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千山

千山

千山,古称山,以渭河千河北岸而俗称“北山”,主脉分导泾渭水系,宝鸡市境内资料又称“分水岭”,属六盘山东延支脉渭河北山西段。由陇县西入千阳县北,东伸麟游县凤翔区,长达400公里。

位置境域

北山,泛指渭河以北的山地。其构造属鄂尔多斯市向斜的南缘。北山南坡与渭河新生代断陷带的界限不如秦岭北坡明显,为隐伏断裂接触。主要地层奥陶纪大理石,震旦纪、寒武纪、二迭纪、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等地层亦有零星出露。北山是一系列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山地,至岐山县后转为北东向的弧状低山、丘陵,呈断续状分布,起伏平缓。其西段称千山,千山,千山余脉经老爷岭向东延至麟游县的两亭乡后分为两支,北支称页岭,东西走向,起伏和缓,顶面较狭窄,被流水切割,沟谷交错,较大河流(谷地)发育有两级阶地;南支称凤山和岐山,向东延展,起伏较大,峰顶多为浑圆状。北山除岐山、千阳岭为石质山地外,其它山地均被厚薄不等的黄土覆盖,呈低山、丘陵状。主要山岭有千阳岭(1487米)、老爷岭(1678米)、岐山(1594米)、东崛山(1675米)、崛山梁(1627米)、石臼山(1539米)、瓦罐岭(1579米)等,构成千阳河与达溪河(泾河支流)的分水岭。

千山,俗称“北山”,主脉分导泾渭水系,又称“分水岭”。源于六盘山,由陇县西入千阳县北,东伸麟游县凤翔区县,长达40公里。主峰在方地口以西,是与甘肃省灵台县的界山。

山以东,将县内的普社乡和高崖乡分为南北,东至普社乡的碑子岭出界,与麟游、凤翔县东西相望。千山地区千阳县含上店、高崖、普社3乡和原区乡山地,总面积624.9平方公里,

古称岍山,在县城北20公里处,由县西北部入境,东西延迤新集川、火烧寨、温水、李家河、河北省唐家庄、东风、麻家台等乡镇,为千水发源地。《括地志》载,“东邻岐,西接陇冈”。

北部丘陵山地属千山余脉,主脊为泾、渭河系的分水岭。山地西南至长青乡的石头坡,东至横水乡的黄家坡,西北至千阳县界,北及东北至麟游县界,长约42公里,南北宽约16.5公里,面积694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58.9%。地形多为梁状、沟谷发育,切割深度为80~200米。山地由呈雁行排列的断块山构成。主脊之南呈西北——东南向的山块,多为较陡的断层崖;主脊之北为西南——东北走向,坡度平缓;主脊西侧的断块山形似飞雁双翅。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梁、岭脊、陡崖、石岩裸露甚多。但山地东部的涧渠一带则多为黄土戴帽。丘陵缓坡多是基岩风化而成的残积坡积土层或被黄土覆盖,厚约10~100厘米。习惯上有深山区及浅山区之分。

深山区 北靠麟游县,西连千阳县,东邻岐山县。含姚家沟、涧渠两乡全部及五曲湾、范家寨、董家河、汉封等乡的北部,面积484平方公里,包括24个行政村,2662户,12011人。农耕地14.1万亩,林地20.1万亩,牧、荒地25.3万亩。区内气候凉爽,雨量充足,是木材、药材的重要产地。山麓又是发展果类及畜牧业的理想地区。河滩多可农耕。区内山势高峻,岭脊陡狭,沟谷纵横,涧溪交错,岩石裸露,土层较薄,滑坡、崩塌现象时有发生。比较著名的山峰有老爷岭、宝玉山、展山(方山)、鸡冠山等。西老爷岭为群山之首,海拔1678.8米。分水岭(页岭)中段的“羊引关”历来是通往甘肃省灵台、庆阳市泾川县等地的重要关隘,古时称杜阳川。解放战争时,西府游击队曾活动于此,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打击中国国民党军队。

主要山峰

千山主脉

千阳县较大的峰岗岭梁如下:

大湾岭(古称大王岭),城西北29公里,海拔1432米。是北通甘肃,南连千川各地的要冲。

南湾岭,城西北18公里,海拔1250米。北通大湾岭,南连冯坊原,千(阳)灵(台)公路贯通山岭。

庙山,城北18公里,海拔1210米。突兀环山丘丛,颇具景观。

回族鼻子,城北17公里,海拔1100米。形如人鼻,旧志以“鼻岭分溪”为千阳八景之一。

天台山,城北12公里,海拔1090米。翠柏环绕,荫郁蔽天,俯瞰川原,尽入眼帘。

三女峰,城北14公里,海拔1120米。三峰相连,颇似坟丘,因《三女峰》传说故事而名。

普社山,城北48公里,海拔1340米。相传古时,地方不靖,民众外逃;后返乡里,“普生结社”,凭山险以自保,苦谋生计,故名“普社”。

雪白山,城北40公里,海拔1476米。以明成化年间兴修雪白寺命名。

立马寨,城北30公里,海拔1200米。相传宋朝赵匡胤曾驻扎营寨,遂名。

前殿岭(又名红土坡),城北26公里,海拔1150米。有“一岭结三原(南寨原、北台原、曹家原)”之称。

马蹄山,城东北22公里,海拔1140米。传说赵匡过此山,马踏石坡,蹄印永留,故名。

马鞍山,城东北23公里,海拔1150米。以形象马鞍而名。传说为唐初内厩牧马之地。

砚月台(古称玩月台),城东北地区26公里,海拔1360米。

四棱疙瘩。城东北25公里,海拔1545.5米。为全县最高峰。

坟湾岭,城西北40公里,海拔1210米。有唐朝名将段秀实之父段行琛的墓。

高盘,城西北20公里,为董坊原、邢家原、罗家原入山之冲要。

陇县境内,由西向东的主要山脉、山峰有:

锦鸡屏山,在县城西北30公里处。从新集川乡西部入固关、曹家湾交界处,沿东南方向延伸至鸡爪山,境内长14公里。最高山峰是固关乡的焦家山,海拔2041米,为固关北部屏障。

景福山,在县城西北30公里处。山上有“凤爪”、“朝元”、“定心”三峰。海拔1952米,由新集川乡东部入温水乡汤房梁。东南方向延至城关乡原子头,山脉长约28公里。最大山峰为龙门山,海拔1921米,山上有龙门洞,为道教龙门派圣地。

