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医院
重庆市中医院(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公益四项中心职能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也是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市中医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首任院长吴棹仙,现任院长由左国庆担任。
医院始建于1902年,前身可追溯到仁爱堂医院。历经多年更名合并,由原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重庆市第一中医院)、原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第二中医院)、原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第一人民医院)三家单位合并而成今日的重庆市中医院。1998年,重庆中医研究所(重庆市中医研究所)成功通过“三甲”评审。2018年,医院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23年,先后挂牌重庆中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市中医院分江北区南桥寺院部和渝中区道门口院部,占地173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500张,开放床位3000张,年门诊量约27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近8万人次。在岗职工4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500余人,国医大师2人,中国名中医3人,硕博士10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68人。有临床科室44个,医技科室10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诊断鉴定机构1个,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2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1个,重庆市中医药重点学科11个和重点专科10个,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3个,重庆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个,院内研究所4个。
同时,医院也是中国-新加坡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重庆)、中国-巴巴多斯中医药中心、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皮肤、针灸)、重庆市中医特色诊疗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和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独立招收)、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站、重庆市中医护理临床技术指导中心、重庆市皮肤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市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庆市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国家(重庆)中医康复示范中心、国家(重庆)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市针灸学会和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均挂靠在医院。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近800个,获国家各级科技成果奖150多项。
2021年度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重庆市中医院国家监测指标得分848.12分,位居中国中医医院第24名,挤身中国前5%,获A+评级。2022年,重庆市中医院荣登“中国医院竞争力中医医院100强”排行榜第16位,位居西部前列。
历史沿革
创立初期
仁爱堂医院
1902年,仁爱堂医院作为重庆市地区最早创办的现代医院之一,医院创办初期仅设门诊部。1934年医院设住院部,病床60张。后随着医院发展,1948年,病床增至100张,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口腔科、五官科等。同时,仁爱堂医院经批准设立重庆私立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生。
重庆市民医院
1933年,由重庆商绅、(在重庆的陕西省、江苏省等)8省公益会和时任重庆市市长潘文华多方筹资。经过长达7年时间的时建时辍,重庆市民医院开诊营业。医院成立董事会,潘文华任董事长,熊觉梦任院长,有医务人员20余人,病床10张,有门诊、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花柳科、眼科、耳鼻喉科。
陪都中医院
1943年,外地来的部分老中医和本地热心公益的老中医一道成立了“重庆市中医师公会”,并以张简斋医寓为集会地点,协助大批中医通过原中国国民党卫生署中医委员会中医师检覆委员会检覆,取得了医师资格,并促使原国民党卫生署中医委员会成立国立中医医疗机构。是年,创办陪都中医诊疗所,并聘请名医张简斋、宦世安、胡光慈轮流义务应诊。1944年,陪都中医诊疗所需要扩充范围,正式成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国立中医院--陪都中医院,并指派卫生署中医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郁任院长。1946年,陪都中医院迁到肖家凉亭,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学、小儿科等诊室,中药配方部,挂号室和行政办公室,全院职工约40人,门诊人次每次可达100-200人次。
劳福医院
1945年,中国劳动协会理事长朱学范先生,通过周恩来、董必武同志,在重庆大梁子清真南寺(现渝中区新华路256号)创办了重庆市工人福利社诊疗所,后改名为劳工医院。医院为一幢四层楼房,共有56间房屋和1个礼堂。初期,全院职工仅10多人。1946年,劳工医院后更名为“劳福医院”,直属于劳工福利事业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医院设有内、儿、外、妇产、五官等科室,全院职工增加到31人。
私立重庆医院
1949年,王华在民族路九尺坎创办私立重庆医院。
重庆市中医院是由上述几家医院不断更名、合并而来。
兼容合并
1949年,重庆市民医院、劳福医院、陪都中医院都被官方接管。1950年,重庆市民医院更名为重庆市渝中区中医院;同年,私立重庆医院被捐给人民政府,更名为重庆市第三医院。1950年,陪都中医医院与劳福医院合并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工人医院,以中医治病为主。次年,仁爱堂医院也由西南军政接管,更名为仁爱医院。两所医院合并为新渝医院,仁爱医院为住院部,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工人医院为门诊部。
1953年,新渝医院改名为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设门诊部和住院部,有职工197人,并于1955年更名为重庆市第一中医院。同年(1955年),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与重庆市卫生工作者协会门诊部合并为重庆市第二中医院。1975年,重庆市第一中医院更名为重庆市中医研究所。1985年,重庆市第二中医院更名为重庆市中医院。次年,重庆市渝中区中医院更名为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3年,重庆市中医院与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合并为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2008年,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与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合并,成立新的重庆市中医院。
注重科研
