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峨眉派

峨眉派

峨眉派是中国武术四大门派之一,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后因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

峨眉派武术五大类指的是:黄陵派、点易派、青城派、铁佛派(云顶派)、青牛派;峨眉派武术八大门: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

2008年,峨眉山市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起源

天下武术出峨眉

(后因电影《少林》有名了,才叫“天下武术出少林”的)

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头。

历史上真实的峨眉派并非像武侠小说所写的女派,从明代开始有峨眉派的记载,明代中叶人唐顺之(1507一1560即正德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荆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方,难怪要引起诗人的极大兴奋了。

历史溯源

有“天下秀”美誉的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经》云:“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兹当第七洞天,一名虚灵洞天,一名灵陵太妙洞天。”《洞天福地记》云:“第七洞天峨眉山市,周回三百里,名灵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览治之。”葛洪在《抱朴子》中云:“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

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据史籍记载,曾来峨眉山市修道和参访的道教人物颇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与道教相关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访道隐居峨眉山。其中峨眉武术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的武师司徒玄空(名白衣三,号动灵子,上图)就其中一位,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态创造了白猿剑法(即猿公剑法)与白猿通臂拳,又称白猿公;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勾践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剑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按这种说法,“白猿公”的传说春秋时期就有了。

赵是东汉人,那么白猿公的形象至迟在东汉出现。具体时间就难以考订了。明代抗倭寇名将唐顺之(1507-1560年,江苏武进人)在《荆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人拳歌》,其中两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这与“司徒玄空”的说法一脉相承。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以及乐山市、峨眉山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峨眉山市中。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剑法”。因为司徒玄空好着白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峨眉派武术可以说是发源于此。

战国末期秦灭巴蜀之战,此时已有道家在此传方仙道术,三国蜀汉曹魏孙吴连年征战,两亚南北朝时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涌入巴蜀,为巴蜀地区的武术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区以及少数民族武术的长处,提供了机会。

早在一千多年前,最迟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峨眉山是天真皇人(亦称皇人)论道之地,和轩辕黄帝曾来峨眉问道的传说。如《五符经》云:“皇人在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抱朴子》载:“黄帝……到峨眉山市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云:“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另《三皇经》、《真文经》、《元气论》、《泰一书》等道教典籍中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至今峨眉山上仍有几处关于天真皇人论道的遗迹。纯阳殿宋皇坪上的授道台,相传即是黄帝问道处,另又有轩辕观及静室道纪堂。据《元一统志》载:“十字洞在嘉定府峨眉县三十里,洞口为十字,昕昏出云气,乃天真皇人论道之地。旧有观宇,今为荆棘。”胡世安《登峨山道里纪》载:“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黄帝访广成子天真皇人,游此,遇一叟于洞外,询有侣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

现洞上建有“天皇台”(仙皇台)以志其事。轩辕桥即清音阁“双飞龙桥”之左桥,相传系轩辕黄帝游峨眉山时修建。另据《有像列仙全传》载,来峨眉山受道于天真皇人的还有史通平和瞿武两人。史通平于汉光武年间,从会稽郡来蜀,诣峨眉拜天真皇人,得受三一之法及五行之诀。在青神县之北平山顶结庐炼大丹,龙虎成形,饵之,白日升举。瞿武乃东汉犍为郡人。七岁时开始绝粒,服食黄精紫芝。入峨眉修道四十年,师事天真皇人,得成仙道,常乘白龙往来,每系龙于彭山黄龙镇滩上。今纯阳殿右侧之“升仙台”遗址,相传是瞿武乘龙飞升之处。

