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
韩熙载(902年-970年),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大臣、文人,字叔言。其祖籍为南阳郡(今属河南省),因其父亲韩光嗣任唐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举家迁往齐州,史籍中多称韩熙载为北海(今属山东省)人。
韩熙载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登进士第,在他还未受官时,因父亲参与兵变且为明宗所杀,不得不南奔杨吴。南下后,他以《江北行止》慷慨述志,但未得到重用,只被外放到滁、和、常三州等地任从事。937年,李昪李建立南唐,韩熙载回到金陵,任秘书郎,掌太子东宫文翰,每日与太子李璟在一起谈论诗书文章。943年,元宗李璟即位,韩熙载被任命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即可与五品官员一样穿绯袍。947年,辽朝大军南下攻打后晋,韩熙载立即疏请出兵,以恢复故唐领土。但因南唐兵陷福建省,该建议未被采纳。在伐闽兵败后,韩熙载建议严惩相关人员,此举触犯了宋齐丘一党的利益,最终导致他被贬至和州任司士参军。此后,韩熙载又调任宣州节度推官,再重任虞部员外郎,升任虞部郎中、史馆修撰并赐紫,不久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958年,韩熙载提出改建铁钱的动议,被授户部侍郎、充铸钱使,铸造了“永通泉货”“唐国通宝”。961年,李煜即位,韩熙载改任吏部侍郎,兼修国史。同年,韩熙载受命出使大宋。后因铁钱使用问题,他与宰相严续争辩于朝堂,被李煜贬为秘书监。不到一年,他便复任吏部侍郎,后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之后又因其放纵声色,被人弹劾,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阳郡。在韩熙载改过后,他又复任兵部尚书。968年,韩熙载因《人生格言大全》五卷,得李煜手诏嘉纳,任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这是他所任的最高官职。970年七月二十七日(农历),韩熙载去世,李煜追封其为右仆射平章事,谥“文靖”。
在政治方面,韩熙载为维护南唐正统和政权做出了努力,其对南唐初期典章制度的完善和后期货币的改革有很大的贡献。但随着南唐覆亡之势渐显,他消极怠倦的心态日渐显现。其晚年夜宴玩乐的场景被南唐画家、翰林待诏顾闳中绘成了《韩熙载夜宴图》。在文学方面,韩熙载长于剧谈,又审音能舞,还擅长书法。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陆游誉之为“当时风流之冠”。其所作制典雅,人称“有元和之风”,与徐铉并称“韩徐”。江左称韩熙载为“韩夫子”、“神仙中人”。其著有《格言》5卷、《格言后述》3卷、《拟议集》15卷、《定居集》2卷等。
人物生平
家世显赫
祖先在先秦时期居于南阳郡(今河南济源县、淇县之间),春秋时属晋国。至晋末时为避战乱,迁居到昌黎(今河北昌黎)。因著名文学家韩愈自称“郡望昌黎”,遂使昌黎韩氏声名远播,也使许多韩姓之人都以出自昌黎为荣,加之韩熙载与韩愈很可能出自同一远祖,于是后人好事者,便称其为昌黎人了。
至少在天宝后期,韩熙载家已迁居潍州北海。其曾祖父韩钧,曾任太常卿;祖父韩殷,任侍御史;父韩光嗣,任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平卢节度副使。都没有太大的名声。
动荡岁月
自幼勤学苦读,后又隐居于嵩山读书,大约二十岁时游学于洛阳市,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登进士第,此时其年龄大约在二十二岁至二十四岁之间。韩熙载在后唐同光年间考中进士后是否担任过官职,史书没有记载。不久,平卢节度使王公俨借口将士挽留,拒不接受后李嗣源李嗣源的登州刺史任命。李嗣源新任命的平卢节度使霍彦威率军威慑,王公俨才勉强前往登州。同年七月,霍彦威进驻青州,并派兵追杀王公俨。参与此事的其他将士也同时被斩,其中包括韩熙载的父亲韩光嗣。因为此事,迫使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