1977年,重庆市中医研究所肛肠科“枯切疗法治疗痔核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研究”等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随后在1982年,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大力开展中医急症研究和中药剂型改革,并建立全国中医急症重庆培训中心。2008年医院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成功研制了参麦注射液、丹桃合剂、降糖丸、更年宁心胶囊等多种国家新药,获得药监局生产批文的院内制剂230余种。膝可保胶囊成功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紧急研发出3个抗击新冠制剂-藿朴透邪合剂、麻杏解毒合剂和柴胡甘露合剂。通过制剂调剂、委托配制和协助研发,实现全市资源共享。医院内共有研究所4个:皮肤病研究所、针灸研究所、古验方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中药制剂研究所。其中,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病研究所于2013年成立,研究所属的皮肤科也是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湿疹中医外治法”重点研究室,重庆市皮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重庆市皮肤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不断进步
1995年,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颈肩腰腿痛治疗中心。1995年,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庆市渝中区中医院)成功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验收。1996年,重庆市中医院建成住院部。1996年,重庆中医研究所(重庆市中医研究所)重点专科“重庆中医急症医疗中心”正式挂牌。1998年,重庆市第一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所)成功通过“三甲”评审,是当时重庆市最先通过三级甲等评审的中医院。2009年,重庆市中医院南桥寺院区正式投入使用。
蓬勃发展
2013年,医院住院部B幢投入使用。次年,道门口院部门诊综合楼投入使用。2018年,住院部C幢的正式启用,医院在规模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2012年,医院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结为友好合作单位,医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医院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进站。2018年,重庆市中医院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18年,重庆市中医院建成重庆市首个中药智慧药房,医院全面完成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实现两院部新HIS上线并平稳达行。2021年,重庆市中医院普外科、重症监护室正式投入使用。2022年,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开工建设。2023年,重庆市中医院先后挂牌重庆中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重庆市中医院总占地173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年门诊量约27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近8万人次。编制床位2500张,开放床位3000张。有临床科室44个,医技科室10个。医院有在岗职工4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500余人,国医大师(中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中国名中医3人,国家青年岐黄学者1人,国家卫生健康行业经济管理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3人,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12人,重庆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8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首批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人,市级名中医30人,国家和省级师带徒导师16人,重庆英才·名家名师1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5人,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15人,硕博士10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68人。此外,医院拥有医用直线加速器、大型数控放疗系统、4台核磁共振(含3.0T)、4台螺旋CT(含128排)、X射线血管造影系统、直接数字化放射成像系统、乳腺X射线摄影系统、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等大型医疗设备200余台,医疗设备总值近7亿元。
院区分布
至2023年,重庆中医院有江北区南桥寺院部和渝中区道门口院部两个院部。
江北区南桥寺院部
地址位于江北区盘溪七支路6号,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皮肤科、针灸科、肿瘤学、肾病科、中医护理学。院部有25个内科科室,15个外科科室,6个医技科室。医院拥有ABI动脉硬化检测仪、高频电刀、PRP高速离心机、超声清创仪、温热电针综合治疗仪、中药定向透入治疗仪、中药熏蒸治疗仪、炎症治疗机、超声清创机、红蓝光治疗机、循环压力治疗仪等专科诊疗设备。
渝中区道门口院部
地址位于渝中区道门口40号,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皮肤科、肿瘤科、肾病(风湿免疫)科、中医护理学。院部有11个内科科室,9个外科科室,5个医技科室。院部拥有电生理检查及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设备,包括肌电图及诱发电位仪、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视频数字脑电、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红外眼球震颤视图、多导睡眠监测、便携睡眠监测、中低频脉冲电治疗仪、空气液压力循环治疗仪、神经系统电刺激仪(吞咽言语治疗及管理系统)、脑循环治疗仪、神经网络治疗仪等检查设备。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重点科室
重庆市中医院有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皮肤科、针灸科、肿瘤学、肾病科、护理学),11个国家重点专科(皮肤科、针灸科、肿瘤科、肾病科、妇科学、脑病科、肛肠科、骨伤科、肝病科、护理学),2个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2个(麻醉科、影像科),10个重庆市重点专科(心血管科、康复科、风湿病科、治未病中心、小儿科、眼科、乳腺科、脾胃病科、耳鼻喉科、老年病科)。
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皮肤科
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成立于1934年,前身为重庆市渝中区中医院皮肤科。皮肤科在王鲁直、毛家鑫、陈南琴、刁庆春等皮肤病专家带领下,已发展成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以中西医结合防治皮肤病的特色专科。有职工210余名,其中医师70余名,有主任医师14名,副主任医师19名,博士后指导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博士17名,硕士52名。开设住院病区2个,病床100张,年门诊量58万人次。
科室门诊开设有皮肤医疗美容部(激光美容、整形美容、痤疮室)、中西医结合治疗室,专科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变态反应实验室、性病艾滋病实验室、真菌检查室、病理室)、皮肤影像诊断室,拥有浅X放射治疗机、308nm准分子激光、皮肤CT等价值5000余万元的专科诊疗设备,开展了多项诊疗技术,有40余种中、西药院内制剂,开设了色素脱失、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脱发、痤疮、结缔组织病等17个专科及专病门诊。在湿疹、白癜风、痤疮、银屑病、红斑狼疮、脱发、荨麻疹、皮肤肿瘤、血管炎等常见和疑难皮炎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
针灸科
重庆市中医院针灸科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70名,其中医师27名。科室有中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名,重庆市名中医3名,重庆市针灸推拿学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重庆市针灸推拿学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江北英才”2名,硕士生导师3名;有高级职称14名,占比51.85%,博士5名,含博士后2名,硕士以上学历占比51.85%。针灸科设有9间专科门诊、2个病区、开放床位124张、灸疗中心和康复中心。
