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战役
喜峰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发生于1933年3月12日至3月24日,地点则是在中国河北省、热河省交界一带的长城隘口喜峰口。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交战一方守军国民革命军由宋哲元领导的陆军第二十九军,另一方则为日军的关东军。最后,日军取得获胜,17日占喜峰口,但于24日撤出。
历史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的东北地区,同时镇压了东三省抗日义勇军,并准备随时向关内进犯。1933年元旦,日军 在山海关区制造事端,接着用武力将其占领,山海关保卫战揭开了长城事变的序幕。2月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和侵华日军发布了侵略热河的军事命令和军事调遣。“尽快向建昌附近至其以南一线挺进;并应不失时机以一部确保界岭口、冷口、喜峰口等长城重要关口,掩护军主力的侧翼;而后以主力占领承德市及古北口。”
这时,驻山西阳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奉命开往前线对日作战。1933年3月9日,受命接管长城喜峰口的防务。喜峰口是中国河北省、热河省交界一带的长城的隘口,是北平与热河的交通咽喉,东有铁门关、董家口、西有潘家口、罗文峪,明清时候不但是京师北卫的重要屏障,也是关外入朝进贡的关口。开赴前线之时,军长宋哲元写下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言。当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的先遣团赶到喜峰口时,日军的500余名骑兵已经到了长城脚下,勇士们急忙堵上,打退了敌人,保住了阵地。
战争过程
敌我态势
建平,先头进至炮手营,河源部攻占叶柏寿,迫进凌源市,传凌源失守。 1933年3月1日,北平军分会授予我军团任务,为确保冀北,对兴城市、绥中县方西面进之敌,迟其前进,进入山地,各个击破。
我军团命37师前进支队(由217团任之)停留建昌营镇,派队向冷口外监视由兴绥方面入侵之敌;命38师张自忠部及暂编第二师刘汝明部集结蓟县、遵化市附近,着暂二师派一个团进驻界岭口。
1933年3月4日,我军前方情报,友军119师孙德荃部及孙魁元军117旅丁喜春两部分向冷口、承德市遗退。106师沈克部向喇嘛洞召方向转进时被冲散,敌已占领凌南、凌源市。
斯时我109旅赵登禹部王长海团在冷口外布防。溃兵很多,左右无邻,十分混乱。不易固守。宋哲元总指挥急令我何基副旅长指挥之骑兵部队及王长海急返,在兴城镇、三屯营等处,速行构筑工事。
1933年3月6日各友军战况愈下、瞬息万变,敌占领平泉、承德后,主力指向滦平县,逼近古北口、冷口附近。
(注:友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于学忠部,第二军团商震部。)
1933年3月7日,我军奉命接替喜峰口防务。其余集结遵化市附近,各师行动如下:
37师接替喜峰口东西之线防务,暂编第二师刘汝明部协助商震部队向冷口挺进:38师集结遵化为预备队。骑兵部队,即归还各师建制。
作战经过
喜峰口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3月9日日军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我军二十九军一0九旅王长海由遵化赶往喜峰口御敌起,至14日日军后撤。第一个阶段,战斗异常激烈,二十九扬长避短,发挥大刀优势,与敌肉搏,夜袭敌营,攻其不备。日军的几次增兵总攻也被我军成功抑制,粉碎敌人两天内占领长城的计划。
第二阶段:从3月16日日军改向罗文峪进攻开始,至3月24日向平泉方面遗退为止。战斗主要在罗文峪、山楂峪。敌人意在包抄喜峰口之左侧背,实行战略上的突破。在这里御敌的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刘汝明部,经过三天激战,基本粉碎敌军企图。
第三阶段:从4月7日于13日。日军改变战略,向东打开缺口。7日起再攻喜峰口,头两天进攻均被宋部击退。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战,孤立无援,13日宋部奉何应钦之命放弃喜峰口。
战斗过程
3月9日,日军占领喜峰口,宋闻报派王长海团往援,从遵化市到喜峰口一百余里路程,他们仅用了大半天,全程跑步前进,到达前线天已昏黑,该团官兵即刻投入战斗。日军第14混成旅团先遣队首先占据了东北高地和喜峰口外的有利地形,利用重炮和机关枪压住中国军队的火力。王长海团长决定收回东北高地,亲自率领部队主力拼死攻击,激战数个小时,并经过一场惨烈的肉搏战,终于将东北高地夺回。下午,日军增兵开始反扑,王长海团伤亡惨重,黄昏时分东北高地得而复失。1933年3月10日凌晨,面对日军主力的总攻,二十九军一0九旅行旅长赵登禹令两个营的兵力抄袭敌人的后路,伏于峰峦幽僻之处,伺敌兵近距战壕数十米时峰拥而出,与敌白刃相接。
3月11日,组织了第二次夜袭,这次共出动了4个团的兵力,战士们每人身背一把闪闪发亮的大刀。凌晨三时,战斗打响,赵登禹、佟泽光两位旅长身先士卒,在近距离的拼杀中充分发挥大刀的威力。近千名敌人从睡梦中惊醒,不少人撞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勇士们的刀口上。共砍死砍伤敌人逾千名,缴获坦克11辆,装甲车6辆,大炮18门,机关枪36挺,飞机一架,还有日军御赐军旗、地图、摄像机等。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不少人半夜被惊醒“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来了,快跑呀!”。此后,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觉,脖子上还要戴上一个自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
自“九一八事变”鬼子侵占东北地区以来,这是日本受到的最顽强的抵抗。中国军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挽回了热河战役中中国军队溃败所蒙受的耻辱。从此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作为抗日雄师名扬长城内外,“据由敌地逃回百姓均谓,我华军不怕枪炮,新兵器皆无用等语”。
