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版画

版画

版画,是利用“版”为媒介而转移印刷于纸张或其他材料载体上的绘画作品,根据不同的板材和制版工艺的差别,版画种类可以概括为四种形式,即凸版印刷、凹版、平版以及孔版。因为可以用同一底版产生两张以上的版画原作,具有一定的复制性;同时它也有别于直接用笔或雕刻刀描绘或塑造出来的“直接艺术”,如油画、水彩、雕塑等,所以版画又被称为复数艺术或间接艺术。

版画的工具是刀或笔,材料是金属、石板、木板、纸板、塑料板等不同板材。不同类型的版画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如黑白版画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对比,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抽象概括地用最简单的元素刻画出无限的空间感和虚实对比,充满节奏美和韵律美,朴实无华、清雅古素。套色木版画则讲究简约朴素,通过色彩营造画面的美感,力求经济适用。而油印套色木刻的色彩相对饱满、厚重,具有光泽感。水印套色木刻相较于油印套色木刻则含蓄、理性,墨色的使用使其耐人寻味。通过调节墨色的深浅来渲染诗一般的画面感和意境。水印套色木刻清新优雅,具有东方特色的色彩语言。

版画具有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它不但与其他绘画艺术形成相互联系与补充的关系,而且版画所开掘出的审美取向也是现代美学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截至2019年,中国有18个木版年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认定了19个木版年画保护单位和2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对其中12名传承人开展了系统的非遗记录工作。

版画的定义

版画,是利用“版”为媒介而转移印刷于纸张或其他材料载体上的绘画作品。因此,可以用同一底版产生两张以上的版画原作,具有一定的复制性;同时它也有别于直接用笔或雕刻刀描绘或塑造出来的“直接艺术”,如油画、水彩、雕塑等,所以版画又被称为复数艺术或间接艺术。准确地说,版画是艺术与印刷相结合的产物。版画因为是在艺术家亲自参与或监督之下制作出来的,且有一定的印数限额和艺术家的亲笔签名,因而不同于其他印刷品,如海报、招贴、报纸、杂志等。

历史沿革

中国版画

版画起源

版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制版技术在中国使用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版画作品,属于中唐时期的遗迹。但在这之前,版画仍有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至商周时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中,早就有了陶器、兽骨、象牙、木板、玉石、龟甲及青铜器上的雕刻,这都是用尖锐的工具在平面上镌刻出来的形象。除此之外,余姚市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钵上的猪,杭州良渚出土的大量玉器的刻纹,黄石市坡发现的商代“花土”,都显示了中国早期的雕刻情况。

春秋战国之时,肖形印的铸刻及其“抑”,无疑是一种版画的“雏形”。这种图像印,刻有歌舞、农耕、百戏,以及龙、虎、马、鹿、犬、凤、鸡、蛙、鱼等,它的艺术属性虽然不是版画,但与版刻绘画的产生关系密切。及至秦汉,大量画像石、画像砖的出现,更令人瞩目。画像砖的主要工序之一,是一道刀版的镂刻。到了晋代,出现一种用枣木刻制的符印;北朝之时,有人把印章用朱色印在纸上,这一系列的发明与使用,显而易见,促使它向雕版印刷方向发展。

关于中原地区雕版印刷术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说,以及隋朝说、初唐说。前三说,皆属推测,很难置信。隋朝说,亦因记载不明,也难断定。而今可信的,还是起源于初唐。

唐五代时期

唐朝为中国木融版亚艺术的初始阶段,当时佛教兴盛,因此佛款版画出现最早。中国史籍上最早明确记载版画刊印的是唐未学者马赞的《云仙散录》。此书卷五引《僧阳选录》中的“唐僧以面瓷纸印黄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玄英法师则成为史籍所载刊印过佛像版画作品的第一人,但其所刊印的背兴像并设有片纸流传。

现存最早的木版印刷品是李漼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经卷“金刚般若波罗密树经”简称“金刚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这是一张长约488厘米的长卷,由7个印张粘接折叠而成,卷头印着一幅图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坐在“衹园精舍”的莲花座上,对弟子须菩提长老及1250位信徒说法(金刚经即为这次说法的内容)。 从现存的这张最早的版画来看,构图丰满完整,人物造型有盛唐风格,刻线流畅精美,毫无稚拙粗糙之感。

唐、五代十国的雕版佛画,从其图式来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一是经卷扉画,二是经典插画,三是独幅木刻画,四是捺印与加彩。而五代时期的版画,还有不少非宗教性的作品。如历本及类书的插画等。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出现印制纸币和广告的铜版印刷,促进了中国版画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版画开始摆脱宗教的羁绊,题材更加多样化,如文、工、农、医类的书籍、图册,都有大量的雕印。11世纪,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此画结构繁复,布局紧凑,其印刷工艺繁复,采用染、印、绘相结合的工艺。

元代的版画,佛教雕版有如《砂大藏经》以及嘉兴路顾逢祥等刊印的《妙法莲华经》等。此外,元代出现的“平话”刻本就是中国连环版画的前身。概括地说,宋、元版画,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普遍发展,在中国版画史上,属于兴盛时期。当时题材扩大,风格多样,绘、刻、印三者,已有显著提高,它为明、清版画的大发展,至少在技艺上创造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版画,经过长期的发展,至16世纪明代万历时期达到了顶峰。据统计,中国历代有插画的书籍大约4000种,而明代约占一半。天启崇祯,迄清代康熙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一直兴盛不衰。在这期间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版画的辉煌时代。

明初永乐迁都北京,由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书坊林立,刻书、藏书、买书、读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各地书坊为了能在竞争中取胜,在技艺上竞相较量,精益求精,在书籍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书籍的插图上下功夫,以精美的插图来吸引读者。不少印刷作坊都争相聘请技艺精湛的图版绘画和雕刻能手。在这样的竞争中,明、清版画出现了地方特点以及个人风格,形成多种艺术流派,如建安派、金陵派、武林版志、徽派(即新安派)等。

此外,明代宗教版画发展到了顶峰。同时,随着印刷事业的发展,明代也出现了欣赏性的版画。所谓欣赏性的版画,有如画谱、独幅版画;又如小说、传奇、戏曲杂剧、诗词、美术图集、科学博览、人物传记等书籍的大量插画。明代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印刷品形,称为“叶子”。每叶上都刻印有人物故事。最有名的是陈洪绶画的《水浒叶子》和《博古叶子》,其中《水浒叶子》画的是梁山好汉40人,《博古叶子》共48页,画的是古代名人。

清代版画继承明代遗风,在画家与雕刻工的分工合作下产生了不少佳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明代相比都有所发展。由于清宫内府有雄厚的财力、人力,再加上各朝帝王的支持,刊刻出版了大量精美的宫廷图版画,因这些版画大多出自武英殿,因此,又称为“殿版版画”。殿版版画以刀代笔,以印代绘,集绘、刻、印为一体,特点是绘图精美、镌刻精良、纸精墨润、印装考究,代表性作品有康熙时所刻的《御制耕织图》《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万寿盛典图》等。此外,还有相当繁荣的民间私人书坊刻制的画谱,同时木版年画开始兴起,形成杨柳青、杨家埠和桃花坞三大民间木版年画制作中心。