科室以针灸中药结合诊治80余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科室以偏瘫(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等)、痹病(各类疼痛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软组织损伤、骨性关节炎等)、不寐(各种病因导致的失眠症、)为优势病种,诊治常见病如面瘫、血管性头痛、眩晕、肥胖、痤疮、周围神经病变等和疑难、罕见病如小儿脑性瘫痪、帕金森病和帕金森氏综合症、带状疱疹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疾病。
肾病科
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2000年8月独立成科。共有医护人员77人,其中医师21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后1名,博士4名,硕士8名;国医大师1名,重庆市首席科学家1名,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导师2名,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导师1名,重庆市中医高级人才1名。科室门诊、病房、血透中心三位一体,设有郑新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1个,专科门诊4个(含慢性肾病营养管理门诊1个);2020年专科门诊病人达6万余人次,区域外住院患者比例达到11%以上;出院病人1500余人,血透次数41679人次。专科诊疗病种增加至20余种。开设病房病床66张,配置有进口血液透析机67台、CRRT机3台及放射性肠炎水疗机、中药熏蒸治疗仪、HYJ炎症治疗仪、超声中频脉冲治疗仪等现代专科治疗设备。
科室团队传承“国医大师”郑新教授学术思想精粹,融合传统中医外治理论,创新性提出“内外相合治肾病”这个新的理论,形成了一系列以院内制剂蛭通络胶囊、十味肾毒清灌肠液、当归拈痛合剂、独活寄生合剂为代表的特色方药,和中药全结肠灌洗、直肠滴入、定向药透、药物浸浴为代表的特殊外治法,针对各种慢性肾脏病,尤其是急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IgA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具备诊治经验。开设专科诊疗技术:
1.开展了肾衰灵液放射性肠炎透析、皮肤熏蒸排毒法、中药热腌包、穴位贴敷等12项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针对水肿、腰痛、蛋白尿、发热、失眠等症进行诊疗;
2.常规开展肾穿刺活检术、临时及半永久深静脉置管术、动静脉内瘘吻合术、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TA)。
肿瘤科
重庆市中医院肿瘤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十三五”重点建设专科。有中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后备带头人1人,重庆市青年医学高端后备人才2人,中国专业协会常委4人次,市级专委会主委3人次;博士后合作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12人;博士10人,硕士26人。
科室坚持肿瘤中医药诊疗特色,创建疑难肿瘤中西医整合多学科诊疗模式,综合应用肿瘤放疗、介入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医学手段,系统开展中医药、中医外治与特色制剂的减毒增效研究,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年收治患者5600人次;学科践行中医“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理念,在中国开展将恶性肿瘤早筛与癌前病变中医药干预相结合,在体质辨证基础上开展复发高危肿瘤患者中医药康复治疗,年门诊10万人次,中医外治5万人次。
护理学
重庆市中医院护理学是国家临床(中医专业)重点专科,重庆市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作为重庆市中医护理专科联盟牵头单位,承担全市45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的护理管理、业务指导等工作。共有73个护理单元,设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办公室、护理培训及平台建设管理办公室、感染控制科、临床支持中心4个科级部门进行日常护理管理和质量安全督导工作。设有护理部主任1名,副主任2名。有1700余名护士,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学科带头人2名,后备学科带头人2人,高级职称68人(占4.0%),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39人(占2.28%),中医护理人才462人,各级各类专科护士371人。开设护理门诊5个,形成了以肾病、糖尿病、小儿科中医推拿等为重点的中医特色护理门诊4个,PICC门诊1个,辅以耳穴门诊、伤口造口门诊突显专科集群优势。设置中心监护病房2个,脑病、外科、心内科等专科监护病房5个,开放重症床位共计95张。全院共开展中医护理技术46项,每年惠及250万群众。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研制国家新药:重庆市中医院研制参麦注射液、丹桃合剂、降糖丸、更年宁心胶囊等多个国家新药,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生产批文院内制剂214个。
编写重庆市首本中医常见病科普图书:
重庆市中医院组织了几十位专家,历时一年多,编写出版重庆市首本中医常见病科普图书——《重庆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预防与治疗》,该书按照中医内、外、妇、儿的体例,收集整理了重庆地区40个常见病、多发病,每个病种按病名、病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通俗化介绍。
医学实践
院内首例夫精人工授精术
2020年,重庆市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顺利完成首例夫精人工授精术,标志着医院向试管婴儿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2020年,重庆市中医院胸痛中心团队成功开展首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植入物急诊介入手术。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医院心肌缺血微创介入诊治水平进入无支架植入物时代。
院内首例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2023年,重庆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顺利完成首例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该手术的成功实施开启了重庆中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方向。
开展多手段联合疼痛缓解特色技术
肿瘤血液科为在规范开展WHO三阶梯镇痛的基础上,探索出中医药内服、外敷、针灸、按摩、热疗、微波等多种手段联合的疼痛缓解特色技术,减轻患者的疼痛。
教育科研
教育
教学培训
重庆市中医院为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市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同时,医院是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和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独立招收)、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站、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医院有国家和省级师带徒导师16人,重庆英才·名家名师1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5人,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15人,硕博士10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68人。此外,医院也是国家和重庆市中(西)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重庆市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庆)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
