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九曲回肠的下荆江河段,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辖长江89公里石首江段和天鹅洲故道。1992年湖北石首市编委批准成立保护区管理处,2006年11月又经湖北省编委批准为直属省水产局管理的正处级事业单位。
地理环境
位置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2°13'-112°48',北纬29°30'-29°37'。天鹅洲为长江的一处故道,地处石首市下游约20公里的长江北岸,故道全长20.9公里,水面面积18~20平方公里,汛期与长江相通。
地貌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汉平原南缘,由于地势低平,水流的摆动和冲刷,长江在荆江河道形成“九曲回肠”的独特景观,后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留下了众多的故道(牛轭湖)。天鹅洲故道是1972年自然截弯取直而成。故道呈新月形,环绕天鹅岛,天鹅岛呈椭圆形,东南侧在枯水期与小河镇相连,呈半岛型;汛期则完全被故道包围。
天鹅洲湿地以故道水面为最低,山故道浅滩逐渐向江岸增高。平均海拔一般35米左右,最高点为38.44米,最低点32.91米,相对高差不大。一年一度的江水泛滥,加上洞庭湖的顶托,流速降低,泥沙淤积,形成大片的芦苇沼泽湿地。长江河道的多次摆动在这里形成了“九曲回肠”的故道,留下了珍贵的以大片芦苇沼泽为基础的湿地生态系统。该保护区面积为二点三万亩,据专家调查,区内有一百多种植物可作为麋鹿的食物,这些植物每年的生物量达六千多吨,足够一千头麋鹿采食。而保护区周边还有约四十多万亩的沼泽湿地。
气候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保护区内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达106千卡/平方厘米,能充分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全年日照总时数1844小时左石,夏季初秋日照多,月平均日照时数达215小时的有7个月(4-10月),全年平均每天日照5小时以上。最多“月日照”出现在7月,为318.8小时,最少“月日照”出现在12月,为25.7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2%。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6.5℃左右,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5℃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8.6℃左右;最冷月l月份平均气温3.5℃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4.9℃,0℃以上活动积温达6000℃。每年的无霜期长达261天,超过石首市258天的平均数。冬季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和影响,多偏北风,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印度洋热低压影响和控制,多偏南风,天气炎热;春季、初夏、晚秋,南北冷热空气经常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汇合交锋,造成较多降水,常出现春雨、梅雨和秋雨。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年降水量达1200毫米以上,其中6月最多,达191毫米左右,1月最少,只有30毫米左右。年平均绝对湿度大17.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左右。历年3-8月均雨量都大于100毫米,4-10月的总雨量高达859.7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74.5%。
该保护区所在的石首市的灾害天气有:阵阴雨、寒潮、低温、大风、降雪、积雪、雹、雷、雾、霜、霜冻等13种,其中值得引起保护区足够重视的主要有旱、涝、风、冻等4种。
水文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石首市下游约20公里的长江北岸,故道全长20.9公里,水面面积18–20平方公里,汛期与长江相通。
