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鹰形目

鹰形目

鹰形目(食虫类:Accipitriformes)是脊索动物门鸟纲下的一目,该目鸟类是一类猛禽,统称为“鹰类”。历史上,鹰形目长期被划入隼形目(Falconiformes),2008年之后该目独立划分的观点被国际上多数学术协会承认。截至2024年,COL、ITIS等分类体系中,该目分为4科、74属、264种。其广布于全球,除南极洲外,几乎各大洲均有分布,栖息环境多样,包括高山、森林、荒原、湖泊等各类生境,栖息地海拔可以从地平线至5500米高的青藏高原。

不同的鹰形目鸟类体型差异较大,体长范围约为38至128厘米,体重范围约为0.4至15千克,羽色大致为白、灰、棕、黑色等。两眼侧置,嘴部具锋利的钩状喙,两翼强壮有力,翼型、尾型多样。其在食物链中属于顶级消费者,善于翱翔,肉食性,昼行性,营独居或群居生活相对随机。多数种类为单配制,少数种类为多配制,喜欢在高处营巢,幼鸟属于晚成鸟,野外环境下寿命最久为38年。

多数鹰形目鸟类是农林益鸟,对生态系统平衡有一定影响,一些种类还是独特的生态景观能促进旅游业发展。另外对于部分种类,在来源合法的前提下,其器官、组织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极端情况下,也会有鹰形目鸟类伤人事件发生。

受到人类捕杀和干扰、栖息地丧失等因素影响,截至2024年,鹰形目鸟类中60%左右的种类存在种群数量下降趋势。对此,已有55种鹰形目鸟类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收录;259种被IUCN收录,其中1种灭绝(EX)、13种极危(CR)、21种濒危(EN)、26种易危(VU)。

早在公元前2000年,鹰猎活动就在人类社会中存在,“鹰文化”是一些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被称为“猎隼之乡”。不少国家也将特定的鹰形目鸟类作为国鸟。在政治领域,“鹰派”还被用来隐喻主张采取强势外交手段或积极军事扩张的人士、团体或势力。

演化关系

鹰形目鸟类是一类猛禽,关于猛禽的起源,多数假说认为在鸟类演化树上与猛禽亲缘关系较近的姊妹群绝大多数都是陆生鸟类,包括鸮形目(Strigiformes,统称“猫头鹰”)、犀鸟目(Bucerotiformes)、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鴷形目(啄木鸟目,也称啄木鸟目)等。这些陆生鸟类在演化树上通常被划为同一个演化支,即非洲禽类(Afroaves)。不过截至2024年,现代猛禽和化石群体的演化关系尚无法使用分子遗传学确定,更多的判断依据是来自整体形态特征的区别。学术界据此判断,在北美洲南美洲发现的畸鸟(Teratornithidae)鸟类被认为是新大陆(美洲大陆)鸟类兀鹫(Gyps fulvus)的姊妹群,因此其也暂时被认为是已灭绝的早期鹰形目鸟类的代表。

命名与分类

命名

1816年,法国鸟类学家路易·皮耶·维亚律(Louis Pierre Vieillot)较早科学地描述了鹰形目鸟类。但截至2024年,在较主流的国际分类体系中,如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等,鹰形目的食虫类“Accipitriformes”多是作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学名收录,并未指出明确的命名人及命名时间。在拉丁语中,“Accipitriformes”里的“accipiter / accipitri”意为“鹰”,而“-formes”则意为“……的形状”。故在中文语境中,其中文正式名为“鹰形目”,该目鸟类也统称为“鹰类”。

分类

历史上,鹰形目鸟类长期与隼科(Falconidae)鸟类一同被划入形目,但随着鸟类分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此观点逐渐被证伪。2008年,一项DNA分子研究表明,实际上隼科鸟类和鹰形目的亲缘关系并不密切反而与鹦鹉目(Psittaciformes)和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的亲缘关系更密切。此后,鹰形目与隼形目相互独立的分类关系陆续被美国鸟类学会南美洲分类委员会(SACC)、美国鸟类学会北美洲分类委员会(NACC)以及国际鸟类学大会(IOC)等承认。中国鸟类学会普遍接受IOC的分类观点,中原地区生物物种名录也以此观点收录。截至2024年,COL、ITIS等分类体系中,鹰形目鸟类下分为4科即鹰科(Accipitridae)、美洲鹫科(也称新域科,Cathartidae)、鱼鹰(Pandionidae)、蛇鹫(也称鹭鹰科,Sagittariidae),共包含74属、264种及392个亚种

不过,截至2024年,学术界对于鹰形目下美洲鹫科鸟类的分类归属仍存在一定争议。其中以NACC、IOC为代表的协会机构,已经接受美洲鹫科确为鹰形目下的一科;而以SACC为代表的协会机构则并不认可这一分类方式,其中SACC将美洲鹫科鸟类列为独立的目,定名为美洲鹫目(Cathartiformes)。

本词条以较主流的分类体系COL、ITIS为标准展开,故鹰形目鸟类的分类情况具体如下表:

形态特征

体型

鹰形目鸟类不同种间的体型差异较大。如美洲鹫科中的安地斯神鹰(Vultur gryphus,也称康多兀鹫)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纲,体长约为98~128厘米,平均体重约为10.8千克、最重个体可达15千克,平均翼展更是长达3.2米,凭此其也成为现存体重最重和翼展最长的猛禽。此外,美洲角雕(Harpia harpyja)是最大的鹰科鸟类之一,体长约为89~102厘米,翼展接近2米,体重最重可达9千克。而侏隼雕(Hieraaetus weiskei)则被认为是现存最小的鹰形目鸟类之一,体长一般仅为38~48厘米,翼展最长也只有不到1.3米,体重最轻仅有406克。另外,与侏隼雕类似的还有尼岛蛇雕(Spilornis klossi),其体长约为38~42厘米,体重约450克。

通常情况下,鹰形目鸟类雌性个体的体型要大于雄性个体。但并非全部的鹰形目鸟类体型都具有这样的性别二态性,这一情况更多存在于鹰科和鱼鹰鸟类中,特别是鹰科鸟类体型的性别二态性在掠食性鸟类中相对最明显。而在美洲鹫科鸟类中,雌雄两性个体的体型基本一致;但安第斯神鹫除外,其是猛禽中少有的雄性个体体型大于雌性个体的种类。与此类似的还有蛇鹫(Sagittarius serpentarius),一些雌性蛇鹫的体型也要比雄性小。

