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頠
裴頠(wěi)(267—300),字逸民,河东郡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晋朝时期大臣、哲学家。其父是西晋政治家、地图学家裴秀,其妻是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长女。
其出身于河东裴氏家族,通博多闻,兼明医术,自少知名,为人颇有雅量,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薮”。姒太康二年(281年),裴頠被征召为太子中庶子,后迁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尚书左仆射等职。曾与司空张华反对贾南风贾氏乱政,并回绝赵王司马伦多次求官,故遭司马伦忌恨,后在政变中被赵王司马伦所杀。司马衷复位后,追复裴頠本来官职,以卿礼改葬,谥号为“成”。
裴頠针对“贵无”提出了“崇有”,从“崇有”的立场阐发了“有”相对于“无”的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贵无论”的理论偏失,使魏晋玄学围绕“有”“无”关系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和深入。但在社会政治领域,他还是欣赏“无为而治”。其著作除《崇有论》得以保存外,《贵无论》《辩才论》等均佚,残文散见于《晋书》等书中。
人物生平
幼而好学,家世显赫
裴頠出身于著名的河东裴氏家族,其父亲裴秀是地图学家。裴頠自幼聪颖,通博多闻有雅量并且见识高远,通古博今。司马炎下诏让裴頠袭爵,裴頠坚意辞让,皇帝不许。太康二年(281年),裴頠被征召为太子中庶子,迁为散骑常侍。司马衷即位后,转任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
智答刘豫,奉诏兼任
元康元年(291年),杨骏将要被杀时,杨骏党羽左将军刘豫,陈兵于门前,遇到裴頠,问太傅杨骏在哪里,裴頠骗他说道:“刚才在西掖门遇到太傅,他坐着素车,带着两个随从往西边去了。”刘豫说:“我到哪里去找他?”裴頠说:“应到廷尉。”刘豫听了裴頠的话,遂离开杨骏而去。随即有诏让裴頠代替刘豫兼左军将军,屯兵万春门。
请封裴憬,裴该封侯
杨骏被杀后,裴頠因功当封武昌侯,裴頠请求封给裴憬,司马衷最终封给裴頠次子裴该。裴頠又向晋惠帝陈请:“裴憬本是嫡子,应袭巨鹿郡公爵位,先帝恩旨让我袭爵,辞让而不准。武昌侯应是我所受,特请求转封裴憬。”但裴该当时已娶了公主,所以晋惠帝没有听从。
迁至侍中,请修国学
当时天下暂时安宁,裴頠迁至侍中,上奏请修建国学,将经书刻于石碑。皇太子读书开讲明义,陈酒馔祭祀先师孔子,饮宴祭祀射箭各种礼仪,都很有秩序。又令荀藩实现他的父亲荀勖的遗愿,铸钟凿,完备郊庙朝会时的礼乐制度。
度量改革,未成之憾
荀修订音律及度量衡时,得到一把古尺,比当时所用尺子短四分多。裴頠上书说:“应改革各种度量器具,若不能全部改革,可先改太医用的衡器。称药物有差错,就会与神农、岐伯定的用药标准不符。药物的轻重,差一分一两就大不相同,可以致人死命,为害尤深。古人寿命长,今人寿命短,未必不是这个原因。”但这个意见最终没有被采纳。
政治斗争,拥护太子
裴頠因贾南风不喜欢太子,上表直言,请求提高太子生母谢淑妃的位号,又上奏增设护卫东宫的后卫卒吏,提供三千士兵,于是东宫宿卫兵共万人。后迁为尚书,侍中官职不变,又加光禄大夫。每被授予一个职务,裴頠都殷勤辞让,有时上表上疏十余次,博引古今成败的事例以成文,读者莫不寒心。
裴頠深忧贾后乱政,与司空张华、侍中贾模商议欲废贾后而立谢淑妃。张华与贾模都说皇上无废黜贾后之意,如专断行事,皇上内心定是不以为然。而且诸王血气方刚,贾南风的朋党肯定有异议,这无益于国家社稷。裴頠后来迁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官职不变。他虽是贾后的亲戚,然而德望素高,四海之内,无人说他因亲戚关系而晋升,而惟恐他不居高位。不久皇帝又使裴专任门下事,裴頠坚决辞让,皇帝不听。
匡扶正统,正直上书
裴頠上书直陈此时接受职位与外戚的关系,认为是用人偏私的举措。他直言道:“皇帝亲族哪有能力自保,他们只知道依靠亲戚。然而汉代二十四个皇帝,只有拓跋宏、刘秀、刘庄不重外戚,他们的外戚才得以保全,也不是这些外戚特别贤良,而是因为他们处在安全的地位。昔日鲁国的叔孙豹不办越礼的宴乐,我也不敢接受超出常规的诏命。”
裴頠深深忧虑当时风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在世人心目中名望很高,口谈玄虚,不遵礼法,倚仗当权者的宠信,白吃俸禄,无所事事;至于王衍之类的人,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世务为己任,互相仿效,世风衰败,于是著《崇有论》以阐释当时的弊端。王衍之徒,交互进行对裴頠攻击驳难,但都不能使裴頠屈服。
政斗身死,身后复名