清初的“殿版”制作虽受官府限制,在艺术上没有什么个性,但画面非常写实,对于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民俗风情有一定的价值;民间私人书坊所刻制的一些版画,无论是在绘画的艺术性还是在雕刻技术上都远远高出“殿版”刻本。清代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木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深扎根于中国广大农村,使版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这一时期的版画内容丰富,画面简单明快、色彩艳丽,受到人民的欢迎。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动,中西版画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特别是在17世纪,中国的传统水印版画传入日本之后,直接发展成为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并且这种形式对欧洲的许多艺术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欧洲艺术家对于这种版画丰富的色彩以及精彩的内容非常推崇,从而对西方的印象派绘画间接地产生了影响。

近现代时期

20世纪30年代,新兴版画在艺术创作上显得比较粗糙和幼稚,而且存在着洋化的风格,但在内容上却紧密地联系着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强烈的反抗斗争。当时没有成熟的版画理论,指导版画创作的人不是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而是作家鲁迅。鲁迅以通信方式给版画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从创作方法到表现形式、制作技巧,都发表了十分精辟的见解。他教导当时的青年版画家如何正确地看待中国古代美术遗产,如何克服版画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如何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作。当时的代表作品有1933年郑野夫创作的木刻连环画《卖盐》。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新兴版画发展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还有了全国性的版画组织。最早的是1938年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但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这个组织被中国国民党非法解散。1942年初,又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木刻研究会”。抗战结束后,“中国木刻研究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并举办了大规模的“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

这段时期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条件,给版画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木刻原板可以代替昂贵的金属制版,甚至以黑白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漫画,也以木刻制板代替,以至在抗战初期,还出现了“漫画木刻”的新品种。另外,这时期的版画在形式风格上也有很大变化,洋化倾向逐渐减弱,代之以新鲜活泼、明朗朴实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特别是解放区的作品,吸收了当代民间美术 (剪纸、窗花、民间木板手画) 的特点,融合新法,创造了崭新的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风格,代表人物有力群、彦涵、古元等。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版画受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影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唯一的创作方法。版画创作的主要内容是表现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和新社会的新人新事,以及带有鼓动性和宣传性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创造者关注社会现实,重视生活基础,适应群众欣赏观点,因而这时期的版画创作,大多具有明确的思想主题,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解的表现形式。使版画能拥有更多的观众。1956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届全国版画展,并把木刻版画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迎来了解放后版画创作的新的繁荣时期。这种成绩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当时出现的三大地方学派的作品上,即四川省黑白版画、黑龙江省北大荒的油印套色版画以及江苏省水印版画。此外浙江省版画、陕西省版画、安徽版画、广东省版画、上海市版画、北京版画,都表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丰富了版画创作的面貌。

改革开放(1978年)后,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艺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民主政治的实施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艺术民主和创作自由的实现。在“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广泛吸收外来艺术 (包括西方现代诸流派) 的成果,在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的原则下,容纳其它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这一时期,版画家已经不再注意主题思想的深入开掘与重大题材的选择,而是重视新制作技术的钻研和新艺术表现方法的创新。他们克服了对单纯模写客观事物现象的自然主义倾向,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主观创造精神,代表人物有石版画的李宏仁吴长江,铜版画的魏谦杨越丝网版及综合版的江碧波、广军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性的版画组织得以恢复,1980年在黄山市成立了中国版画家协会,先后出现了一批新兴的版画群体,如云南省版画、贵州省版画、江西省版画、广东省版画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云南版画,它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版画艺术上巧妙结合的成功典范。但随着时间推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些群体组织影响力下降。总得来讲,这一时期的版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版画家缺少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少雄厚的生活积累,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更高的艺术表现力。

当代时期

中国当代版画的发展日趋开放化、多元化。大部分版画家对媒介材料以及版材的创新引起了密切关注,在中国版画界开始出现行为艺术、影像和装置,版画生命力日益丰富。尽管立足于整体上而言,中国版画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对中国版画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现阶段,版画艺术仍是艺术的版画,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不能和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体现现实生活,因此并非大众的版画、市场的版画。此外,相较于国外,中国当代版画在制作技艺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中国,国外版画很少有机会可以展览,不能第一时间将最新的艺术信息获得,这些因素均对中国当代版画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西方版画

欧洲版画的诞生

欧洲出现印刷术较中国大约迟700年,从蔡伦上奏刘肇造纸的公元105年算起,在此后的500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造纸国。到了公元七世纪,造纸术才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使那里出现了繁盛的造纸工业,当时的大马士革是欧洲最重要的纸张供应地。又过了500年,造纸术才由摩洛哥传入西班牙,于1150年建立起欧洲第一家造纸作坊。而意大利到1276年才在法勃利亚诺(Fabriano)建了造纸作坊,很快成为欧洲的主要造纸基地。十三世纪,蒙古第一次西征,打开了通向西方的大门。此时正值欧洲十字军国家,使东西经济和文化正面相遇,直接进行了交流。中国印刷精美的纸币和纸牌随着商贾行旅流入西方。虽然没有确实证据证明西方印刷术直接来自东方,但从欧洲最初的印刷品来看,以刷子在版子上上墨后,从纸背刷印,其技术与中国的印刷品完全一样,在构图格式上也与中国的纸牌十分相似,其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1500年以前制作的木版画一般被称为“初期木版画”,内容多为圣经故事,最常见的有基督受刑、基督背十字架、圣母或圣母子像等,多见于修道院,由民间匠人刻制,人物造型稚拙,刻线简单粗直,印刷方法与中国木版画印刷方法相似。但早期的木版画一般无作者姓名和制作年月,很难断定其准确的刻作时间。欧洲现存最早的版画是1989年在法国发现的一块胡桃木雕版的残片,被称为“普洛塔木版”。据考证,它的刻作时期是1380年,画中内容为圣经中基督受刑的故事,现在只剩局部。欧洲的木版画出现后不久,大约在1430年代在欧洲的北部德国荷兰一带诞生了金属版画,因为主要用铜,所以也称铜版画。这种版画的印刷方法是在金属平板上,以雕刀刻凹线,把油墨填入线中,然后将版面拭净,压印成画。因为是用凹线印刷的原理,故也称凹版。

值得注意的是,十五世纪欧洲木版印刷似乎主要兴旺在北部,而作为文艺复兴策源地的南方意大利却进展缓慢,1464年始有德国人在威尼斯共和国开设印刷所印刷书籍。到了世纪末才有比较漂亮的插图书籍。意大利的木刻插图的风格,画面优雅明快,人物比例匀称,线条也较为秀丽柔和,这和受哥特式影响较深的北方那种粗重硬直的格调有很大的不同。