羽毛

鹰形目鸟类的羽色大致有白色、灰色、棕色、黑色等,腹面羽色较背面羽色浅,雌雄两性个体大多羽色一致。其中鹰科鸟类的羽色多与栖息环境有关,基本与周围融为一体,部分种类上体羽毛夹杂条纹,多数种类的上体羽色比下体羽色更深,飞羽和尾羽呈条纹状;鹗科鸟类上体羽色多呈暗褐色,飞羽呈黑褐色。而相比其他鹰形目鸟类,蛇鹫的羽色显得相对独特且单一,其羽毛通常呈灰色,夹杂着些许白色羽毛,飞羽呈黑色。另外,鹰形目鸟类的翅膀宽阔,适合翱翔,两翼最外侧的前四根或前六根初级飞羽边缘往往呈现“微凹”状。

头躯

鹰形目鸟类两眼侧置,头部特征存在一定相似性,如都有较强健的嘴部、裸露无羽,有一个十分锋利的钩状喙,尖端向下弯曲,嘴基部具有一层蜡质膜,鼻孔位于蜡膜之上、内部也有柔软的蜡质结构。在鹰形目鸟类中,鹰科鸟类的数量相对丰富,其嘴部的蜡质膜颜色多样且鲜艳。不过部分鹰形目鸟类的头部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一方面表现在头部被羽和颜色上,与其他鹰形目鸟类相比美洲鹫科鸟类的头颈部裸露无羽,且部分种类头部会呈现很鲜艳的颜色;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头部大小上,这一区别主要表现在蛇鹫中,蛇鹫的头部相对要更小。

鹰形目鸟类的两翼相当强壮有力,翼型多样,躯体矫健。从整体看,鹰形目鸟类的躯干部形态基本一致,包括外形较为特别的蛇鹫,其躯干部也与其他鹰类相似。

爪和尾部

鹰形目鸟类具有健壮的腿部,脚和趾强健有力,3趾向前,1趾向后,呈不等趾型。其趾骨上发达的屈趾肌使爪的抓握力极大,趾端均具弯曲带钩、强壮锐利的爪。

其尾中等长,尾型多样,尾部形态是该目鸟类较有特点之处。如鹰科鸟类的尾部可呈现出方形、圆形、楔形甚至是叉形,森林栖息的种类通常具有斑胸短翅蝗莺长尾𫛭的特征,而开阔地栖息的种类通常具有长翅短尾的特征,特征差异与鸟类的日常活动特点有关。另外,蛇鹫的腿部和尾部形态仍相对独特,其腿部修长,尾部也较其他鹰形目鸟类更长。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鹰形目鸟类广布于全球,除了南极洲外,几乎各大洲均有分布。不同科的鹰形目鸟类分布区域的辐射范围则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鹰科和鱼鹰鸟类分布范围最广,呈世界性分布;美洲鹫科鸟类分布范围相对较广;蛇鹫科鸟类的分布范围最狭窄。鹰科鸟类在全球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陆及大多数海洋岛屿上都有发现;鹗科鸟类中的鱼鹰(Pandion haliaetus)甚至是仅次于隼形目鸟类游隼(Falco peregrinus)的全球分布范围第二广的猛禽,也是现存仅有的6种世界性陆鸟类(Telluraves)之一;美洲鹫科鸟类主要分布在新北界南部和整个新热带界;而蛇鹫则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中国范围内,分布有鹰形目下的两科鸟类,即鹰科和鹗科,其中鹰科有24个不同的属分布,鹗科仅有鹗属(Pandion)一属有分布。另外,也有一些鹰形目鸟类分布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如凤头蜂鹰(Pernis ptilorhynchus,也称东方蜂鹰)、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只在亚洲有分布,爪哇鹰雕(Nisaetus bartelsi)仅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有分布,尼岛蛇雕仅在印度大尼科巴岛有分布等。

栖息环境

鹰形目鸟类的栖息环境多样,可以栖息于高山、田野、森林、荒原、沼泽、江河、湖泊等各类生境。其中鹰科、美洲鹫科鸟类和蛇鹫都属于典型的陆栖鸟类,而鱼鹰鸟类则喜欢栖息于各种水域附近,常见于江河、湖泊、水库和海滨、沼泽地带。另外由于特殊的生活习性,美洲鹫科鸟类和蛇鹫在具体栖息环境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独特性,如美洲鹫科鸟类偏好生活在多散布有动物尸体的区域,蛇鹫则偏好生活在视野开阔的草原。

不同的鹰形目鸟类,其能够适应的栖息地海拔范围幅度变化较大。该目中种类最多的鹰科鸟类,基本上可以出现任何海拔的山地;再如蛇鹫的栖息地也可以从地平线一直到海拔3000米左右。而高山兀鹫兀鹫属 himalayensis)则是现存世界上飞行高度最高的鸟类之一,其主要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山区和青藏高原海拔1200~5500米的区域,最高飞行高度甚至可达9000米以上,能飞越珠穆朗玛峰。

生活习性

飞行特点

鹰形目鸟类善于持久盘旋翱翔,飞行动作迅捷。但蛇鹫的活动行为相对独特,其更喜欢行走而非飞行,平均每天要行走20~30千米。不过,其具有飞行能力且飞行技巧优异、高度很高。其他的鹰形目鸟类,种类不同飞行特点也存在一定差异,一些种类在飞行过程中时常振翅,一些种类则少有振翅。常停在空中振翅的种类比如鸬鹚、普通鵟(Buteo buteo)等,作缓慢振翅状的如黑鸢(Milvus migrans),雀鹰(Accipiter nisus)则具有典型的“振翅-振翅-滑翔”的飞行模式,而也有较少振翅的种类如林雕(Ictinaetus malaiensis)。

觅食行为

鹰形目鸟类是一类典型的肉食性动物,主要以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纲、鸟类、中小型哺乳动物等为食。有些种类也具有食腐性,如鹰科秃鹫属(Aegypius)、黑兀鹫属(Sarcogyps)鸟类和美洲鹫科鸟类等。也有极个别种类会吃植物的果实,典型者为棕榈鹫(Gypohierax angolensis),其会以油棕(Elaeis guineensis)的肉质果壳、酒椰(Raphia vinifera)的果实等为食。

