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汉朝

汉朝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 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二十九帝,其中西汉传十三帝,历二百一十四年;东汉传十四帝,历一百九十五年,享国四百零五年。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帕米尔高原、北达戈壁,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两汉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原地区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国号

楚汉战争后,刘邦正式称帝,因曾被项羽封为汉王,便以“汉”为国号,后世人们称之为汉朝。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刘玄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市,又称后汉,史称东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即为汉朝。后代的三国时期刘备建立蜀汉,自称季汉,又称西蜀。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历史

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来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彭越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项羽,于前202年在定陶区正式称皇帝,仍用“汉"号,定都洛阳,后在张良的建议下迁都长安

休养生息

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

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北方草原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首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国力强盛。刘知远六年(前201年)秋天匈奴冒顿单于重重包围了韩王信,韩王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处求和。汉朝派人带兵前往援救,但怀疑韩有背叛汉朝之心。韩王信因此和匈奴约定好共同攻打汉朝,起兵造反。汉高祖七年(前200年) 冬天,刘邦亲自率军前往攻打,在铜堤击败韩王信的军队,并将其部将王喜斩杀。韩王信逃跑投奔匈奴。汉高祖于太原市,派人去侦察冒顿,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可以出击”。刘邦也就到达平城。刘邦出城登上白登山,被匈奴骑兵团团围住,刘邦采纳陈平之计,派人送给匈奴王后阏氏许多礼物。阏氏便劝冒顿单于说:"现在己经攻取了汉朝的土地,但还是不能居住下来;更何两国君主不互相围困。”过了七天,匈奴骑兵逐渐撒去。当时天降大雾,汉朝派人在白登山和平城之间往来,匈奴一点也没有察觉。陈平刘邦说:“匈奴人都用长枪弓箭,请命令士兵每张强弩朝外搭两支利箭,慢慢地撤出包围。"撤进平城之后,汉朝的救兵也赶到了,匈奴的骑兵这才解围而去。汉朝也收兵而归。韩王信为匈奴人带兵往来在边境一带攻击汉军。史称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帝国和平,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诸吕之乱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即汉惠帝,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称制。吕氏集团主要为刘姓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而不懈努力;但到了吕雉时期,则有所改变.在吕后把持政权的十五年中,宫廷政治出现,宫廷的权力机构也进一步完备起来。吕后尊刘邦遗嘱用曹参丞相,萧规曹随,沿用汉高祖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文景之治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以周勃为领袖的大臣铲除,众臣迎立刘恒。文帝在穷乡僻壤的代国待了十六年,深知民间疾苦,一方面,文帝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从公元前179年3月起,文帝连续下诏督促地方官员发展农桑业,公元前168年春耕时节,文帝还亲自举行耕田仪式,向天下表示发展农业的决心。另一方面,文帝多次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有的年份还会免去全部田赋。在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的影响下文帝和儿子刘启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汉景帝时期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一“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三个月便为周亚夫栾布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实质影响。这段时期,匈奴量然几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数时间里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汉朝方面则不断积蓄国力,透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治世。

武帝时代

西元前141年,16岁的刘启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即位之初,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良好,但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较大。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确定这些侯国的名号。于是使诸侯王多以分户邑封子孙,致使王国里不断分出若干由郡统辖的小侯,一时诸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另一方面,对于一直渴望削弱地方诸侯势力的王朝中枢来说,收到“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的效用,中央政府不必刻意打击,各个诸侯国已经在实际上自行解体。随后,发生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的事件,刘彻利用此案使诸侯王宗族中支脉疏远的人,逐渐与一般人民没有任何区别。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监察制度。汉武帝善用人才,按照班固在《汉书‧武帝纪》赞语中的说法,汉武帝“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他的功业,其实是当时“海内”“俊茂”们共同创造的成果。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刘彻在位54年,将中国历史带领到新的阶段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汉武帝远征大宛降服西域诸国,使中原地区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汉武帝时期奠定了汉地范围,也是汉朝走向强盛的重要时期。同时在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公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乌孙,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并开通了长安中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霍光辅政