赵王司马伦谄媚巴结贾南风,裴頠对其十分厌恶。司马伦多次请求官职,裴頠与张华坚决不许,因此深为司马伦所怨恨。司马伦又暗地图谋篡位,欲先除掉朝中有德望的大臣,就趁废贾后的时候,把裴頠也杀了,终年三十四岁。刘盈复位后,追复裴頠本来官职,以卿礼改葬,谥号为“成”。
主要思想
魏晋时期,原先秦汉国家大一统的相对稳定的发展局面被打破,中国封建社会再次进入了分裂割据的时代。为了减少农民革命的发生,缓和各种矛盾,统治阶级就求诸老庄之学,提倡“无为而治”的治理理论,试图从思想上安抚被统治阶级,令其安贫乐道,不作乱犯上。但“贵无”论在政治上的缺陷导致了遗弃名教礼义现象的出现,逃避现实无法解决问题,必须改变这种价值取向,“崇有”这种务实的理论应运而生。《崇有论》就社会存在来论说,肯定名教的现实性和合理性,试图以“有”为最高范畴,从中引申出一条更为切实可行的政治改造道路。
总混群本
《崇有论》一文开篇名义地指出“夫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总混”并非杂乱无章地排列,而是根据“族异”将万物分类。“道”正是存在者之存在的这个外存在构架。有了这个外存在构架,世上的每一存在者就都能存在着,且都能呈现出自己是自己的质性来,这才能有和会有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人类社会正是这大千世界中的一个族类,它的存在理所当然地要处在“资”中,这自然就有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和关系;在这种种的联系和关系中,有的关系是正,有的关系是反,有的合宜,有的不合宜,但无论怎样,人与人、人与社会均要毫无例外地处在“资”和“合”中,这就是人生之“理”。
自生
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主张“以无为本”,认为“无”是道的本性,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有”都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裴頠不赞同“贵无论”的看法,坚信世界的本原只能是“有”,万物都生于“有”,甚至“无”也是从“有”而来。从发生的角度看,“无”既然是“无”,就应该是没有任何内容、也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这种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理所当然地不可能产生任何有规定性的东西。为此,裴頠特意提出了“自生”的观念,认为这些有规定性的东西其实都是“自己产生自己”的。而有规定性的东西必定会把它的规定性落实到一定的形体上,这就是“有”。“道”正是最大的规定性的落实;所以,“道”乃是最大的“有”。万物“自生”过程的实质是万物剖分了“大有”之“道”。“无”则是“有之所谓遗者”,是“大有”被剖分完之后剩余下来的虚空。因此,裴頠得出结论:“有”才是世界的本原,是“道”的本性。世间万物都是分享“有”而得以产生的;“无”作为“有”被分享尽之后剩余的虚空,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由“有”而产生的。只有“有”才能济“有”;“虚无”对于万有的产生是无能为力的。
人物著作
裴頠著作除《崇有论》得以保存外,《贵无论》《辩才论》等均佚,残文散见于《晋书》等书中。《崇有论》收录在唐朝房玄龄所著的《晋书·裴頠传》以及清代严可均所著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中。在《崇有论》中,裴頠从“崇有”的立场阐发了“有”相对于“无”的决定作用,认为“有”是世界的本原,是“道”的本性。
裴頠所生活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一个短暂的统一时期。当时知识分子从对政治的失望中走向了一个极端,不务实物空谈玄虚,进一步动摇了名教纲常所确立的封建社会秩序。出身于贵族官僚家庭同时又在西晋政府中任职的裴頠,从维护封建制度的长远利益考虑,写就了《崇有论》,以期改变这种社会乱象。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礼教,稳定社会秩序,纠正玄学偏差,以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
《崇有论》是裴頠哲学思想的集中展示,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首先,裴頠用“辩名析理”的方法综述了其全部的哲学思想,随后落脚于通过以有为本的本体论来建立一种内圣外王之道。其次,裴頠指出节制欲望的必要性。再次,他分析了贵无论产生的根源。然后,他揭示了贵无论的危害。最后,裴頠从有无之辨的角度批判了贵无论的理论基础,以此论证只有“崇有”才有益于世道人心,与开头首尾呼应。
