋发正在垂杨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马而来。年长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蒋发为徒,带回山西省传授。一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述、郑瑞整理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载:明万历年间,山西阳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郑州市检查生意,住宿赵堡,见数人练拳,议论说穿紫花布衫的蒋发,说他天质好可教。蒋发知道后多方恳求拜师学艺,王宗岳才允许,约定日期,等他从郑州回来,同上山西学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带父授拳于蒋发。蒋发回来传拳于赵堡,人们因此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一为杨派太极拳传人王矫宇,在1934年应《北平实报》记者王柱宇采访时说,听宗师杨禄禅讲,蒋发幼年出天花形成疤头,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激起蒋发大怒,与王宗岳较,三次被王宗岳击出数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师父叩首至出血,请收为弟子。王宗岳察其诚收为门人。两说虽有出入,且有夸张润色之词,但在王宗岳慧眼识珠,收蒋发为徒上是一致的。
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河南怀府温县赵堡小留村人。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载:蒋发先师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二十二岁时,从山西省王宗岳(又名王林祯)学拳七年。又据陈长兴的一篇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车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蒋发开创太极拳北派,根据祖师张三丰的《太极炼丹秘诀》中的“太极十要诀”、“太极行功法”,口传一篇《太极拳功》,由弟子们记述得以流传。蒋发回温县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陈王廷,亦名陈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曾做过一般武官,学过五套“炮捶”少林外家拳,为当时一位少林拳师。蒋发传授他太极拳时,由于陈王廷珍惜自己所学的炮捶,并没全身心投入到太极拳中,加之陈王廷已经练成刚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练守柔处雌的太极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陈王廷始终不满意自己的造诣。但是陈王廷毕竟是一代外家拳师,他将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进太极拳中,把其头套炮捶改造成“太极拳”,因此陈王廷的太极拳,遗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于陈王廷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传,改造的头套炮捶很粗糙,因此无法流传,以至于陈王廷后,太极拳承传断了两代。
邢喜怀,温县赵堡镇人,开布行经商,蒋发太极拳衣钵传人。蒋发由山西省回小留村后,家贫地少,从事制布袋和尚的手工行当,所制布袋要到集镇赵堡镇销售,再从集镇上购买制布袋的布料,这就与布行老板邢喜怀结下机缘。邢喜怀慕名想学蒋发的太极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顾,蒋发经过两年对邢喜怀的考察,才正式收徒传拳。邢喜怀为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练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从师训选贤传授的教诲,将太极拳传给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张楚臣,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又传给陈敬柏,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陈敬柏,温县赵堡人,太极拳的技艺达到很高境界,人称“神拳手”。他传拳给张宗禹,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张宗禹传其孙张彦,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传陈清平,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是赵堡镇人,不仅拳艺高超,而且善于总结教拳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1896年曾在其《杨氏李德印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一书中写道:我“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陈清平。”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则不仅从陈清平那里学到了太极拳精妙的技艺和拳理,还从他那里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并据此创造了武式太极拳。陈清平传与其子陈景阳和张应昌、和兆元等人,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继承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创立了“和式太极拳”。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1935年撰写《太极拳正宗》,全面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内容和练法。