峰山,在县城西北25公里的火烧寨乡山峰村境内。海拔1485米,长约20公里。峰北有大桥,峰西竖界碑,为陕、甘两省交界山。

清凉山,在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温水乡峡口村西北。又名百花山,海拔1781米。上有清凉山村和景福寺,翠柏苍松,幽雅壮观。山巅有瀑布,水流至庙前为灵湫池,水清味美。

殿山梁,位于县城北18公里处。由温水乡起蜿蜒伸入甘肃省华亭市境,全长约18公里。海拔1330米,最大山峰为赵家山,海拔1255米。

九龙山,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处李家河乡的苏家原。原上有九峁,平地突起,故名九龙山,为这个原的一大景观。

青白岭,亦名荒山梁。位于县城东北24公里处的河北乡。海拔1370米,蜿蜒于石岭子、白石、三州堡等地,主峰石岭子,海拔1460米,最高峰牛肚凹山,海拔1535米。北通甘肃省崇信县界,全长24公里。支脉有荒山梁、西沟梁、谈湾梁、庙坡梁,为渭河泾水水系分水岭。南部白草疙瘩,为县城北屏障,距县城2公里,海拔1185米。山麓有药王洞、香山寺,山顶有电视转播台。

马家山梁,在河北乡东南。北至甘肃省省灵台县界,南起东风镇东相公山,逶迤30公里,南北走向,较大支脉有焦家山、峰台山。

相公山,在东风镇东,窑场村西,千河北岸,宝平公路北侧,距县城15公里。海拔1051.4米。因山岗有相公墓而得名。山西省、东产煤和陶土,均已开采。

金鸡庙梁,在县城东北20公里的麻家台乡境内。因山上有金鸡庙而得名,主峰海拔1344米。北入甘肃省灵台县境,南入千阳县境,全梁长约20公里,最高峰为朱家屯子,海拔1446米。

麟游县境内主要山峰有:

马家堡峰:老爷岭红煞殿梁支脉。位于两亭镇西,山峰崛起,状若天柱,山顶有介子推庙,今。峰东即两亭河,长川萦绕。

唐家山: 西老爷岭西岭支脉,位于花花庙乡驻地东北,有庙宇40余座,今圯。为陕甘两省分界处。

峰台山:老爷岭西岭支脉,位于酒房乡驻地东南,山势陡峭。俯瞰酒房川,历历在目,西可望西六盘山,北可目极灵台,山腰有一清泉,清流潺潺,注入谷底。

苍山,在县城东南里许,达溪河之南,蒲河之东,古有柏林,苍翠蔚然,故名苍山。。山东省沟壁有数洞,传系元代清虚子王志谦炼道处。故沟日炼道沟,洞日白云洞。西山腰有一“湫池",四时水溢,旧时人们常在此祈雨。五十年代即在此间植树造林,实行绿化,由于管理不善,成活无几。1980年后,开展综合治理,植树绿化,初见成效,幼林葱绿,生长茁壮,苍山面貌,为之一新。

珍珠山,位于县西南达溪河上游龙门乡境,因山顶古有“珍珠娘娘庙"而得名。与卧虎山、鸟鸟山,清凉山相对应,总称县西部之四大名山。海拔1150,--,1480米。山顶呈“马鞍形",北坡较平缓,多为坡耕地,西南蛉脊蜿蜒伸展,灌木丛生。1958年利用此间及周围广阔的宜林地资源,建立了国营珍珠山林场。如今珍珠山上,核桃幼林及其它用材林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S8%。

唐家山,座落在本县百里乡陕西省千阳县县交界处,北坡属本县疆域,南麓属陕西。山峰高耸,海拔1400米。古时上有寺院,并有“朝山’’盛会,曾为陕甘通道之要隘。民国以前多藏匪徒,几经地方政府协同驻军围剿,将寺院垣墙推平。1958年陕甘两省当地行政组织,将古寺院全部拆除。

新开山,位于县东南之新开乡寨坡村,因四面临沟,唯一描驼颈"状通道与寨坡村相连。园形山峁突起,犹似疙瘩,上建寺庙,俗称“疙瘩庙"。海拔1200米,面积2平方公里。寺庙内有裸明代木呱树,由灌成乔,直径尺余,为一奇观。“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庙宇被拆除,树木被砍所剩无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人民政府扶持帮助,植树种花,重新妆点,美化新开山,并维修装饰了“玉皇阁”o,

高志山,位于达溪河北岸i县城东里许。海拔1 150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山势陡峻,孤峰突起,系历代扼守县城的主要高地。峰岭后脊向北延伸,与独店原连接。相传,南.北朝时,志公和尚壳化于此,因山上有志公洞,故名高志山,亦称志公山。山腰有一平台,原建有庙宇三座。名“云寂院”。农历六月六日为例行庙会,四方群众,登山拜佛,历代名人,重阳登高,游览舒兴。今庙宇俱废,唯存几棵古柏和山巅之镇地土墩"残迹造系黄土母质,因风化剥蚀,山脚多冲沟,西侧多滑坡。自然植被较差。1955年开始,植树绿化,自然面貌有所改变。

保芦山,在县东三十里达溪河南岸,由九座山峰组成,因名九顶峰。相传主峰上有文王画卦台古迹,又称文王山,II J势峭峻,路径回旋,上建庵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乡统一规戈Ⅱ,重点绿化美化,大面积种植油松马尾松及其它用材林和经济林,幼树郁郁葱葱。

离山,座落在达溪河南岸,与县城隔河相对。旧时建有“至定寺",俗称南寺。传为唐相牛僧孺别墅,故址内原有银杏树一棵,谓僧孺手植。民国时辟为中山林,培植各类杂树。而后改为灵台佛教协会,为善男信女拈香诵经之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年植树种草,林木丰茂,阴蔽日,且有达溪河辉映,山光水色颇有情趣。现辟为公墓。

余脉页岭

碧城山:即今县城北面高峰,乃天台山之后峰,唐九成宫之屏障,宫后绝顶苍碧,东面支脉蜿蜒,环绕梁宇。山坡绿草如茵,深秋不凋,故曰“碧城秋草”。

屏山:位于杜水北岸,隔河与凤台山对峙,南面危崖数丈。折褶如屏,崖腹出一清泉,长流不息。崖面渗水,夏日水珠滴答,冬日凝冻,冰柱倒挂,明代滇人陈铭摩崖题曰“屏山喷玉”。石崖有佛像21尊,旁题“大宋天圣八年四月癸未强制胜刊”。又一尊地藏像,旁题“天禧三年,王思遇失父葬地造也”,今圯。