“崇有”与“贵无”体现了彼时玄学领域两条路线上的斗争,凭借《崇有论》裴頠成为了公认的“崇有派”的领袖。同时,《崇有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贵无论”的理论缺陷,使魏晋玄学围绕“有”与“无”之关系的讨论更为全面和深入。尽管《崇有论》在理论上忽视名教本身存在的弊端,但这一论著也为之后孙盛、王文度对其玄学理论的完善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而围绕《崇有论》仍有一些争议,如《崇有论》是否属于玄学思潮等。
影响
弥补了贵无论的理论偏失
裴頠在思想领域率先打破“贵无”的权威,不仅是思想史上一种难能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指出“有”与“有”之间的联系以及“有”与“无”之间的相对关系,体现了其无意识的辩证思维。裴頠否定了自“正始玄学”以来形成的“贵无”之风,适时地提出了“崇有”之论,在西晋末年日益浮躁的思想界打开了一个豁口,是思想转型期具有革命精神的玄学家。
相较与何晏、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裴頠通过对“类”这一概念的探析,指出“崇有”之“有”,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特殊的“有”。通过对“资”这一概念的探讨,更进一步地指出不同的“有”之间并非孤立无关,而是相互依存的。裴頠从“崇有”的立场阐发了“有”相对于“无”的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贵无论”的理论偏失,使魏晋玄学围绕“有”“无”关系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和深入。
为失控的政治生活提供了理想模式
裴頠所生活的时期,一些名士以“贵无自然”为标榜,将“贵无”思想作庸俗化的理解,认为非礼毁法就是自然,于是他们从事裸体、纵酒、放荡、服食,等行为,无所不为。此类现象越来越频繁,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言谈浮夸虚幻,不遵循礼法,空受俸禄沉溺于恩宠,在其位却不谋其事的现象。把持政权的贵族统治阶级带头破坏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礼教,一味贪图眼前的享乐,不从事政务约束自己,继而使人们互相仿效,上行下效,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裴頠将哲学上的“崇有”思想成功运用到政治领域,哲学上的“崇有”与社会政治中的务实相结合。裴頠在论证“崇有论”合理性的同时,特别注重思想中的“有”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有”相结合,试图借此挽回日益浮躁的社会风尚,并劝解人们“居以仁顺”“守以恭俭”。裴頠的“崇有论”为日渐失控的政治生活提供了一种理想模式。裴頠肯定了“有”本体地位,并告诉人们要尊重“天道”以“崇有”,但任何事物都是过则不及,所以裴頠用不小的篇幅论述了“度”“节制”的重要性,要告诫人们在欲望面前要“宝生存宜”,节制收敛。在政治上反映为“各安其位”的政治架构,将哲学与政治相结合。
相关人物
亲属
父亲:裴秀
裴秀(224-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地图学家。
裴秀出生在官宦世家,魏国时期裴秀曾随司马昭行军作战,因参赞军机有功升任尚书,后任尚书仆射。魏咸熙初(264~265年)朝廷开始审查改革各种法律制度,其中修改官制由裴秀负责。裴秀提出五等爵制,自骑督以上有六百多人被封爵,裴秀也被封为济川侯。西晋王朝建立后,裴秀受封为司空(即宰相),兼任地官,兼管国家户籍、土地和交通。期间,裴秀主持编绘了《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科学制图的六要素——制图六体,《禹贡地域图》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地图集。公元271年,裴秀服寒食散后误饮冷酒不治身亡,年仅48岁。谥号为“元”。
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博士赞誉裴秀为“中国地图学之父”;西方学者认为裴秀足可与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相媲美,称他们为世界古代地图史上东西方遥相辉映的两颗璀璨明星。为纪念这位中国地图科学创始人而设立的“裴秀奖”是中国地图学界最高奖项。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正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裴秀环形山”。
兄弟:裴浚
裴浚,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晋朝光禄大夫、司空裴秀之子,继承其父钜鹿郡公的爵位,官至散骑常侍,英年早逝。
儿子:裴嵩、裴该