也有少数鹰形目鸟类的食物来源相对单一,如食蝠鸢(Macheiramphus alcinus)专门捕食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蜗鸢(Rostrhamus sociabilis)专门捕食佛罗里达苹果螺(Pomacea paludosa),凤头蜂鹰嗜食蜂类和蜂巢、蜂蜜。另外,蛇鹫可以将未被消化的食物颗粒主动吐出,这些颗粒的成份多是毛皮、骨头等。

鹰形目鸟类主要依靠敏锐的视觉觅食,用尖爪抓捕猎物,用钩状喙撕扯肉食。除以食腐为主的美洲鹫科鸟类以外,该目鸟类具体的狩猎方式取决于不同种类的形态特点、栖息环境和猎物类型。翱翔、悬停、发现食物、俯冲,这一系列动作是鹰科和鹗科鸟类常见的狩猎方式;有些种类会采取伏击的捕食方式,即悄悄隐藏并在猎物经过时将其捕杀,如斑尾鵟(Buteo albonotatus)会利用与红头美洲鹫(Cathartes aura)相似的外形特征,隐藏在后者的种群中并以此接近猎物。而另一些种类在觅食时则会采取目标明确的主动出击方式,诸如食蝠鸢、蛇鹫和食虫类型的鹰形目鸟类。

节律行为

鹰形目鸟类属于昼行性鸟类,白天活动,但也会在黄昏时捕食。同样地,迁徙也多发生在白天,这与多数鸟类不同。鹰形目鸟类具有4种居留类型,分别为全年留居、迁徙过境、繁殖和越冬。

在该目鸟类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具有迁徙习性。对于发生迁徙的种类而言,在其分布范围内,基本每年都在北方繁殖地和南方越冬地之间迁徙;春季迁徙发生在二月至六月之间,秋季迁徙发生在八月中旬至十一月之间。主要包括绝大多数的鹰科鸟类和美洲鹫科中的红头美洲鹫等。而诸如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等部分鹰科鸟类,除红头美洲鹫外的其他美洲鹫科鸟类,以及蛇鹫,基本不发生迁徙。

还有一类鹰形目鸟类,其同物种的地方种群表现出不同的居留类型,有的种群迁徙,有的种群则留居。典型者如鱼鹰,生活在英国等地的欧洲种群会迁徙至非洲越冬;生活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种群,一部分会迁徙至南美洲越冬,一部分会留在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州;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种群往往不迁徙。再者如中国境内分布的苍鹰(Accipiter gentilis),部分种群会在东北地区北部、河北省北部繁殖,迁徙至江苏省湖南省广东省等省份越冬;但生活在吉林省的部分种群则不发生迁徙,属于留鸟

社群行为

鹰形目鸟类营独居还是营群居生活相对随机,基本由栖息地食物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决定。鹰科鸟类大多数是独居生活,偶有半群居的情况发生;美洲鹫科中的大黄头美洲鹫(Cathartes melambrotus)、王鹫(Sarcoramphus papa)等多营独居生活,红头美洲鹫多群居于开阔的公共栖息地;蛇鹫有时独居,有时2至5只个体成群活动;鸬鹚则常成群捕猎。

不过,在鹰形目鸟类中,哈氏鹰(Buteo jamaicensis harlani,红尾𫛭亚种之一)是为数不多的表现出显著社会性的物种。在非繁殖期,其存在典型的合作狩猎行为,2~6只成鸟组成“狩猎小队”在领域中巡视,发现猎物时,再分为两个小组分别负责在空中和地面进攻,成员间密切配合。

沟通感知

鹰形目鸟类种群间的沟通,基本都是由动作和叫声共同完成。如有些鹰科鸟类会在一片区域向上高飞然后猛地扎下俯冲,发出叫声意味着“宣示领地”。鹗科中的鸬鹚已经明确被确认了5种不同的叫声,每种都有相应的动作。而美洲鹫科鸟类由于鸣管结构缺失,只能发出咕噜声或嘶嘶声,并用喙去啄击其他个体。

包括鹰形目鸟类在内的猛禽,几乎都不依靠气味去感知环境。但红头美洲鹫是例外,其脑部中的嗅球结构是黑美洲鹫的4倍大,因此具有出色的嗅觉能力,这使其可以轻松地定位动物腐尸,而其他的食腐鹫类往往会尾随红头美洲鹫从而找到食物。

领域行为

对于多数鹰形目鸟类而言,当其在栖息环境中找到合适的巢点并占领后,即会表现出领域行为,并对侵扰者会有明显的驱逐和攻击行为。通常情况下,鹰形目鸟类的领域面积在几百平方米到十几平方千米之间。

防御天敌

在野外环境中,鹰形目鸟类的天敌可以从两方面考量,一方面是对卵和早成雏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对成鸟的威胁。蛇类、哺乳类、鸟类都能成为其卵和雏鸟的潜在威胁者。如地犀鸟科(Bucorvidae)鸟类和鵰鸮属(Bubo)鸟类等会偷食蛇鹫的卵和雏鸟;浣熊(Procyon lotor)等会掠食鱼鹰的卵和雏鸟。而对于成鸟的威胁,则多数发生在美洲鹫科鸟类和鱼鹰种群中,尼罗鳄(Crocodylus niloticus)是鱼鹰最主要的捕食者之一,而美洲鹫科鸟类则时常遭到人类的威胁。

面对天敌时,诸如鹰科鸟类会使用一系列动作警告侵扰者,包括抬起头冠或头部羽毛、向前伸展头部和颈部,或是张开翅膀并发出叫声。一些美洲鹫科鸟类在防御捕食者时,还会从嘴中吐出恶臭的呕吐物。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大多数鹰形目鸟类是单配制,仅少数种类有合作形式的多配制现象。在单配制类型中,部分种类会保持长期的固定配偶关系,例如金雕(Aquila chrysaetos)的配偶关系可长达10年以上。甚至多数该目鸟类,这种一雌一雄的配偶关系可能会维系终身,但如果一方死亡,另一方通常会选择新的配偶。