伪装成商贾,经正阳渡过淮河,逃入吴国境内。韩熙载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是因为他的好友李谷是汝阴人,颍州的治所就在汝阴(今安徽阜阳),而淮水的重要渡口正阳镇就在州颍上县境内的淮河岸边的颍河入淮处,其对岸便是吴国疆土,交通十分便捷。
坎坷宦途
顺义六年(926年)七月,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吴国的都城扬州市(今江苏扬州)。为了获得吴国的接纳,他首先向吴睿帝杨溥上了一个《行止状》。
当时掌握孙吴实权的是李昪,也就是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韩熙载想要得到重用,必须要首先得到他的赏识。当时中原之士南迁的很多,大都得到用,惟独韩熙载没有被重用,初任校书郎,先后充任滁州市、和州、常州从事,可能跟他给人留下的这种印象有关。好在韩熙载并不以为意,怡然自得,正好游山玩水,吟风弄月。
重新起用
升元元年(937年),李昪完成了禅代,正式建国称帝,才把韩熙载从外州召回南唐的首都金陵,授他秘书郎之职,掌太子东宫文翰。
李璟器重
保大元年(943年),李昪驾崩,太子李璟即位。因为韩熙载是东宫旧僚,所以李璟即位之始,就任命他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又因为先主新丧、王莽即位,礼仪繁多,所以李璟又给韩熙载加了太常博士之职。
官场风波
保大四年(946年)八月,枢密使陈觉擅自调发汀、建、抚、信等州军队进攻福州,李璟惟恐有失,命王崇文、魏岑、冯延鲁等率军共同攻取福州。次年三月,由于诸将争功,加上吴越军的增援,南唐军大败,损失惨重。四月,李璟下诏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宋齐丘、冯延巳等从中斡旋,几人竟得免死,将陈觉流放蕲州,冯延鲁流放舒州。御史中丞江文蔚上表弹劾宰相冯延巳、魏岑怂进攻福州,应该治罪,结果反被贬为江州司士参军。在这场战争中,南唐元老宋齐丘与冯延巳大肆鼓吹开疆拓土,对发动这场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韩熙载又与徐铉上表纠弹宋、冯二人与陈觉、魏岑等结为朋党,祸乱国事,并请求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以正国法。李璟不得已,贬冯延巳为太子少傅、魏岑为太子洗马,但是不久魏岑就官复原职,而冯延巳却被任命为昭武军节度使。
宋齐丘与冯延巳等人本来就对韩熙载不满,韩熙载此举更加深了他们的忌恨。数日后,由宋齐丘亲自出面诬告韩熙载嗜酒猖狂,其实韩熙载并不善饮酒。因为此时宋齐丘党的势力甚大,李璟不得已,只好将韩熙载贬为和州司士参军,不久又调任宣城市节度推官。
官复原职
在外州数年后,他才得以调回金陵重任虞部员外郎,等于转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又回到了最初所任的官职。后来从员外郎逐渐升任虞部郎中、史馆修撰。韩熙载毕竟是李璟当太子时的旧僚,且颇有才华,于是李璟又给他赐紫,即可以穿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的紫色袍服。不久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充铸钱使。
保大十年(952年),郭威郭威归还此前被俘的南唐将燕敬权等人,传达友好之意。李璟也释放赴湖南省贩茶被擒的后汉三司军将路昌等人。但朝中仍有人进献平定中原之策。韩熙载说:“郭氏(后周)建国虽然时间不长,但统治已经稳固。我军轻易出兵,必然有害无益。”
自保大十三年(955年)以来,后周大军进攻淮南,连败南唐军,李璟数次遣使求和,皆不能如愿。次年,李璟命其弟齐王李景达为诸道兵马元帅,以陈觉为监军使,率大军抵御后周军。韩熙载素知陈觉志大才疏,忌贤妒能,前番统兵攻取福州,损兵折将,致使南唐国力遭到很大的削弱,所以上疏坚决反对。
李璟不听韩熙载的劝谏,酿成战败的大祸。从此南唐积贫积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了躲避中原王朝的威胁,李璟被迫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郁郁寡欢,终于一病而亡。
李煜时期