崔木岭:为横贯麟游页岭的最高峰。此处有崔木镇,隋修九成宫遗址运木经此故名。

杜阳山:今招贤镇西,距县城30公里。杜水自西经此折向东南,汉置杜阳县,以此命名。山首有杜阳堡,清时建义仓,民国时设征收处,一度曾设过军火库。

页(xue)梁横亘永寿县东西,支梁向南向北延伸,海拔高、气温低,地势中高边低。有沟210条,山头250个。区内有:

娄敬山。东西走向,长约2.5公里,海拔1,063米。

五峰山。海拔1467米。

永寿梁。东西走向,全长38公里。山梁土石相间。

六十里梁。南北走向,最高处海拔1426米。

黑山县。走向南北,全长约3公里,主峰海拔1505.3米。山上土石相间。

毛英圪垯(丘)。海拔1339米,面积212平方米。

还有高泉山、虎山、天堂山、盘道山、石牛山、危山、灰堆山、高庙山等。

余脉凤山

凤凰山:在县城西南,山前小峦丛出。端部一石岛,延至杜河岸,形若凤头,状若饮水。杨坚游幸九成宫遗址,相传凤鸣于此山而得名。山腰有甄侍郎坟,近年来已故的县委书记甄富等相继葬于此。山上有县级机关营造的刺槐林,并间有松柏,相互掩映。

崛山梁:海拔1627米。位于县城西南之清明沟老村北,距县城20公里。

喇嘛帽山:位于良舍乡西坊南部,距县城30公里,危崖峻峭,顶际平圆,状若冠盖,故呼此名。

西尖山:在良舍乡境东,距县城25公里。山尖如马耳,层递而下为龙窝峡,极下曰狮子口,有石峰状若狮首,耳目口鼻皆俱。隔杜河相望,有石嘴伸出,蜿蜒而长,状容象鼻,故称此地为“狮象雹门”。威腾电子武有二山,东曰鼓山十八景,西曰钟山,皆列于龙窝之前,人称为吉祥福地。

余脉岐山

岐山山区(千山余脉,俗称北山) 面积222.6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6%,海拔960~1651米。含西方乡的孟家山、牛家山、西方、祝家河、涝川、南沟,蒲村乡的崛山沟、冢子河,祝家庄乡的曹家沟、南木川,京当乡的交界及县属崛山林场。区内耕地44023亩,占全县总耕地7.24%,344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5人。境内山峰林立,沟壑纵横,主梁呈西北东南走向,起伏明显,深山山势陡峻,浅山梁脊较宽,多属直斜形斜坡,坡面黄土覆盖厚薄不一。山坡地占92%,仅涝川、祝家河等处有少量川地。是发展林牧业生产基地,

岐山县境内主要山峰从东向西有:

首阳山,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京当乡西坞村北,为岐山向东南突出的一个山梁,底宽约800米,长约1000米,顶部缓平,形似丁字坝,山脚人工林带围绕,上为草甸,制有水准点。相传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毙的地方。

岐山 俗称箭括岭。《汉书地理志》载:“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唐朝学者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岐山在美阳,即今之岐山县箭括岭也。”位于县城东北约30公里,祝家庄乡岐阳村北,有东西二峰,中为缺口,形似箭括而得名。东峰海拔1594米,西峰海拔1549米,缺口有一古道,宽约10米,是隋唐帝王去九成宫遗址的必经之路。断崖有摩崖刻字,遒劲有力。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峰峦耸翠,绿草如茵。山之阳平原广漠,土壤肥沃,村落棋布,此即“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地方——周原遗址

铁山 位于祝家庄乡杜城村西北约0.5公里。南北走向,海拔1059米,石质坚硬,基岩裸露,植被较少,远望像座黑铁塔。顶巅制有水准点,眉麟公路绕西侧而过。东侧有一小岭,名兔儿嘴,亦名兔儿岭,相传为文王回西岐时所经之“兔儿坡”。

三龙山 在箭括岭西北,崛山之东。群峰簇拥,三巅独露,由南远眺,形似“”字。

崛山 位于县城东北约20公里,蒲村乡崛山沟村之北。据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珍珠洞碑记》:“此山灵空窍。多石室穴窟,故称崛山。”一说东晋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于此译经,观此山与印度释迦牟尼说法处之灵鹫山相类,故以名之。《一统志》名曰耆阇山。两峰对峙,巨壑中分,故有东、西崛山之分,均为南北走向。东崛山长1.5公里,主峰海拔1530米;西崛山长约2公里,海拔1651米。两峰相距约2.5公里,壑中有通往麟游县人行小道。山势陡峭,断崖迂回,树林茂密,奇观胜景无穷。循崛山沟而上,先东山,后西山依次排序,其名胜有:洞沟门、龙凤坪、瘦驴岭、景阳洞、八仙台、二阳洞、三阳洞、珍珠洞、三皇洞、莲花洞、皇经台、伽蓝殿、天王殿、睡佛殿、罗汉崖、朝佛殿、梳妆楼、东石碣、西石碣、舍身崖、文殊殿、香山殿、梅花石等,为岐山县旅游胜地,旧志列“崛山名刹”为吱山八景之一。

独山 位于县城东北故郡乡画图寺村北0.5公里,为一椭圆形土丘,顶宽坡缓,全为耕地。

四方山 位于独山北侧约0.5公里。东西走向,长约0.5公里,东麓脚下为黑沟口,形似头西尾东面南之卧虎,顶巅较平,故名。

莲花山 在独山西北侧约1公里,其下稍东有刘家村,层峰叠翠,迂回数里,中间凹下,有泉水清澈见底,登高俯视,形若莲蕊含珠。

神农山 位于县城东北故郡乡索王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公里,南北走向,东西宽约0.5公里,翠柏环绕,微露顶巅,远望似一雄伟的绿色金字塔。

北太白山 位于西方乡涝川杜家东侧,为群山中的一个独峰。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1.2公里,海拔1336米,山顶缓平,面积约30亩。有太白庙、戏楼等建筑,农历七月十二日有庙会。“文化大革命”中此建筑被拆毁,庙会今废。

天柱山 位于县城正北约5公里,山势高峻,萃出群峰,如柱擎天,故名天柱山。《括地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记要》等书,均误称岐山