近现代时期

在文艺复兴的繁荣时期,意大利铜版画出现了两种类型的创作者。一种是雕工精细的民间金银匠,他们的铜版画在风格上更倾向于体现民间趣味,用刀精细工整,并具有鲜明的装饰倾向。代表人物有马索菲尼格拉,他的代表作品《水星》描绘的是驾着两只神鸟的水星之神在天空上,而地面上正是画家与正在进行雕版印刷的人们。这幅作品表现出典型的焦点透视法则,通过地面上建筑的透视,表现出的深远空间非常明显。这已经与早期的雕版印刷只有人物造型,不注重空间和背景的表现完全不同。另一位著名的匠师贝尔蒂尼巴乔曾经为但丁·阿利吉耶里的《神曲:地狱篇》画过19幅插图,画面中人物繁多,注重疏密和前后遮挡,每个人物都被雕刻得惟妙惟肖。另一种是金银匠出身,具有较强绘画能力和较高艺术修养的画家,他们的作品虽然做工粗犷,但是绘画性很强。如以铜版画和雕塑著称的波拉约奥洛,其代表作品有《裸体男子的战斗》。这幅作品中出现了10个裸体男子,他们手拿刀或斧,相互厮杀,肌肉分明,艺术家对人体力量的表现非常突出。

随着欧洲铜版画的发展与壮大,版画的艺术性不断增强。版画的设计者与雕版的雕刻者逐渐分离,出版商手中的复制雕版、铜版与画家手中的铜蚀版画也逐渐分离,且画家的铜蚀版画更具艺术性。欧洲很多著名的画家都或多或少地制作过版画,如伦勃朗·范赖恩、塞赫尔斯、安东尼凡代克、卡洛等,这也是欧洲版画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伦勃朗的诸多版画作品中,铜蚀版画《三棵树》是他的代表作品。在雕刻手法上,他利用细蚀线与干针刻线重叠的方法,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不同层次叠加的视觉效果。伦勃朗对于版画的最大贡献在于把铜版画中蚀版技法的表现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在创作铜版蚀版时,善于研究和总结铜版蚀版的技巧,将铜版当作画纸,把刻刀当作画笔,直接作画。这使他的作品有细腻柔和的线条、丰富的色块以及浑厚深沉的画面效果。伦勃朗·范赖恩对铜版蚀版的贡献促进了现代版画创作的新发展。

受到洛可可艺术和后来各种艺术思想的影响,西方版画的艺术中心开始逐渐转向巴黎,绘画的题材也逐渐由宗教转向现代生活。铜版画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取代了初期的木刻版画。到了18世纪,英国托马斯·比威克将木口木刻提升到一个新的技术高度。这种技术打破了将木刻黑轮廓线作为主要造型表现手段的传统刻法,用黑、白、灰三种色调组成画面,其中,灰色调的变化最为丰富。艺术家利用刻刀的不同走向、刻线的粗细,使画面获得了丰富的变化。后来,石版印刷术的发明使版画的范围更加广泛,石版画成为众多画家尝试和表现的新的绘画方式。在伦勃朗·范赖恩之后的一百年左右,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将蚀版铜版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他也是欧洲浪漫主义的先驱。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籍里柯、欧仁·德拉克罗瓦等著名的画家同样也是石版画的杰出代表。另外,现实主义的代表如居斯塔夫·库尔贝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让·米勒等,印象派画家如爱德华·马奈卡米耶·毕沙罗埃德加·德加、雷诺阿等也在版画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从西方现代的版画发展中,可以看到整个西方艺术发展的脉络。

二十世纪以来

20世纪以来,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想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一些人对社会产生了不安感和危机感。在各种前卫思想的影响下,西方版画的发展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样性特征,出现了野兽派表现主义、主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

野兽派的代表人物是马蒂斯。从创作于1906年的木刻作品《女人体》开始,马蒂斯就在版画上体现出野兽派的特点,他用点、线的不规则排列和旋涡状线条构成的背景,在视觉上给人带来颤动的感觉。如,他在石版画《穿着印度舞裤的奥达莉斯克》的画面中营造出浑厚的明暗调子。二战后,马蒂斯的艺术风格更加单纯,更具装饰性和抽象性。同时,表现主义代表人物爱德华·蒙克的石版画作品《呐喊》用粗犷流动的曲线、疏密的对比、人物扭曲痛苦的面部造型,给人莫名的惊恐之感。

此外,抽象主义的代表瓦西里·康定斯基立体主义的代表巴勃罗·毕加索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胡安·米罗、现实主义的代表凯绥·珂勒惠支等在20世纪涌现的大批画家,不仅在各自的绘画理念下共同构成了西方现代绘画流派异彩纷呈的局面,而且在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的创作上有着辉煌的成就。如珂勒惠支,从创作题材上看,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社会批评性。战争给人民带来了苦难,表现死亡、饥饿、痛苦是她画面的主旋律。从表现手法上看,她的作品充满表现主义的强烈情感,如,《纺织工人的起义》《农民战争》这两组版画作品都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表现了凯绥·珂勒惠支对大众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艺术的中心逐渐由法国巴黎转向纽约,不同的文化、艺术涌入美国,美国的艺术领域开始快速转变和发展。美国的艺术家更加强调视觉性,认为艺术应当更纯粹,为艺术而艺术,专注环境和媒介。抽象表现主义逐渐成为艺术家表现的重要形式。威廉·德·库宁杰克逊·波洛克将抽象的表现带入发展高潮,他们的作品色彩明亮,类似中原地区的泼墨写意,具有有力的笔触感和纵横的涂抹,富有视觉震撼效果。

到了20世纪中期,许多艺术家认为抽象艺术远离生活,曲高和寡,于是一种与抽象表现主义相对的艺术思想开始出现,即波普艺术,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成本更加低廉。适合商业生产的丝网版画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起来。在当时的艺术家开始追求抽象艺术与形、色的组合时,丝网版画以高度精确的图形为艺术表现找到了新的路径。至此,长久以来的传统版画概念受到了影响,对版画原作的要求也由于工业化生产的出现而开始动摇。成本的下降使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接触版画艺术,如,安迪沃霍尔就利用丝网版画的特点,将商业绘画与之相结合,利用丝网版画可复制的特点进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借助丝网版便于大量印刷的特点,版画作品不再是艺术家和少数人的专属。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和欧洲出现了一股与抽象表现主义对立的思潮,认为抽象艺术脱离了现实生活,只是少数富人的享受。因此,他们提出要打破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除实物与艺术品之间的差异。于是,在1960年前后,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运动,被称为“波普艺术”(Pop Art)。波普一词意为流行或大众,因此也被翻译为“流行艺术”。这是因为波普艺术常常以当代流行文化为题材,如广告、电视、漫画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食品、包装盒、服装等。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绘画、照片拼贴、雕塑装置、混合媒介等,而丝网印刷则是波普艺术的重要手段。波普艺术最初在纽约和伦敦兴起,但由于美国繁荣的商业经济为其发展提供了土壤,因此波普艺术在美国最为盛行。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波普艺术家也都来自美国,其中最著名的是劳申伯格和约翰斯,他们是波普艺术的先驱者,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反对抽象绘画,将实物作为艺术的表现题材。除他们外,印第安纳、罗森奎斯特等知名的版画艺术家页活跃于这一时期。