而个别种类的鹰科鸟类和鸬鹚,其种群中存在一雌多雄或一雄多雌的配偶关系。如在西班牙比利牛斯山区生活的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种群中约有15%的巢穴存在一雌多雄的婚配系统;美国新墨西哥州生活的哈氏鹰也同样属于一雌多雄的合作繁殖模式;鱼鹰则是当不同巢穴相距较近时,一只雄性鱼鹰可能会与两只雌性交配。

在繁殖季节,多数鹰形目鸟类的叫声会变得更加明显,尤其是善鸣叫的种类如蛇雕(Spilornis cheela),其雄性个体会用独特的鸣叫来吸引雌性个体。另外,一些鹰形目鸟类的雄性个体也会尝试用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向雌性个体进行求偶炫耀,常见的方式有腹部朝上飞行、与雌性个体相对握爪后螺旋式下降等。而鸬鹚还具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求爱仪式,被称为“天空之舞”(Sky-dance),是雄性个体有意识主动进行的空中表演。

营巢产卵

鹰形目鸟类普遍在高处筑巢,离地几米至上百米,树冠顶端、崖壁凹陷、石洞均是其理想的营巢地点。部分种类有沿用往年旧巢的习性,并会修饰、增补破损的巢材。巢穴呈开放的“盘状”,体积会随种类不同而变化。巢材多是枯枝,有时也掺有草茎,最内侧垫有皮毛、碎骨、布片、塑料等;而鱼鹰由于栖息环境的独特性,巢材中有时还会有海草、钓鱼线等。在连年使用的巢穴周围,常有明显的白色粪便痕迹。一些鵟属(Bute)、兀鹫属(Gyps)鸟类在同个巢域内还会有多个巢穴轮流使用。少数种类营巢甚至更加集中,如高山兀鹫在一处繁殖区内可能有上百个巢穴。

但与其他鹰形目鸟类不同的是,美洲鹫科鸟类基本不会筑造复杂的巢穴,甚至不筑巢。多数情况下,其会选择在开放且安全的栖息地直接产卵。

鹰形目鸟类的窝卵数一般随体型增大而减少,小型种类为2~6枚,大型种类为1~3枚,基本上不会发生一次产卵的窝卵数超过6枚的情况。产卵间隔短则1~2天,长则3~4天,也有些鹰科鸟类在产下第一枚卵后,需要经过5天才会产下第二枚卵。就整体而言,大多数鹰形目鸟类的繁殖率很低。

孵化育雏

鹰形目鸟类的雌雄亲鸟均会参与孵卵,但主要由雌鸟承担。不同体型的种类,种间孵卵期差异很大,短则约20天,长则达60天左右。整个过程中,多数种类的雌性亲鸟在产下第一枚卵之后就会开始孵化,由此导致最先孵出的早成雏往往长得更大、更强壮。而当食物资源匮乏时,大雏鸟甚至可能吞掉小雏鸟以求存活,这一情况在鵟属鵰属(Aquila)鸟类种群中常被观察到。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蛇鹫种群中,虽然尚未观察到雏鸟相残的情况,但在一窝蛇鹫卵中,最小的雏鸟通常会因无法与较大的同巢雏鸟竞争食物最终死于饥饿。

从种族繁衍的角度来说,相对而言鹰形目鸟类这种雏鸟孵出的情形是一种保险策略,即只有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才能保证两只以上的雏鸟成功从巢穴中飞出。

雌性个体孵卵期间,雄性个体一般负责警戒和猎食,而雌性个体则保护早成雏免受捕食者和极端天气的侵害。大多数亲鸟会将整只猎物带回,并撕成小块喂给雏鸟。但鹫类较为特殊,大多数种类为反饲喂,雏鸟会用喙啄击亲鸟的囊,刺激其反刍食物。美洲鹫科鸟类和蛇鹫亦是如此。

不同的鹰形目鸟类育雏期长短存在一定差异,鹰科鸟类的雏鸟多数1个月左右即可离开巢穴,但兀鹫属鸟类的育雏期相对较长;而美洲鹫科鸟类的育雏期更长,约为2~3个月;蛇鹫和鸬鹚的育雏期均在7周以上。不过即使当一般意义上的育雏期结束,早成雏长出羽毛尝试出巢活动后,多数鹰形目鸟类的亲鸟仍然会继续照料幼鸟一段时间,如蛇鹫、鱼鹰及部分鹰科鸟类。

生长发育

鹰形目鸟类的幼鸟属于晚成鸟,幼鸟长到接近成鸟的体型大小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时间,对于鹫类和雕类这些寿命在10年以上的鹰形目鸟类而言,幼鸟达到性成熟至少需要3年甚至更久。与成鸟相比,亚成鸟在外形上的区别主要是羽色多有斑纹,从幼鸟发育为成鸟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几次换羽。待幼鸟完全长成后,会离开亲鸟的领地,向任何方向分散,在部分种类的鹰形目鸟类中,亲鸟还会驱赶长成的幼鸟。

鹰形目鸟类的平均寿命相对较长。在21世纪初,已发现的野生鹰科鸟类寿命最久的个体为38年,还有一只生活在北美洲雄性鸬鹚寿命为25年。鹰形目鸟类野外个体生存年限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但人工驯养个体的寿命数据则相对详细,如大型的鹫类和雕类可以存活60年左右,美洲鹫科鸟类甚至可以存活长达70年,蛇鹫约为19年。

人工驯养

历史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前,出于对鹰形目鸟类等猛禽种群资源保护的目的,人工饲养成为重要措施之一,在当时包括鹰形目鸟类在内的猛禽人工饲养的场所主要是在各地动物园。但此后随着多地动物保护法规的不断发展升级,饲养鹰形目鸟类需要相关单位的许可。如在中国台湾地区,鹰形目鸟类等全部的昼行性和夜行性猛禽均为“保育类”野生动物,依法规定不得猎捕、买卖、持有、饲养、繁殖,也不得贩售或者陈列有关的动物制品。在中原地区大陆地区,任何一种鹰形目鸟类都不允许私人违规饲养,相关行为将触犯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野生驯化

在办理相关手续或者取得合法来源后,部分鹰形目鸟类可以进行人工驯养。但此举并非人工繁育或饲养,而是对野生个体进行驯化,去掉其野性从而可以为人类所用从事猎捕工作。刚被捕获的野生个体可以采用水喷法、减食法、熬鹰等方式在早期弱化其野性。后续训练周期要依次经过臂托喂食训练、拖拉假兽给食训练和试猎演习三个环节。