关联院校
重庆中医院学院
重庆中医药学院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以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为办学基础,充分整合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等全市中医药教学科研优质资源而组建。学院现有总占地面积1686.47亩(学院本部一期占地面积645.55亩),总建筑面积22.27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中药学)、重庆市高校特色专业1个(中医学)、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中医学、中药学)、中医药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1个,与重庆医科大学共建共享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0个、国家级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药)1个、国家级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中药资源学)1个。现有专任教师344人、兼任教师75人,研究生学历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52%,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15%,其中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国家青年岐黄学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10人,重庆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20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成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学校有3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有教职工6184人,专任教师1727人。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8人。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4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5个专业学位类别,囊括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学校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原名成都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校占地面积约1800亩,拥有19个学院、38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中药学、中医学),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ESI全球前1%学科2个(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有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岐黄工程”专家14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新增各类科研项目345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6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87项,其中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
重点学科
重庆市中医院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1个(皮肤科学),重庆市中医药重点学科11个(中医皮肤病学、针灸学、中医肾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妇科学、中药炮制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护理学)。
皮肤科学
学科成立于1934年,前身为重庆市渝中区中医院皮肤科,2008年医院合并后更名为重庆市中医院(道门口院部)·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科室已发展成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以中西医结合防治皮肤病的特色专科。皮肤科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湿疹中医外治法”重点研究室,是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病研究所,重庆市皮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市皮肤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市中医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心,中西医结合诊治皮肤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国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化妆品注册与备案检验检测机构、重庆市药监局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科室重视科研,设立研究部,下设中药、临床、基础3个研究室,建有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病重点实验室”,有专职科研人员20名,配备了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等总价值1000余万元的设备。获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重庆市科委课题30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3篇。
科研
科研平台
重庆市中医院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湿疹中医外治法重点研究室),国家诊断鉴定机构1个(化妆品皮肤病鉴定机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3个(中医药防治自身免疫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皮肤病、川渝共建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二级实验室2个(生化实验室、免疫微生物实验室),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3个(中西医结合皮肤病防治中心、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康复治疗中心、颈腰腿痛治疗中心),重庆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个(皮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美容皮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院内研究所4个(皮肤病研究所、针灸研究所、古验方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中药制剂研究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湿疹中医外治法重点研究室
即重庆市中医院医院皮肤科。
国家诊断鉴定机构
化妆品皮肤病鉴定机构
按照201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实施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工作规范》公告要求,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病研究所化妆品领域于2020年5月获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2020年7月14日正式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工作(机构编号20200234),具备了承担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检验的能力,成为全国所有医院中第三家具有该资质的检验机构。机构已具备化妆品人体安全性与功效性评价检测的资质和能力,可全面开展以下工作:1.化妆品人体安全性检验(人体皮肤斑贴试验,人体试用试验安全性评价)。2.防晒效果人体试验(防晒化妆品防晒指数测定,防晒化妆品防水性能测定,防晒化妆品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测定)。3.其他化妆品功效评价(美白祛斑、抗皱、祛痘、防脱发等)。