在1960年代与波普艺术发展的同时,还有不少画家仍然在抽象艺术的形式发展上继续进行探索,活跃在欧美画坛的光效应艺术(OP Art音译为欧普艺术)及硬边绘画(hard Edge Painting)便是这些探索进程中的两个重要画派。 光效应艺术是一种抽象绘画,它的画面没有可描绘的形象,也没有任何象征性的图形,只以简单的线条,几何形的组合、重复,依靠形体的透视感、和色彩的对比变化,使人的视觉在瞬间产生强烈的错觉和幻觉

光效应艺术家中最为杰出的是旅居法国匈牙利画家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 1908-),从1940年代起他对平涂的几何形状色块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它对人的空间感觉进行探讨,并致力于光学与数学的研究。他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一种内在思维,这种思维依靠平展的抽象几何形状来实现,运用数学的方法,对这些形状加以组织,并赋予单纯的相关色彩。 瓦萨雷利设计的光效应版画都是用丝网版印制的。他非常重视黑白两色对视觉的作用,他以黑白两色的线条和几何块面,互相反复置换造成光的闪烁感和折射感。而他的另一些绘画则以丰富灿烂的色彩来表达光的绚丽。他用鲜艳的平涂几何形体小色块如正方形、三角形、菱形、圆形、椭圆形等巧妙地置放在一块底色上,使之熠发光,如《猎户星座》。

硬边绘画,与光效应艺术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它是色场绘画新的发展,也是一种以不同形状平涂色块的互相结合与对比的抽象绘画,画面上的色块都被精确光洁的边缘所界定,因此被称为“硬边”。它摒弃其他抽象绘画(如行动画派)作品中的笔触、明暗、色调等绘画因素。单纯从画面上固实的色块的造型、排列、配置等形式效果来达到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所以也有评论家称它为“后绘画性抽象”(Post Painterly Abstraction),意谓这是绘画性抽象之后的抽象。 代表性人物有凯利(Ellsworrh Kelly 1923-)。他使用的几何形都是大块而简单如矩形、卵蛋形、菱形等而且绝对对称。而色彩的互相影响则非常敏感,他或用强烈对比如《蓝、绿、黄、橙、红》五块平列矩形的展板;或用微妙的变化,如《灰色画板2》,两块灰色展板,在它们之间探求交织混合的效果。

20世纪九十年代,数字媒体与西方传统版画以及其他媒介相互融合,形成了数字版画。在由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办的“第二届国际版画联盟大展”研讨会上,重新定义了版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将数字版画、独幅版画、摄影纳入了原创版画的范畴。在1991至2021年的30年间,版画作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疫情之后,数字化成为了创作版画的主要形式,也成为在疫情期间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在此期间,对版画技术的使用呈现复合化趋势,创作者在创作时会使用多种版画创作技艺与方法,同时激光雕刻也成为了版画制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日本浮世绘

1503年—1867年,是日本的江户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市民文化十分发达,出现了许多描绘江户地区市民享乐生活的绘画,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内容和形式,即浮世绘。所谓浮世绘,就是绘写世俗生活的画作。“浮世”是现世、世俗、浮华世界的意思。浮世绘是一种表现市民阶层男女闲情逸趣的风俗画。 从制作手段上看,浮世绘分为即木板画和肉笔画(手绘)两种。

早期的浮世绘和手绘的风俗画差不多,只是画面从屏风、隔扇、长卷走向单幅。 由于娱乐性绘画需要的增加,使得浮世绘画家们忙不过来,他们开始求助于刻版印刷,画幅的缩小及印刷品的廉价,又使这些属于版画类的浮世绘变得更加便宜,百姓家庭也开始拥有浮世绘。反过来,市民的口味要求又进一步影响了画家的作品风格与品位。浮世绘早期是手绘在纸卷及障屏上的,随着浮世绘往木板刻制的转移,浮世绘版画诞生了。至今,人们提到浮世绘,不再会想到手绘的浮世绘,往往专指这种版画。

浮世绘版画最早是“墨折绘”,以黑白线条为主,后来由于市民对彩色作品的需求,出现了加套鲜艳红色为主调的“丹绘”,后来又逐渐发展出墨、红、绿三套色的“红折绘”。也有的版画家将胶水加到墨水或红色上,印出浮世绘,给人以似火似漆的高贵感,被称为“漆绘”。到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最为华丽的“锦绘”,这是浮世绘版画技法成熟,形式、色彩越来越繁多的结果。

浮世绘版画的创始人是菱川师宣(1618-1694)。在此之前,浮世绘是直接手绘的,从他开始,浮世绘才以版画面貌出现。过去的版画只用于物语及和歌类的插图。菱川师宣的最大贡献在于,版画不再是文学插图的附属地位,而成为独立艺术门类,同时又将浮世绘与版画相结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版画浮世绘,所以,菱川师宣被称为“浮世绘版画始祖”。菱川师宣的作品还没有色彩,是以黑白为主,他所画的女性大多媚态可掬,木板画线条生硬的弊端在他手里得到克服,使线条流利、富于弹性、生动有趣。当年他的手绘浮世绘作品很受欢迎,供不应求,所以他不得不搞起木板印制以扩大数量,版画浮世绘就这样产生了。在风格上,菱川师宣吸收了一些大和绘的传统。也是从他开始,画家才开始在浮世绘版画及其各种画种上开始署名。其代表作有《风俗图》《返家美人图》等。此外,浮世绘的代表人物还有“锦绘”鼻祖铃木春信以及葛饰北斋

十九世纪中叶,浮世绘传入欧洲后,首先在法国引起关注,风靡巴黎。随后,“浮世绘热”以法国为中心,向其他欧洲国家扩散,对当时的西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在法国的印象画派较为直接、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浮世绘艺术对欧洲绘画艺术的影响。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革新,对许多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中摄影术被认为推动了印象派绘画的革新。此外,浮世绘艺术也直接推动了印象派绘画风格的转变。

艺术特点

材料与工具

所谓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进行制作的一种绘画艺术。画家运用刀、笔或其他工具,在金属、石板、木板、纸板、塑料板等不同板材上,进行绘制、雕刻、腐蚀等方法的制版过程,再通过印刷而完成(可以印出两张以上完全相同的作品)的作品,均被认为是版画。

色彩

正宗的传统木刻版画当属黑白版画,其鲜明、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了其特定的色彩语言。黑白两色是最纯净的两种色彩语言,它们互补、相互依存。原始古老的“两极色”(黑、白)的运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抽象概括地用最简单的元素刻画出无限的空间感和虚实对比,充满节奏美和韵律美,朴实无华、清雅古素。套色木版画讲究简约朴素,通过色彩营造画面的美感,力求经济适用。套色木刻版画又从颜料性质分为油印套色木刻和水印套色木刻。就油印套色木刻而言,一般选用黑、白、红、黄、蓝五种颜色,套印在纸张或者布匹上。油印套色木刻的色彩相对饱满、厚重,具有光泽感。而水印套色木刻相较于油印套色木刻则含蓄、理性,墨色的使用使其耐人寻味。通过调节墨色的深浅来渲染诗一般的画面感和意境。水印套色木刻清新优雅,具有东方特色的色彩语言。铜版画由于其材质原因在诞生之初是单色的。后来由于飞尘技法等版刻技法的出现,色彩才可以叠印在腐蚀的铜版面上,但其不宜使用过多的颜色,其色彩多是厚重、统一的。