训练过程中,喂食早成雏应使用工具把食物抹入其嘴;幼鸟食物应切成大小适中的块;成鸟饲喂应定时、定量,最好使用新鲜的热肉。民间还认为驯养鹰形目鸟类应定期“洗澡”,且越是优等的品种对此越是喜欢,如苍鹰中的铁背红隼、紫鹰、青鹰等。“洗澡”最好的方式是喷淋,快而简捷,还有利于驯养个体熟悉人类的气味。而一旦野生个体被驯服为猎隼,会绝对效忠主人,很少有背叛主人的现象发生。

病害防治

球虫病是鸟类常见病害之一,其中艾美耳球虫属(Eimeria)和等孢球虫属(Isospore)是引起鹰形目鸟类患球虫病的主要致病源。患急性型球虫病的鸟类多会出现食欲不振或废绝、体弱消瘦、羽毛蓬乱、两翅下垂、弓背、大量饮水、腹泻等病症。一旦反复感染对早成雏和幼鸟危害最大,死亡率较高。

在球虫病的多发季节,应适当选用有效的对症药物进行预防。同时,做好鸟舍和活动场所的清洁卫生工作,尽可能将幼鸟与成鸟分开饲养,发现患病个体即刻隔离观察。另外,要注意经常更换鸟笼、鸟舍使用的垫料,保持干燥、松软,并定期做好养殖场和饲养工具的消毒工作。对于已经患病的个体,疾病治疗主要是通过喂服对症药物,药物见效高峰期在感染初期。

保护情况

种群现状

鹰形目鸟类中60%左右的种类存在种群数量下降趋势,约有155种。截至2024年,该目鸟类中种群数量处于增长趋势的种类有27种,种群数量较为稳定的种类有69种,而部分种类的种群数量尚无明确统计。事实上,对于猛禽的种群数量,学术界很难准确统计全部种类的生物资源数据,尤其是对于种类较多的鹰科鸟类更难,仅部分知名物种有较详细的种群资源数据。其中百慕大鵟(Bermuteo avivorus)是一种已灭绝的鸟类,马达加斯加海雕(Haliaeetus vociferoides)全球仅存240只,弗岛鹰雕(Nisaetus floris)全球数量在100~240只之间,食猿雕(Pithecophaga jefferyi,也称食猿雕)全球数量在180~500只之间,古巴钩嘴鸢(Chondrohierax wilsonii)全球数量在50~249只之间。

而鹰形目当中美洲鹫科、蛇鹫鱼鹰鸟类的种类数量较少,统计数据也相对清晰。如美洲鹫科中的加州神鹫(Gymnogyps californianus)全球数量仅存93只野生个体,安地斯神鹰种群数量约为6700只,蛇鹫的种群数量不超过10万只。另外,鹗科中的两种鸟类贞鸟和东方鱼鹰的种群数量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鱼鹰的种群数量可能接近120万只,且截至2024年仍在增加;而2023年前后,东方鱼鹰在其原产地澳大利亚存在的繁殖对总数可能不到100只。

致危因素

人类捕杀和干扰

历史上,人类的射杀、捕猎、毒害等是导致包括鹰形目鸟类在内的猛禽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尽管在1918年,美国、加拿大等国签署了《候鸟条约法》(MBTA),但人类对猛禽的捕杀活动仍未明显减少,尤其射杀和毒害事件屡见不鲜。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许多鹰科鸟类因有机氯杀虫剂(如滴滴涕,双对氯苯基三氯乙)中毒而导致数量下降,一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这一情况仍未减轻。如现存数量极少的马达加斯加海雕,即由于当地人为了加工食品、药品或是宠物贸易而对该物种的早成雏和成鸟进行大规模盗猎和射杀。又如同样数量稀少的美洲鹫科鸟类加州神鹫,2012年至2014年间的多起调查均在不少该物种的尸体中发现了人类打猎使用的铅弹头。

此外除了人类的直接捕杀,由于人类活动对鹰形目鸟类生存产生的干扰也会对其种群资源产生影响,诸如林业采伐、飞机低空航行、军事演习,以及越野、攀岩、滑翔等娱乐活动。这类干扰最直接的体现在鹰形目鸟类的营巢行为中,为防止巢穴因人类活动被破坏,其会耗费更多时间用来加固巢穴的防御能力,从而减少了对幼鸟的喂养和照料。这一情况尤其在秃鹫(Aegypius monachus)、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等鹰形目鸟类中最为明显。

栖息地丧失

导致鹰形目鸟类种群资源受到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栖息地的丧失,此因素也是猛禽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如在拉丁美洲南美洲生活的美洲鹫科鸟类,当地因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从而大量砍伐森林的现象十分常见,由此使得该科中部分鸟类的种群数量减少。古巴特有的鸟类古巴钩嘴鸢,长期以来便受到栖息面积减少的影响。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分布的古巴钩嘴鸢三个世代内的种群数量至少较过去下降了约3%。

食物来源受限

作为食物链中的顶级消费者,鹰形目鸟类生存需要大量环境资源的支持。故在野外环境中,食物来源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种群数量。如人类对鱼类资源的捕捞会减少鹰形目鸟类的食物来源,从而间接影响如马达加斯加海雕、鸬鹚等鸟类的种群数量。另外这一因素对食腐的鹰形目鸟类影响相对明显,如主要生活在非洲的拟兀鹫兀鹫属 africanus,也称拟兀鹫)和主要生活在亚洲黑兀鹫(Sarcogyps calvus),虽然二者的分布地存在差异,但是受胁因素相似,即由于生态系统中有蹄类(Ungulata)动物整体数量的减少从而导致动物腐尸资源亦随之减少。

保护等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截至2024年,鹰形目中共有259种鸟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其中1种已灭绝(EX)、14种为极危(CR)等级、21种为濒危(EN)等级、24种为易危(VU)等级、29种为近危(NT)等级、169种为无危(LC)等级、1种数据缺乏(DD)。该目下部分保护等级较高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鹰形目鸟类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的收录情况相对较特殊。截至2023年,该组织并未将鹰形目和隼形目依国际主流观点区分,鹰形目中部分被公约保护的鸟类仍列入隼形目,如鹰科、美洲鹫科、蛇鹫科等。具体保护情况如下表:

中国保护名录

2021年,中国有分布的鹰形目鸟类全部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收录,共55种。其中12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一级保护鸟类分别为:秃鹫、白肩雕白尾海雕、黑兀鹫、拟兀鹫胡兀鹫、金雕、乌雕(Clanga clanga)、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白腹海雕(Haliaeetus leucogaster)、玉带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虎头海雕(Haliaeetus pelagicus)。

保护措施

制定相关法规

鹰形目鸟类中一些分布范围具有明显地域性的鸟类,基本上均在原产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法规保护。如菲律宾国内自1970年起便尝试各种举措,通过立法保护食猿雕的巢穴,防止其种群资源被破坏;在吕宋岛地区部分菲律宾雕活动相对活跃的林区中,农业耕种受到严格的法规监管,并采取“绿色卫士”(Green guards)保护行动对该物种予以保护。又如20世纪末,古巴也出台相关法规保护当地生活的古巴钩嘴鸢及其栖息地。而对于主要生活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长嘴兀鹫兀鹫属 tenuirostris),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政府均已在2006年左右通过立法,禁止兽用药使用双氯芬酸以防止通过食物链对长嘴兀鹫产生影响,此后2010年孟加拉国也效仿相关立法。

建立保护区

鹰形目中不少鸟类的栖息地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被划入自然保护区。如尼岛蛇雕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部被印度大尼科巴生物圈保护区(Great Nicobar Biosphere Reserve)所覆盖,该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岛的85%以上。在印度尼西亚爪哇鹰雕栖息地基本已被哈利蒙萨拉克山国家公园(Mount Halimun National Park)、格德潘格兰戈山国家公园(Gunung Gede Pangrango National Park)及梅鲁伯蒂里国家公园(Meru Betiri National Park)所不同程度覆盖。类似的还有印度乌雕(Clanga hastata),其在印度的保护区包括凯奥拉德奥国家公园(Keoladeo National Park)、卡齐兰加国家公园(Kaziranga National Park)等,在柬埔寨的保护区有库伦普罗特普(Kulen Promtep)野生动物保护区、柏威夏(Preah Vihear)保护区。

另外,在中国也有不少自然保护区对鹰形目鸟类展开保护。如1980年,辽宁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涉及保护的鹰形目鸟类有白肩雕、草原雕、乌雕、蛇雕等;2022年10月,监测人员还在保护区内发现了罕见的“鹰柱现象”,证明该保护区猛禽迁徙数量多、密度大。又如1982年,山东省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主要保护对象为鹰类、 隼类等。2023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迁安市成立猛禽保护地,该保护区内针对性保护的鹰形目鸟类包括金雕苍鹰大鵟(Buteo hemilasius)等。

保护性繁育

此措施主要是针对现存种群数量极少的鹰形目鸟类,较为典型的是对加州神鹫的保护,2015年前后的一项田野调查显示,当时发现的加州神鹫基本都是早前由27只人工圈养个体繁育而来。又如在马达加斯加西部的安察卢瓦(Antsalova)地区,自1991年起,动物保护人士便通过相关法规,以及从野外将部分受种间蚕食威胁的马达加斯加海雕解救到人工养殖场的方式,对该物种进行保护性繁育。在欧洲奥地利意大利瑞士阿尔卑斯山脉周边国家均针对胡兀鹫开展了圈养繁育和重新引进计划。20世纪90年代前后,人工繁育得到的个体已经成功扩散到法国多地;2011年,西班牙部分地区也已开始放归该物种。

价值

人类狩猎

早在公元前2000年,人类就开始使用包括鹰形目鸟类在内的猛禽进行狩猎和娱乐活动。在中亚中东地区,鹰猎活动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种人类利用鹰形目鸟类的形式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直到18世纪初,出现了一些针对猛禽的错误观点,这类鸟类被以所谓“狩猎和伤害家畜”的原因遭到大量捕杀,鹰猎活动也随之大规模减少。20世纪70年代前后,大多数发达国家鹰猎活动基本消失,只在少部分西方国家仍存在。美国是其中之一,该国驯鹰人普遍使用的鹰形目动物多是苍鹰金雕雀鹰等。

而在中国,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区域、文化等因素影响,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鹰猎活动仍被允许,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纳西族等。特别是在柯尔孜克族中,鹰猎活动是该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习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聚居地)被称为“猎隼之乡”。

但必须指出的是,截至2024年鹰猎活动仍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对其的认可包括: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鹰猎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名录;2021年,驯鹰术作为一项人类活态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一方面,也有批评声音认为,鹰猎实质上是为满足人类私欲而建立在动物痛苦之上的娱乐方式,充其量是一种技艺,可以适当保留,但不能提倡和发扬。

观光旅游

一些野外生活的鹰形目鸟类在原产地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促进了当地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在柬埔寨,有关的鸟类保护项目及非政府组织合作运营了以长嘴秃鹫为主体的餐厅,以观赏长嘴秃鹫吸引游客。在菲律宾达沃(也称大堡)地区,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成为菲律宾境内唯一能观察到食猿雕的城市,菲律宾雕和自然研究中心(PEC)也在该市成立。该中心是一处天然公园,游客在此不仅可以观赏菲律宾雕,还可以近距离接触其他鹰类。在中国浙江省丽水市贞鸟是当地少见的旅鸟,春秋季节有时能在湖泊、河流等湿地周围发现。

生态价值

大多数鹰形目鸟类是农林益鸟。实际上,包括该目鸟类在内的猛禽,一般处于食物链顶端,从上至下对动物群落具有很强的调控作用,故关系到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其种群数量可以用于评估生态系统健康与否。20世纪90年代,部分鹰科鸟类已经被应用于监测热带地区的森林退化情况;鱼鹰中的鸬鹚由于对污染物较为敏感,已被部分地区用作监测河口、海湾水域环境健康状况的指示动物。

另外,鹰形目鸟类也可以通过食物链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如一些地区会使用鹰科鸟类来控制当地优势物种过剩的种群数量;蛇鹫由于会捕食对农作物有害的啮齿目(Glires)动物、昆虫,以及闯入农田的蛇等,有助于农业生产;而美洲鹫科鸟类由于食腐特性,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人类生产,但其有助于清理动物腐尸,分解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等危险细菌,从而降低相关疾病在生态系统中传播的风险。

