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烛阴

烛阴

烛阴又名烛九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记载于《山海经》之《海外北经》与《大荒北经》。

其曰: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不饮,不食,不息。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红色,居钟山下。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烛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钟山山神,身长千里,通体赤红,居住于章尾山,烛龙有一子名为“鼓”,被处死于钟山之东。《山海经》中称烛龙能够向天神请求雨水,即所谓“风雨是谒”、“能请致风雨”。

现代人在洪荒流小说中杜撰了烛龙创世的说法,更有甚者还无端的将烛龙吹嘘成了盘古的身体部位。实际上烛九阴作为四大神龙之一,地位最高也仅仅是等同太阳,见于元初《说郛》“烛龙即日之名”,在这一等同太阳的说法里烛龙还是《山海经》里噎鸣、石夷、等神人的下属,烛龙睁眼闭眼变换昼夜都是身不由己,听命于噎鸣等神,远不及青龙应龙于古籍创世五亿天地、一怒而灭世。即使呼吸都受控于折丹、因因乎等神。

除却烛龙等同太阳的说法外,烛龙还有执炬、衔烛、衔火精,分别照亮幽都、无日之国的版本。在这些版本里烛龙的能力全部来自于炬、烛、火精,所照明范围也仅限幽都或无日之国,同时烛龙又成了无名神人、应龙的从属,就连烛龙赖以逞威的“炬”也都源于无名神人所赐。据汉代王逸于《楚辞章句》中考证无日之国即“幽都”,唐朝王勃也曾称“烛龙避尧日于幽都”。

烛九阴除了躲避尧日,还有见星则惧的记载。《景星赋》载“癸丑之秋,有星丽天……烛龙不敢张炬”。

烛龙不仅在《后汉书》:“征烛龙令执炬兮,过钟山而中休”奉无名神人之令执炬,还有更多职责,南梁王融称:“仙者驾御所至,烛龙为之引导”,甚至还有《使琉球录》记闻曰“仙瀛……长照烛龙膏”,认为仙岛瀛洲用烛龙的脂膏照明

由来

古时候叫做烛龙,又叫烛阴。人面龙身,口中衔烛。

它的两只眼睛,一只代表太阳,一只代表月亮。它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但是如果它同时睁开两只眼睛,大地就会被酷热烤焦。烛阴不食不息,口中衔烛,放出的神光照耀整个大地。古人认为烛阴的吹气会导致大风,因此认为冬天就是它在用力吹气,而夏天则是它轻微地吐气。

这个神的形象明显来自古代对气象的自然崇拜。

传说舜帝时代常狩猎烛九阴,将其炼油制成蜡烛用以取光。(经多方考究,此说法最早出自《盗墓笔记》秦岭神树篇第三十九章烛九阴——应为南派三叔所用之艺术夸张。借此呼吁各方热心人士,编写此类百科所用之引据参考,以有一定历史积淀或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历史文献、专业书籍为佳;若为资料的全面性与时效性考虑,认为现代通俗小说亦有一定可取之处,也应该做好标注,避免以讹传讹的现象,莫使今人之油彩盖过古人之丹青,慎思,查慎行

人物形象

外貌形象

烛龙最早形象出自《山海经》说烛龙是一条红色皮肤的无足而人面之龙,住在海外赤水之北,身长千里。

《山海经》是这样描述烛龙的:“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红色,居钟山下”。

《山海经》原文并无记载说此二神为一体,但晋代郭璞考证钟山之神烛阴即章尾山之神烛龙,后世沿用此说至今。

烛龙有没有脚是其具体形象的唯一争议,在汉代的《淮南子·地形训》载:“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说烛龙在雁门北见不着太阳的地方,没有生脚。但《山海经传》:“(烛龙)龙身一足”,烛龙又有了一只脚。

衔烛之龙

现代人常以为烛九阴非龙,实际烛龙自古以来即是龙种。战国时《楚辞·天问》云:“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汉代王逸认为烛龙只是寻常的龙,他在注解《楚辞》此句说:“天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认为烛龙凭借火烛,照耀西北幽冥国度。

无独有偶,《山海经传》引《诗含神雾》:“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神话学家袁柯疑王逸所谓“烛”,即此“火精”。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是谓烛龙”,到汉以后的各类神话典籍,如上述王逸、郭璞,也如清代王所撰《龙经》,都以烛龙为龙,只不过如后世龙种兼任河神水神一样,烛龙也兼任钟山、章尾山山神。《昭明文选》直接称烛九阴为:“衔烛之龙”。

