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是暨南大学的一个分校区,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海市前山路206号,于1998年成立,原名为珠海学院,2009年4月1日,学校实施校区化改革,珠海学院更名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900亩。

截至2023年9月,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有人文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包装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慧产业学院、国际能源学院等6个专门学院,轨道交通研究院、物联网与物流工程研究院、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能源电力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市级(含)以上科研平台12个,本科专业18个,各类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包括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翻译学、人工智能、电路与系统等二级学科硕士点,包装工程、国际商务等交叉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国际商务、法律(非法学)、土木水利等专业学位硕士点;人工智能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联合招生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2个、重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1个,珠海市优势学科3个。有各类学生7021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36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640人、博士研究生15人。有教职工401人,其中专任教师210人,含院士2人、正高职称教师33人、副高职称教师79人,外籍教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163人(占教师的78%),形成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全面实现校区化管理模式,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化学院,走国际合作办学道路,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坚持学校“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以暨南大学与珠海市政府共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新一轮战略合作为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与服务国家、广东省和珠海市创新驱动战略需求,着力构建以“新工科”为重点、“新文科”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建设学科方向明确、专业定位清晰、办学层次完整、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水平突出、教学模式创新,具有国际化办学特色和较强社会服务能力,错位发展、教研并举、以应用型研究和产业化为特色的“高水平异地综合校区”,构建创新校园、文化校园、生态校园、幸福校园、和谐校园。

校区历史

1998年8月28日,暨南大学率先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订办学协议,开创了珠海经济特区历史上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先河。 

2000年4月29日,暨南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订进一步合作建设珠海学院的协议,将学院从唐家湾迁至珠海市区,校园占地面积近900亩。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为学院新址破土动工奠基,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对这种办学模式给予充分肯定: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是暨南大学办学的延伸。

2009年4月1日,学校实施校区化改革,珠海学院更名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珠海校区全面实现校区化管理模式,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化学院,走国际合作办学道路,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2016年1月28日,暨南大学与珠海市政府签订共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为珠海校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双方通过推进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办学层次和水平,构建完整的高水平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平台,在战略高度上谋划并共建国际化、特色化、创新型的高水平大学。

校区现状

珠海校区有人文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包装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国际能源学院等6个专业学院,轨道交通研究院、物联网与物流工程研究院、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能源电力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1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经、管、法、工等学科门类,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际商务、包装工程、智能信息处理、翻译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翻译学获评“广东省重点专业”和“珠海市优势学科”,产品包装与物流实验室获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珠海市重点实验室”,电气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装工程获评“广东省高等学校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和“珠海市优势学科”,信息安全、法学获评“珠海市优势学科”,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基地获评“珠海市重点研究基地”,轨道交通健康运营协同创新中心获评“珠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少年家事法研究基地和国际商务研究基地获批“珠海市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

截止到2020年9月,校区有各类学生5664人,本科生537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7人,在职硕士研究生196人。

校区现有教职员工357人,在编正式教职工292人,专任教师186名,正高37人,院士2人,外籍教师7人,副高72人,具有博士学位124人(占教师的66%),形成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

图书馆

珠海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13213.45平方米,拥有中外图书约40万册,期刊1600种(含报纸)。馆内已实现与广州本部图书馆联网,资源共享,读者可通过网络检索本部图书200多万册的丰富馆藏以及丰富的电子资源。

办学成果

珠海校区在校学生近7000人,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各种竞赛,连连获得佳绩,充分体现了暨南大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珠海学院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队伍连续3年参加国际、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国际一等奖6项、国家一等奖10项的骄人成绩。2008年,珠海学院代表暨南大学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世界475所著名大学参赛队伍中名列第14位;同年,珠海学院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在全国1022所参赛大学中荣获金奖数和获奖总数双第一的桂冠。除此之外,珠海学院代表队还曾获得全国“泰豪杯”大专辩论赛亚军;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和全球金铅笔广告创意大赛金犊奖和银犊奖;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并且在珠海市首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一举夺得了62枚金牌中的36枚,荣获团体总分第一。

管理模式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与校本部实行“同一招生标准”、“同一培养方案”、“不同管理模式”以及“同一评价体系”;紧密围绕学校“ 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的办学思路;强化“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办学原则,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

校区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

学院简介

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是在暨南大学包装工程研究所 、暨南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原珠海校区计算机系、基础课部数学教研室的基础上,经学科整合而形成的理工类专业学院,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包装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依托暨南大学珠海校区近12年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规范、学科基础等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成果,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形成了人员稳定、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学、科研及管理队伍,各项管理规范日趋完善,整个管理架构和管理体制与暨南大学校本部完全接轨,为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1.现有学科及招生规模