药用价值

对于来源合法的鹰形目鸟类,其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亚洲、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等,相关医疗从业者会将部分鹰科鸟类的器官、组织等应用于传统医学中。在中医领域,一些特定的鹰形目鸟类可用于病症治疗,如经过处理的黑鸢可鲜用或晒干备用,性微寒,味苦、辛,有清湿热、催产之功效;又如苍鹰的头部、骨骼、眼部、脚爪可入药,有祛风解毒、明目、缓解疮疡等功效;金雕和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的骨骼均可入药,用于医治跌扑骨折损伤。

危害

通常情况下,鹰形目鸟类中美洲鹫科、蛇鹫鱼鹰鸟类基本不会对自然生态或是人类活动产生任何危害。过去坊间曾认为鹗科中的鸬鹚会与渔民争夺鱼类资源,但此说法已被证伪,对于商业捕捞和休闲垂钓而言,鱼鹰捕食的鱼类数量均不构成严重影响。相对而言,会对自然或是人类社会产生一定危害的鹰形目鸟类多是鹰科鸟类。该科鸟类由于会捕食雉科(Phasianidae)鸟类,如松鼠鸡、山鹑、环颈雉,还会捕食兔科(Leporidae)动物;有时还会捕食家养动物,如羊羔、家禽等,从而影响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

另外作为一类猛禽,极端情况下,也会有鹰形目鸟类伤人的事件发生。2016年7月,澳大利亚中部地区一家野生动物园正在进行动物表演,一只楔尾雕忽然从15米外飞来,想要将一名不到8岁的男童抓起。2022年2月,中国台湾省苗栗县大湖地区鲤鱼潭风景区进行放飞和训练栗翅鹰(Parabuteo unicinctus),其中一只栗翅鹰忽然对一位邱姓游客进行攻击,造成该游客头部和脸部开放性伤口。

相关文化

民族文化

在文化语境中,鲜见明确提出“鹰形目”的说法,更常见的说法是“鹰”或者“老鹰”,而这个广义的概念实际上包括了鹰形目和隼形目两大类群的鸟类。在中国西藏自治区藏族民众习惯将鹰称为“圣鹰”,其与藏族“天葬”的习俗有关。在新疆,鹰文化是当地一些民族、一些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与人们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清朝末期的《新疆图志》记载了一种“神鹰”,后据考证“神鹰”实际上就是指鹰形目动物中的鹫类或雕类。

尤其是生活在帕米尔高原地区的塔吉克族,塔吉克人自古与山鹰为伴,鹰成为了英雄的象征。塔吉克牧民最喜爱的乐器,是一种短笛,名叫“那艺”,那艺是采用鹰的翅膀骨制成,因此又称为“鹰笛”。在生活中,塔吉克人们创编了自娱自乐的“鹰舞”,每逢喜庆,他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吹响鹰笛,引吭高歌,情不自禁地模仿雄鹰回旋、飞翔动作,跳起了热情的鹰舞,场面颇为壮观。

宗教活动

在全世界很多地区的土著部落中,基本都会在宗教仪式中使用鹰的羽毛。而在萨满教野神祭中,“鹰神”还是众动物神灵的首神,整个祭礼过程中,祭鹰神是其核心和高潮。另外,1972年夏天,中国黑龙江省大小兴凯湖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新开流遗址,出土文物中有三件反映当时原始宗教的艺术品,其中之一为兽骨雕成的鹰首。

诗歌绘画

鹰的形象还出现在很多诗歌和绘画作品中。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之一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代表作《雄鹰》(The Eagle),全诗以短短六句呈现了一只孤傲的雄鹰,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

中国天宝诗人“杜甫”杜甫一生当中写就多篇题画鹰诗,如《画鹰》《姜楚公画角鹰歌》《王兵马使二角鹰》等,其多以鹰之威严形象,比喻铁骨铮铮之谏臣。明朝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有三幅以“双鹰”为题材的存世佳作,业内称之《双鹰图》,现分别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和江西省南昌市八大山人纪念馆

影视作品

不少知名的影视作品中也有以鹰为原型创作的视觉形象。改编自英国作家、语言学家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J.R.R. Tolkien)经典作品的美国奇幻冒险电影《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Hobbit》(The Hobbit)中的巨鹰(Great Eagles),其形象据托尔金之子克里斯托弗·托尔金(Christopher 约翰·托尔金)讲述可能参考了苏格兰鸟类艺术家阿奇博尔德·索伯恩 (Archibald Thorburn)创作的一幅幼年金雕画作。

2016年上映的3D动画喜剧《愤怒的小鸟》,改编自同名游戏《愤怒的小鸟》,其中的角色无敌神鹰(Mighty Eagle)从外形来看其形象来源于白头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国家象征

鹰还是全球许多国家选作国家象征的“人气王”,或是在国徽中加入鹰的形象,或是将特定的鹰形目鸟类作为国鸟。源自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双头鹰形象,当年被宣称承袭拜占庭帝国衣钵的俄罗斯帝国引入俄罗斯的国家象征体系中,而后俄罗斯一直使用双头鹰作为国徽和官方象征。除俄罗斯外,欧洲还有9个国家国徽中带有鹰的图案,既有双头鹰,也有单头鹰,颜色各不相同。且不止欧洲国家,像亚洲国家印度尼西亚,该国国徽也为一只金色飞鹰。

而将特定的鹰形目鸟类作为国鸟的国家,如白头海雕为白头海雕(也称“美国鹰”)、智利国鸟为安地斯神鹰、菲律宾国鸟为食猿雕、墨西哥国鸟为金雕等。

政治隐喻

在政治领域,“鹰派”(War Hawk)一词来源于美国,被用来隐喻主张采取强势外交手段或积极军事扩张的人士、团体或势力。该词源于1810年美国国会就可能与英国发生战争展开的一场辩论,当时的国会议员约翰·伦道夫(John Randolph)将国会领导人亨利·克莱(Henry Clay)称为“War Hawk”。而与“鹰派”含义相反的政治词汇是“鸽派”。