临床试验机构
重庆市中医院于2008年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机构设有机构办公室,独立的医学伦理委员会。设有专用资料室,专人管理资料;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了制度化及规范化管理。机构拥有肿瘤学、神经内科、皮肤科、乳腺科4个专业可开展药物临床试验,设有心血管内科等16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组,主要承担II-IV期及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临床试验,自获批以来共承接临床试验项目200余项。
科研成果
重庆市中医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近800个,先后获国家各级科技成果奖150多项,其中“一种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制备方法”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发明一等奖。
此外,医院成功研制了参麦注射液、丹桃合剂、降糖丸、更年宁心胶囊等多种国家新药,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生产批文的院内制剂230余种。膝可保胶囊成功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紧急研发出3个抗击新冠制剂-藿朴透邪合剂、麻杏解毒合剂和柴胡甘露合剂。通过制剂调剂、委托配制和协助研发,实现全市资源共享。
杂志期刊
《中国中医急症》
《中国中医急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和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现被收录入“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武大核心A-级)、SCD来源期刊。刊载的论文全文收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和“维普资讯网”;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历届期刊评比中均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优秀期刊”。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前身为卫生部中医司(后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于1985年委托原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现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内部学术期刊《中医急症通讯》。1992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改为公开发行的《中国中医急症》杂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主办、原重庆市中医研究所承办;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教授为杂志题写了刊名。2000年,《中国中医急症》杂志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和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陈佑邦司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王永炎院士曾先后任《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主编。杂志现任主编为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教授,常务副主编为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院长左国庆教授。杂志由《中国中医急症》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和发行。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报道范围:中医药方法(含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参与)在急救及急症的预防控制、后遗康复方面的应用;涉及医疗、科研(基础、文献、制剂工艺、流行病调查等)、教学、护理和组织建设等领域;《中国中医急症》杂志报道的“急症”,涉及急性病症、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加重、重症,并包含其预防控制、后遗康复。杂志设有专家论坛、述评、临床研究、理论研究、证治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制剂工艺研究、专家经验介绍、专题研讨、急诊工作建设、急诊教学研究、综述、临床报道、临证经验、护理等栏目;现为月刊,每月15日出版。
声誉与排名
2011年12月,重庆市中医院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在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重庆市中医院国家监测指标得分848.12分,位居中国中医医院第24名,挤身中国前5%,获A+评级。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中管局批复重庆市中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
2021年3月,重庆市中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
2022年,重庆市中医院获“中国医院竞争力中医医院100强”排行榜第16位,位居西部前列。
院内专家
左国庆
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重庆卫生技术内科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院管理学会理事,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重庆卫生技术内科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院管理学会理事,《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医杂志》常务理事,《中华肝脏病杂志》和《重庆医学》编委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
擅长领域:肝、胆、胰、胃肠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胃镜技术。
王毅刚
中国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重庆市针灸学术带头人,国家第四、五、六批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人导师,国家首批中医临床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名中医工作室导师。
擅长领域:承袭“一针二灸三服药”中医临床特色,擅长各种中风瘫痪、萎症、痹症、痛症等疑难杂症如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周期性麻痹、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等的治疗与康复。临床四十多年,创立了针刺导引动留针术。著有《常见百病针灸点按穴法图解》《瘫萎症康复与家庭护理》,主审《王毅刚针灸临床穴法精要》等临床专著。在中国和国际发表中医针灸学术论文数十篇。
刘华宝
肝病科主任,中国名中医,主任中医师,第三批国家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重庆医科大学和贵州中医药大学兼职硕导。重庆市中医肝胆病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常务委。他也是国家中西医结合协作项目—肝纤维化负责单位牵头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罗本清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国家横向课题负责人、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肝纤维化研究项目分中心项目负责人。