裴頠的两个儿子裴嵩、裴该,司马伦欲除之而后快。梁王司马肜、驺摇司马越认为裴頠父亲裴秀有功于王室,配食太庙,不宜使后嗣灭绝,以此劝说司马伦,故二子得免于死,被贬徙到带方。但尚未启程,司马伦即败死,故二子途中被召回,最后皆死于宁平镇屠杀。
魏晋玄学其他代表人物
魏晋玄学发展到元康时期,进入到它的第三个阶段,即它的完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裴頠和向秀、郭象。前者从玄学内部修正了“贵无论”的偏差,提出了“禁有”哲学;后两者则主要通过对《庄子》文本的解读,将魏晋玄学发展到极致。
向秀
向秀(约 227-272),字锺子期,河内怀(今武陟县)人,魏晋玄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杀害后,向秀为了避祸,不得已而出任一些闲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向秀喜好老庄之学,与山涛、嵇康、吕安等人交好。景元三年(262年),嵇康和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向秀被举荐为河内郡计吏前往洛阳市,受到曹丕司马昭的接见,后从散骑侍郎官升至黄门侍郎和散骑常侍,最后在任上去世。
向秀最重要的著作为《庄子注》,但另有说法该书作者为郭象。此外,向秀还著有思念故友嵇康和吕安的《思旧赋》和《难嵇叔夜养生论》。在哲学上,向秀“顺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源于庄子的“顺人而不失己思想”。在养生思想上,他认为年命有限,主张顺欲、用智顺欲、以礼节情。向秀还提出了天地万物“自生”“自化”的概念,并把它当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向秀的《庄子注》代表了竹林玄学的最高成果,标志着魏晋玄学由老学向庄学的转化及晋代庄学的正式确立,同时为妥善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解释。向秀提出的“自生自化”论形成了魏晋玄学的另一派——崇有论的雏形,郭象在此基础上修补了向秀理论上的漏洞,从而提出较为完整的崇有论体系,并把玄学的发展推向高峰。东晋名士以东晋比向秀;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刘义庆、唐朝宰相房玄龄等人都认为,向秀对于魏晋玄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郭象
郭象(252—312),字子云,河南省(今洛阳市)人,晋朝时期著名玄学家。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甚至有人把他称作“王弼之亚”。早年曾担任司徒掾,历官黄门侍郎、豫州牧长史、太傅主簿等,与太尉王衍素有交游。因任驺摇司马越的太傅主簿,遭时人诟病。永嘉末年(312年),郭象病逝。
郭象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庄子注》,目前学术界多认为郭象的《庄子注》是在汲取向秀注庄成果的基础上“述而广之”以成。该书总体上可以说是向、郭二人的共同成果,但思想的主旨应该是以郭象为主。
郭象热心追求权势,史书称其“任职当权,熏灼内外”。钱穆批评郭象“曲说媚势”。在哲学上,郭象创造了“独化”说,用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在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郭象还在“在各安其天性”的前提下,把“有为”和“无为”统一起来。郭象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庄子注》,目前学术界多认为郭象的《庄子注》是在汲取向秀注庄成果的基础上“述而广之”以成。该书总体上可以说是向、郭二人的共同成果,但思想的主旨应该是以郭象为主。郭象把《庄子》的比喻、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此外,他还撰有《论语体略》等,今已亡佚。
相关评价
西晋玄学清谈领袖王衍评价裴頠:“善谈名理,气度雅致。”
宋代诗人周弼曾称赞裴頠:“頠若武库,五兵纵横,一时之杰也。”
《惠帝起居注》记载:“頠理甚渊博,赡于论难。”
《世说新语赏誉第八》载:“裴仆射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薮。”
参考资料
《晋书》列传第五 裴秀子顧.中华典藏.2024-04-07
东西方地图学大家异曲同工:从经验中理解世界——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0-11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郑州日报数字报-中原网-省会首家数字报.郑州日报数字报.2023-10-10
新增8个!月球上的中国地名已达35个.央广网.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