如此英勇的大刀队形象背后,则是血战的悲壮。越是英勇无畏的英雄,经历的越是艰苦卓绝的战斗。尽管喜峰口之役三个阶段战略重点各不相同,但一次次的战斗,几乎同样的惨烈。
战争的最初阶段,日军已先行占领东北长城高地,全线阵地受到威胁,二十九军希图尽快夺回长城阵地,“此次作战死亦光荣。无论如何要拼命作阵地,不求有功,只求能撑”。而敌人也志在必得,“炮火轰击,激战竟夜--数次肉搏,敌死伤甚众,终未得逞.......职军亦已全部增加拼死抵抗。现我官兵士气甚,.......虽在炮火弥漫,血肉横飞之际,仍能表现不屈不挠之精神”。此役营长王宝良及8名排长阵亡,旅长赵登禹等15名军官受伤,士兵伤亡400余名。到了1933年3月14日,已扭转了正面战场的态势,“连日血战,敌以伤亡过重,士气馁败”。正面高地为我军王治帮旅完全占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参谋耿德星言证:“(喜峰口战役)夜战打响后,日寇仓皇应战,敌人利用墙孔以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封锁道路,我攻击部队被杀伤的不少。......我二一七团九连战士,外号叫老毛子(忘其真实姓名),甘肃人,匍匐近敌,力握敌机关枪而出。墙孔小,枪身粗,本不能出,但在死难战友面前,怒火填,国耻民恨集于一身,尽力一拉,墙倒枪出,不顾双手被枪管烤得骨焦肉烂,反枪毙敌,扫清前进道路,保证了我军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大公报》特派记者在前线看到:“(我军)虽遭受敌人之强烈炮火,亦不稍退。……吾军用手榴弹投掷较远之敌人,较近者则挥大刀砍杀,杀声震天,血光满地。”
是役第二个阶段,双方进入了胶着状态,“白刃相接,血战终日”的情况时常发生,双方伤亡都较重。1933年3月17日,“敌以主力,向我山楂峪口阵地猛攻……我团李团长督战受伤,其余官兵伤亡亦重”。1933年3月19日,“见敌阵线动摇,亟令各部全线出击,前后夹击,血战终夜,……我官兵奋不顾身,拔刀冲入敌阵,砍杀无算……我受伤营长刘福祥、殷锡乾二员,其余官兵伤亡甚众”。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将领之一王治邦口述:“拉锯战中,肉搏战异常惨烈,阵地上到处是殷红的血。”一次敌军集中炮火轰击我阵地时,“炮弹暴雨般倾泻在山头阵地上,数百朵蘑菇云冲天而起,久久不散。……这次战斗惨烈异常。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不久,我军战壕多被炸平,上百名士兵牺牲,有的战士竟被活埋于战壕内。”罗文峪战后,敌人又向喜峰口以西进攻了数次,均未得逞,“日兵历次经我痛击,颇显惶恐状态”。但丧心病狂的日军同时开始了向中国人民的疯狂报复,“据士绅广平等哭诉,日军来时,逐户搜查,粮食、家具均被掠毁,更可惨者,老幼妇女,均被奸污,无一幸免,并枪杀居民八十余名。”据当时出版的《长城血战记》记载,前两个阶段的战斗,“官兵伤亡合计,共达四五千人”。即使这个数字有些夸大,伤亡也是数以千计的。
战斗结局
进入四月初,日军改变战略,向滦东打开缺口。日军从长城防线右民办商震部第二十三军防守的冷口攻入,7日起再攻喜峰口,头两天进攻均被宋部击退,但喜峰口守军腹背受敌,全线已呈退却之势。
1933年4月11日,“早九时,敌以山炮、重机关枪掩护其步兵,向我摩天岭猛攻,冲锋数次,血战至下午四时,忽有敌一部抄至我左翼”。中国守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13日,“敌仍以炮火、飞机向我阵地猛力轰炸,我阵地被毁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势孤不支,不得不按照军分会的要求“放弃喜峰口、冷口”,于1933年4月13日奉何应钦之命“忍泪撤退”。
血战日寇
喜峰口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与宽城满族自治县接壤处,是燕山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
喜峰口长城在建筑上主要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该口分为关城和城堡两个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围的盆地里,四面用条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墙有两丈多高,关门上建有13米高的镇远楼。关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临山一面靠河,由三道套城组成,关与关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砌墙连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设空心敌楼,西城墙又与长城主体相通。喜峰口呈“凹”字形。周围群山巍峨,河水萦洄,两峰对峙,一峪中开,苍凉雄劲的长城起伏在山脊,盘旋在谷底,左右皆高山对拱,地势十分险要,每相隔1000米左右,便耸立着一座烽火台,是长城的重要关隘。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的侦察员对此曾这样描述:“喜峰口两侧,群峰矗立,险要天成。长城依势蜿蜒,华北赖以屏障,诚为兵家必争之地。”
29军的前身是冯玉祥创建的西北军。长城事变时,29军的装备很差,全军只有野炮、山炮10余门,重机枪不过百挺,轻机枪每连只有两挺,步枪多为汉阳兵工厂和山西省仿制的三八式步枪。虽然武器落后,但全军将士均有尚武精神。士兵人手一件标志性武器——青龙大刀!人人练就了了一套娴熟的中原地区传统刀法功夫。寒光闪耀、削铁如泥的青龙大刀,在长城抗战中夜袭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3年3月9日,日军铃木、服部旅团攻占喜峰口,当天刚接防的29军37师109旅217团,在王长海团长率领下实施反击,毙伤日军百余人,夺回喜峰口。面对日军猛烈的火力反扑,中国官兵只能凭着仅有的劣势装备依托长城顽强抗击。3月10日至11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战士们高呼着:“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手起刀落处,日本鬼子尸横遍野,第一次尝到了大刀的厉害。在激烈的交战中,喜峰口多次易手,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许多战士壮烈殉国,部队伤亡很大。当喜峰口再次被日军占领后,109旅旅长赵登禹、副旅长何基沣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们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应以夜袭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反击日军。何基沣激励官兵道:“国家多难,民族多难。吾辈是受人民养育之军人,当以死报国!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于是,便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