最初来历

上文提到“天不足西北”,方有烛龙衔照,而《淮南子》有云:“昔者共工与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素问》云此即“天不足西北”。

《周礼·大司徒》梳引《河图》:“天不足西北,是为天门”,可见直到共工颛顼争帝而断不周,天倾西北、天不足西北,才有天门,才能有烛龙“以照天门中”,由此也可知,烛龙于共工颛顼时代才初次登场,依靠口中所衔的火精照亮“无有阴阳消息”的西北之国。值得一提的是,天门又称天关,正是应龙所掌管的天关、地轴。

神人下属

后汉书中云:“征烛龙令执炬兮,过钟山而中休”,烛龙被神人征召,要手执火炬,直到到了钟山,才能稍作休息。唐朝李贤注解到:“烛九阴,北方之神也,经曰:西北海之外有神,人面蛇身而赤其眼,及视乃明,不食不寝,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炬,可以照明”,直接将烛龙视作与火炬一体,称作“烛龙炬”。

但被神人征召的烛龙,却又因畏惧“景星”、“尧日”,而数次怠慢“执炬”的职责,唐代王勃就曾称:“烛龙避尧日于幽都”。《景星赋》也有载:“癸丑之秋,有星丽天……烛龙不敢张炬”。

山海经中的烛龙

使琉球录》所记闻:“仙瀛……长照烛龙膏”,或许就正是神人对烛龙的惩罚。袁珂曾推测说《玄中记》载:“北方有钟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中的石首,即烛龙所化,但也并无证据可以断论。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鹓……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闲出没,司其短长”,通常认为鹓即五凤之一的鹓雏,与《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共同司掌昼夜的长短,使日月不得有空闲,倘若烛九阴等同太阳,则烛龙除了无名神人征召执炬,应龙掌管烛龙所处天门外,于《山海经》中也有着至少三位上司。

《大荒西经》更有:“颛顼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章太炎与袁珂皆认为噎即噎鸣,《海内经》:"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常羲生月十有二”相似。

处东极隅、西北隅司掌白昼、黑夜时间长短的鹓与石夷,以及总司日月星辰,生岁十有二的颛顼之后——噎、噎鸣,可以说是烛龙的上司和主人了。

此外,《山海经》称烛九阴“息为风”,倘若天下之风皆出自烛龙之息,则烛龙呼吸都需受控于折丹、因因乎等神,见于《山海经》:“名曰折丹……处东极以出入风……有神名曰因因乎……处南极洲以出入风”。

地位上升

前文提到烛龙衔烛、衔火精照耀西北无日之国,直到宋代《鉴诫录》引唐朝古典都仍称:“烛龙耀,只可照于一方;春雷振声,不能过于百里”。

但到了明清之时,烛龙的地位却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明代《说》中烛龙成为了太阳的象征,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温,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烛龙即日之名”。

烛龙的最高定位出现于明清之际,被认为是太阳的另一个名字,但在《山海经》中,烛龙远没有如此高的地位。在明代,烛龙紧追应龙其后,也成为了皇家的祭祀对象,号神烈山之神,位享地祇坛,与五岳、五镇等众多山神同列,与顺天佑辅时的应龙神一样并非是单纯的异兽,或是纯粹的龙种,而是兼具多种神格的龙中之神。

古书记载

在中国的古书裏,有几则关於「烛九阴」的神话,它的记载如下:(一)楚辞·天问: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王逸楚辞章句》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二)《楚辞·大招》: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龙只,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天白颢,寒凝凝只,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洪兴祖楚辞补注》云:「逴音卓,远也。《山海经》『西北海之外有章尾山,有神身长千里,人面蛇身而赤,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疑此逴龙即烛龙也。赩,许力切,大赤也。」

(三)《山海经·大荒北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四)《山海经·海外北经》:

「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红色,居锺山下。」

郭璞《山海经传》云:「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

郭璞《山海经图赞》:「天缺西北,龙衔火精。气为寒暑,眼作昏明,身长千里,可谓至灵。」

(五)《淮南子·地形》: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高诱《淮南子注》云:「蔽,至也。委羽,北方山名也。一曰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六)《诗纬含神雾》: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火字原脱,据李善注〈雪赋〉引补)以往照天门中。」(《山海经·大荒北经郭璞注引)

(七)《括地图》(《太平御览》卷九引):

「锺山之神名烛九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嘘为夏,息为风。」

(八)《玄中记》(《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又见《古小说钩沈》):

「北方有锺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开左目为昼,开右目为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