土壤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典型的近代河流相冲积、洪积物堆积而成的洲滩平原,土壤形成的历史不长,成土母质以砂质黏土为主,发育的土壤为草甸土土类。根据80年代中原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方案,该地区只有一个土类(草甸土),一个来类(浅色草甸土),一个土属(河滩草甸土)。再根据沉积物砂泥含量比例的不同,续分为芦苇河砂泥土、荒地河砂土、荒地河砂泥土等土种,其中又以生长草甸植被为主的荒地河砂泥土为主要土种。从土壤普查家化样分析结果来看,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较好,如荒地河砂泥土和荒地河砂土,质地适中(中壤土),层次明显,土体构型为A—B—C型,全剖面具有强生石灰反应,PH值8.0左右,上下层差异不大,原因在于成土母质为富含碳酸钙的沉积物。这种沉积物在地势低平,土壤淋溶作用弱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土壤都具有石灰反应强烈的物性。根据家化样分析,表土层(A层,厚度16cm左右)有机质含量1.62%—3.35%,全氮0.12%—0.19%,碱解氮56—132PPM,速效磷5.36—6.27PPM,速效钾127—147PPM,土壤容量1.4g/cm3,代换量20—30me/100g土。
自然资源
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238种,隶属于64科168属。共有高等陆生脊椎动物231种。其中,鸟类14目33科201种,其中包括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二级保护鸟类17种;兽类6目8科13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暨豚和麋鹿,二级保护动物江豚;两栖纲1目3科5种,爬行纲2目6科12种;鱼类调查的最高记录曾达到77种,分属18科,其中鲤形目种占67.5%,是“四大家鱼”的天然种质资源库。故道水体共有浮游植物155种,浮游动物111种,底栖动物29种。
植物资源
浮游植物
1997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根据天鹅洲的马蹄形,以洲为轴,设立了五个采样点,经5月、8月、11月三次对保护区水域内的浮游植物进行监测,从采集中的水样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06种,检出种类以8月份最多,达84种。各月份的优势门类:5月份为绿藻门、硅藻;8月份为绿藻门、蓝菌门;11月份为硅藻门。从镜检结果看,绿藻门、蓝藻门种类的比例最高,甲藻门种类的比例最低,若把各门的藻类从少到多排列,其顺序为甲藻门\u003c金藻门\u003c黄藻\u003c裸藻门\u003c硅藻门\u003c蓝藻门\u003c绿藻门。其中甲藻门检出3种,占2.8%;金藻门检出5种,占4.7%;黄藻门检出7种,占6.6%;裸藻门检出11种,占10.4%;硅藻门检出17种,占16.1%;蓝藻门检出31种,占29.2%;绿藻门检出32种,占30.2%。
湿地维管植物
1997~1998年对长江故道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水生和湿生植物资源和植被概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主要为水域及岸边季节性淹水湿地。采集植物标本经分类鉴定,并参考有关文献材料,整理出自然保护区植物名录。计有高等植物30科,59属69种,其中苔藓植物1科,1属种,蕨类植物门1科,1属1种。被子植物门28科,57属67种。
根据各科所含的种数统计:种子植物含1种的科有13个,占所有种子植物科的46%,含2-4种的科有11种,占所有种子植物科的29.3%,含5种以上的科有4个,占总数的14.3%。最大的科为菊科,含有8种,其次有禾本科,含有7种,其占全部种数的21.7%。从属的统计看:含有1种的属有53个,占全部属的91.2%,毛茛属含有种数最多:4种,其次为眼子菜属含有3种,它们分别为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优势种属,其种数占总数11.95%。
(1)水杉林人工栽培林,有于固堤,主要分布于天鹅村段堤边,面积水大,呈条分布,喜湿润生境,与池杉林相互交错。
(2)意杨林人工栽培林,在保护区内为主要的护堤林,在上口至中中段的右岸(保护区管理)。
(3)旱柳林人工栽培林,栽种于近水缘处,带状连续分布于目上河口村段堤坝,长度曾达4km,极耐水淹。(4)池杉林人工栽培林,条状间断分布于两岸近水缘处,与水杉林镶嵌分布,面积较小,亦耐水淹。
沉水植物
(1)竹叶眼子菜群落为本区水生植被绝对优势种,带状连续分布于河订离岸线约5-10m处,带宽5-10m不等。并在上口岸河口村浅滩处大面积分布,枯水期覆盖整个水面。群落组成较单一,有穗花狐藻、黑藻间杂其间。竹叶眼子菜难成本区的绝对优势种与天鹅洲长江故道水质清澈,营养贫乏,基底较硬有关。(2)穗花狐尾藻群落带关分布于竹叶眼子菜带之处,带宽可达15-20m,植物扎根较深,约3-4m,但主要占领上半层水体,层水体由苦草和金鱼藻占领。(3)黑藻+菹草群落带状分布于竹叶眼子菜内侧,水深较浅,约1-2m经常有许多水绵呈烟雾状分布于群落中,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是水体中一大害,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控制。(4)针蔺群落广泛分布于上口河口村段浅滩片,水深约1m,枯水期挺出水面,伴生种有小灯芯草和水田碎米荠。