封神演义》上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的赵朗,字公明,人称财神佛。相传他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中修行,洞中石床相传是他修仙时遗物,今石床上供奉着他的塑像。他的三位师妹云霄、碧霄仙子琼霄仙子,相传也在峨眉山修道成仙,其修炼洞府即“三霄洞”。据《搜神记》载,周葛由“蜀羌族也。姬诵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日,乘木羊见人,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二峨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今二峨山白岩溪上的葛仙洞,即葛由骑木羊修真处。《列仙传》载,楚人周陆通,字接舆,“好养生,食橐栌,木实及芜菁子。游诸名山,住宿峨眉山。土人世世见之,历数百年也”。费士《歌凤台记》云:“按皇甫谧高士传》、葛洪神仙传》、宋刘峻《世说注》,皆以接舆避楚王骋,夫妻入蜀,隐于峨眉,不知所终也。”《庄子·人间世》中云,孔子到楚国时,接舆游其门,藉歌凤以劝谕孔子。明朝时的明光道人曾将普贤菩萨、广成子、接舆共同奉祀在报国寺的前身会宗堂中,同享香火。

据《神仙传》云,东汉左慈,见汉将衰,天下乱起,深感值此衰乱之世,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富贵荣华,实不足贪,乃学道。他曾来峨眉山隐修,今伏虎寺对面有一土丘,相传为左慈衣冠墓;在洗象池侧有“左慈洞”,据说为左慈当年隐修之处。据《新云南通志·释道》载,三国时的孟节,乃孟获之兄,清静好道,得异人传授药方。诸葛亮南征中,军士误饮哑泉,诸葛亮派人求孟优相助。孟优发药给军士吃后,均语谈如常。后孟优入峨眉山隐居修道,不知所终。被民间尊奉为“药王佛”的孙思邈(公元581——682年),相传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曾来峨眉采药。又于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来峨眉山牛心寺炼“太一神精丹”。当时炼丹处即今牛心寺后的丹砂洞,亦名药王洞。如今洞周呈紫黄色,寸草不生,据说是丹药熏炙所致。在峨眉猪肝洞上方5公里处,有洞名“八仙洞”,相传为八仙聚会之处。纯阳殿右的“十字洞”,相传是仙人吕洞宾游此时以剑划石而成,神水池侧的“大峨”二字,也为吕洞宾手书。宋初著名道士陈抟,曾隐居峨眉,自号峨眉真人。大峨石上“福寿”二字,出于其手笔,字形近象形,由十字组成,据说:“福”字系“白鹤踏芝田”,“寿”字系“青龙蟠玉柱”。宋末时峨眉山麓曾建有陈抟祠。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南宋高道白玉蟾,相传曾来峨眉山隐修。现二峨山仰天窝下白岩溪旁的玉蟾洞为其尸解处,洞旁曾建有玉蟾殿。明朝高道张三丰,曾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来峨眉山传道并于多处留笔,原伏虎寺有他狂草的“唐宋诗碑”。另外,据史籍记载,曾有不少高道如:晋朝时的陆修静,唐朝时的王仙卿,张炼师、杨炼士、李处世,五代十国时的杨仙公,宋朝时的邵琥等等,都曾在峨眉游访参学,修炼道术。

魏晋时期,佛教传上峨眉山。道士们“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练法门,达到意与气连、气与神合的境界,形成气功。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僧人也开始普遍学习道家养生、吐纳。

被魏孝静帝称为“神鸾”、梁武帝称为“肉身菩萨”的昙鸾,昙鸾,生于拓跋宏承明元年( 476年)。雁门(今代县)人。圆寂于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 542年)。还有一说圆寂于北齐天保五年( 554年)以后。昙鸾自号有魏玄简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葬于今山西省文水县2006年日本佛教友人来文水考察,据史书资料记载寻得了昙鸾大师之墓,在今文水县开栅镇北峪口村,北峪口村原为昙鸾大师发迹之后传道之地 魏孝静帝称他“神鸾”;梁武帝称他“肉身菩萨”。他一生弘扬净土思想,奠定了净土宗立宗的理论基础,是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昙鸾家近五台山,自幼受道教、佛教的熏陶。14岁到五台山朝圣,随即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学习儒、道、佛各家的著作,尤对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译的《百论》这四论有精深的研究,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大乘空宗学者。他认为昙无谶译的《大集经》词义深密,难以开悟,于是就着手为此经作注。中途积劳成疾,为了治疗气疾出门寻访名医,毅然长途跋涉赴南梁地求访苦求道教名土陶弘景。陶弘景被其诚意所感动,传其仙经。