后主李煜即位后,任命韩熙载为吏部侍郎、兼修国史。不久因为改铸钱币之事,韩熙载与宰相严续争论于御前,韩熙载辞色俱厉,声震殿廷。李煜因其失礼,改授秘书监。不到一年,又再次任命他为吏部侍郎,并升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后又因为其旷达不羁,放纵声色,被人弹劾,贬为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都,即于洪州安置。韩熙载上表乞哀,于是又被留了下来,重任旧职。
开宝元年(968年)五月,撰成《格言》五卷,《格言后述》三卷,进献给李煜,并上疏“论刑政之要,古今之势,灾异之变”。李煜读后非常赏识,遂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这是韩熙载生前所任的最高官职。
赵匡胤开宝三年(970年)七月二十七日(8月31日),逝世,享年六十九岁。也有野史记载他是被谋害致死的,但不足采信。
韩熙载死后,李煜非常痛惜,欲赠其平章事(宰相)之职,遂问左右侍从前代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左右回答说以前刘穆之曾赠开府仪同三司。李煜于是下诏赠韩熙载为左仆射、同平章事,赐谥“文靖”。
个人作品
诗文
《郡斋读书志》卷4中著录《韩熙载集》5卷,《直斋书录解题》卷10记其《格言》5卷,又有《拟议集》15卷、《定居集》2卷,均佚。《全唐诗》存诗5首,残句1。《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全唐文》录其文6篇。《唐文拾遗续拾》录有其文2篇。
重要争议
籍考
关于韩熙载的籍贯,历史文献中存在多种说法,包括“北海说”、“高密说”、“昌黎说”和“青州说”等。根据《全唐文》、马令、陆游以及元人马端临等人的记载,韩熙载被描述为北海人,而北海在唐五代时期可能指的是潍坊或隶属于青州,这支持了“北海说”。然而,《江南野史》则提出韩熙载是高密人,并在南唐有显著的仕途,这引发了“高密说”的探讨。
同时,史虚白和徐铉在文献中称韩熙载为昌黎人,但这更可能是古人使用郡望作为尊称的一种习惯,而非直接指代籍贯。韩熙载本人在《行止状》中声称其本贯为齐州,而北宋郑文宝也在《江表志》中持相同观点,这为“齐州说”提供了依据。徐在考订韩氏族源时,提到韩熙载的先辈曾任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进一步强化了齐州(青州市)与韩熙载家族的联系。
综合以上信息,何韵潇提出韩熙载的祖上可能从南阳郡迁至昌黎,随后又迁往北海,或可能再迁到齐州。韩熙载南渡时,其籍贯已落在齐州,这与其在《行止状》中的自述相吻合。至于“隐居嵩岳”的描述,可能暗示韩熙载的家族因先辈曾任京官,而迁居至洛阳嵩山一带。
烈祖时期不受重用原因
韩熙载在投奔杨吴之际,正值李昪(即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掌权吴国。起初,韩熙载被授予校书郎的职位,随后又相继担任滁州市、和州、常州从事等地方官职,身份仅为地方官员的从属。直到李昪正式建立南唐并称帝后,韩熙载才被调回京城。然而,他并未得到重要的职位,只是被授予秘书郎一职,负责辅佐太子并执掌东宫文翰。与此同时,与韩熙载一同南渡的许多士人都得到了重用,韩熙载因此认为自己未得重用的原因在于门第不高,对此他内心略感不满。韩熙载在这一时期的得官情况呈现出明显的优劣之处。首先,根据学者何韵潇等人的观点,韩熙载因其文学才名和侨寓人士的身份,符合李昪在准备杨吴政权时期广延才俊的需求,这使得他在这一时期具有一定的优势。李昪对韩熙载的到来内心应是欣喜的,这从徐铉的评价中可以窥见。其次,尽管韩熙载出身于幕客之家,但考虑到李昪本人也出身社会下层,且他重用的多人同样来自门第不高的庶族家庭,因此不应单独对韩熙载持有偏见。然而,韩熙载作为初到南方的北人,缺乏从政经验,这可能影响了他在李昪心中的评价。李昪安排他历任州县,意在培养其从政能力,并期望他能够自我完善。此外,依据唐朝的官员选拔规定,韩熙载需要先经过地方历练,才能进入中央担任重要职务,这也是李昪未立即重用他的原因之一。
然而,韩熙载在这一时期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政治热望,主张北伐,这与李昪坚持的“保境安民、休兵息民”的政治主张相悖。另一方面,韩熙载的性格才高气傲、不拘小节,与李昪生活简朴、处事谨慎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这也可能影响了李昪对他的赏识。尽管如此,宋人龙衮认为李昪对韩熙载的安排是出于“聊以羁,俟更大用”的考虑,意味着李昪可能仍在观察和等待合适的机会来重用韩熙载。