类群对比

动物界中,猛禽并非严格的分类学概念,而是指一类掠食性鸟类,一般包括鹰形目、隼形目鸮形目三大代表目,而由于鹰类和隼类具有相似性,二者在传统分类系统中曾被混淆。事实上,从外形上判断鹰形目和隼形目鸟类,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两翼。隼形目鸟类两翼翅形长而狭尖,鹰形目鸟类两翼翅形钝而宽圆,并且后者在两翼打开后,初级飞羽在翼尖形成分离的“翼指”,此为鹰形目鸟类的典型特征。

参考资料

鹰形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2024-11-18

Accipitriformes.ITIS.2024-03-05

快来认识一下翱翔于丽水上空的“老鹰”们.澎湃新闻-丽水发布.2024-03-21

鹰击长空竞自由,新疆的鹰和鹰文化.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网站.2024-03-21

Accipitriformes.GBIF.2024-03-07

Accipitriformes.IUCN.2024-03-07

Cathartiformes.IUCN.2024-03-2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2024-03-20

Sagittarius serpentarius.ADW.2024-03-06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文版.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2024-03-20

Pygmy Eagle.Birds of the world.2024-03-06

..2024-03-12

Vultur gryphus.ADW.2024-03-22

Accipitridae.ADW.2024-03-06

Accipitriformes:georeferenced records.GBIF.2024-03-07

Cathartidae.ADW.2024-03-06

Cathartidae.GBIF.2024-03-06

Pandion haliaetus.ADW.2024-03-21

Palm-nut Vulture.The Peregrine Fund.2024-03-23

Palm-nut Vulture.Birds of the World.2024-03-23

..2024-03-05

..2024-03-05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bird species of South America (section "ACCIPITRIDAE (HAWKS) 3" note 1).Louisiana State Univ.2024-03-05

Fifty-third Supplement to the 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 Check-list of North American Birds.Zenodo.2024-03-05

Accipitriformes.COL.2024-03-05

Gyps himalayensis.IUCN.2024-03-15

Gyps tenuirostris.IUCN.2024-03-21

..2024-03-21

澳大利亚上演老鹰抓小男孩的惊险一幕.BBC News 中文.2024-03-22

游客踏青突遭老鹰攻击抓伤,饲主放飞驯鹰酿祸惨遭送办.中时新闻网.2024-03-22

“可爱的中国”之柯尔克孜族:这里的人们和猎鹰有个约定.新华网-光明网.2024-03-21

成为国家象征的动物:独角兽颜值高 老鹰是人气王.环球网-新华网.2024-03-22

国鸟撷奇.中国侨网.2024-03-22

美军方学者眼中的“中国鹰派”.环球网-环球时报.2024-03-22

..2024-03-22

..2024-03-12

..2024-03-05

accipitri.Wordsense | Dictionary.2024-03-05

..2024-03-05

..2024-03-21

..2024-03-23

小科普 | 一起认识世界上最酷的12种国鸟(上).大自然保护协会(TNC).2024-03-22

Harpia harpyja.ADW.2024-03-06

..2024-03-06

Spilornis klossi.Avibase.2024-03-06

..2024-03-06

..2024-03-12

..2024-03-12

Pernis ptilorhynchus.IUCN.2024-03-12

Accipiter soloensis.IUCN.2024-03-12

Nisaetus bartelsi.IUCN.2024-03-12

竞翔晴空的“清道夫” —— 高山兀鹫.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2024-03-15

Aegypius monachus.ADW.2024-03-23

Sarcogyps calvus.IUCN.2024-03-20

Sarcogyps.COL.2024-03-23

Aegypius.COL.2024-03-23

The Osprey.Ospreylf.2024-03-23

..2024-03-23

..2024-03-23

Accipitriformes.Birds of all orders.2024-03-06

为什么反对饲养猛禽?.台湾猛禽研究会.2024-03-15

《无人区》真实上演:男子猎捕 14只鹰隼获刑14 年.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2024-03-15

养个野生动物当宠物?危险!小心违法.新华网.2024-03-15

猎鹰的训练.农业之友.2024-03-15

喂养猎鹰的方法.农业之友.2024-03-15

养鹰之给鹰洗浴.农业之友.2024-03-15

Bermuteo avivorus.IUCN.2024-03-18

Haliaeetus vociferoides.IUCN.2024-03-18

Nisaetus floris.IUCN.2024-03-18

Pithecophaga jefferyi.IUCN.2024-03-18

Chondrohierax wilsonii.IUCN.2024-03-18

Cathartidae.IUCN.2024-03-18

Sagittarius serpentarius.IUCN.2024-03-18

Pandionidae.IUCN.2024-03-18

Gymnogyps californianus.IUCN.2024-03-18

Vultur gryphus.IUCN.2024-03-18

Pandion haliaetus.IUCN.2024-03-18

Rare eastern osprey chick hatches on Tumby Island after platform built to keep nest safe from foxes.ABC News.2024-03-18

Pandion haliaetus.IUCN.2024-03-20

Gyps africanus.IUCN.2024-03-20

Accipitridae.IUCN.2024-03-20

Spilornis klossi.IUCN.2024-03-21

Clanga hastata.IUCN.2024-03-21

大连旅顺老铁山:近5万只猛禽过境 上演“鹰柱”“鹰河”奇景.中国新闻网.2024-03-21

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2024-03-21

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2024-03-21

中国绿发会猛禽保护地•河北迁安成立!.澎湃新闻.2024-03-21

Gypaetus barbatus.IUCN.2024-03-20

鹰猎:为的是弘扬传统文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网站.2024-03-21

消失的驯鹰人.澎湃新闻-红星新闻.2024-03-21

..2024-03-21

..2024-03-22

八大山人晚年绘鹰渊源何在.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2024-03-22

《霍比特人》作者托尔金:“现代奇幻文学之父”.中国新闻网.2024-03-22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IMDb.2024-03-22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IMDb.2024-03-22

..2024-03-22

The Angry Birds Movie.IMDb.2024-03-22

《愤怒的小鸟》大科普:扒一扒这些都是什么鸟?.中国电影频道-1905电影网.2024-03-22

欧洲,为何有10国的国徽都带“鹰”图案?.澎湃新闻.2024-03-22

国家简介-印度尼西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24-03-22

Columbidae.New world encyclopedia.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