艺术效果

民间版画是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是人们借由所描绘的物象所展现的心理诉求,利用画面体现真实的心理理念。创作者在制作版画时,将自身的意愿融入版画之中,利用时空中流动的意象感情将不同物象串联在一起,使作者的心理理念得到表达。此外,经过民间工匠的不断摸索,对版画的制作有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民间版画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的成果。民间版画创作根据创作者自身的艺术思想,不会被客观因素所制约,所以往往在形式上富于变化,结构上也随意取舍或组合,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性。

版画分类

根据不同的板材和制版工艺的差别,版画种类可以概括为四种形式,即凸版印刷、凹版、平版以及孔版。

凸版版画

凸版版画是运用版画制版工具,在平面的版材上将所要创作的图形以外的空白部分剔除之后,留下凸起有形象的部分,涂上黑色,覆盖纸张印刷,形成作品的一种版画类型。就其制版材料和制作方式来看,又可分为木版画、麻胶版画、纸版画、石膏版画和实物拼贴版画等。而最能完美体现凸版印刷这一形式与概念的当属木版画,因此木版画往往成为凸版版画的代名词。

制作方法

在制版过程中,通过刻、刮、腐蚀等方法使印版版面呈现凹凸两部分,其中凸面是作为欲表现的图形,着色后能印刷出来,须细心地制作而予以保留。凹面则是要清除干净的部分。其印刷原理是先将油墨或颜料着色于版面凸起的部分,然后覆印纸于版面上而印出版面凸起部分的图像。凸版版画的主要技法有木刻(Wood cut)、木口木刻(Wood engraving)、水印木刻(Wood cut print printed with water soluble inks)。

木刻

尽管在7世纪时的中国就有了印在纸上的木刻版画,但这一方法在欧洲直到有了完善的造纸术后才得以使用。欧洲最早的造纸厂于11世纪创建,随之从14世纪起,纸印木刻版画便流行了起来。阿尔布雷特·丢勒是最早探索这一技法的欧洲艺术家之一,而诸如汉斯·布克迈尔(1473-1531年)与丢勒的学生汉斯·巴尔东(约1484-1545年)等艺术家则发展出了更灵巧的创作方式,包括在印出的画中创造出明暗对照感的方法。威尼斯的艺术家提香·韦切利奥也使用了这一技术。在中国和日本,木刻版画在18-19世纪发展出了自己的艺术形式。日本在17-19世纪创作的浮世绘木板画对19世纪晚期的欧洲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画家詹姆斯·惠斯勒印象派后印象派及新艺术运动中的设计。浮世绘版画有着明亮的色彩、不对称的构图及清晰蜿蜒的线条划分出的扁平区块,这一艺术形式在欧洲引发了一场日本艺术热潮。

木口木刻

木口木刻始于18世纪英国,由托马斯·比伊克所发明。其制作方法是用推刀或雕刀在质地坚实的硬木横截面上刻出细密的点或线条形象,再用滚筒着墨于版面,覆上印纸压印而成。由于木口木版画所用的板材是硬木的横截面,实木板的纤维呈垂直状,没有木纹板材的横丝、断丝现象,可以刻出精致细密的线条,以表现出层次色调丰富变化的画面形象,所以在照相术发明以前,这种版画形式一直被用来复制绘画作品及绘制肖像作品和书籍插图。

水印木刻

水印木刻指的是木版画中以水溶性颜料如水彩、墨、水粉颜料等为印刷颜料印制出的版画作品。

特点

由于木口木刻截面的质地细密均匀,可以刻制出更加精细的线条和明暗层次变化,作品具有更强烈的表现力。而水印木刻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画面具有水墨淋漓、耐人寻味的韵味。

凹版版画

凹版版画是在版面上用雕刻、腐蚀等方式,使图形形成凹陷的点、线、面或蚀痕,然后在凹陷的部分上墨,擦净版面,通过铜版机压印而成的画面。一般来说,凹版版画大多是用金属板作为印版,尤以铜板为多,故铜版画往往成为凹版版画的代名词。

制作方法

凹版印刷的原理同工业印刷或版画复制的原理是一样的。在印版上滚上墨后,通过磨压的方式把印墨压入凹线中,所有凸出表面上的印墨都要被清除掉。在工业印刷中,这一步是使用刮刀来做的,而版画制作者则是使用薄纱或稀洋纱把墨擦除掉。然后,把印纸放在印版上,再把两者放在印刷机上压印。凹版版画主要的技法类型有雕版、干刻、蚀刻等。

雕版

雕版是版画制作中最为古老的凹版制作技术,即用雕刀和刻刀除掉印版狭窄凹槽里的金属,常用的工具是方口雕刻刀。

干刻

干刻法是最为简单、最为直接的凹版刻制方法,常常被视为金属刻制的入门之法。这项技术要求使用坚硬、锋利的刻尖在刻版的表面刻制,常用工具是刻板和刻针。刻尖被用来刻划版面,这样会导致产生金属脊(也称作毛头)在刻线的一边或两边都翘起。这种毛头与相对较浅的刻痕相比较而言,毛头上能附着的印墨更多一些,而且能够在印图上产生绒状的、丰富多彩的效果。

与其他的凹版版画制作方法相比,干刻法的主要缺点是毛头会在常规的印刷过程中迅速地被磨损掉,常规的操作方式是先为印版上墨,然后再用印刷机压印,因此,采用干刻法印出的高质量版画数量就非常有限。

蚀刻

蚀刻技术和其他的凹版雕刻技术相比,其根本区别在于它的线条不是通过雕刻或刮磨金属得到的。用酸腐蚀金属版能制成图像,并使用耐酸层来保护那些不需腐蚀的部分。蚀刻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所用的技术,使得版画制作成为一个极为变幻多姿、富有表现力的领域。各种不同腐蚀剂的操作使用、刻线的处理、腐蚀版的做法和需要腐蚀的程度,以及印刷的过程,都给制作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空间。

特点

在铜版画开始出现时,它的目的和实用性与木版画相同。一是用来表现宗教,根据其教义复制一些宗教印刷品做宣传,对民众说教:二是用来表现世俗文化,即大众文化中的游戏纸牌,那时卡牌游戏在贵族和平民中都很流行。此外,在创作钢版画时,由于其使用的版材为金属材质,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外力作用下易形变而不易破裂,在制作钢版的过程中就可以使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使版痕的变化丰富多样又保证版材的完整性。但在制版后,不试印是较难判断其画面效果的。

另外,版材的可塑性使得铜版画带有较强的绘画表现性,吸引了许多画家都进行铜版画创作。如德国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以高超的铜版画技法和非凡的艺术才能使铜版画从简单复制的领域分离出来,随后又经过伦勃朗·范赖恩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詹姆斯·惠斯勒巴勃罗·毕加索等画家的参与和传承,从而确立了铜版画在绘画领域的地位。 铜版画因素雅、庄严和本身具有的品质和特点在国际上被归为名贵的艺术种类。一开始的铜版画被称为使用“线”的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方法制版的开发应用,铜版画的造型语言和手段更为多元,独特的肌理效果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平版版画