在北派太极拳发展史上,陈敬柏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在赵堡镇传拳,还打破了赵堡太极拳不外传的禁,广收门徒八百余人,培养了一批高手弟子,陈王廷的重孙陈继夏就是在陈敬柏广收门徒时,在赵堡镇学的太极拳。陈继夏传太极拳于陈秉旺,陈秉旺传太极拳于其子陈长兴。
陈长兴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得到太极拳真传,其学的太极拳与祖陈王廷的太极拳大不一样,被称之为“老架”。有文章说,是陈长兴开创了“陈式太极拳派”,也有文章说,是陈长兴完善了“陈式太极拳”。两种说法都承认陈长兴是陈派太极拳的关键性人物。从陈长兴起,陈式太极拳日益兴旺。但是,陈长兴不忘师祖,终其一生一直尊张三丰、王宗岳为太极拳祖师,并以此教导弟子。
在北派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陈家沟和赵堡镇一直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关系非常融洽,建立了“兄弟”关系,共同规定“打东不打西”。由于陈家沟和赵堡名气都很大,外地来访的武林高手自然不少,特别是山东省来的武士更多,两家都毫无顾及地与之交手切磋。这叫“打东”。但是,凡是山西省来的武士,两家都不能出手,因为山西乃王宗岳老师所在地。这叫“不打西”。
向陈家沟陈长兴学太极拳术,向赵堡镇陈清平学太极拳理的杨禄禅,创造了一个重要流派“杨氏太极拳”。他拳技高强,号称“杨露禅”。把太极拳带到了北京,向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传授,从此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竖了一块光辉的里程碑。从此,太极拳流派纷呈:武禹襄向赵堡太极拳传人陈清平和杨禄禅学拳,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李瑞东向杨禄禅学太极拳,创造了“李式太极拳”。吴保亭(全佑)向杨禄禅学拳,还向杨禄禅之子杨班侯拜师,创造了“吴式太极拳”。孙禄堂师从郝和,创造了“孙式太极拳”。由于杨禄禅的作用,这时北派太极拳后来居上,超过了南派太极拳的发展。
3、太极拳其他流派
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除了南北两大派系,还出现了一些其他一些流派。这些流派,或在家族内部承传,或在南北交叉承传,都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诸如:由明代嘉靖年间安徽人宋远桥在武当山学的“太极拳十三势”,在家族中秘传到民国年间的十七代传人宋书铭,推手功夫十分精湛,曾战胜当时的不少太极拳大师。由一代武术大师甘凤池创立的“武当嫡传三足金蟾派太极功”,流传江南广大地区。由武当山道人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犹龙派太极拳”传给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流传于天津市地区。由谷宗云、谷宗秀兄弟将“金陵太极功”,传给河南李六如,李六如传北京夏桂勋,夏桂勋传恒寿山,此派也在天津地区广为流传。由道人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都在各地广为流传,而且各自有其传递程序,与陈家沟毫无瓜葛。
总之,中国太极拳经过六百余年的师承流传,如今已是流派纷呈,弟子亿万,遍及海内外。如果说六百年前张三丰创拳时,太极拳还是涓涓细流,六百年后的现在太极拳已经是汹涌澎湃的大江大河。然而,竟管六百年前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是一滴水,它也是源;六百年后的太极拳是江河,它也是流。没有滴水之源,就没江河之流!不管那一个太极拳流派,不管这个太极拳流派如何兴旺,都不应该忘记太极拳那滴水之源,不应该忘记那开掘太极拳源头的开山祖师张三丰!
三、“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质疑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和创始人是没有争议的。六百年来,亿万太极拳弟子,包括陈家沟陈派太极拳的著名传人陈长兴和陈鑫,都归宗认祖,承认武当山为太极拳祖庭,承认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然而,由于唐豪文章的错误结论引导,导致陈门太极拳后来的传人,也否定太极拳祖庭武当山和太极拳祖师张三丰,而定太极拳祖庭为陈家沟和太极拳祖师为陈王廷。这就在武术界引起了混乱,引起了亿万太极拳弟子的强烈不满。根据海内外武术家和武术理论家的考证,陈家沟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可以的;陈王廷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也免强说得过去。虽然陈长兴完善了“陈式太极拳”,但陈王廷毕竟向太极拳北派开创先师蒋发学过太极拳,他又是陈长兴的祖先,尊他为陈派创始人,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但是,陈王廷要作为中国太极拳的创始人,把中国太极拳的产生推迟三百年,这与太极拳的历史事实不符,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怀疑。
1、蒋发的画像为什么和陈王廷的画像在一起?
数月前,中国中央电视台曾以《寻找太极张三丰》为题,访问了武当山、辽宁张三丰故乡和陈家沟。陈派太极拳传人,拿出了陈氏宗祠的一幅遗像。遗像上画着陈王廷和蒋发。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问道,蒋发的像为什么和陈王廷画在一起?陈家沟人回答:蒋发是陈王廷的长工,关系很好,见陈王廷画像让后辈祭祀,想到自己当长工没娶妻室,无后人祭祀,当时就哭了。陈王廷就叫人把蒋发的像画到自己一起,接受子孙烧香祭祀。
这种解释难以自圆其说。画像悬挂陈氏宗祠,让后辈子孙永久祭祀。莫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不可能,就是在现在也难做到。试想一个打工的人,老板会平白无故把他的像画到自己一起让子孙纪念?除非这个长工(如今叫打工的),与老板有特殊关系。什么特殊关系?陈王廷画的图是叫后辈子孙纪念他是太极拳宗师,蒋发居然也在上面,他与蒋发是什么特殊关系?这里决非“主仆关系”,而是“师徒关系”,即:蒋发是师,陈王廷是徒。非这种关系,这幅图就无法解释。其实,就在1931年,唐豪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史的时候,陈家沟人实事求是的对他说“蒋发为陈王廷之师”,就连唐豪后来写的《太极拳研究》中,也不得不承认:“蒋为奏庭之师,合于画像”。
2、陈派太极拳早期传人为什么不承认太极拳祖师是陈王廷?