中组织起500人的精兵强将,分左右两翼突袭日军。左翼大刀队经走马哨,出潘家口至兰旗地、蔡子峪一带,袭击后杖子、喜峰口以北的日军步兵和骑兵宿营地;右翼大刀队出铁门关,经炮岭、闯王台至白台子、刺峪一带,袭击日军炮兵阵地。身背大刀的勇士们攀垣越墙,分头摸进各村敌营。骄狂的日寇做梦也没想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会来偷袭,都在呼呼大睡。大刀队的勇士们怀着报国雪耻的民族仇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官兵正做着美梦,便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鬼。有个年仅19岁的战士名叫陈永,他一人就砍死鬼子13人。特别是109旅旅长赵登禹,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不下火线,亲自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向日军炮兵阵地发起进攻,手刃日寇60余人,缴获大炮18门。
喜峰口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捷,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社会各界纷纷组成慰问团前来劳军。
喜峰口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市,当时担任“上海歌咏界战时服务团”领导者之一的作曲家麦新(1914年—1947年),热血奔涌、心潮澎湃,以火山喷发般的创作激情,连夜谱写了高亢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地区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它的副题为:“献给29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大刀进行曲》最初是为了鼓舞“29军的弟兄们”坚持抗战,后来,随着它雄壮的旋律响彻全国军队和民众之中,“29军的弟兄们”便改成了“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大刀进行曲》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号令,形成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
在喜峰口战斗中,29军及其大刀队血战日寇,歼敌五千,一战成名,喜峰口防线经历多次激战始终屹立不倒。当年的日本《朝日新闻》也不得不承认:“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喜峰口之战对骄横狂妄的日寇给予了沉重打击,鼓舞和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从此,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名震天下,成了抗战初期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偶像。
历史意义
在血与泪写成的抗战历史中,1933年长城事变的记忆无法抹去。而在长城各次战役中,喜峰口战役的胜利令国人们欢欣鼓舞;中国军人在这里挥舞着大刀创造了抗日的奇迹,二十九路军大刀队为中华民族所感动和骄傲。七七事变中,二十九军再次用大刀的神力向日本帝国主义显示了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历经半个世纪,勇士举起大刀的形象已经固化为人们心目中抗日战争英雄的印象;大刀也成为团结统一、无畏拼搏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从当时国民报刊所报道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抗日情景,和二十九军将领的记录、回忆,到后来《大刀进行曲》的产生和传唱,举起大刀的形象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代表雕塑,展示的是人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历史的表达形式和人们对历史选择记忆,逐步使二十九军大刀队曾经挥舞过的大刀,演变成了抗击侵略、英勇无畏的象征。在这里,我们将大刀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称之为大刀精神。
大刀精神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歌曲中最有力量的一首。这首歌曲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麦新专为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的。它不但伴随了八年抗日战争,而且也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着苦难与力量的风格,无论是《黄河大合唱》还是《义勇军进行曲》,都与《大刀进行曲》颇有几分神似。而这种“神”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中。
(一)《大刀进行曲》的诞生