不过,关于昙鸾法师用道教方法治病,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称他从陶弘景处得仙经十卷,本想找到地方依法修炼。然而,行至洛下,遇到了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昙鸾因问佛经中长生不死之法,可有胜过此仙经者?菩提留支日: “是何言耶?佛教中哪有长生法?纵得长生,终轮回于三有耳。”即以《观无量寿经》与昙鸾日: “此是大仙方!”鸾拜而受之,遂焚仙经,专修净业。

这里讲陶弘景传给他服气法。精神抖擞的昙鸾辞别陶弘景,北归途经洛阳市时,遇僧人菩提流支。昙驾向对方夸耀自己学得长生不老术,对方大喝一声,训戒说:佛教里有《观无量寿经》。于是昙鸾便抛弃服气法,皈依净土念佛,终于奠定了净土教的基础。此说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佛道两教的关系,耐人寻味,因为它主张佛教比道教高明。另外,道教所说的寿,佛教称无量寿,这也非常有趣。《云七簸》里有题为。县鸾大师服气法”的记载。此外县鸾还曾想其学过本草学。昙鸾对弥陀净土信仰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弥陀净土经典作出通俗的解释,并简化修行方法,他年青时代便恨佛典盘诃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之。他留世的主要著述有‘往生论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诚阿弥陀佛偈》。③由于早年学道,他还善于“调心练气”为他人治病,因此“名满魏都”。晚年著有《调气论》、《疗百病杂丸方》、《论气治疗方》、《服气要诀麓》等。足见他并未放弃对道家养生学的信仰,反而更加精深。

北魏慧思被后世尊为法华宗三祖,他有着较高的佛教性功修养和宗教家的济世情怀,但屡遭恶论师毒害,几度垂死。身体伤害和饥寒长期妨碍了他的禅修,因此,他在誓愿文中强烈表达了自己希望长寿以普度众生的愿望,称“誓愿入山学神仙,得长命力求佛道”。在慧思看来,佛法的修行目标是证得漏尽通(第六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达到的烦恼断尽的“极乐”状态),但修证前五种神通(慧思用这个佛教概念来借指神仙方术,即道教命功所达到的肉体长生安乐的效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因为“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所以他发愿:“誓于此生作,长寿五通仙;修习诸禅定,学第六神通。”

慧思先以道教神仙方术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学修性,开中国宗教史先命后性佛道双修模式之先河。后来到北宋时期,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更是以先命后性的模式融内丹学和禅宗为一体,延续了慧思的修行思想。

智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南陈时期即提出了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是针对心性定力和智慧的训练,仍属于性功范畴),在长期止观禅修中,智顗为了解决自己及徒众身体上的不适和疾病,有条件地吸收了部分道教命功,将其融入了止观修习的体系中。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认为,止观修习前应该先调五事,即对饮食、睡眠、身体、呼吸和心理进行调适,其中就融汇了道教的修养方术,例如坐禅前后的按摩法,以及对百脉不通处的存思方法。而智顗在谈到治病时,提到以吹、呼、嘻、呵、嘘、六种息治疗脏腑疾病,又认为“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这些都反应了智顗对道教命功兼收并蓄的态度。