动物资源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为各种陆生、水生及水陆两栖动物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据统计,该区共有231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观察到的鸟类有14目33科201种,兽类6目8科13种,两栖动物1目3科5种,爬行纲3目6科12种;鱼类7目11科50种;底栖动物26种;浮游动物54种。
天鹅洲故道内饵料丰富,水文条件优越、水质接近长江水质而基本上未受污染。由于故道曾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鱀豚的分布区,故保护区可成为在半自然状态下保护和恢复白鳍豚种群的重要基地。保护区正在开展白鳍豚的迁地保护工作,并已成功地从长江中捕获一只白鳍豚放养在天鹅洲故道之中。但是在之后一次洪水中触网死亡。
1997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共检出浮游动物54种,其中原生动物界的种类和数量最多,达到22种,萼花臂尾轮虫18种,桡足类5种,枝角类9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0%、33.3%、9.3%、16.7%。原生动物以砂壳目属为主,轮虫以多肢轮虫、臂尾轮虫较多,枝角类以秀体蚤较多,桡足类剑水蚤、猛水蚤、膘水蚤均有。
底栖动物经三次采集,共采集到底栖生物26种,其中寡毛类8种,水生昆虫4种,软体动物门12种,其他动物1种。
鱼类1997年经调查统计,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月的渔获量为87.4kg,分属7目11科50种,其中鲤科鱼类占30种,其中花鳅科3种,攀鲈科4种,银鱼科、鮠科、鳢科各占2种,鲱科、鲇科、科、合鳃鱼科各占1种。
两栖动物天鹅洲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类共有1目、3科5种。在保护区内发现的5种两栖动物可以划分:二个生态类群,其中金线蛙和黑斑侧褶蛙以及泽陆蛙属于静水栖息型,其中后两种的数量很多,在保护区内长满蒿草的浅水地带(非故道)中,不断地可以听到它们的鸣声和岸上跳下水的声音;第二种生态类群是属于陆栖型的中华大瞻蜍、泽陆蛙和饰纹姬蛙。在该保护区内地势稍高而长满芦苇的地带中,可以发现很多的泽陆蛙,在长满蒿草的浅水地带的陆上及居民点周围,几乎走几步就会发现一只瞻蜍,其密度很高。
爬行纲天鹅湿故道湿地保护区的爬行动物有3目、6科、12种。3目分别为:龟鳖目、蜥蜴目、蛇目;6科别为:龟鳖目的地龟科(乌龟)和鳖科(鳖)、蜥蜴目的石龙子科(蜓)和壁虎科(多疣壁虎)、蛇目的游蛇科(赤练蛇、王锦蛇、红纹滞卵蛇、黑眉锦蛇、虎斑颈槽蛇、滑鼠蛇、乌梢蛇)和蝰科(亚洲蝮属)。
兽类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有兽类6目8科1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和麋鹿,二级保护动物江豚。
鸟类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有鸟类14目33科201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二级保护鸟类17种。
旅游信息
交通信息
到达方式:可从武汉市(在汉口金家墩客运站、武昌付家坡客运站乘坐,在峰口镇下,然后转乘前往瞿家湾镇的中巴即可,约需3小时,35元)、荆州市(在荆州长途客运站乘车,在峰口镇下,然后转乘前往瞿家湾的中巴即可,约需4小时,45元)或洪湖市区(洪湖客运站有直达车,约需1小时,15元)乘坐长途客车前往洪湖蓝田生态旅游区。
内部交通:游客在景区内可乘坐水上游艇、旅游船、快艇等“下湖”,票价约为乘豪华空调游船为30元/人、快艇为35元/人、普通游船为25元/人。
历史沿革
1990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1992年晋升为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
冬天和春天最好不去了,夏天去最好,看到的白鱀豚最多了,在水面上翻来翻去的,美极了,秋天也行。
还有麋鹿可以看,也不往此行。
1990年工作人员就在保护区投放了5只江豚属,这里的江豚总数在35头左右。谈及新添的两只小江豚,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是江豚繁殖期。前些天在江边发现成群江豚活动的身影,其中两群江豚都是三只一起出现,排在群尾的江豚较小,断定这是两只出生不到一周的小江豚。
保护区内有一个用铁围栏圈起来的水域。赵红久介绍,这片水域面积为220平方米,里面生活着一雄一雌两只江豚。雄的五岁,叫“天天”;雌的四岁,叫“鹅鹅”。
科学研究