(九)《汉武洞冥记》卷三(《增订汉魏丛书》四)「天汉二年,帝升苍龙阁,思仙术,召诸方士言,远国遐方之士。唯东方朔下席操笔跪而进,帝曰:『大夫为朕言乎!』朔曰:『臣游北极,至种火之山,日月所不照,有青龙衔烛火,以照山之四极。』」

神异之处

烛阴之神异,在于烛龙之呼吸开闭关乎天气晦明、时节风雨,可谓神奇。然而,一旦明白了烛阴就是沧龙,为古人据以观象授时之星象,则烛阴的诸般神奇也就不难理解了。《大荒北经》所谓“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海外北经》所谓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正体现了龙星纪时时代的先民对于一年四时的风雨晦明等气象现象与龙星运行之间关系的认识。

此龙既非活物,故“不食不寝不息”,自然也无目不能视,无口不能呼吸,盖经文“视”通“示”,朱骏声《说文通定声·履部》云:“视,假借为示《汉书》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

《尚书·洛》:“公既定宅,来,来,视予卜,休恒吉。”《诗尽·小雅·鹿鸣》:“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郑玄笺云:“视,古示字也。”烛龙之“视”,指龙星昭回于天,皎皎可见,《周易·乾卦》所谓“见龙在田”、“飞龙在天”是也。反之,烛龙之“瞑”则指龙星潜隐不见,《周易o乾卦》所谓“潜龙勿用”也。烛龙“瞑乃晦”、“视乃明”,古人观察龙星,非为别昼夜朝夕,而为别岁序早晚,“晦”、“明”既可特指一日之昼夜,亦可泛指天气之晦明。

因龙星潜隐之时正值昼短夜长、万物冥藏的冬天,而龙星高悬之时则值阳光盛长、万物发明的夏天,故“其暝乃晦,其视乃明”,或谓依据龙星的伏见而别寒暑晦明之时节。

人物来源

纵观历来对烛阴之解释,关于烛九阴之原型,大致有如下数说:

太阳说

其一,烛阴即太阳说。此说最古,上引《易纬乾坤凿度》即开其先河。清人俞正燮发明其说,其《癸巳存稿·烛龙》条备引古书烛龙之文,认为“烛龙即日之名”。并称烛龙之说出自盖天说宇宙观。

火烛说

其二,烛阴即火烛说。姜亮夫《楚辞通故·烛龙》所据材料全抄自俞姓,但其说却大相径庭,他认为“烛龙”即“祝融”之音转,烛龙传说即“祝融传说之分化”,又谓:“古人束草木为烛,修然而长,以光为热,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

开辟神

其三,烛阴为开辟神。袁柯山海经校注》把烛九阴与开天辟地的盘古等同起来,并说:“说者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征于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信然。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

出处

以上诸说实皆一面之词,俱不可从。

第一“烛阴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出。”《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明谓烛阴所在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记》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称天地原本浑沌,是由盘古开辟为天和地的。清代马的《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云:“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则谓世间万物为盘古死后身体所化,任《述异记》云:“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间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为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

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纪》的作者徐整为三国人,任昉南北朝时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汉文献如《楚辞·天问》、《淮南子·原道训》等在述及世界创生时,皆未提及盘古,可见盘古创世的神话出现较晚。且据徐整称引“吴楚间说”,并云“南海有盘古氏墓”、“桂林有盘古氏庙”,可见盘古神话当是魏晋间由南方民族传入。

现实考证

火山锥

烛龙神话,实质上是描述的一种自然奇观——火山锥。它是像火烛那样燃烧着的一条巨龙。它燃烧的时候,时而浓烟蔽空,遮蔽大地,如同黑夜;时而又火光喷发,光照大地,使黑夜变成白昼。它的身体像一条火红色的长龙蜿蜓天际。“烛龙”的形象,我想以正在燃烧和爆发的火山形象来相比,是最恰当不过了。巧的是,在大同市东面30公里处却真有二十多个火山锥,但是这些大山锥在六万年前即已停止活动,已被我国地质专家确定为死火山。因此,火山爆发的情景,很难想象能流传五万多年而仍在先民传说中保留,从而形成烛九阴神话。烛龙神话的形成必当另有原因。

1956年4月,苏联地质专家列别金斯基考察了大同火山,他根据《水经注·漯水》中武州川水(今十里河)火山及火井的记载,作为大同火山在五世纪尚有活动的根据,得出“大同火山十分可能不是死火山,而是休眠火山,将来也许它的活动仍会复苏”的结论。他的观点得到中国学者曹家欣、曹婉如王嘉荫施丁的赞同和引用。1974年,《中国国家地理》刊登了柯秋弁《我国的火山》一文,采用了列氏的观点,进而作出“大同火山是活火山”这样一个惊人的论断,在当地群众中引起了不安。