可见,智顗实际上采取了一种融汇型的佛道双修模式,他实际创立的天台宗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本土气息。后来,佛教广泛采取了这种模式,例如少林武术吸收易筋、洗髓等道教命功而向内家拳发展,中国佛教这种特有的禅武双修的风气正反应了佛道双修的普遍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僧学行道教养生术者甚多。如北魏名僧昙鸾,曾赴江南就陶弘景学道教仙术,著有《调气方》、《疗百病杂丸方》、《论气治疗方》、《服气要诀》等阐发道教养生术。后遇印度菩提流支,授以《无量寿经》,乃烧道教仙经,专意弘扬念佛求生净土法门,被日本净土宗奉为祖师。昙鸾的净土宗著述中,虽不见仙学影响之迹,但从《道藏》中所存《昙鸾法师服气法》看,他似乎并未完全否定道教养生术,而把佛教数息禅法融人道教养气法中,形成一种具有佛道融合色彩的养生气功,其法略为:宽坐,放松身体,“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经半食顷,闭目举舌奉腭,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气出入声近旁人得闻,初粗渐细,十余息后,声仅自闻。凡觉有痛痒处,便想从呼气中出。天台宗二祖慧思,在《入山誓愿文》中表示为护法故,“愿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乃学第六神通”,为此,他祈愿诸圣赐以芝草神丹,疗病除饥渴,“借外丹力修内丹”,把道教追求的炼养成仙作为通向佛教涅檠之域的桥梁。天台三祖智颉的禅学体系中,所述六字气治病法,见于此前陶弘景辑的《养性延命录》,引自《仙经》及《明医论》,不见于印度佛典,当出自道教、中医。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在文章中对道教炼养成仙说予以肯定。

佛教密宗之说多类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气、服石、炼药、外丹、符祭等方术,追求长生成仙,其与道教的渊源关系,可能早在善无畏、金刚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据印度传说,1500年前(当中国南北朝初),有华人塔哈乌江至孟加拉一带传授中国密宗(即道教仙术)。印度教密宗经典《度母秘义经》、《摩诃支那功修法》、《风神咒坦特罗》、《须弥山坦特罗》等,皆称印度密宗的“支那功”来自中国。根据泰米尔文密教经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其泰米尔名字为博迦尔(Bogar)与普里巴尼(Pulipani),这两位大师写过许多关于梵咒、医术和炼丹术的著作,他们于西元3世纪到印度伽耶等地传播道教的医学与化学思想,在印度的化学史与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类似道教仙术之说,大概间接地渊源于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于道教

《中国神仙大全》一书中,叙写了唐末五代十国峨眉山道士扬仙公的惊人武功,说他从铁匠铺借来铁锤自击头顶,或令人竭力乱打而毫无损伤,还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这则记载中的神秘和夸张成分,也能领略到他的上乘气功功力和过硬的技法。

武术

八叶则指的是:僧、岳、杜、赵、洪、会、字、化八大门派。其中僧门最为显赫,为峨眉八大门之首。

特点功夫

峨眉派武术与少林派、武当派武术是中国武林三大名宗。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武当、少林等众家之长。

峨眉派武术经过许多次盛衰起伏后,传到今天虽然演变出许多支派,但核心技法修炼体系,却始终只在极少数的峨眉派弟子中秘密流传。它的产生是峨眉派前辈大师将佛家北少林总拳龙、虎、豹、蛇、鹤五大形,揉合道家以阴阳太极为主的内涵,以武入道,即以武功修炼为外丹,进而修养内丹逐级提高,再辅以密宗心法,独创峨眉招数,功法精华而自成一家,成为融合中原地区武学精髓而具内外兼修,心武同炼的峨眉派武功。

峨眉派武术在明末清初前,属道家正统,遵清静无为作风,到清代初年,峨眉山僧、道并存,遂成佛道一家的僧、道武术——峨眉派武术。

宗教渊源

金庸小说的宗教渊源上看,峨眉先道,后亦僧亦道,而以道为主,其实峨眉派完全属于道教

也影响过武侠小说,金庸《神雕侠侣》说是郭靖幼女郭襄,因为心中爱慕杨过,而又尊敬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所以云游天下,借此畅解胸中块垒。后得机会听觉远念诵《九阳真经》,创立峨眉派,后来传至灭绝师太,其弟子纪晓芙周芷若等,皆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素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十二桩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功;有“三大器械”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其剑歌云: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传人