书卷山 在天柱山北侧,层叠耸秀,疑似书卷,故名。

凤凰山 亦称凤鸣岗,在县城西北7.5公里处,西北东南走向,西高东低形似卧蟾,俗名蟾岭坡。植被较好,《国语·周语》“周之兴也,(不死鸟之别名)鸣于岐山”,相传即此处。下有唐朝所建周公庙,风景幽雅,是旅游胜地。

五将山 在县城西北、西方村北5公里处,因山上有五将庙而得名。南北走向,山体长3.5公里,主峰海拔1640米,山势峥嵘,为岐山县麟游县两县的界山。前秦苻坚避燕兵于五将山,被后秦姚苌部将吴忠所擒,即此处。

麟游县境内主要有:

石臼山:位下九成宫遗址镇东岭村附近,距县城10公里,海拔1539米。突兀陡峭,巨石嶙峋,绝顶有一巨石,中有一臼,直径60公分,深14公分。相传为仙人捣药之臼,因此而得名。

青莲山:位于九成宫镇永安村东,距县城7.5公里,俗名青凉山,又名笔架山。海拔1523.5米。此山有五峰,状若莲花般开放,故名。

四堆山:又名无双山,海拔1503.7米,位于九成宫镇东南与扶风县交界处,距县城20公里。山有四峰,形势险要。明末。张一明领导农民起义军在此山抗击官兵月余。

五将山:海拔1640米,位于良舍乡康家沟老附近,距县城20公里。相传东汉初。刘秀因派五将到康家沟老接娶逃难时所订之妻姜康娘,其时康娘已半老,途中愧怒而猝亡,五将恐惧上山自缢,后人在山上修五将庙,山下有康女坟。据《资治通鉴》载:司马曜太元十年(385),西燕皇帝慕容冲攻克长安前秦苻坚,应战失利,求签云:“帝出五将久长得”,即率数百骑与妻、子出奔于此山,旋即被姚(后秦开国皇帝)部将吴忠所掳,缢死于新平佛寺。

余脉乔山

扶风县县境内的千山余脉称乔山。乔山,古名美山,俗称北山,亦称野河山。位于县境最北部,距县城25公里,东西长13.7公里,南北最宽处6公里。北与麟游县以四嘴山为界,南至乔山南麓的天度镇、南阳、黄堆3个乡沿山地区,东邻永寿县店头镇地界,西连岐山县京当乡北部。面积约14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9.8%。

乔山主峰瓦罐岭。海拔1579.8米,长宽各2公里。峰顶西南东北走向,山梁呈雁列状分布,山顶系层层青石,山腰天然牧草,山脚人工林木。山沟多呈V形,切割深度200~300米,自然形成两沟相间形地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基岩裸露,缓坡石灰岩风化残积土覆盖,厚度0.5米左右。局部有风化岩溶,厚度0.5~1.0米,其余大部分为黄土覆盖。清代进士刘承缨《瓦罐岭》诗:“吴双路近五六堆,缥缈中天翠黛开,为少八峰非楚岫,因多一岛不蓬莱。紫竹时吐林中秀,红药多从石上栽,近有法僧新构宇,朝间驱虎夜驱雷”。

其它主要山峰有:

明月山:又名凤泉山,俗称中观山(今南阳乡),山壑有清风洞。古时山上建有净光寺和集仙观,已废。

龙泉山:位于明月山之西,俗称西观山(今黄堆乡)。隋时山上建有龙泉寺,已废。寺中有隋时舍利塔铭一方,今存县博物馆。

马泉山:位于明月山之东,俗称东观山(今天度乡)。

梁山县:位于马泉山东,与永寿县交界。周太王迁岐逾此山。

明月、龙泉、马泉、梁山均属乔山南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

四郎山:因山顶有四郎庙而名。海拔1350米,由西向东延伸,长1公里,宽0.5公里。

四嘴山:本县与麟游县界山,古称吴双山。清河州训导刘泾《四嘴山》诗:“何事崇冈断复连,峰峦岚气逼长天。危岭高下如联袂,运岫参差效比肩。遥指层峦朝斗宿,仙着飞阁绕云烟,蚕丛 迩日无人到,惟有仙人任往还。”

火石山:亦为扶麟界山。

四郎、四嘴、火石山和姜家岭、刘家梁等,均属里山,海拔1079.4~1450米。一般坡度30°~60°。梁峁坡表层系石块、石片、石粒和土粒组成,低凹缓坡系红土、料红土、石渣土、碳酸根褐土组成。

地理环境

气候

千山地区属于高原丘陵沟壑半湿润气候区。关中地区相对温度高于70%的地方,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半湿润半干旱。年平均气温11.4度,降水量625毫米,无霜期209天。全年四季分明,冬夏长而春秋短;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但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中,太阳幅射强,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亦易发生干旱。

冬季 受蒙古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气团影响,天气冷、晴、干燥,气温最低,降水最少。

春季 暖气团势力逐渐转强,气温渐高且回升快,通常雨水也逐渐增多。但多风,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农作物常遭霜冻侵害。

夏季 受蒙古低气压及太平洋亚热带气团影响,高温酷暑,多雷阵雨,时伴冰雹,降水集中,农作物常遭伏旱危害。

秋季 冷暖气团交替出现,低温多阴雨,10月下旬气温迅速降低,降水明显减少。秋末,天高云淡,气候凉爽,素有“十月小阳春”之称。

由于地形影响,凤翔区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南部塬区比北部山区年平均气温高4.2℃,无霜期长20天左右,年降水量少100毫米左右。

麟游县县属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山脉多系东西方向,丘陵沟壑突出,切割深度大,山多塬少,沟道狭窄,水分、光照、热量分布不足,立体气候显著。四季较分明。干湿度极明显。夏短冬长。因平均海拔不一,温差大,致使有些地区无夏季,自然灾害频繁。(按气候平均温划分四季,温度在10—22℃为春、秋季。22℃以上为夏季。10℃以下为冬季。)

千阳县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在强大而持久的西伯利亚地区冷气团控制下,冬长雪少,干燥寒冷。春季冷气团北退,暖湿气团逐渐南进,大地回暖,降水渐多。由于冷暖气团交替,气温日差较大,常有春旱、寒潮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夏季在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和控制下,初夏干旱,多大风;盛夏炎热,多雷雨;降水不匀,多伏旱,冷热不均,多冰雹。秋季冷暖气团再次交替出现,秋初为华西雨季盛行期,阴雨多。10月后,气温迅降,降水显减,天气晴好,秋高气爽。由于县处地理位置和境内川窄、原小、山岭重叠的地貌特征,总的气候特点是,光、水资源较富,热量有些不足。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12.8千卡/(厘米)2,年日照总时数2122.2小时,年平均气温10.9℃,≥0℃的积温3583~4312℃,≥10℃的活动积温为3462℃。年平均降水677.1毫米。全县气候南北差异较大。最大温差3.8℃。北部千山丘陵为温凉湿润农林牧区,年均气温8.7℃,年降水562.8毫米,湿度较低,降水也少。高崖地区的槐芽几乎无夏季,热量条件最差。