长城事变,二十九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大破日军神州中国人民热情讴歌大刀队的杀敌精神。报纸上登出这样的诗歌:“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当时年仅23岁的麦新,作为一个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战士的英勇,战斗的惨烈,《大刀进行曲》也就在这种氛围中酝酿。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主张全民族联合抗日。同一天,第二十九军二一九团,组织了150人的敢死队,“每人大刀一把,手枪一支冲入敌阵”,刀光闪耀在敌群中,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在刀光中拉开了序幕。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威名又一次远扬天下,并给中国人民以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卢沟桥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市,作曲家麦新以像火山喷发一样的爱国热情,连夜谱出了这首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呼号、怒吼 般的音调喷涌而出,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号令,形成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这首曲子响彻全国,被当时进步的文化界推选为优秀的中国抗战音乐,与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相提并论,并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大刀进行曲》的原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地区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后来,根据演唱效果和实际需要,把“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把“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为“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歌曲为自由体结构,开头原来是一拍一音,但在群众热情的演唱中,自然地把它唱成了切分音,麦新立即表示:“还是群众唱得好,这个节奏更能表现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火山爆发般的强大力量,唱起来像大刀一样势不可挡。歌曲后半段的发展变化,在节奏上很有特色。如:“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颇似战场上短兵相接、手持大刀向敌人冲去时的呐喊,刚劲有力!尾句后一声:“杀!”戛然而止,充分表现出了中国军民对日寇无比的愤怒与仇恨,激发起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二)大刀精神力量无穷《大刀进行曲》一诞生,就受到全国亿万人民的热烈欢迎,上海的学生唱着这首歌走向街头募捐,要为前方的将士赶制大刀。全国抗战爆发后,喜峰口内的共产党人王平陆和他的战友们,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指示,又挥舞起二十九军将士用过的大刀,直指喜峰口日伪据点所辖的清河沿关卡,从而拉开了冀东抗日大暴动的序幕。1938年3月23日,日军进攻的炮声震荡台儿庄,整个台儿庄城镇的空间,为枪炮声、喊杀声所冲塞,而在这混杂的音响中,使人最受鼓舞的,是官兵们高唱《大刀进行曲》的歌声。1938年夏季,喜峰口内五千名儿女揭竿而起,加入了抗日大暴动的洪流,掀开了抗日斗争的崭新篇章,创建了善罢甘休热边抗日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扩大口外游击区,使日伪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43年,在沦陷的上海,一群手无寸铁的小学生面对日本宪兵,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著名女作家陈学昭也这样回忆说:“在延安时,我常喜欢唱《大刀进行曲》,我尽情地唱着,特别是唱到'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时候,感到扬眉吐气。当时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战,抗战之心是多么迫切呵。”
《大刀进行曲》在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首歌集中体现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和中国人民的团结拼搏的奋斗精神。从大刀队的英勇杀敌,到后来的《大刀进行曲》的诞生和传唱,喜峰口的大刀之役已经从具体的历史事件,转化为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
抗战英雄
【宋哲元】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 军长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颁令
【秦德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 副军长
【张维藩】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 参谋长
【萧振赢】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 总参议
【冯治安】第三十七师 师长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颁令
授予冯治安中将军衔并颁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张自忠】第三十八师 师长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颁令
授予张自忠中将军衔并颁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刘汝明】暂编第二师 师长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颁令