峨眉武术岳门传人、乐山著名武术老人王旭2001年已经是88岁高龄了。王老先生1913年生于乐山,十一岁时便师从清末武术名家武志成学习三星桩、岳拳、七星单刀和峨眉单刀;后又师承王煜、陈德胜等四川省武术界前辈。王老先生对古代嘉州武术文化了解甚多。据老先生介绍,古代嘉州武术奇人辈出,中国古代‘导引行气术’ 的鼻祖篯铿即生活 在原乐山地区的彭山区北宋的文学家苏轼老师道士张易简、师弟陈太初亦曾再此生活、苏轼坚持道家养生,著有《养生颂》、《养生论》等传世之作;南宋峨眉山白云禅师创立了‘峨眉山市十二桩法‘,集武、气、医为一体,融道家、佛家武功为一脉,创编了‘桩‘与‘技‘、‘穴‘与‘气‘为一体的峨眉绝技;南宋峨眉山白眉道人模仿猿猴腾跃动作,自创拳法,所著的《峨眉拳术》一书,从理论上对峨眉派武术作了系统的总结。这些形成了峨眉派是以内外兼修为一体的武术体系。到清代时,峨眉派高手辈出名扬天下,与武当、少林呈鼎立之势。如二峨山猪肝洞的尹道士、蔡道士内力深厚,拳、掌均能击碎巨石。

分支机构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黄陵派,据说从陕西省流入;

二、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

三、青城派,以川东道家胜地青城山得名;

四、铁佛派(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

五、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牛山而得名。

茶道

总引

要了解峨眉派,首先要对峨眉山各大宗教的形成以及形成之后所产生的各种流派进行了解,在有史实的情况下作一些介绍。有一些传说的流派本书也列出,供读者参考。

历史记载

峨眉山最早为我国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来到峨眉山修行约早1300年时间。我国史书《山海经?西山经》、《五符经》、《魏书释老志》、《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云笈七签》、《峨眉山市山志》、《明?峨眉道人拳歌》、《中国武术史》、《四川武术大全》、《乐山志》等书均有详细记载。自东周显王22年(约公元前370年前后),峨眉山隐士和后来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仙思想也在全国形成核心地位。史载开创人为天师张道陵,称号为“正一盟威之道”,老子为道教教主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著名的道家经书《五符经》、《三皇经》、《九仙经》、《飞弦羽经》等经书随之在峨眉山市山诞生。而同一时期诞生的另一武学流派“峨眉通臂拳”也由武术道人司徒玄空创立,并渐渐壮大。

形成发展

道家经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相当一批授众,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在原学派基础上创立史上最大规模的道教流派“五斗米道”,本派弟子多至数万户。到了刘宏熹平、光和年间,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广泛传播开来,峨眉山便在此期间成为仙道界最为核心的地方,该教义后改为我国正宗道教名称“天师道”。其流派经典《丹经》一书和《老子想尔注》一书也在张鲁时期全面修整完成。

公元477年南朝顺帝时期,据《义传》和《剑道》载,峨眉山市道教历经本教争权夺利,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教派冲突。为保一方安定,于公元484年由太药道长创立三门剑术,合称为“峨眉剑仙派”。(一说为陕西全真派王重阳创建,但无史考。)峨眉剑仙派醉心于剑术、气功、养生三大方向,与峨眉通臂拳重于防身不同。与此同时,另一剑术门派越女剑法术也渐渐形成一个峨眉山道家防御性武术集体。

隋开皇杨坚(公元586)年间,孙思邈到峨眉山习炼药膳,著书《千金要方》。修道人与孙思邈一同常年研习百药,以茗载道,形成我国较早的一种茶药人群组织,这便峨眉道家茶学学派的起始。