平版版画是利用油水反拨的原理,在版面上使用带脂性的笔或水墨作画。通过制版腐蚀,在平面的印版上产生亲油区域和亲水区域,进行施墨并经平版机压印而形成画面。平版版画的制版材料多为石料,也有经过加工后表面有均匀颗粒状的金属板,如锌板、铝板等。由于平版版画的制作一直是在石板上进行的,故平版版画大多数被称之为石版画。

制作方法

其印制原理是先以油性笔或其他油性材料在印版上直接描绘出图像部分,使其具有亲油排水性,而印版的非图像部分由于没有油性物质,则具有水溶性。印刷时,先用清水涂布版面,再用滚筒在版面上滚油墨,有图像的部分由于具有亲油排水性而着墨,而非图像部分有水覆盖则不着墨,在好墨的版面上覆以印纸用平版机压印而得平版版画作品。这种以化学原理制版的印刷方式目前大量地用于彩色胶印。

特点

早期的石版画仍有蚀刻版画的特征,经过不断发展,其艺术表现力增强。此外,石版画的制作成本低廉,要求的操作人员少。

孔版版画

孔版画是在版材上挖割出孔洞而形成模板,然后将颜料透过孔洞,转印到承印物上形成的画面。现代孔版(Silk-screen)是在绢网网面上使用直接涂绘或照相感光的方式,使网目小孔产生通透和阻塞的不同区域,将印刷墨料从开放的网孔中漏泄到承印物上而生成的画面。孔版版画分透印版、缮写版和丝网版等,其中丝网版画是运用最广泛普及的,故多以丝网版画来代表孔版版画。

制作方法

孔板版画使用的版材有绢丝网、尼龙网、涤纶网等,主要的技法类型有直接手绘以及照相感光(Photo-serigraphy)。

照相感光

丝网版画主要是运用照相感光技术制版,即在丝网版上涂抹光敏材料的感光剂,干后再将所要创作的图稿(图稿可在透明胶片上手绘,或者直接采用照片的底片图像)放置在网版上,在感光室中通过紫外线光源曝光,受光照部分的胶发生化学变化牢固于网上,封住网目,没有受到光照的部分则用水清洗除丝网版画曝光台去,露出的网目即可用来印刷,得出图稿所要的效果。

特点

丝网版画作为版画艺术的一种,具有版画的各种特征。而版画和其他绘画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通过间接性手段(即印刷媒介的方式)来进行艺术的表达。版画从物质呈现的方式上可以说是介于绘画艺术和印刷艺术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丝网版画和木、铜、石版画的印刷原理的不一样使其具有直接制版的特点,丝网版画的主要制版方式,就是使用各种绘画工具在胶片上直接绘制,在这一过程中和其他绘画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可以说丝网版画是介于绘画与版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直接性”、“绘画性”是丝网版画主要的特征。

此外,作为孔版印刷方式的丝网版画,“漏印”是其有别于其他版种的主要特点。丝网版画的印刷压力比其他版画小,承印物材质丰富,油墨的覆盖能力强,印刷图形无正反区别。这些特征都决定了“套版叠印”是丝网版画印制过程中的重要特点。

代表作品

中国版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世界现存最早的木版印刷品是李漼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经卷“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这是一张长约488厘米的长卷,由7个印张粘接折叠而成,卷头印着一幅图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坐在“纸园精舍”的莲花座上,对弟子须菩提长老及1250位信徒说法(金刚经即为这次说法的内容)。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两亲敬造普施”的字样,注明了此印制品的刻印年月日及出资印造的人。按佛教的说法,普施经文就可为他的双亲添福增寿,如已去世则可以超生净土。这份经卷原隐藏于莫高窟的秘密藏经洞内,1900年被住持王圆箓发现。后来,受雇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院的英籍匈牙利人马尔克·斯坦因,从王道士那里盗走许多珍贵文物,包括了这件珍品,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构图丰满完整,人物造型有盛唐风格,刻线流畅精美,毫无稚拙粗糙之感。

《十竹斋画谱》

《十竹斋画谱》由晚明金陵十竹斋主人胡正言主持刊刻, 分为“书画谱”“果谱”“墨华谱”“毛谱”“竹谱”“兰谱”“梅谱”“石谱”八卷,每种四十幅,一图一文,相为辉映。该谱所运用的版彩色套印技术不仅使中国古代版画画谱达到了顶峰,也开创了世界印刷史上的新纪元。《十竹斋画谱》全部采用饾版法印成,即是把多至数十块的小版,依照画稿色调绘刻成各种分色版,按顺序套印或迭印,使之有阴阳向背、浓淡干湿的变化,并产生丰富的色彩和润泽的韵味。

十竹斋版画艺术的突出成就,不只在于品本身具有艺术特色,也不只在于表现的巧妙,而重大的意义,还在于使中国的版画,在民族版画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绘"、"刻"、"印"三种表现手段为一体的形式。它不完全同于复制性质的木版水印,而是强调"印"作为版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发挥出积极创作的作用。十竹斋水印木刻在"印"的表现方法上有许多"匠心独运"的创造,如所谓"指肉捺印",表现了物体的质感特征,增加了画面的"天然之韵",丰富了版画的表现力。

《怒吼吧!中国》

《怒吼吧!中国》是李桦在1935年创作的木刻版画,这是一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象征性作品。画面中象征中华民族命运的青年壮士被捆绑在木桩上,眼睛也被蒙上。但是他正张开嘴在怒吼;一只手伸向一把触手可及的匕首,一旦他拿到手中便可斩断一切束缚的绳索,获得解放。黑白有力的线条刻画出民族危亡的困境与国人抗争的决绝,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呼唤同胞们的觉醒与抗争。它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符号,也堪称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西方版画

《犀牛》

《犀牛》是丢勒创造的木刻版画,其描绘对象是坎培 (Cambay, 今印度古吉拉特邦) 穆查法二世苏丹 (Muzafar II) 向葡萄牙阿维斯王朝 (Avis) 曼努埃尔一世 (Manuel I) 赠送的印度犀牛。阿尔布雷特·丢勒本人并未见过实物,1515年6月,一封从里斯本寄往德国纽伦堡的信中夹带了一张匿名画家的犀牛素描。丢勒从葡萄牙人那里看到了这封信和素描后, 随即画了一幅钢笔速写。

《狂想曲》

《狂想曲》又名《卡普里马桥》,是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创作的铜组版画。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抛弃了已知的题材,所有的构思皆来自画家自身。画中到处游荡着巫婆、幽灵、恶魔、蠢驴、骗子、杀人狂等一系列"颠倒世界"的怪异形象。