擅长领域:代(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医药诊治,对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结节、顽固性腹水、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红色征转蓝色征和预防肝硬化发生肝癌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长肝功能衰竭、晚期肝癌及肝癌术后复发病人的中西医综合防治,常见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诊疗。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重庆市科委和卫健委关于中医肝病(主要是肝硬化)项目多项。在重庆市卫生局优势病种研究—代偿期乙肝肝硬化逆转的诊疗技术方案研究项目中担任首席专家。承担成都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金匮玉函要略方》《温病学》等教学任务。
刁庆春
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病研究所所长;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擅长领域: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30余年,对各类常见皮肤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湿疹、色素脱失、银屑病、结缔组织病的诊治。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和参编了多本学术专著。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重庆市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李琦晖
肾病科主任医师,重庆医学会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健康教育委员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医学会内科专委会委员,重庆医学会肾脏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风湿免疫学会重庆分会委员,重庆市血管通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专家,《检验医学与临床》审稿专家。
擅长领域:对各种肾病及风湿自体免疫性疾病中西医治疗,特别是红斑狼疮性肾病,高尿酸血症肾病、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的诊治具备丰富经验。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SCI多篇,参与编写专著《妊娠性心肌病》《常见内科疾病诊治》《肾脏疾病临床诊疗进展与实践》等三部。除擅长领域外,李主任同时对各类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stills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并擅长心血管危重疾病的诊治。
胡陵静
肿瘤血液病科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重硕士研究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中医养生学教研室主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药学会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擅长领域:应用中西医两法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良恶性肿瘤,乃至危重抢救疾病,如肺癌、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等。2004年获重庆市第二届“优秀青年中医”称号。曾获重庆市卫计委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等论著5部。
资质认定
1998年,重庆中医研究所(即现重庆市中医院)成功通过“三甲”评审。
重庆市中医院是中国三级甲等医院,同时是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和省级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
参考资料
医院概况.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2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3
科室介绍.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3
领导班子-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3
医生团队.重庆市中医院.2023-06-02
重庆市中医院院史馆.重庆市中医院.2023-06-16
我院隆重举行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授牌仪式.重庆市中医院.2023-12-19
2022届中医医院500强 | 《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23)》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搜狐网.2023-05-22
喜迎二十大丨首次获A+!跃居全国三级公立中医综合医院第24位!重庆市中医院“国考”创佳绩!.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2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2
【中国中医药报】跨越百年展形象 祖国医学传承翻开崭新篇章 ——重庆市中医院“美丽医院”建设纪实.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2
喜讯丨刁庆春主任荣获“重庆2022年最美医生称号”.重庆市中医院.2023-06-26
皮肤科.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3
江北区南桥寺院部.重庆市中医院.2023-06-02
科室简介.重庆市中医院.2023-06-16
渝中区道门口院部.重庆市中医院.2023-06-02
神经内科(脑病科).重庆市中医院.2023-06-16
针灸科.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3
肾病科.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3
肿瘤科.重庆市中医院.2023-06-02
中医护理学.重庆市中医院.2023-06-02
【重庆日报】重庆首本中医常见病科普图书“出炉”.重庆市中医院.2023-06-02
首例夫精人工授精术.重庆市中医院.2023-06-16
重庆市中医院胸痛中心团队成功开展首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植入物急诊介入手术.深圳市中医院.2023-06-16
为心脏撑“伞”——我院顺利完成首例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3
肿瘤血液病科.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3
学校简介.重庆中医药学院.2023-12-19
学校简介_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06-16
学校简介.成都中医药大学.2023-06-16
喜讯!重庆市中医院化妆品领域正式通过国家药监局注册和备案检验,全国第三家具资质的医院!.重庆市中医院.2023-08-07
中国中医急症编辑部.中国中医急症.2023-08-07
关于表彰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村镇、单位的决定.中国政府网.2024-02-18
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中国政府网.2024-02-18
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在渝开建.百家号.2024-02-08
全国妇联关于表彰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决定 .中国妇女网 .2024-02-18
左国庆.重庆市中医院.2023-06-16
王毅刚.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2
刘华宝.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2
刁庆春.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2
李琦晖.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2
胡陵静.重庆市中医院.2023-08-07
医院介绍.重庆市中医院.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