电气信息学院目前有包装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信号处理)、物联网工程工业工程8个本科专业,涵盖包装工程、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三个学科领域。其中,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4年制本科学生797人。

2.师资队伍建设

电气信息学院目前有教职员工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6人、副教授16人。24 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具有硕士学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教学科研群体。

3.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现有数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4个教研室和包装工程、电气自动化两个研究所(教研室)。已建成微机系统与接口、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电子工艺、计算机组成原理、牵引供电、电机与配电、电路原理、自动控制、过程控制、单片机、电力系统仿真、微机保护、测控技术、电磁兼容、运输包装、包装印刷、食品与药品包装等21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及数学建模、ACM、机器人3个课外实践教学基地。包装工程实验室、电气自动化实验室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被认定为珠海市公共实验室,产品包装与物流实验室于2010年获批为广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依托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现代教育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电教中心)、图书馆、体育部、后勤服务中心,学院师生员工享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后勤保障及校园环境。

4.科研成果

截止到2010年11月,电气信息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类基金项目34项,总经费750万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9项,地厅级项目11项,横向合作课题11项,发表A类论文114篇。

二、特色与优势

1. 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学院的日常管理和运作已步入正轨,在校学生人数797人。现有专职教师43 人,师生比为1:18。目前有专职管理人员4人,承担了全院的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项管理工作。有实验教师6人,负责全院21个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维护工作。各教研室、研究所及各部门在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高效率运作。

2. 综合而又相对集中的学科布局

经优势资源整合力量,凝练出包装工程、电气与信息二个学科群,形成了电气与信息、产品包装设计与制造2个学科平台,并成为电气信息学院“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学科。

3.良好的教学环境和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体制

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生命线。建院伊始,学院承继了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已有的科学而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院建有数学建模、ACM程序设计、机器人3个课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机会,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三、发展定位

通过5-10年的建设,把电气信息学院建设成为特色明显、与校本部优势互补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建成1-3个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办学思想,整合优势力量,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科结构,创新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学院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

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调整规模发展、速度和教育层次结构,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创造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形成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

1、调整学科结构,形成特色明显、与本部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

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和学校“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学科建设和调整力度。通过资源和学科方向整合,构建电气与信息、产品包装设计与制造2个学科平台。将食品与药品包装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作为重点学科加以建设和扶持。培养3—5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建设相应的学术团队。

在现有的学科基础上,调整学科结构,形成特色明显、与本部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布局。

2、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实现科研实力总量快速增加

整合学院整体资源,形成跨专业的申报团队,以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为切入点,确保基金项目和科研经费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实现在重大项目的申报和获准方面有大的突破。力争承担国家级项目2-5项,省级项目10-15,其他项目30-50项,力争年平均科研项目经费达到200-300万元。

3、力争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气自动化、包装工程等学科中的2-3个学科建成硕士授权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自行申报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在一级学科下设置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4、按照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原则,力争到2015年,将现有的6个本科专业扩大到9个。学院在读学生总人数达到1600人左右,其中4年制本科生1400左右,研究生50人左右(包括博士研究生10人),成人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150人。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学院现有金融学、国际商务、工商管理等3个教研室;财务管理、金融学(金融工程)、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7个本科专业;设有国际商学院实验中心(下设金融工程实验室、国际商务实验室、ERP试验室、创业与经济学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另设暨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暨南大学港珠澳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2个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正式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拥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老师的比例达73%;在校本科学生约1300人。学校注重引进国外教学资源,努力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学习条件,使学院在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学院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欧克莱尔)相关院系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还与美国纽约理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开展全面合作;与建国科技大学开展本科生境外实习合作等。