狂想曲》每一幅都加上了有深刻寓意的标题,它以夸张、变异的形象,撕开了以“人”的名义所编织的面纱,把一个赤裸裸的兽性和贪婪的世界暴露到人们眼前。这正是戈雅通过“狂想”的哈哈镜所反观察到的西班牙社会现实。作品形象地指出,这个社会由一个顽固而反动的势力支配着,以卑鄙为价值,以愚昧为导向。《战争的灾难》是对拿破仑战争的深刻控诉:血腥、野蛮、暴力,人的基本权利遭到非人践踏。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固然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激愤、对反抗者的同情、对爱国主义情操的歌颂,但这还不是其全部深刻性所在;作品还多方面展现了战争期间的混乱局面,囊括了人性变异、道德沦丧的典型情景,从而把人引向一个超越战争的潜在主题——人性中非理性部分的黑暗与可怕。

日本版画

《神奈川冲浪里》

《神奈川冲浪里》是日本浮世绘风景版画,由葛饰北斋创作于19世纪初期,是日本最著名的一幅画作。神奈川县位于日本东南区域,可以眺望富士山,“冲”是海域的意思。画作高25.7厘米,宽37.9厘米,展现了神奈川附近海域里汹涌澎湃的海浪。

《神奈川冲浪里》采取极低的视角表现波涛翻涌的海浪和岿然不动的富士山之间的动静对比,在惊人的巨浪和颠簸的小船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带给观者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是对不平衡美的生动形象诠释和艺术化。作品中巨大的海浪高高卷起,浪花的边缘如同一只只狰狞的“秃鹫爪”,张牙舞爪地扑向随海浪荡起的渺小的货船,好似下一秒就会吞噬货船,而船上的水手在自然面前一副平静顺从的模样,远处的富士山则沉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画面中自然界向人类释放了压倒性的力量,水手的态度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忧患意识。《神奈川冲浪里》对绘画、文学、音乐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人物

中国版画家

古代时期

陈洪绶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诸暨市枫桥人,明代杰出画家。他10岁时拜杭州市著名画家孙林伙、蓝瑛为师,14岁便小有名气。1646年,他在绍兴云门寺出家,改号为悔迟、悔僧,亦号云门僧,6年后去世于杭州。陈洪绶是中国绘画史上引人瞩目的一代大师。他才华横溢,于诗书画中均能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创作,自清以来,一直被奉为楷模。他的人物版画在壮年时凝神聚力,细圆而利索,已由“神”入“化”;晚年则更加苍老古拙,勾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炉火纯青,愈臻化境。他笔下的人物及笔墨的舒缓状态,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最高境界,因而独霸明清人物画坛,无人能比。代表作有《归去来图》、《折梅仕女图》、《屈子行吟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

现当代时期

郝平

郝平是中国云南版画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出生于1952年。1980年,郝平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1986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结业,历任云南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作品偏重于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也将重彩画某些元素纳入版画,同时吸取了油画丰富厚重的色彩和中国画的线描造型相结合的技法,其代表作品《碓声咚咚》在1983年第八届全国版画展获优秀奖,《古瓶系列·故鉴图》在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获得金奖。

张敏杰

张敏杰,1959年生于中国河北唐山市,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专科班,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超越了地方乡土观念,对乡土意识进行了反思,整体来讲,其作品充溢着一种宏大的气魄,荡漾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张敏杰的代表作品《城墙上下的舞蹈》于1992年获“全国第十一届版画作品展”金牌奖。

西方版画家

阿尔布莱希特•丢勒

阿尔布莱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是颇有天分的早熟的德国画家、版画家。他从13岁起就跟随身为金银工匠的父亲学艺。1486年至1490年间,他先是在画家和雕塑家沃尔格穆特(M.Wolgemut)的工作室学习,后来成为他的合作伙伴。从1510年起,阿尔布雷特·丢勒开始版画创作,代表作品有《死神、恶魔和骑士》《忧郁》等。

丢勒将意大利的画风、日耳曼的哥特式建筑传统和尼德兰艺术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圣母圣子画(如耶稣诞生图、圣母画、三王朝拜等)具有佛兰德斯或意大利的金字塔式构图。丢勒把没影点置于对角线上,从而完美地应用了比例法则和被他复杂化了的透视法则。建筑或景物远景或自然或理想化,在“呼吸”着。素描不刻板,人物服装宽大,尽管有时显得陈旧过时。画面的人物通过他们之间的人性关系而不是社会关系表现出来。此外,阿尔布雷特·丢勒还尝试通过客观的构思和多变的手法来准确、理性地表现世界。

伦勃朗

伦勃朗的诸多版画作品中,铜蚀版画《三棵树》是他的代表作品。在雕刻手法上,他利用细蚀线与干针刻线重叠的方法,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不同层次叠加的视觉效果。伦勃朗对于版画的最大贡献在于把铜版画中蚀版技法的表现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在创作铜版蚀版时,善于研究和总结铜版蚀版的技巧,将铜版当作画纸,把刻刀当作画笔,直接作画。这使他的作品有细腻柔和的线条、丰富的色块以及浑厚深沉的画面效果。伦勃朗对铜版蚀版的贡献促进了现代版画创作的新发展。

日本版画家

葛饰北斋

葛饰北斋(1760-1849年),本名中岛时太郎,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浮世绘画师,日本化政文化的代表人物。12岁时,葛饰北斋便在书店工作,14岁时成为木雕师的学徒,18岁进入浮世绘工作室学习。1800年是他职业生涯重要的一年,他改变了他浮世绘创作的用途,并更换了自己的名字,出版了两部风景画集。19世纪30年代,他创作了自己最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这让他一跃成为日本最知名的画家,之后他又创作了富岳百景系列。葛饰北斋笔下的题材十分丰富,尤其擅长描绘山川景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工笔与写意技法均非常擅长,但他并不局限于这些,而是不断吸收中国画和西洋画的长处,尽量扩充自己的绘画手法,是日本最知名的大师之一,其代表作品有《神奈川冲浪里》等。

歌川广重

歌川广重(1797-1858年),本名安藤重右卫门。从小便具有绘画天赋,师从歌川丰广。他在浮世绘的创作上以役者绘为起点,之后转向美人绘,后来把主题拓展至风景绘和花鸟绘,在每一个领域都留下传世名作。其影响超出日本,对西方印象派画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歌川广重画作的轮廓线颇具气势、不拖泥带水,偶尔会施以遒劲、硬朗的笔触,在色彩表现上从不为鲜艳、一新寻求华美的意识所束缚。就这样,广重将江户平民重视季节感的俳句般的诗情与单纯明快的审美意识相结合,创作出了体现浮世绘精髓的花鸟绘,其花鸟绘在数量之多和质量之精上都堪称浮世花鸟绘的巅峰。

相关展览

中国全国版画作品展览

中国全国版画作品展起始于195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创立最早、举办届数最多的全国性的版画艺术展览。版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清晰的发展脉络,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艺术表现形式。全国版画展希望通过改良策展方式,调整展览结构,扩大展览宣传,以期更加全面地呈现中国版画的整体面貌,推动版画在当代的发展,让版画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

Japan Print Society (JPS) Exhibition(日本版画协会展览)

1960年4月,日本版画协会成立,主要成员有宗像志子、前川千帆、永濑芳郎、木村宗次郎等。同年8月,在东京松屋银座举办了首届展览。自1978年以来,该展一直在东京都美术馆举办,并一直延续至今。此外,该展在北陆、中原地区和歌山县四国、新泻、福岛县设有分会,每年或隔年举办分会展。日本版画协会的宗旨是通过推广艺术家自己的版画艺术,为文化的传播做贡献。