陈式太极拳是在二百多年前陈长兴手上完善和推广的,因此陈式太极拳的源流,陈长兴应该最有发言权。陈长兴家存的祖传秘诀《太极拳谱》(乾隆抄本),有张三丰太极拳歌诀,诸如: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还天。
朋捋挤按四方正,采列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拳谱最后落款为: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姜容樵《太极拳讲义》)
陈长兴亲传杨禄禅的拳谱上虽然少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歌诀,但在最后落款处仍然是:
“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陈微明《太极拳术》)
落款处道出了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实质,就是为了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这符合道教的特点。道教一贯视养生为“首”,视技击为“末”。
陈长兴之后的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其祖陈卜“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我陈氏自山西省迁温,带有此艺”。又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成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这里陈鑫把打太极拳说成为了促进消化,显然是离了练太极拳的宗旨,有附会之嫌。而他说太极拳是先祖陈卜,从山西带到温县的。又说太极拳古已有之,先祖陈卜不过是学了太极拳而已,从没提到陈王廷创太极拳。
陈鑫之后的陈氏太极拳传人陈森,保存着《陈氏家谱》,他见家谱没有拳术记载,就给九世陈王廷到十六世陈鑫等25人的名字旁加了注。在陈王廷旁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在陈长兴旁注:“拳师”。在其直属祖先旁皆注:“拳手大家”、“拳师神妙”等。但他说的陈氏拳,根本没有“太极”二字。
李亦畲根据陈长兴弟子杨禄禅的透露,在清光绪六年所作的《太极拳小序》中写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入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陈式太极拳的几代传人虽然对太极拳祖师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不是陈王廷,陈王廷顶多是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从陈王廷担任过乡兵守备一职的武官和他会打少林拳派的炮捶看,陈森的批注不是没有道理。武官要带兵打仗,正符合“主于搏人”的少林拳宗旨。可是,唐豪先生却根据这一批注,武断地下结论:陈王廷的拳就是太极拳,而且把“发明太极拳”的桂冠强加到陈王廷头上。陈王廷在天之灵有知,也不会答应的,也会告唐豪侵权的。
3、《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文修堂本”和“两仪堂本”,为什么不一样?
陈式太极拳传人陈子明的好友徐震(字哲东),1934年曾向陈子明借抄《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文修堂本”和“两仪堂本”,并录入他的著作《太极拳考信录》。徐震说:“文修堂抄本,可能是较早的家藏拳谱,主要是炮捶的名目。有头套捶拳架、四套捶拳架、五套捶……唯独没有‘太极拳’及‘十三势’。两仪堂本的内容有:头套十三势拳歌、二套炮捶十五红炮走拳、三套拳、四套拳、五套拳。在五套之外,另有一套‘太极拳’。……其内容与头套十三势拳歌相似。”同是《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为什么不一样?这正说明,在蒋发传拳前,陈王廷学的是少林外家拳的炮捶,而在蒋发传给陈王廷太极拳后,才出现“十三势”和“太极拳”歌诀。
4、唐豪为什么要发表“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的欺世之谈?