地质

千河及千山地区当时处于河流及河湖环境,半潮湿气候,晚三叠世初期又进一步转化为浅湖、河湖环境,气候转化为温暖潮湿至半干旱型,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促使县区全面上升,造成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形东北低西南高,箭筈岭地区不断上升。早侏罗世(1.95亿年)早期县区中、北部成为山前坡积、洪积及急流河流冲积平原,气候为半干旱型,早——中侏罗世时向温暖潮湿型转变,县区北部处于河流——滨湖环境,“锥蕨——拟刺葵植物群”丰茂,形成可采煤层。中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使县区箭岭强烈上升。晚侏罗世时芬芳河(冯坊河)一带成为山麓堆积区,气候炎热干旱。晚侏罗世末本区全面抬升,遭受剥蚀。早白垩世时,草碧——尧头一线以北又下沉为渭北盆地沉积区,初期为盆缘山麓,随后转化为河流、河漫滩、河湖环境。一亿年前后的燕山晚期运动使县区全面隆起,结束了渭北盆地的沉积,转入剥蚀时期,仅在等三纪晚期(500万年)县区南部唐家山林场、任家山、纸坊沟至惠家沟一带下陷,形成洼地。第三纪末(200万年)的喜山运动使箭筈岭区继继抬升,千河及千山地区相对下降。中更新世时麦裕山——任家山以北,普遍接受了黄土堆积,渭河平原一带出现人类活动。中更新世晚期,麦裕山——任家山断层活化,水沟——纸坊沟、草碧——尧头、桐家庄——史家坪正断层组形成,构成千河地堑、箭筈岭地垒及千山断隆,出现了千河及南、北山总貌,再经过上更新世及全新世的剥蚀,堆积演化成现今的地貌形态。

该亚区包括麟游、岐山县、凤翔、千阳县4县的北部,陇县的中部和北部以及宝鸡县县城以西的部分地段,地貌以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为主。

该亚区由一系列起伏不大的低山、丘陵组成,海拔1000~1600米,个别山峰超过1600米,如西老爷岭海拔1678米,岐山海拔1651米,东堀山海拔1675米。中部有千山横贯东西,构成泾渭两水系的分水岭。除岐山、千阳岭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山地为厚度不等的黄土所覆盖,形成石山土戴帽的地形。

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由于长期遭受流水侵蚀切割,河谷纵横,地形破碎,岭脊狭窄,较大的河流已切入基岩之中,谷地较宽,发育有漫滩和阶地。如千河在千阳—陇县河段,河谷宽4~5公里,最宽可达10公里,两岸分布着三级阶地。

西老爷岭、东堀山、瓦罐岭等基岩山地,多呈断续的岛状分布,山体南仰北倾。南坡陡峻,基岩裸露;北坡有黄土覆盖,坡面比较平缓。山地主要由古老岩系的石灰岩 砂岩页岩类构成。

山高海拔1000~1545.5米,相对切割度200~300米。山体构成属奥陶、寒武纪砂岩、灰岩、碳酸盐岩碎屑岩、沙质泥岩夹沙岩和沙砾岩,以“黄土戴帽的石山”为特征。山脊呈舒缓的波浪状。

峰与鞍部的比高30~50米,坡度25度左右,由丘状山顶,猪背状山梁、“V”形谷和单面山组成,多凸形坡,谷坡与山坡的谷缘线明显。千阳县县段峰峦连绵而平缓。

资源状况

水资源

遍山沟壑纵横,其密度1.49公里/平方公里。有10公里以上主沟14条,5~10公里支沟298条,岭北沟溪汇入高崖河,岭南汇入千河。较大山沟,北有水寺沟、槐芽沟、殿沟、祁家沟、仓坊沟,南有上店沟、柳王庙沟、石鱼沟、王年沟、潭沟、咸水泉沟。

千河 位于县境西部,境内有两条支流。一为五里坡河,长19.6公里,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5.3‰。1973年在上游建汉封水库,灌地2400亩,控制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二为刘家河,长15.3公里,流域面积3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5‰。上游建有后沟塬水库。

雍水 古称湋水。横贯境内中部平原。主要支流在距县城东南5公里的三岔村汇合东流,经彪角镇之北,至岐山县沣河。全长25.4公里,流量120公升/秒,流域面积461平方公里。

横水河 位于县境东部,县境内长54公里,流量约200公升/秒,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本县内38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9‰。上游溪流密集,沿河地带山泉较多,河床比降大,为降雨补给提供了有利条件。主流自田家庄乡柏林村出山,经横水乡东折入岐山境内。在其支流上建有白荻沟(亦称铁王)、姚家沟、群力(亦称柳沟)等中小型水库。

麟游县境内属泾河水系的主要支流有八条,均源出于南而流向北,汇入甘肃灵台县境内的达溪河流至长武县的秦口注入泾河。其中酒房河、李家河、两亭河发源于千山余脉的老爷岭山麓。为泾、渭河系的分水岭。

冯坊河。源于千山分水岭南麓。主源于席家河和赵家河。两河在回族鼻梁脚下相会为一,流经冯坊和晖川,故古称晖河。在城西毗庐寺入千河。主流长34.4公里,流域面积230.1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864.7万立米,五十年一遇的洪水量576立米/秒,河床比降为0.15%,是全县第二河流。属季节性多泥石河流。

草碧河。源于千山南麓陇县西凉湾。呈西北——东南流向,至草碧汇入千河,主流长30公里,流域面积238.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968.1万立米。河床比降为0.1%。多细沙淤积,雨季洪水漫溢,天旱水枯断流。属季节性多泥石河流。

葫芦铺河。源于北山橡林寺沟溪,呈北——南向流至葫芦铺入千河。主流长9.5公里,流域面积10.8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34.8万立米。

寇家河。源于高盘,呈北——南流向,由寇家河汇入千河。主流长9公里,流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5.5万立米。

新兴铺河。源于千山分水岭南麓丑沟峪溪,呈北——南流向,经新兴铺入千河。主流长22.4公里,流域面积51.9平方公里,河床比降0.15%,年径流量646.2万立米。