据《五灯会元》载,自唐朝唐文宗(公元827年)时期起,我国佛教南宗大系临济宗门派,曹洞宗门派相继登陆峨眉山,大兴佛教思想,道家学派随之衰弱。而据史料记载道家学派是在元朝时期开始衰落。佛教为世界最大的拿来主义宗派,凡是优秀的,符合佛教事业发展的,都一一收入教义全书。原峨眉山市山道家思想和创立的各大流派几乎六成左右被佛教临济宗门派收入其中。公元835间,峨眉山佛教临济宗门人灵和尚等人将临济气功、峨眉通臂拳术、峨眉剑仙术三合一,创建了我国最完整的“峨眉派武术”宗源。公元845由昌福达院禅师将原峨眉山道家药茶概念、道家养生经法和佛教禅悟思想融合,创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两派于唐王朝时期起,正式支撑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两大教义的平衡点,并发展至今。另外,目前关于峨眉山最为权威的地方志《峨眉山志》还对峨眉山历代重要人物作过较为全面的描述,如赵公明三霄娘娘、白莲仙姑、东岳大帝等,虽然说过于神化了,但因这些人在峨眉山所创的一些门派或取的地名,至今还能一一见证。

唯一遗憾的是,今天的峨眉派武术和峨眉茶道,没能在峨眉山设立起宗源观瞻之地,已经没落更有甚者竟然认为武术和茶道源自佛教。峨眉派武术已分解成了四支不同的支系门派,他们分别在峨眉山市乐山市成都市市和夹江县各自营生。峨眉茶道现已迁居成都,因“峨眉”字商标不能直接注册,只能更名为“巴蜀峨眉派”而申请商标注册,并成立四川省峨眉派茶艺学校。这种遗憾是国内少见的现象,与我国河南省少林武术、浙江径山茶道的保护力度相比,这无疑是四川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意或严重失职。

历史文物

由于峨眉山还有大量各类门派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于历史、政治和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了解峨眉山各派的历史,只为更好地了解峨眉山各宗派本身的发生发展或消亡。作为现阶段峨眉茶道的传承人,我有必要编写这本峨眉派茶道书籍。有些历史可以忘记,但有的历史是绝对不能任人抹杀掉的。也许,有的读者会说他从来就没听说过有峨眉茶道,如果是这样,那是我这名接班人的错,我没有做好开发和宣传工作。外因只能说是我国80——90年代以前的各种打打杀杀信息,让大家对我国多家武术流派有深刻的认同感,而对于文绉绉的茶道好像无从了解。直至本世纪开始,中国茶文化渐渐丰富多彩起来,峨眉派的茶道理论才得以迎来春天,希望读者朋友们从今天起,就当认识了茶道中的峨眉派了。

茶道渊源

茶道中的峨眉派,华夏茶道起源于上古,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这一切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儒道哲学。茶道是道家的化身。峨眉派先辈在发扬继承这一思想是也深深的影响了佛教,佛教为了传教赴会传统文化,由僧人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茶道律规。隆元法师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种茶法和制茶法,并获得大量的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我们后来的当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历代高僧几乎都会种茶制茶,著名的中国名茶“竹叶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历代高僧自种自制的极品绿茶之系列产品。

历史沿革

公元952年秋,隆元法师圆寂,其俗家玄徒多达200余人,纷纷前往参拜逝容,据《单灵名谱》一书载,这是唐朝时期俗家弟子对名僧最多的一次逝容参拜典礼。公元953年,峨眉茶道改由新到峨眉山皈依佛门长安儒生能明和尚主持,同一时期还有大中律僧和隆达大师习茶授僧,但因佛事过多,终没长久下去。能明和尚在修佛之余,采用他对儒家学派的理解,首次将峨眉茶道的年历按儒家史记方式编写整理出来,用于传承记录峨眉山市茶道的历代承载人和一些重大茶道事件,名为《峨眉茶法法历》。能明和尚于公元995年获谥号能明法师,时年72岁。公元1016年,仁空法师和圣云禅师两人共同从能明法师手中接过峨眉茶道的主修权,大力提倡全山僧众修习茶法,便于佛教内修,对参禅者大有益处。这一时期应为峨眉山茶法活动最为兴隆的时期,有关峨眉山史册的书籍多有记载。