晚年纵情声色的原因
李煜有意任命韩熙载为相的记载,在《宋史》、《新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湘山野录》、《玉壶清话》及陆游《南唐书》等典籍中均有体现,因此这一事实应属无疑。至于韩熙载为何纵情声色、避免拜相,故宫藏《韩熙载夜宴图》的拖尾小传中提到,李煜即位后疑忌北人,多人因此遭难,韩熙载因此心生恐惧,遂放纵于杯酒之间,挥霍财富,聚集歌妓乐师,以此自污名声。同时,陆游的《南唐书·韩熙载传》及《钓矶立谈》等书籍也记载,韩熙载认为中原对江南虎视眈,一旦真命天子出现,他们将无法应对,因此他不愿接受拜相,以免成为千古笑柄。在这一时期,韩熙载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破灭,面临亡国的命运,内心痛苦且矛盾重重。除了以声色自娱来安慰自己,他似乎已无其他出路。学者蒙曼的观点认为,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原因并非仅是逃避李后主的猜忌,更多的是要逃避亡国在即的悲惨现实。此外,南唐的地理与文化环境也对韩熙载的选择产生了影响。南唐地处江南,经济繁荣,但军事和政治实力不足,这种优越与不足并存的状态,加上偏安思想的影响,使得南唐社会淫糜成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韩熙载最终选择了纵情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壮志未酬
韩熙载与李谷交好,关于二人之间有一段佳话广泛流传。据说韩熙载与李谷在正阳分手时,两人举杯痛饮。韩熙载对李谷说,吴如果用我为宰相,我必将长驱以定中原。李谷笑着回答说,中原如果用我为相,我取吴国如同探囊取物。也有人说这些话是他们后来在书信来往时说的。后来柴荣果然用李谷为相,采用其谋夺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而韩熙载在南唐,却无所作为。
不惧权贵
韩熙载平生不惧权贵,性格诙谐,宋齐丘势盛时,自以为文章华美,盖世无双,好给人撰写碑志,而韩熙载因为八分书尤佳,所以每逢此类事,都由宋齐丘起草文字,而由韩熙载进行缮写。韩熙载每次承担此事时,都用纸塞住自己的鼻孔,有人询问何故?答曰:“文辞秽且臭。”韩熙载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喜好奖掖后进之士,因此时常有人投文求教,当遇到那些文字低劣的文章时,他遂令女伎点艾熏之。当见到求教者时,故意批评说:“怎么您的大作这么多义气啊!”据载其出使中原时,有人问道:“江南人为何不食剥皮羊?”韩熙载回答说:“这是江南多产罗绮的缘故。”当时问者还没有弄懂其意,等到后来醒悟过来,韩熙载已经离去多日了。原来当时南吴国君主姓杨,北方后周君主姓郭,故后周人以“剥皮羊”为喻:你们南吴国为何不杀姓杨的国君?这和当时吴越国人以砍柳树隐喻“杨头”来咒骂杨吴国君的行径如出一辙。韩熙载以“罗纨”为喻,暗射“裹丝”两字,谐音“郭死”,刻骨而不露。
陶谷赠词
后周年间,陶谷出使江南。他容色凛然,不苟言笑。南唐宰相韩熙载对亲友道:“陶谷并非端介君子,我有办法让他原形毕露。”他让歌妓秦弱兰扮作驿卒之女,旧衣竹钗,每天早晚在馆驿中洒扫庭院,果然引诱了陶谷。陶谷赠送艳词《春光好》,词云:“好因缘,恶因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数日后,李璟李璟在澄心堂设宴招待陶谷。陶谷岸然危坐,作矜持状。李璟便将秦弱兰唤到席间,命她演唱《春光好》。陶谷羞惭之下捧腹大笑,连酌连饮,最后醉倒狂吐。南唐君臣都对他鄙薄不已,在他回国之时只派几个小吏在郊外设薄宴相送。当陶谷回到京师汴梁,《春光好》之词早已传遍朝野,而他也因这一外交桃色丑闻始终不得重用。关于此事,宋人周所撰的《清波杂志》认为可能不实。尽管如此,但是这则故事颇能反映韩熙载为人处事的风格。
夜宴图
韩熙载因是北人,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李煜刚即位时,猜忌心很重,鸩杀了很多从北方来的大臣,韩熙载为逃避李煜猜疑而故意纵情声色。李煜对韩熙载的放荡行为很不满意,就派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家,仔细观察韩的所作所为,然后画出来给他看。这幅画今天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即名为《韩熙载夜宴图》。