传承与保护

传承发展

1960年4月,日本版画协会成立,主要成员有宗像志子、前川千帆、永濑芳郎、木村宗次郎等。同年8月,在东京松屋银座举办了首届展览。

1979年11月27日-12月16日,中国文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还召开了中国美术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全国性的版画组织机构。1980年4月19日,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大会在黄山召开。

《中国版画》原名《版画世界》,创刊于1983年3月,至1991年共出版27期。1993年《版画世界》更名为《中国版画》,是中国唯一一本版画专业刊物,担负着传播版画信息动态、促进国内外版画艺术交流、探讨版画学术问题、推介版画家、推动版画学科建设的责任。2000年,《中国版画》落户深圳市后,由中国美术家会版画艺术委员会、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三家联合主办。随后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组成了编辑委员会,由深圳的专业版画家及版画理论家组成编辑部,强化了刊物的专业性。经过整合,《中原地区版画》开设了版画论坛、版画家、展览巡礼、教育视角、海外之窗、版画信息、版画鉴赏等栏目,从宏观的理论探讨到微观的作品赏析,从评论家的品评解读到版画家的自我透析,从创作实践到艺术教育,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地反映当代版画发展的整体面貌,挖掘版画领域的当下问题,传递版画信息,为中国版画家架起了一座互相交流和通往世界的桥梁。

2018年1月8日,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指导,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中国·苏州首届国际木版年画展“传承·创新·交流——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木刻年画社社友会第五次年会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幕。中、英、日、韩、越等众多外国专家学者、中国木刻年画鉴藏家、中国十大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与新传人、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分享着有关木版年画的收藏、制作心得。

2023年中国品牌博览会上,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讲述他与年画的故事,使更多人了解了中国“老字号”技艺。

保护措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凤翔区年画濒于灭绝。1978年后,“西凤世兴画局”第三代传承人怡,主持成立了凤怡年画社,对流散民间的版画古样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复制,重新恢复了凤翔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1984年后,邰怡长子邰立平接主凤怡年画社,继续为抢救、保护凤翔木版年画而不断奋斗。经过邰立平的努力,《凤翔木版年画选》两卷册得以整理出版。2006年,凤翔木板年画入选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邰立平和邰瑜。

1979年,潍坊市原潍县政府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专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杨洛书

2002年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率先实施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在全方位、大规模田野普查的基础上,现已出版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4期《年画研究》刊物,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形成30万字专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

2018年下半年,文化和旅游部选择年画项目作为试点,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木板年画振兴系列活动。截至到2019年,中国有18个木版年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名录,认定了19个木版年画保护单位和2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对其中12名传承人开展了系统的非遗记录工作。

价值与影响

价值

艺术价值

在版画艺术创作中,各个版种技术的成熟和别具一格的特点,使它产生了区别于一般绘画的独特审美感受。比如,黑白木刻版画的强烈的黑白对比单纯有力,油印套色木版画层层颜色的叠加浑厚而丰富,铜版画的凹线的腐蚀以及飞尘和糖水等技法产生的特殊肌理,石版画的颗粒感及药墨等技法的独特纹理等等,这些不同版种和材质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和审美感受是其他一些手绘效果无法达到的,这也是版画艺术在当今艺术领域的独特价值所在。

此外,与其他的美术表现形式相比较,版画作品的表达具有较强的现实感,因为当前的版画艺术作品中的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和风格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结合了当代世界事物的呈现,使得版画艺术作品成为当代人们故事和情感的表达。版画本身的创作就是在反映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以创作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有很大的关联性的,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会有效地结合创作者自身的审美和情感,因此更容易引发共鸣。比如,当代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就会有效地结合国家的相关政治政策或者经济发展现状,因此拥有较强的现实感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相关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中国版画承载着民族精神。回顾版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从复制型版画到创作型版画,其不断应时代需求转型,并在促进文化传播、加速文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彰显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及至上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开启中国现代版画的创作之路,其艺术功能和现实意义发生质的改变——自诞生之日起,新兴木刻就是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在引进与模仿中完成了民族艺术形式转换,在启蒙救亡中集聚民族精神力量。

影响

版画以其自身的优势发挥着自己的价值,不但与其他绘画艺术形成相互联系与补充的关系,而且版画所开掘出的审美取向也是现代美学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

对绘画领域影响

当今一些知名版画家充分利用了这些版画语言并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创造出了具有鲜明风格的个人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版画的表现形式,同时给现当代的绘画领域注入了活力。杨宏伟的木口木刻作品一改传统的刀法组织方法,用丰富多变的技法、复杂细腻的语言和新颖独特的理念创造了他自己的意象世界和符号体系;应天齐创作的《徽州之梦》系列则充分利用了木板的天然纹理,传统民居和黑色框架来构成画面,带有强烈形式感的同时使画面增加了一份空灵。这些艺术家从版画本体语言进行挖掘,都不同程度地丰富了版画的表现语言,同时也实现了绘画语言的拓展。

对设计领域影响

将版画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可以借助于版画线条、色彩、肌理等方面的艺术语言完美呈现广告设计产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涵,赋予广告产品凌厉大胆、古朴俊秀的美感,显著提高广告视觉空间层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让其在各种类型的广告产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吸引消费者眼球,激发消费者无限兴趣和购买欲望。所以,进行广告设计时,设计者可以从线条精致、色彩鲜明、肌理明朗清晰的版画作品中找寻设计灵感,拓宽自身的视野和思维,使得版画的精髓深入渗透于广告设计产品中,给消费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如,安迪·沃霍尔的版画作品就带有浓厚的色调分离特征,《金宝汤罐头》《披头士乐队》等都能看到醒目的色彩和强烈的视觉语言。

参考资料

版画刻印多彩祝福.光明新闻.2024-01-26

版画应有更强的文化自信(艺坛走笔).人民网.2023-11-15

中央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央广网.2024-01-26

新兴版画运动中的木刻连环画.今日头条.2023-09-08

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的渊源.中国作家网.2024-01-25

珂勒惠支,黑白的力量.人民网.2024-01-25

IAPA讲座|艾丽西亚·坎迪亚尼:西方数字版画30年的发展和策略.中央美术学院.2023-12-14

IAPA| “首届国际数字版画艺术大展”开幕.国际学院版画联盟.2024-01-25

托马斯·毕维克诞辰270周年:读木口木刻两百年.腾讯网.2024-01-25

怒吼吧!中国——李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艺术中国.2024-01-26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网.2024-01-26

“第二十一届全国版画作品展”征稿启事.中国美术协会网.2024-01-26

天眼新闻.百家号.2024-01-26

日本版画会概要.日本版画协会.2024-01-26

日本版画会展.日本版画协会.2024-01-26

苏州历史上最大的版画盛会来了,“姑苏版”回家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13

精艺与匠心 在“老字号”里代代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13

凤翔木版年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1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13

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1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13

我国18个产地的木版年画项目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央视网.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