刘彻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冤死。汉朝经历多年对外战争,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尽。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穷兵武。为挽救经济,汉武帝在位期间曾采取一系列政策,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刘彻死后,年仅7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霍光5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汉昭帝清醒地诛杀了上官桀等一批阴谋权臣,避免了霍光被冤杀。霍光得以继续辅佐汉昭帝治国,史称霍光辅政。霍光遵循刘彻晚年的国策,对内继续体养生息,得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四海清平。汉昭帝死后,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史称汉废帝,因行为放纵,被霍光所废,后霍光又迎立汉宣帝即位。

孝宣之治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后,汉宣帝方亲理政事。后因霍氏一门飞扬跋扈,汉宣帝将意图谋反的霍氏戚族一网打尽。汉宣帝治国摒弃不实际的儒学,采取道法结合的治国方针,在位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并借公田来安置流民,时常派遺官吏巡查民生以此减免赋税赈济受灾百姓,又设置常平仓供应边塞军需及平衡粮价,并多次下诏扶助、寡、孤、独、高龄老人、贫困百姓等人。经汉宣帝治理,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国势达到西汉极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使汉朝再度迎来了盛世,史称“孝宣之治”。神爵二年(前60年),汉宣帝于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汉廷政令得以颁行于西域。汉宣帝时期,匈奴进一步衰落和分裂,南匈奴臣服于汉朝。刘奭建昭三年(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陈汤斩杀,并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自此汉匈战争告一段落。

王莽改制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刘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汉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汉元帝死后,刘骜即位。汉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孝成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汉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汉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汉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肚。汉成帝死后,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宠男董贤厮混玩要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公元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去世。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刘街。10月17日,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但是,汉平帝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公元6年2月3日,年仅14岁的汉平帝病死,王莽立仅两岁的刘婴为太子,自任“摄皇帝”。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废除孺子婴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光武中兴

公元23年,新莽在赤眉、绿林民变下覆灭。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史称玄汉,改元更始,刘玄即更始帝。公元25年,赤眉军刘盆子为帝,沿袭汉朝国号,史称赤眉汉,建元建世,刘盆子即建世帝,随后击败绿林军。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室宗亲刘秀在鄗县 之南称帝,杀刘玄,登基称帝,为汉光武帝,沿用汉朝国号,称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市(今河南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定渭河平原,降铜马,灭赤眉,复两京,后又消灭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统光武帝废王莽弊政,大兴儒学,使得东汉成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朝代。时年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

刘庄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国力恢复期。史称“明章之治”。永平十六年(73年),汉明帝遣窦固率军攻伐北匈奴,窦固大破呼衍王于天山并占据伊吾,因此西域各国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复置西域都护府,遂“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然而不久焉耆、龟兹复叛攻陷西域都护府,汉章帝即位后,不欲因西域疲版中原地区而罢遣都护。

东汉灭亡

章帝时以太穆皇后为皇后,窦宪兄弟相继官居要职,宠贵日隆,以至竟敢横夺皇家公主的园田。但刘肇以后的政局陷入空前的混乱,则是东汉初期光武为了加强皇权,进一步削弱相权的结果。东汉三公虚有其位,仅是“备员而已”。传统的三公执政的局面消失了,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东汉自和帝以后,几乎都是幼主继位,由太后临朝听政,不便接触大臣,太后就倚重娘家父兄协助处理政务,政权落入外戚之手。皇帝成年后,不甘心受外戚的控制,为了夺回权力,便结纳身边的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这又为宦官弄权制造了绝佳的机会。这种围绕皇权争夺而出现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激烈斗争的恶性循环局面,一直持续到东汉灭亡。这些贵戚宠宦一旦把持朝政,就会“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驽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乱离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并互相残杀,使朝政日乱,纲纪废弛,最后双方在争权夺利的拼抢中同归于尽,东汉王朝也在恶性循环中走向了灭亡。

疆域

行政区划

西汉刘彻时州作为行政区开始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十三个州为:司隶(治洛阳市徐州市(治剡县)、青州市(治辛店)、河南省(治谯郡)、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县)、兖州(治山阳郡)、凉州(治陇县)、益州(治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 (194年),又分武威郡。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东汉末年全国十三个州

司隶

河南郡,河内郡,河东郡弘农郡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

豫州

颖川郡,汝南郡梁国沛郡陈国鲁国

冀州区

魏郡巨鹿县恒山郡,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郡赵国,渤海郡

陈留郡东郡东平郡,任城国,泰山郡济北郡山阳郡北济阴郡

徐州市

东海国,琅邪国,彭城国,广陵郡下邳郡

青州市

济南国,平原郡,乐安国,北海国,东莱郡齐国

荆州市

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市

扬州市

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吴郡,豫章郡

益州

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县郡,牂柯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