段坊河。源于千山分水岭南麓刘家要险沟溪,呈北——南流向,经段坊入千河。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07.9万立米。

西河沟河(又名东江河或小河沟河)。源于县北焦家山沟溪,呈北——南流向,经县城西关入千河。主流长13公里,流域面积8.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2.1万立米。

东河沟河(又名长白山天池沟河)。源于县北王家山沟溪,呈北——南流向,经县城东关入千河,沟深水浅,谷水汪汪,岩水潺潺,群众通称筛子沟或天池沟。主流长10公里,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28.3万立米。

涧口河。源于麟游县县麻夫镇,呈东北——西南流向,由大柳树进入县境,经大沟、涧口河入冯家山水库。县内流长24公里,流域面积84.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53.3万立米,河床比降0.35%。

白石河。是与凤翔区县界河,故又名“界址河”。源于凤翔县老爷岭西麓,呈东北——西南流向,至五里坡入冯家山水库。县内流长19公里,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821.7万立米,河床比降0.4%

源于箭筈岭北麓入千河的河溪有:辛家沟、三泉涧沟、水沟、石家沟、阎家沟、邓家沟(新庄沟)、上王家沟、柿沟、后沟、西沟、纸坊沟(留坊寨、留坊沟)、下王家沟、冉家沟、洞子沟、惠家沟、刘家沟、段家湾沟、富家沟、老虎沟、侯家头沟、担水沟、张家沟等。这些小溪,长约3~8公里,流域面积多在5~17平方公里间。

高崖河,源于千山分水岭北麓杨家阙弯等沟溪,呈南——北向纵贯高崖乡全境,以穿越高崖镇而名,从腰崖河北出县界,注入灵台县达溪河后汇入泾河,属泾河水系的二级支流。县境流长27公里,流域面积160.6平方公里。汇流于高崖河的沟溪78条,多年平均径流量1914.4万立米,年均流量0.6立米/秒,河床比降0.4%,其中不足5公里的支溪60条,5~10公里的6条。兹分述其较有名者:

水寺沟河。源于千山西村,流长4公里,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

小南川站沟河。源于千山潭沟,流长3.2公里,流域面积4.7平方公里。

景家山沟河。源于秦岭岭,流长4公里,流域面积5.1平方公里。

槐芽沟河。源于红崖寺,流长8公里,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

祁家沟河。源于杨家湾湾,流长6公里,流域面积11.7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

陇县千阳县麟游县等县一带,则为一系列黄土戴帽的石质低山与丘陵区。西高东低,一般海拔700—1600米。千山山脉斜贯泾水渭河之间,为泾、渭水系分水岭。千河为区域内较黄河流,河谷切入基岩,形成宽谷。在千阳县与陇县间,谷宽4—10公里。河谷两岸分布着一些黄土原地,海拔800—1100米,高出河谷平原200—300米,为大河支流切割成小块状原地,沟壑纵横,地下水位深,水土流失严重。

千河阶地

位于县西南部,西邻宝鸡市千阳县。地域包括长青乡的8个行政村,1.9万人,面积33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2.9%。系河流冲积的一、二级阶地,海拔588~750米。覆盖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沙、沙砾石及亚粘土,土壤多为淤土、潮土。耕地4.3万亩,为凤翔区主要产粮区之一,所产瓜果早熟香脆。此区水土流失面积大,约占全台塬区68%,以面蚀为主,平均浸蚀模数236吨/平方公里·年,年输沙量0.84万吨。1974年冯家山水库建成后,逐渐减少了河流冲淘、塌岸现象,水土流失有所控制。

林木

千山地区的人工林,系60年代以来国营林场及集体营造的刺槐油松纯林。油松多为中幼龄林。主要分布在千阳的唐家山、高崖,凤翔的汤房庙、涧渠,岐山县的崛山和扶风的野合林场。刺槐已采伐利用,推行明蘖更新,效果较好。

千山一带,还分布一些残次的天然次生林,树种以栎类、杜梨山杏山桃杨属为主,散生核桃较多,灌木以马蹄针沙棘居多。经过封山育林,不少荒山正在变成灌木林地。

1981年底,陇县面积34.6%的北部千山山区,天然林森林面积仅3.5万亩,覆盖率只有3%。 1978年,本县被国家列为华北、西北、东北“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体系,接受国家对这项工程的总体设计规划和指令性造林任务。为加强千山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与经营,1984年4月,县上成立千山林场,确定施工区东起麻家台公社白杨树沟、锦鸡庙梁;西至李家河公社黑庄沟、枣树疙瘩、槐庄,长27公里;南起唐家庄公社柳沟、大柳树沟梁、方家山;北抵陕甘交界,宽20公里。林场的主要职责是,搞好区内国有林的经营管护和指导群众造林与经营管护。为便于工作,1986年,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千山防护林建设管理站。

千山防护林体系从建立至1990年,人工造林累计保存面积15.8万亩,其中八渡、关山、固关、咸宜关等国营林场和林业站国营造林2000亩,国合造林3.55万亩,乡、村集体造林6.05万亩,专业户承包造林6万亩,多数已郁闭成林,使本区植被由以前的7%上升为22.9%。新植的核桃、花椒沙梨等林林果有收获。千山防护林已显示出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千山林场

1984年4月建立,场址初设在县林业站,1989年12月又迁至炭市街10号林业局办公楼办公。现有工人14人,干部7人,下设3个工区。施业区东起麻家台乡白杨树沟、锦鸡庙梁,西至李家河乡的黑庄梁、枣树疙瘩、槐庄,南起唐家庄乡的柳沟、大柳树沟梁、方家台,北抵陕甘交界。东西长27公里,南北宽20公里,森林覆盖率仅7%,林场主要任务是组织指导群众人工造林。

七、千山防护林建设管理站

1986年8月1日成立,与千山林场合署办公。主要任务是管理千山范围内的集体荒山造林及人工林经营利用,管理集体与个体户造林贷款、资金使用和回收、种苗调配、技术推广指导等工作。

药材

千山地区,自然植被较少,气候温凉,光照充足,雨量偏少。药材资源分布以耐干旱的阳生植物为主。主要有寄生、杠柳茜草、枸杞、穿龙薯、益母草苍术黄芩白头翁、细叶远志轮叶沙参、艾、野菊祁州漏芦、兰、括蒌、甘草、豨莶草上党连翘黄荆杜仲、黄柏、红花、旋复草、防风、忍冬茅菜地榆美洲商陆酸枣树等。动物类有蝉、虻虫刺猬亚科欧洲狗獾、狼、狐、黄鼬等。