公元1071年圣云禅师圆寂,为峨眉茶道中人年岁最高者,享年119岁。公元1080年,峨眉山圣水阁果悟大师接手峨眉茶道。果悟大师原本为峨眉山佛家土建方面的专职僧人,对峨眉山水土十分了解,著名的养生玉液泉就是由果悟大师发掘出来的,后来著名的大词家苏轼黄庭坚等名人均在此落下墨宝。峨眉茶道在果悟大师时期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加之峨眉山各门宗法林立,佛教门生从南北二宗分为更细的八宗佛教门派。各个山地都成了争夺范围。峨眉茶道修习者随之减少,果悟大师为峨眉茶道第二位广收俗家弟子学习茶道的主持者,并随俗家弟子前往峨眉山白龙洞(今峨眉山白龙寺院一带)考察地形,最后在这一地区开荒种茶达600余亩,至今这一地区仍是我国唯一最有发言权的正宗“峨眉山茶”主产地,别的地方十有八九为假冒伪劣。

在果悟大师的努力下,峨眉茶道虽然有所发展,但很难向前推进,佛教僧众大多以习武诵经为主。直到公元1140年,才由武僧果德律僧接手峨眉茶道,还不到22岁的果德无从修习茶法,平常做点记录算是完成任务,他对果悟大师的授法难以达到静寂状态。但就是他这样一名武僧,却为峨眉茶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动摇的作用,因常年习武,养成了动的习惯,并时常拿起一些品茶器具以武术的方式比划起来。果悟大师见多识广,要求果德将其动作细化成一种规范的表现套路。公元1152年,一本完全有别于昌福禅师以求静为主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不一样的书,《茶之缘》诞生了。《茶之缘》以动为修习茶道,结合武术的很多章法,可看性增强,同时对静寂者提供了身心放松的条件。公元1179年,峨眉茶道授徒达400余人,分为动和静两种类别。以至于在果悟和果德圆寂后长达30年时间都是峨眉茶道的精神支柱,也因此而不用接班人人选,大多自然修习,形成一系列茶法形态。其中主要分为峨眉禅茶、峨眉儒茶、峨眉道茶、长壶茶道四组峨眉茶道的根本茶法。

公元1222年,常申和尚接手峨眉茶道的事务,期间接待了无数从江南逃难到四川峨眉山的文人墨客。在品茗之余观赏峨眉山市茶道,这为当时元王朝政治打压下的九等人(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佛家居士王道驹在其作品《言茶记》中收录了峨眉茶道的《茶之缘》全部内容。大词家吴文英虽然在峨眉山停留时间不到一年,但他任然在其词作《天道山月?登峨眉山怀旧》中写道“山月随风冷太白,峨眉茶法古来亲”。公元1260间,藏传佛教传入峨眉山,本土佛教受到很大的冲击,各路宗派相持自保。常申和尚年事已高,无力再为茶道布法,交由常玄师弟主持。常玄和尚本人几乎没有发展几名茶道授众, 1311 年转交给常圆大师处理。因常圆大师身份威望很高,山上山下多有僧众朋友,峨眉茶道才得以再度升温。

自1373年常圆大师圆寂后,峨眉茶道几乎就不需要专人主持服务了。在长达近三百年的岁月里,峨眉茶道已成为峨眉山众佛家人士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门专门的法政,用以修习。凡有来客,大都自然而然地使用峨眉茶道的常规泡茶方法,接待访友。最为著名的是朱翊钧万历元年别传和尚进京受赐紫衣和金万岁牌时,别传和尚就向神宗朱演绎了峨眉茶道,并回赠了朱翊皇帝峨眉山白芽茶叶,该茶叶就在当年被列入明朝贡茶册,别传和尚也因此获谥号“洪济禅师”。《明史?列传》中载有明代多位吏使前往峨眉山封牌和赐寺院等记录,这个王朝,应该是峨眉山茶叶和峨眉派茶道最为辉煌的时代。