授予刘汝明中将军衔并颁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赵登禹】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 旅长
赵登禹立首功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由三十七师一〇九旅旅长提升为一三二师师长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颁令授予赵登禹中将军衔
【何基沣】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 副旅长
由第一〇九旅副旅长提升为一一〇旅旅长
【王长海】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二一七团 团长
【仝瑾莹】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二一八团 团长
【王治邦】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 旅长
【李致远】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二二一团 团长
【曾国佐】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二二二团 团长
【黄维纲】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二旅 旅长
【董升堂】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二旅二二四团 团长
【刘振三】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二旅二二五团 团长
【佟泽光】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 旅长
【李九思】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二二六团 团长
【宁殿武】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二二七团 团长
【祈光远】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二二八团 团长
【李金田】暂编第二师第一旅 旅长
【李学志】暂编第二师第一旅二团 团长
【陈德禄】暂编第二师第一旅三团 团长
【陈春荣】接任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 旅长
【石振纲】营长
【刘世昌】连长
【赵目修】排长
【张子钧】营长
【穆宗贤】
【张心忠】
【张汉祥】
【郁振海】
【张维谨】连长
【胡光兴】连长
【田明祥】连长
【李金声】
【任鸿章】排长
【张永明】
【韩全福】
【祁世发】
【王鹏山】连长
【韩永顺】连长
【李锡广】连长
【潘虎威】排长
【刘先科】排长
【童金锡】排长
【王子亮】营长
【孙儒鑫】团附
【陈作信】连长
【朱国忠】排长
【王福金】
【耿德星】旅部少校参谋
【刘团戴】
【张福林】
【刘长德】排长
【李廷芳】敢死队队长
【马光达】营长
【孔宪贵】连长
【万书荣】排长
【熊超伦】连长
【张文海】营长
【程振兴】连长
【老毛子】(绰号)
【杨秃子】(绰号)
【胡全鲁】中校团附(殉国)
【冯庆远】少校团附(殉国)
【王宝良】特务营营长(殉国)
【苏东元】营长(殉国)
【侯万山】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敢死队员(殉国)
侯万山之子纪峰、纪峪由宋哲元抚养成人
【王凤芝】代营长(殉国)
【侯德兴】连长(殉国)
【张海东】副营长(殉国)
【侯凤鸣】排长(殉国)
【薛跃坤】司务长(殉国)
【王廷立】连长(殉国)
【郭银涛】排长(殉国)
【赵炳榜】连长(殉国)
【李奉先】连长(殉国)
【宋发俊】排长(殉国)
【宋长永】排长(殉国)
【孙鸿宾】排长(殉国)
【李万珍】排长(殉国)
【杨博济】连长(殉国)
【李怀福】排长(殉国)
【金德芳】通讯班长(殉国)
【刘庆安】连长(殉国)
【高玉龙】排长(殉国)
【常保存】排长(殉国)
立纪念碑
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记
喜峰口,古称兰陉,位于迁西北部,奇峰耸峙,险要天成,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一九三三年初,日军侵占热河,进逼平津,长城事变全面爆发。宋哲元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临危受命,开赴喜峰口一线,据险抗敌。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亲临前沿,指挥督战;一〇九旅旅长赵登禹身先士卒,裹伤陷阵。全军将士挥舞大刀,浴血拼杀;关内民众舍生忘死,奋勇支前。硝烟弥漫,日月因之失色;刀光闪烁,倭寇为之胆寒。自三月九日起,战数昼夜,毙敌五千余。日酋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荣誉尽丧于喜峰口外!”捷报传开,举国振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唱彻中原地区。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迁西县人民追怀历史,心潮激荡,乃膺社会各界之议,筹建长城抗战纪念碑,以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后世子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欣然命笔,题写碑名;喜峰口民营企业家张国华慷慨解囊,捐资助建。未及两月,丰碑告成。特撰此文,勒石为记。
长城事变,浩气长存;中华神威,永光万世!
历史影响
为保卫长城,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师长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旅长赵登禹等一批爱国将领率部奉命承担迁西县至遵化市一线150余公里长城各口阵地的防御任务。
艺术作品
《大刀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