北极光

约百年前,日本的神田选吉氏最早考证「烛龙」即北极光(AuroraBorealis)的现象。大陆的张明华氏以为「烛龙」即「北极光」,他说:《山海经》中对于烛龙神的描绘,虽掺杂杂了神话色彩,但与许多自然神话一样,多半是古人根据实际观察的现象而加以记录的,那它是种什麼自然现象在古人头脑中的反映?如果我们将我国古籍中关于烛龙神的形态和北极圈内所发生的昼夜变化,北极光等相比较,就会惊奇地发现《山海经》中对烛龙神的记述,正是对北极光最详尽生动的描绘。

在张氏文发表三年後,大陆的何新氏也出版了《诸神的起源》一书,其中第十三章「烛龙神话的真相」也同样提出「烛龙」即「北极光」,他说:诗中的『逴龙』,就是讲烛龙(逴、烛同音通假)。而最可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北方寒山,正是烛龙所在的羽山、幽山。而屈原说其地的景色是:『积冰』、『不见日』、天白皓皓(雪景),寒凝凝,是大地的最『北极』。最後一点极可注意。《文选·烛赋》(傅咸):『六龙衔烛于北极。』也认为烛龙存在於北极区。(由此看来,烛龙可以同时现形六神身。)我们知道,在北极圈附近,昼夜以冬夏划分。夏至以後是半年白昼,而冬至以後则是半年长夜。所谓『司幽之国』,所谓『长夜无日之国』,正是我国东北地区高纬度地区、靠近西伯利亚地区和北极圈附近冬季半年的正常现象。而『烛龙』恰恰活动在这样一个地区。只要稍作思索,就不难找到这个谜的真相了。原来,所谓『烛九阴』,并不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物,而是北极圈附近的一种自然现象--极光

何氏论证烛龙即北极光,理由和张姓相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在高雄澄清湖传习斋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文学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中,大陆的陈钧氏提出「烛龙新探」一文,同样的把「烛龙」认为是「北极光」的曲折反映,其理由大体和张明华氏文相同。因此学界普遍以神田为最先提出「烛龙即北极光」的发现者。

烛龙之说

信有之议

清人俞正发明烛龙即太阳之说,其《癸巳存稿·烛龙》条备引古书烛龙之文,认为“烛九阴即日之名”。此说最古,上引《易纬乾坤凿度》即开其先河。并称烛龙之说出自盖天说宇宙观。

清末姜亮夫《楚辞通故·烛龙》谓:“古人束草木为烛,修然而长,以光为热,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但其所据材料全抄自俞姓,说法却大相径庭,他认为“烛龙”即“祝融”之音转,烛龙传说即“祝融传说之分化”。

袁柯山海经校注》说:“说者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征于任昉述异记》……信然。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把烛龙与开天辟地的盘古等同起来,并将烛龙视作开辟神。

疑无之言

第一,烛龙“视为昼,瞑为夜”(《海外北经》),有似于日,然《天问》谓:“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地形训》谓:“烛九阴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明谓烛龙所在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则烛龙非太阳明矣,故“太阳说”不可从。

第二,“烛龙”与“祝融”固然声韵相近,但典籍中所载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载烛龙诸事全不相涉,而以“烛龙”之名缘乎“束草木为烛”之形,则纯属想当然之词,且烛龙之神异又于草木之火烛何涉?故姜氏“火烛说”亦不可从。

第三,盘古为开辟神,其主要事迹为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然诸书述烛龙,却全然与开辟和创世无涉。《海外北经》所谓“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云云,也与创世无关。《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所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显系以意捏合盘古与烛龙,袁氏“烛龙为开辟神说”,正为此说所误

参考资料

烛龙的解释|烛龙的意思|汉典“烛龙”词语的解释.www.zdic.net.2022-06-14

烛龙的解释|烛龙的意思|汉典“烛龙”词语的解释.www.zdic.net.2022-06-14

逴龙的解释|逴龙的意思|汉典“逴龙”词语的解释.www.zdic.net.2022-06-14

烛龙的解释|烛龙的意思|汉典“烛龙”词语的解释.www.zdic.net.2022-06-23

逴龙的解释|逴龙的意思|汉典“逴龙”词语的解释.www.zdic.net.2022-06-14

盘古氏夫妻的解释|盘古氏夫妻的意思|汉典“盘古氏夫妻”词语的解释.www.zdic.net.202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