画中的主要人物为韩熙载,画中的其他人物也大多真有其人,如状元郎、和尚德明等,都是韩熙载的常客。画卷里,韩熙载虽放浪形骸,但始终双眉紧锁,难掩忧心忡忡。桌案都比较低矮,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琵琶箫鼓、秀墩床榻,室内的陈设器物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夜宴图》采用了中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史籍记载
徐铉《唐故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昌黎韩公墓志铭》
马令《南唐书·卷十三·儒者传上第八》
陆游《南唐书·卷十二·孟陈韩朱列传第九》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徐铉:①以熙载学问精赡,辞气亮直。本以通识,济之奇文。②公之为人也,美秀而文,中立不倚。率性而动,不虞悔吝。闻善若惊,不屑毁誉。提奖后进,为之声名。片言可称,躬自讽诵。再典岁举,取实去华。故其门人,多至清列。屡从谴逐,乎委顿。俯视权幸,终不降心。见理尢速,言事无避。凡章疏焚之外,尚盈编轴焉。审音妙舞,能书善画。风流儒雅,远近式瞻。向使检以法度,加以慎重,则古之贤相,无以过也。俸禄既厚,赏赐常优。忘怀取适,不事生计。身殁之日,四壁萧然。衣衾椟,皆从恩赐。③猗嗟韩公,有蔚其文。俊才绝俗,逸气凌云。高名直道,玉振兰薰。猗嗟韩公,天赋忠规。君臣之际,言行俱危。其身可辱,其节宁亏。猗嗟韩公,屈亦能伸。松寒益茂,玉焚始真。乃感明主,乃为大臣。送往事居,不缁不磷。呜乎韩公,胡为而然。此相印,归於夜泉。茂陵遗简,京兆新阡。斯文不朽,此别终天。哀哉郢匠,已矣牙弦。勒铭圆石,永识桑田。
曹翰:韩侍郎江南名士。
文莹:事江南三主,时谓之神仙中人。风彩照物,每纵春城秋苑,人皆随观。谈笑则听者忘倦,审音能舞,善八分及画笔,皆冠绝,简介不屈,举朝未尝拜一人。每献替,多嘉纳,吉凶仪制不如式者,随事稽正,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
马令:①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见于载籍,灿然可观,如韩熙载之不羁、江文蔚之高才、徐锴之典赡、高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于一时,而徐铉、殷崇义、张之徒,又足以争名于天下,其馀落落不可胜数,故曰:“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岂虚言乎?②熙载才高气逸,无所卑屈,举朝未尝拜一人。……喜提奖后进,每见一文可采者,辄自缮写,仍为播之声名,善谈论,听者忘倦,审音能舞,分书及画名重当时,见者以为神仙中人。
陆游: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
张燧:五代之末,知赵点检(赵匡胤)不可测者,韩熙载耳。众人固贸贸也。熙载又知唐之将覆,而耻为之相,故以声色晦之。尝语僧德明云:“吾为此行,正欲避国家入相之命。”僧问:“何故避之。”曰:“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端。”噫,卓矣!
王夫之:其他如和凝、冯延巳、韩熙载之俦,沉酣倡俳之中,虽无巨慝,固宜以禽鱼畜玩而无庸深惜者也。
王士祯:五代时中原丧乱,文献放阙,惟南唐文物甲于诸邦,而铉、兄弟与韩熙载为之冠冕。常侍诗文都雅,有唐朝承平之风。
韩熙载高才博学,又精音律,善书画。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韩熙载夜宴图》与南京.今日头条.2023-12-27
春风新书 | 千年前的那个酷暑,袒胸露乳的韩熙载心中有点凉凉.今日头条.2023-12-27
林卫辉:《清异录》中的美食记录.新浪网.2024-04-16
韩熙载-卧龙区五代十国人物专题.博雅人物网.2022-02-16
《上新了·故宫2》邓伦与高晓松杨幂解密传世名画.中国青年网娱乐频道.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