武威郡

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市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居延属国

太原市

上党郡,太原郡,上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

幽州

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

交州

南海郡苍梧郡桂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领土扩张

汉高帝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没多久,就兼并了其他被项羽分封的诸侯国,重新统一了除南方以外的原秦朝的疆域。建立之初的汉朝还比较弱小,乃至于刘邦在白登之围后频频受辱于蒙古高原上的主宰——匈奴。经历了61年的休养生息,在公元前141年,汉刘彻刘彻登基,开始改变保守的对外政策,北击匈奴、通西南夷、开发西域、扩张的脚步甚至抵达朝鲜半岛。 到汉宣帝刘奭时,大汉扩张达到顶峰,开始设置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帕米尔高原以东的西域诸国,汉朝版图达到最大。 据估算,其国土面积达到600多万平方公里,留下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最强音。尽管在东汉时期,由于国力的衰落,很多汉朝控制的地区再次被游牧民族占据,但汉朝已经奠定了中原地区版图的基本构架。后世隋唐、元明版图的扩张,文明的扩散,从本质而言都是两汉的延续。

人口

继秦之后,两汉的人口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明显的代表性。按照《通志 · 食货》的记载,自刘知远初定天下后, 当时社会人口出现了锐减的情况。其原因主要在于战争给人口增长带来的毁灭性冲击。当时,因战争有数百万人死伤,军队的人数也不过三十万人 而已。到了孝平元始二年时,社会人口数量达到了极盛时期,有 13233000 户人家59194979 口人,可谓泱泱大国。但到了王莽篡位之时,更及更始、 赤眉之乱之后,社会人口又回到了汉初的水平。

到了后汉光武建武中,逐渐消除了兵革,但人口已经降低到了 21007800 人的水平,为鼎盛时期 的 1/3。从明章到孝和时期,人口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滋养和繁殖,到了刘志永寿三年时,社会人口为 56486856 人。建安时期,无论是内陆 还是沿海地区,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饥荒,人口再次狠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以上事实在《通典 · 食货》中都有类似的记述。

按照《汉书 · 地理志》的记载,在西汉时期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为河南省河内山西省地区(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是济阴与蓄川,其每平方公里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61人与247人之多),史称 “关内三河”。这“三河”对于政权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而在当时,人口数量最多的郡国当属汝南郡、颖川一带。人口的数量和密度最小的地区是江南未开发的地区,西北、东北地区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边区地带。在这些地方,“非有城郭邑里,地广人希,饭稻费鱼,火耕而水褥,地薄民贫”,也就是说,这些地区在当时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其人口数量极为稀少。东汉之时,人口的分布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南方(主要以东南一些地区为主)的一些地区的人口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北方的一些少数部族南下入侵,在战事的影响下,北方人口不得已向南方迁徙,而这一迁徙的规模是十分庞大的,迁徙的时间也十分漫长,致使南方一些地区的人口数量得到了增加,全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制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太尉虽与丞相尊位相等,实际除却军事外,不预闻任何政事。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家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刘彻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又称内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

郡国并行

汉朝郡、国并行。郡置知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以都尉辅佐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 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郡下设县,县令(长)兼理军、民两政. 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与郡平行的诸侯王国,以相为行政长 官,兼掌军事:王国中尉、郎中令、卫尉等统领军队,负责王宫宿 卫武公维持王国治安。县下还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各置官吏,兼掌组 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驿、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东汉时,裁 罢都尉,其职并入太守。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演化为 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地方官权力膨胀。