文旅资源

燕伋鲁台镇位于千阳县城关镇西关村裴家台塬边,西距县城约1000米,是中原地区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的燕,在千阳设馆教书期间的历史遗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541年燕伋出生于今千阳县水沟镇寨子村燕家山。燕伋22岁时,遵父遗愿,千里迢迢三赴山东曲阜“杏坛”求学,拜在孔子门下,跟随老师孔子周游列国,考察西周公国吏制和道德规范,终于精通六艺。40岁回归故里,在渔阳(千阳古时称渔阳)设馆教书十八载,聚徒传授儒家学说。

民国18年(1929年),千阳县长张道芷立“燕伋望鲁台”石碑于台下古道旁,由书法家高孟云题字,以弘扬尊师重教之美德。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将燕伋望鲁台定为省级保护的历史名胜。在改革开放中,千阳县人民政府集资整修,修茸燕伋塾坛,塑起燕伋雕像,将此做为尊师重教的标志和教育基地。

望鲁台以设教塾门、思师亭、六棱碑、尊师词、启文坛、燕居宇等景观,向世人展示燕伋尊师重教的形象。望鲁台形不大而灵秀,景不奇而意深,是燕伋思念孔子、感激孔子、敬重孔子之美德铸起来的尊师台,被后世誉为“中华尊师第一台”。燕伋的尊师重教受到历代的敬重,唐封其为渔阳伯,宋封其为千源候,明代追其为先贤燕子,陪祀孔子庙,位列先贤。在千阳县水沟镇水沟村,还有与燕伋鲁台镇遥遥相望的燕伋墓地。墓址占地约0.2公顷,筑有围墙,还有墓冢、碑刻及牌坊等建筑物。

青崖洞,又称卧虎山,向千阳县城西行18公里来到千河南岸的水沟镇水沟村东南谷侧山上,就看到洞中流水的青崖洞。山崖为岩溶结构,形若刀劈,整体裸露,恰似卧虎。有天赐人力甄陶岩洞,洞不一洞,神不一神。小瀑布临空而来,状如素练。洞天福地,妙在天成。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始有青崖洞香灯庙会,。会期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圣诞节),至今已二百余年。每逢会期,香客纷涌而来,祭祀神灵,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景点有青崖烟雨、一线天、卧虎石、青崖洞道观、青崖古洞、水眼泉、龟伏石。

高洞沟位于千阳县城西1.5公里处,面积约6.67公顷,系一塬边半漏斗状冲刷槽。斗口约150米,高出千河河床70余米。东西两侧危崖壁立。举首南望,箭筈岭东西延绵,千河水缓缓东流,颇为壮观。此区内原有一关帝庙。相传清同治年间一次战乱中,百姓躲难掘洞藏身于崖上,惊险之际,关羽显灵救了众生。此后,百姓敬奉神灵,捐资供果,兴建帝庙。"文化大革命"中,殿宇被毁,后信徒自发集资再建。景区内现主要景点有:关帝庙、玉皇殿、圣母洞、混元洞、救苦天尊庙、太白庙、黑虎灵官亭、子孙娘娘亭、钟楼等。

千阳县有一处佛教名胜古刹龙泉寺普济禅院(又称龙泉寺),禅院始建于唐武德(618~626年)中期,东距千阳县城2公里,位于龙泉山台地上,背依山崖,东西两面环岗,面瞰千湖。寺院光景灿然,观其峻宇高下,飞泉迸流,古木如虬龙之状,朱楼半出,曲楹回廊,幽奇贯绝;尊庙彩绘辉煌,塑像盈堂。清顺治(1644~1661年)时,千阳知县王国玮《修龙泉寺记》云:“其地林峦岔列,清泉迸流,距千之东,面宝鸡市,接麟凤,南望灵山,西望吴峰,秀峙天表……”。寺院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睡佛殿、戏楼、菩萨洞、佛塔等建筑。寺内古柏参天,殿宇金碧辉映,钟鼓铿锵,使孤山增秀,法像长辉;以其距县城咫尺之遥,吸引游人香客纷至沓来。

普济禅院有大殿宝殿、观音洞、亭、龙泉等六处别具一格的景观。大雄宝殿面阔三间,主体硬山式,前加廊檐,外观成歇山式。内供三世佛,两侧壁上悬空塑十八罗汉像

在大雄宝殿后崖上建有观音洞,距地面约3米,外观半壁亭,洞壁丹青,内供观世音塑像。在龙泉山南麓千湖边建有鲧亭,该亭为庭院式建筑,有山门、亭殿、东西钟鼓亭,门前千湖绿水影映,碧波荡漾,松柏葱郁。在普济禅院侧,修有古堡寨龙泉堡,这里有清朝同治(1862~1874)年间重修后堡墙保存完好的堡子。在禅院内,还有一块历史悠久的隋强伏僧造像碑,该牌为四面体柱状造像碑。碑身四面均有上、中、下三层小,龛内造佛像。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在禅院西南处,有一个独特的龙泉。这个龙泉水出山腰石雕龙口市,注流成泉,常年泉水涌流不竭,龙泉寺也因而得名。农人引水灌田,掬水入口,甘爽心。史载:“甘泉自山中流出……四时不竭,农人赖之”,故名“龙泉润稼”,为旧时的千阳八景之一。

秦穆公墓位于凤翔府县城东大街毡匠巷南端。秦穆公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从公元前659年即位后,内修国政,外图霸业,扩张疆土,国势逐渐强大,一举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位39年,公元前621年下世。汉晋之后,历代在此勒石立碑,栽松植柏,岁时祭祀,渐成规模。其墓保留至今,成为人们瞻仰怀旧的圣迹。

早年,墓园占地约0.667公顷;墓冢在园内中心部位,坟丘呈覆斗型高约5~6米;墓区有大面积夯土和先秦瓦片堆积。民国末,两周王陵被附近农户辟为耕地。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秦穆公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政府收回墓地附近被耕种的土地,在墓地四周筑起围墙,并重建陵园。现园内绿草成茵,松柏葱郁;仿古大门外竖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秦穆公墓”碑,民国时凤翔县长毛炳文所立之碑,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及凤翔县人民政府所立石碑四通。