康熙,峨眉山高僧元亨禅师受康熙帝赐“善觉寺”之匾时,正是元亨禅师对峨眉茶法最热心的时期。如果要说清朝时期的峨眉茶道传人或研究者,那一定是元亨禅师了。他在原茶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问茶、坐思、听经和乐水四个茶法程序,用以串联整个峨眉茶道动和静的必由规律。公元1862年,峨眉山演有和尚在其散札《生录》中将元亨禅师的茶事茶法先后整理出了三篇茶法理论经训,分别为《参悟茶法》、《明悟茶法》、《缮悟茶法》,该经训于1864年被收录进《禅宗大典》全经第331卷《六和经》中。1866年,演有和尚再次将峨眉茶道进行了一次最全面的年历推定,并将其编写到自己的《生录》中。

公元1889年,峨眉山白龙洞俗家居士祥魁为专修茶法而来,于1898年对峨眉茶道各种程序修成,法正无误,并取得白龙寺主持政元大师许可,同意将峨眉茶道传出峨眉山之外设置布道场。从此峨眉茶道正式转由佛家以外的俗人建立起了分支。1940到1949间,中国佛教的前景难以定夺,多数僧众处于观望国事,无心修习佛法,修茶道就更不用提了。直到1968年,白龙寺高僧演哲大师因生性好茶,自接手峨眉茶道的主持事务后,更是总在空闲之余研修峨眉茶道,广为交友授徒,俗家弟子有宽明、宽治、宽云、宽轻、宽海等等,后多为茶道中高手。以至于因这些茶道中人再次授徒,并有了当前我国大名鼎鼎的峨眉派茶艺名师宏尘、宏玄、宏德、宏静等人问世。在峨眉山佛门中的宽灵法师、宏山大师都是演哲培养的习茶高手。

随着时间的近程和历史的久远,加之历代僧人、居士对峨眉茶道以及《茶之缘》这组动态茶道的观点不一,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里也就出现了多重样本的茶法形式,纯粹的峨眉茶道茶法和演绎多有不太统一的一面。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演哲大师带领其弟子宽轻和尚在峨眉山山上山下的各大藏经阁和实地溯古推今,寻幽访秘。在前贤的基础上发掘出更为系统的一组峨眉茶道(表演性),即峨眉禅茶、太极茶道、儒学茶艺、空中书法、峨眉道家茶道、龙凤茶艺六大篇章和问茶三式、茶缘十三式、龙凤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飞仙四十四式、朝圣五十五式、圣地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一百零八,一共十一组。同时,又在演有和尚的《生录》年历上增补了三名峨眉茶道的传人名单。随之演哲大师将峨眉茶道提升为一个传统茶道流派,并取一总冠名“峨眉派”来一统峨眉茶道中的各种茶法。1985年,演哲大师亲笔提写“峨眉派”牌匾,作为传承唯一标识。

演哲大师圆寂后,峨眉派的三大分支都因市场经济的冲击波而无法正常布道。于是在1996年夏天,宽轻和尚将整套峨眉派茶道法则交由其弟子金刚石来完成市场开发。至此,峨眉山的茶道之路正式终止,大步进入市场化。金刚石是学中文出身,三年时间内将峨眉派的各种思路和现有市场趋势作了对比,并作出了大范围调整。首先是将一切传统合法化,申请商标注册、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动作专利保护以及注册申办四川省峨眉派茶艺学校等。其次是对峨眉派商标注册名称作出变更,改为“巴蜀峨眉派”,实用名为“峨眉派”,表明专业指向和开发方向。第三是将原有茶道法则语言现代化、多样化。第四是表现方式为纯舞台化、生活化、实用化。

1999年,金刚石正式成为峨眉茶道的三十七代注册传人,执行峨眉派的一切布道事务。2000年,其峨眉派茶艺表演艺术正式公开演出,在通过金刚石及其龙凤胎子女金刚小石金刚玉石的长期表演,其知名度也随之而飞向了全国各地。之后跟进的是由金刚石组建的教练班子也不断地在全国各地演出,更加深了峨眉派市场化的速度,也得到了观众朋友们的基本认可。

参考资料

..2024-04-09

..2024-04-09

天下功夫汇峨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峨眉派”.中国民族报.2024-04-09

峨眉派.金庸网.201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