军事制度

中央军制

刘彻以前的汉代政权 , 为了首都长安的警备以及天子的宿卫仪仗 , 设置了郎中令,卫尉和中尉三个官吏 。 郎中令 掌管宫殿 门户及宫殿内的警卫 , 部下有许多郎官 , 无一定名额 。 郎官与一般士兵不同,他们都有官秩。或由高级官吏的子孙中选拔,是一种贵族兵 。 卫尉担当宫城指未央宫城门及宫城内的警备任务,是皇帝的近卫军,麾下拥有一、二万名卫士 。 引中尉担任宫城以外长安城的警备,即首都长安的城防军,也拥有多数士兵。此 外,中尉还有其他重要职责。由卫尉所辖的卫士构成 的部队,叫做南军,不包括郎中令手下的郎官 。 中尉所辖的部队 叫做北军。卫尉的厅舍在未央宫城以内,卫士的主力分屯于宫城的重要地点。未央宫在长安的西南方,而中尉之军,其营垒在长安城 中的北部,由于两军驻守的位置,故有西汉南北军的称呼 。 南军来自汉朝直辖的郡县 , 一年瓜代一 次,轮流番上。北军来自三辅 , 他们除了担当长安的防午警备外。还要担当内史地区。内史即以后的三辅的警备 , 因此中尉既是长安的咙防司 令 , 又是内二少也区的军事首长。京师设置南北军,实利其互相牵制。

地方军制

西汉的郡国有材官、骑士之属,应服兵役的人每年要到郡国服役。郡兵统于太守,而由都尉率领。王国相等于知府,中尉等于都尉,所以由国相发兵,由中尉将兵。县令、长、垂、尉虽管辖番上都试等事务,但无统军作战的明文。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都试,即大检 阅,太 守、都尉、令 长相承尉聚会,都尉课殿最。仪式相当隆重。居延汉简中有所谓秋射,课士发矢,以中带多少课殿最。虽不知是否即为督试,但都试以射为主。汉时太守的权力很大,国境地带的郡尤为突出。汉初设置诸侯王,以信臣监边,兵精地大,随即叛亡。其后徙代地云中,而长沙、燕、代皆割其南北边为郡,亦即在诸侯国和周边各族之间建立郡县,以隔绝诸侯王 与胡人 的交通。边郡太守兵权极重,平时可将万骑行 障塞,治亭徽,其下 置长史司马、侯 、 千人。郡都侧有权部戍卒,乘障塞 ,其下有东西部,或南北部,多因秦之旧。

军队编制

汉代军队编制为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为杂号将军之末,与两宇将军地位有别)、镇、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北、征南)、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

经济

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西汉建立之初接手的是秦末战乱造成的凋敝局面。由于常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当时物资匮乏连,皇帝都凑不齐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不少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拉的车。为了恢复社会生产力,西汉从高祖开始到文、景两代皇帝始终贯彻“ 无为而治” 的黄老思想,坚持“ 与民休息” 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甚至允许私人从事煮盐、冶铁、铸钱等获利巨大、关系到“ 国计民生” 的大型工商业活动;同时提倡俭约治国,不铺张浪费,也不搞耗资巨大的各种工程,努力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使百姓能专心从 事生产。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到刘彻初年,社会经济已呈现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人民生活富足。

官营经济政策

中原地区,官营经济政策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施是在西汉武帝时期。当时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匈奴入侵,二是地方诸侯窥伺皇位,三是工商业者与世俗地主间的矛盾。武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官营经济政策,在短时间内聚敛了大量钱财,同时也给百姓生活及社会生产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武帝死后,官营经济的做法受到某种程度的清算。新朝王莽上台后,倒行逆施,推行更加全面的官营经济政策,不久就被人民推翻。东汉以 降‚官营经济政策终于由一时的极盛走向衰落。

算缗钱

汉代实施征收财产税(“ 算缗钱”) 的政策,鉴于政府要求人们主动申报财产税的“ 算缗令” 颁布后,主动纳税的人寥寥无几,公元前114 年,西汉政府颁布“ 告缗令” ,规定对隐瞒财产及以多报少者不但要没收其财产,还要派去“ 戍边” 一 年;对能揭发检举别人偷漏税者,则赏给没收财产 的一半。新的政策调动起人们攫取别人财产的积极性,一场轰轰烈烈的“ 告缗” 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政府“ 合法” 没收了大量民财,暂时缓解了财政危机,而全国的中产阶级大都破了产,人民的财产得不到法律保障。

察举制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西汉时称秀才,东汉避光武帝名讳改为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武帝时期设置太学,是中原地区古代第一所公办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东汉时期,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土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二十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保卫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