在秦穆公墓所在的陵园内,还有与雍城文管所合署的凤翔县博物馆,馆内有展室288平方米,收藏凤翔历代各类文物3000多件。新建的《秦人寻根——秦国雍城史迹展》陈列室,以近20年出土的先秦精品文物为主要题材,从遗址、墓葬、窖藏等三个方面反映了雍城时期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药王洞,位于陇县城北一公里处的尹家坡村东,依山面水,竹苞柏翠,洞亭错落,殿阁掩映,清幽雅致。药王洞建自唐朝,原名谷神观。宋、金对峙时期,名医马钰曾隐居于此,并与妻孙不二同拜王重阳为师,开创了道教全真教的遇仙派。元朝至元六年(1269),孛儿只斤·忽必烈封马钰为“丹阳抱玉真人”,因马钰曾在这里修道,故谷神观又改名为丹阳洞。

金正大四年(1227),为了纪念马丹阳、丘处机,重新修,增建了丹阳洞、丘祖洞。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陇县知州李经芳又筹资兴修了药王洞,复修了丹阳洞、丘祖洞,此后统称药王洞。民国25年(1936),杨虎城将军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时,捐资兴修了殿宇,观容更加宏伟壮观,成为城乡人们的游览胜地。

游县 九成宫 玉女潭

社会经济

千山丘陵粮牧水保防护林区,简称千山丘陵区。位于本市西北部,属千山山脉,以沟壑纵横起伏不平的黄土丘陵坡地为主,兼有少量残塬及河谷阶地。包括麟游县、千阳县全部,陇县14个乡镇,宝鸡市5个乡镇,凤翔县5个乡和岐山县西方乡,共55个乡镇,505个村,88915户,42.8万社会人口。其中农业户82134户,农业人口39.44万人,土地总面积为4847.99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64%,社会人口密度为88.3人/平方公里。

本区平均海拔710至1678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004——2167小时,比市区多266小时,比秦岭山区多355小时。热量条件较差,年平均气温9.2—10.8℃。陇县麟游县等地比市区低3.7℃,局部无夏季气候。年无霜期177—196天,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基本一年一熟,局部二年三熟。年降雨量600——700毫米,年际和季节分布不均,径流量大,年蒸发量805——815毫米,地下水资源贫乏。干旱和低温霜冻为主要灾害,夏季大风、冰雹,秋季连阴雨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危害。

全区耕地278.99万亩,占全市35.85%,农业人均7亩,为全市最高。垦植指数38.36%,土壤有机质含量1.2%左右。千河沿岸水源丰富,农田基建有一定基础。农作物以小麦、玉蜀黍属为主。粮经作物比例为94.3∶5.7,粮食生产潜力较大,黔、黔是省市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全区林业用地295.7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40.01%,其中宜林荒山135.15万亩,林业生产潜力大。草场面积127.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17%,其中300亩以上整片草场共100万亩。草场以灌木草丛类为主,有饲用价值较高的优质牧草60多万亩,亩产草量400公斤以上,一般山势较缓,便于放牧利用。有人工草地28.96万亩,农作物秸秆、林间禾本科杂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可供利用的饲草饲料资源丰富,青粗饲料可养129万羊单位,目前尚有38万羊单位潜力,发展草食牲畜牧业前景广阔。

本区非金属矿藏丰富,可资开发利用。南部西起陇县,东至扶风县瓦罐岭一带属石灰岩质地,东西长约80公里内呈带状分布,总面积约560平方公里。境内陇县、千阳、凤翔、麟游县岐山县、扶风各县边缘均有碳酸钙大理石,其储量丰富,多数地带岩石裸露,便于开采,品质较好,为发展建材工业的资源宝库。本区北部陇县、千阳、麟游一带煤储量约6375万吨,煤质发热量为每公斤5154——7354千卡,现有市、县煤矿各一处,年开采量为19万吨。还有土和石英沙等矿藏资源,有利于发展以建材、陶瓷、采矿为主的乡镇企业。

(三)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

本区位于陕北地区丘陵沟壑区的南部,关中旱原区的北部。海拔800—1300米,以黄土高原沟壑为主,兼有丘陵、川道和土石山地。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地形多样,高原沟壑纵横,多为残原,如宜川原。较大的川道有泾水、千河、北洛河及其支流葫芦河与沮河川道;土石山地主要包括黄龙山桥山关山(也称关山),海拔一般1000—1600米,高者达2466米。本区年平均气温8.6—11.1℃,≥10℃积温2800—3600℃,无霜期170—199天,年降水量550—700毫米。农业生产多为二年三熟,为雨养农业区。土地面积3.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17.1%;耕地979.8万亩,占全省耕地18.0%。其中旱地873.1万亩,占本区耕地89.1%。总人口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3.6亩。

本区为陕西省农牧业的主要开发地,是全省苹果烤烟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又是全省小麦主产区之一。

交通孔道

千山是宝鸡市地区和甘肃平凉市的交通障碍,交通除绕行外,主要通过山之垭口通行,垭口处设有关隘,主要有:

草碧镇。县西30里,在宝平公路侧,为北通上店镇和甘肃灵台,西通陇县、平凉必经之地。司马睿大兴二年(319),路松多起兵占草碧,秦陇氐羌多归之;三年(320)为前赵刘曜所败。清代设有塘汛,民国筑有堡,防兵驻守。

上店镇。县西北80余里,为北通甘肃之要口。唐大和元年(827),于此筑“临千城”,置兵千人,以阻吐蕃。清置哨棚。民国设碉堡。

高崖镇。县北120余里,可通凤翔、麟游和甘肃灵台。清置哨棚2,哨长督防。民国筑有碉堡,常驻防队。

主要的通过行路线有:草西道:草碧—上店—西凉湾;千灵道:千阳—冯坊—四十亩岭—高崖—灵台;千方道:千阳—黄花驿—南湾岭—方地口。

固关镇,在县西30公里处,古名新关镇。道通临(今临洮县)、巩(今陇西县),为秦(今天水)、凤(凤翔)要道。镇西陇山,汉、唐时期置有关隘,驻兵把守。后在该镇置固关大寨巡检司、关山营,设游击都司、把总驻守。

火烧寨,在县西北25公里处,位于古回中道上。古名赤延镇,为径通固原市银川市要道。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将杨政焚破金兵棚寨于此,后置寨(火烧寨)防守。清同治十年(1871),陇州巡防营派左哨第六棚兵驻守。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陇关道逐渐成为由经陇县入陇进入天水市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回中道入陇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但至今仍然是连接陕甘宁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今天的宝中(宝鸡市~中卫市)铁路就是依回中道南段而建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