为进一步实施学校“侨校+名校”发展战略,推进珠海市校区专业化、国际化和差异化方向的发展,国际商学院将继续秉承“忠信笃敬”的暨南校训,坚持“教学重精品、科研上水平、专业显特色、合作促提高、发展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在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同心协力、开拓进取,着力打造“ 立足本土、融汇中西、彰显特色、务实求真”的一流国际商学院,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敢于担当和作为的高素质商科人才。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于2010年8月成立。人文学院是暨南大学在珠海校区办学的延伸与发展,同时也是学校新开辟的又一人文高地。学校办学百余年来,蕴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科专业基础,人文科学概论名师荟萃,杰才辈出,其思想以及所倡导的办学理念、学术思想和精神人格形成了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启迪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暨南人。临海凭风,纵览天下,人文学院以传承暨南大学百年来的人文精神、办学理念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为己任,恪守"忠信笃敬"的校训,秉承着"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汇聚了珠海校区相关的人文科学概论专业、研究所,其中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学系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新闻与传播学系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础教学部社科教学室,以及香山文化研究所、华人留学文化研究所、法律与政策实践中心、新闻与传播实验室。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5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3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28人,初级职称9人,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8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学院在职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2人;"暨南大学优秀教师"2人;"暨南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1人;"珠海市先进教师"3人。迄今,学院共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厅局级社科基金在研项目,并有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1门、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门,以及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在校学生有600多人,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学、行政管理、广告学4个招生专业。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的人文学科专业的各类、各级比赛中获得多项奖励,多名毕业生考取国内外著名学府留学深造。

翻译学院

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是在现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基础上建立的。暨大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7年的外国语言文学系。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在该系任教,如叶公超、梁实秋、钱锺书许国璋教授等。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以后,外语系在曾昭科教授、翁显良教授主持下,教学科研均取得辉煌成绩。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1年5月在原暨大外语系和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自成立以来,外国语学院已发展成拥有英语语言文学系、商务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4个教学单位,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两个专门科研机构,现已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及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MTI)。其中,外国语学院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是暨南大学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曾经以文学为主、专长翻译和翻译研究,其翻译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著名学者翁显良、曾昭科、谭时霖、张鸾铃、黄均、黄锡祥等教授先后担任导师。2015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在语言应用认知、语篇分析和音系学等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研究生导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近20项,厅级和校级项目数十项,并在外语类和社科类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十部。

外国语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收翻译方向本科生,2007年申报翻译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鉴于国内办学格局的整体需求,学校决定在原有外语学院的基础上,整合校本部和珠海学院外语资源(特别是翻译师资力量),联合成立翻译学 院,扩大招生规模,使我校本科专业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更趋科学、合理。

翻译学院将一如既往地贯彻"忠信笃敬"的校训,致力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方面的训练,在系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和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系统地讲授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进行大量各种各样的翻译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英汉口、笔译能力,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翻译工具,从事科技、经贸、法律、政治、新闻、旅游等实用类文本的实际翻译工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同时,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学院将全面奉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逐步打造成重实践、重应用、重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特色。

学院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英语学科教学改革和建设为中心,继续强化教师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具有坚实的双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多方面的笔、口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翻译应用型人才。翻译学院的成立继承了暨南大学传统上外语学科的翻译强势,整合了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和珠海学院外语系新的教学、师资和研究资源,力争在数年内把翻译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广东省省内一流的教学与研究型学院。

四海书院

为实施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保新生入学后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培养新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学校决定由“四海书院”具体负责暨南大学本科通识教育阶段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2010年,进入四海书院的院系包括: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和国际关系学系,共有学生600余人。2011年,进入四海书院的院系除2010年原有的8个学院,又增加了人文学院和国际商学院,书院共有学生714人。2012年第三届四海书院学生有近770人入读。书院学生全部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侨华人。

四海书院,源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  

以“四海书院”命名,表明暨南大学作为“华侨最高学府”, 积极贯彻落实“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致力于招收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生。同时,寓意着“书的海洋”、“知识的海洋”,体现我校厚重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氛围,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培养造就“四海”人才。

四海书院的宗旨是,以 “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和“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为指导,贯彻“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宏教泽而系侨情”为历史赋予我校的教育使命,以培养港澳台侨学生为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把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因材施教”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与造就创新型人才相结合,不断提高港澳台侨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和实施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海书院将逐步探索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各类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的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本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校训出处

我校校训“忠(zhong)信(xin)笃(du)敬(jing)”四个字的出处十分古老。《论语·卫灵公》篇记载说:孔子的学生颛孙师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难道行得通吗?”其内容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是很全面的。

“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数千万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它们大致具备了以下的意义内涵:

忠:有忠诚、不贰、尽心、无私等意义。

信:有诚实、不欺、道义、真确等意义。

笃:有厚实、真诚、牢固、专一意义。

敬:有恭敬、严肃、尊重、谨慎等意义。

这四个字的意义有交叉,也可以组合使用,更可以与别的字组成新的具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变化很多,富于生成能力。

参考资料

校区简介.暨南大学珠海校区.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