唐豪(唐范生),1896年生,江苏吴县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他出任编审处长。1931年,他跑了一趟陈家沟,看到陈森在陈王廷名字旁的批注:“陈氏拳手刀枪之创始人也。”和陈王廷的《长短句》中云:“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拌。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就下结论说陈王廷的拳就是太极拳,陈王廷就是太极拳创始人。唐豪是做学问的,应该明白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是什么?《长短句》中的“闷来时造拳”,说的是打拳为了解闷,与太极拳的养生健身相去甚远。而教子孙“成龙成虎”,显然是“以武取仕”,走自己当武官的道路,与太极拳的延年益寿何干?何况人家陈王廷也好,陈鑫也好,就根本没提“太极”二字。唐豪就断定人家是太极拳创始人,这不是主观臆断是什么?为了强树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唐豪不惜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传授陈长兴等陈氏子孙太极拳的赵堡第四代太极拳传人陈敬柏,划为陈家沟的传人。更有甚者,陈氏子孙陈鑫在《陈氏家乘·陈王廷传》中明明白白写道:“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只遗《长短句》一首。”这里已经说明陈王廷没有《拳经总歌》,唐豪却在陈氏“两仪堂”拳械谱抄本上,找了首没署名的《拳经总歌》,而且硬说是陈王廷所作。为封陈王廷太极拳祖师,找拳经根据。然而奇怪的是后来陈式太极拳的三部代表作,都没有引用过《拳经总歌》一句话。就连当代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所著《中国陈氏太极》的技击部分,全用王宗岳《太极拳论》,而无一句用《拳经总歌》。原来这首《拳经总歌》是陈氏抄录的戚继光外家拳经中的有关歌诀,没有太极拳理,无法应用。早于唐豪多年的陈氏子孙陈鑫就不承认陈王廷有《拳经总歌》,后来的外人唐豪却承认陈王廷有《拳经总歌》,而且把戚继光的外家拳经冒充陈王廷的《拳经总歌》,这是为什么?
说穿了唐豪在这里说谎,是为了掩盖他的上一个谎言。就在他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史之前,他发表了《少林武当考》,公然否定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否定当时流传五百余年的武当太极拳。在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全国的武当弟子更是强烈不满。唐豪先生因此也丢掉了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的职位。唐豪虽然丢官罢职,但他为了自圆其说,就要树一个太极拳发源地,树一个太极拳祖师。有人说:“一个谎言,需要十个谎言进行掩盖。”实践证明,唐豪是这样作的。
5、唐豪为什么要否定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和武当内家拳?
1931年,就在唐豪否定武当山为太极拳发源地,否定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封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封陈王廷为太极拳创始人的时候,贺龙军长率领红三军就驻在武当山,向道总徐本善学习太极拳。唐豪既不上武当山,又不看道人打太极拳,就敢说武当没有太极拳,其“武断”得也算可以了。
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是唐豪否定得了的吗?从典籍记载,张三丰著述,到民间传说,反复证明,是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明史·仿技传》和张三丰健在时的任自垣编撰的《大岳太和山志》,都记载张三丰“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能一日千里。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这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张三丰,无疑是位武艺超绝的高人,他内丹功高超,达到了数月不食的“辟谷”境界,有着铺云卧雪的金刚不坏之身,而且能穿山走石,一日千里,武功了得!有人说没有张三丰会武功的记载,这里记的是什么?张三丰在其著作《大道论》、《玄机直讲》和《玄要篇》中,大量记载了为何练内丹功,如何练内丹功。而且他的《太极拳歌诀》,经过太极拳北派宗师王宗岳的解释,写成《太极拳论》,成为指导练太极拳的经典著作。张三丰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是太极拳祖师,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唐豪为什么要否定呢?这与当时的大气候有关。1930年前后,正是学术界“疑古”思潮泛滥之时。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对古代的人和事,都要怀疑否定,不管你是儒是释是道,不管你是孔子、达摩,还是张三丰,一概怀疑,犹如“文革”中的“怀疑一切”。当时的胡适先生,甚至提出“先下结论,后找根据”,还说历史就像人身上的衣服,可以换来换去。唐豪自然受这种疑古思潮的影响,难怪敢发表否定数百年来万千弟子尊崇的太极拳祖师张三丰的欺世文章了。 2005年7月17日于鹤壁斋。
《明史·方伎传》、《武当拳之研究》、《张三丰全书》、《太和山志》、《道德经》、《中国大百科全书·内家拳》、王宗岳《太极拳论》、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内家拳法》、杜元化《太极拳正宗》、《宁波府志·张松溪》、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贺龙在武当》、黄学明《武当道总徐本善》、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中国中央电视台《寻找太极张三丰》、《赵堡太极拳》、《浙东四明剡山少林寺》、任盛旺《追根寻源话蒋发》、李师融、郑月香《陈王廷不是太极拳创始人》、张杰《陈王廷与太极拳无关》、路迪民《“疑古”思潮与唐豪的太极拳“考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