天鹅洲故道原是长江通道,其地理、水文条件极适合白鱀豚和江豚属栖息繁衍。经考察论证,天鹅洲故道是白鱀豚和江豚迁地保护的唯一理想场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目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保护区从1990年开始进行江豚试养,现有保存生活着20多头江豚,而且每年都有2-4头小江豚在故道出生。一个维持自我生存和繁衍的群体已初步形成。据国内外专家认证:这是世界上鲸豚类动物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范例。江豚迁地保护的初步成功为白鱀豚野外放养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一定的科学依据。
综合利用
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天鹅洲位于荆楚大地,人文历史悠久,灿烂的楚文化和三国的古战场在荆楚大地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如荆州市的楚纪南故城、赤壁市的赤壁古战场等等。这里已经建有两个中原地区国家级濒危动物自然保护区,即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和麋鹿自然保护区。
价值意义
天鹅洲故道东南距离著名的东洞庭湖湿地候鸟自然保护区仅几十公里,由此向西逆江而上是全世界注目的生态热点三峡库区,不远可到达保康腊梅自然保护区和动植物宝库神农架林区自然保护区。
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集自然地理、珍稀动物以及自然湿地生态保护于一身,具有重要的科研、文化、生态及旅游价值。
保护目标
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和运行面临各种掣肘。保护区的面积规划的接近7万亩,但实际上萎缩到3万多亩。除了农业生产,一些地方工业项目也‘闯’入保护区。
一方面,长江排污仍然严峻,保护区内污染不止。沿岸城市和工厂向长江直排污水。虽然现在得到一定治理,但效果仍然不乐观。沿岸工矿企业的排污口报备的是一两处,但实际上有好几百处。
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废污水量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296.4亿吨增加到2014年的338.8亿吨,增幅14.3%。保护区的水质差的地方甚至有四类、五类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禁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中核心区禁止人类活动。但且不说缓冲区和实验区,连核心区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司空见惯。
外部环境掣肘保护区发展的同时,保护区内部发展运行的小环境也是困境重重。首先是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
据了解,天鹅洲保护区的面积不小,但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名,巡护、监测、管理等人手常常捉襟见肘。天鹅洲虽是国家级保护区,但是监控设施至今没有建设到位,监控防护基本靠“脚跑眼看”,管理成了“水到哪,管到哪”的局面。
与此同时,保护区的水量,保护区也没有发言权。天鹅洲保护区在1998年前是与长江连通的,1998年大洪水后,故道的上游修建起了堤防,阻断了长江水,使得保护区成了死水,只能依靠下游的天鹅洲闸排水或者从长江引水。
但是对于保护区水量至关重要的泵站管辖权在地方水利部门手里,保护区的需求并不是水利部门首要考量的因素。如果放水,就会淹掉一些农民违法占用的滩涂,如果抽水可能造成农民取水困难,所以每次协调保护区的水量都大费周章。
保护区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地方发展与生态保护不相协调,执法主体不明、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对于江豚属保护,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同时匹配生态补偿政策,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度引入生态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协调环境和经济利益。
解决保护区内部发展问题,还需国家加大生态保护资金和政策的投入。一方面希望配备现代化远程监控设施,加快建设上游泵站、设立隔离装置,增加相关法律宣传标识等;另一方面,增加编制,吸引专业人才。
参考资料
荆州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旅游网.2014-11-08
萎缩一半!长江边国家级保护区被排污“蚕食”.凤凰.2016-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