民族关系

西域

西域早期指东起玉门关、西抵帕米尔高原的地区,后泛指包括今新疆与葱岭以西地区。西汉前期,西域诸国皆臣属于匈奴,到了刘彻时期,于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以联合夹击匈奴。张骞在路上一度被匈奴扣押,并在匈奴娶妻,十余年后逃出,经大宛等国到大月氏,但未能取得夹击匈奴的答复。后来张骞东返,又被匈奴扣押。直到元朔三年(前126年)才返回长安,回来时只剩他和随从甘夫两人,他的匈奴妻子也一并来到长安。元狩四年 (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约乌孙共击匈奴。虽然张骞未能说服乌孙国王夹击匈奴,但是张骞却与其使节先後游历大宛等国,後来亦由各国使节陪同,返回长安,从此以后,汉朝与匈奴反复在西域地区争夺。元封六年(前105年),刘彻刘细君与乌孙和亲。细君死后,汉又在太初四年(前101年) 以刘解忧续嫁。同年,汉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国都转投汉朝。汉武帝在乌垒设使者校尉,又在渠型屯田。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又驱逐匈奴驻在西域的僮仆都尉,控制西域北道,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还在乌孙国都赤谷一带屯田。元帝时,又增戊己校尉,在车师前王庭屯田。西汉末年,西域分为五十五国。

西南夷

西汉初,今云贵高原四川省西南部这一片广大的区域尚不属中国,盘踞当地的少数民族被汉族统称为西南夷,它们有的进入农业社会,有的则维持游牧生活,并且建立许多国家。刘彻时期,令唐蒙由关入夜郎,见其君多同,给予丰厚的赏赐,并告知其汉朝的声威,说服其臣属於汉朝,夜郎愿意臣属於汉朝。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於夜郎及其附近之地置犍为郡;并於夜郎置夜郎县,以多同之子为令。同年,邛、筰、冉、等族,也希望得到汉朝的赏赐,请求成为汉朝的臣属,于是汉在其地置十馀县,由都尉统之,隶属於蜀郡。西南夷纳入汉朝版图,到东汉时期,汉朝与这些地方联系更加紧密。

三越

西汉立国之始,它的南边有三个由中原人与当地人所建立的国家,即温州市闽越南越国,统称“三越”。东瓯据今浙江省南部,闽越据今福建省,南越据今岭南及越南北部。这三国虽受刘知远册封,实际上为独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刘彻为止。到了汉武帝时,汉朝武功强盛,三个国家的国力却因互相攻伐而衰弱,最后在汉武帝时期先后被灭,为了防止东瓯、闽越再发生叛乱,于是将二国的人民迁徒至长江淮河地区,另以南越之地分置九郡,自此之后,这个地区并未发生大乱,刘秀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地区发生叛乱,刘秀派遣马援平乱,大破叛军於浪泊,后又在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爆发象林蛮叛乱,自此林邑建国割据日南郡象林县。

外交

朝鲜

刘知远时,卫满朝鲜灭亡箕子朝鲜后,定都于王险。百济新罗因居半岛南部,与汉朝无往来,惟高句丽与汉接近,关系较密切,自建国后,一直向汉朝称臣,后来东汉之后,高句丽时叛时降,成为汉朝的东北大患。

日本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当时正是日本史上的垂仁天皇时代,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有汉倭奴国王金印,金印证明倭国是汉朝属国。该金印曾于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在九州北部发现,是日本的国宝,但其真赝已无法确定。倭奴又于司马德宗永初元年 (107年) 和刘协建安六年(201年) 两度来朝。

文化

汉文化是中原地区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后出现的第一个文化高峰。汉文化具有永久定性的特点和永远传承的特点,如汉族、汉族、汉语、汉字、汉学、 汉隶、汉赋等等都是永远不变的定性文化,也是在中国和世界华人、华裔中永远要传承下去的文化。

尊儒尚法

汉代在立国时用无为而治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而从刘彻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大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

科技

造纸术

西汉时期己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原地区的四大发明之一。

天文

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落下闳等人制定的 《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医学

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 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祖。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

数学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 《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工艺技术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筒车悬索桥。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三铢钱、五铢钱等。

社会

服饰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以汉服,有袍、褕、襦、裙。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中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朝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聂氏宗祠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率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饮食

汉朝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加剧了。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属芫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中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烤羊肉。

君王年历表

参考资料

【看鉴地理】历史上三次疆域扩展奠定了华夏版图的基本框架.哔哩哔哩弹幕网.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