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旅游(英文名tourism,拉丁语tornare)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给出旅游活动的原因(目的或动机)、活动方式和类型,同时旅游也是旅游活动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旅游,即外出旅行活动,是由产品或商品交换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古代奴隶主阶级时期旅游是伴随宗教和祭祀的发展及各种商贸的来往发生的。欧洲封建时期的旅游者更多是以个人或小团体的形式进行旅行,而中国封建时期的旅游者则更多是集体出行,如科举考生、文人雅士等。近代,人们开始进行以休闲、放松、观光、和文化体验为内容的旅游。
旅游活动通常包括参观名胜古迹、欣赏山水风景、体验本土文化、放松身心等。旅游的要素有两说,即三体说和六要素说。三体说即把旅游要素分为旅游主体、客体、中介体三点,六要素说即把旅游要素分为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旅游是人需求的产物,发展旅游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且,旅游是一个重要市场、重要产业,旅游业的繁荣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计旅游业将在2023年表现强劲,即使面临经济形势和持续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各种挑战。经济因素可能会影响人们在2023年旅行的方式,UNWTO预计各国国内和区域旅行的需求将保持强劲,这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广泛复苏。
词源
旅游(tour)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词根tour与后缀—ism(表示一个行动或其过程,特定行为或其特征)连在一起,构成tourism,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可见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词根tour与后缀—ist连在一起,构成tourist,即指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
在中国,“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沈约的《悲哉行》中:“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蘋。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唐朝贾岛,“龙钟更是对穷秋。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月到寒窗空皓晶,风翻落叶更飕飓。此心不向常人说,倚识平津万户侯。”有人统计,“旅游”这个词在《全唐诗》里就出现了22次,著名诗人高适、韦应物、白居易、张籍等都在作品中用过这个词,沈约、白居易等人,他们作品中的“旅游”都含有游览、观光的意思。
旅游词的正式出现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印行的《现代汉语词典》,可以认为是我国文献中收录“旅游”一词最早的,其对“旅游”一词的解释为“旅行游览”。1964年,国务院将我国国家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定名为“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之后,我国又相继成立了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国旅游报社和上海旅游专科学校。旅游一词自此才在文献中和社会上被广泛使用。
定义与内涵
定义
旅游指人们离开日常环境,前往其他地方参观、休闲、探索和体验新的文化、自然景观或其他有趣的地方。旅游活动通常包括入住酒店、游览景点、品尝当地美食、参加文化活动等。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给出旅游活动的原因(目的或动机)、活动方式和类型,同时旅游也是旅游活动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人们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经历、促进交流与理解的途径。
1991年6月25日—6月28日,世界旅游组织在加拿大召开了“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对旅游的概念做出了重新定义:旅游是指一个人旅行到他或她通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时间少于一段指定的时段,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在所访问的地区获得经济效益的活动,其中“通常环境”是为了排除那些在居住地以内的旅行和日常的旅行;“少于一段”是指定的时段,是为了排除长久的移民活动。该定义包括了三种基本类型的旅游:
在学界,通常从旅游者、旅游供需以及综合三种角度定义旅游:
从旅游者角度
1.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的运动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2.旅游是出外旅行和在目的地消费特殊的旅游吸引(物)、住宿和饮食、观光、娱乐、以及特殊或一般服务的综合性活动。
从旅游供需角度
1.旅游包括旅游者的活动和目的地为旅游者提供的设施。
2.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人类体验,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产业,同时也是一种地理现象。
从综合角度
1.旅游所研究的是离开惯常居住地的人,满足他们需求的产业以及他们和这个产业给东道地区在社会文化、经济和实体环境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
2.旅游系统指人们自行决定离开常居地去旅行并临时在外停留一夜或一夜以上的活动,但不包括在出游线路各点上为赚取报酬而进行的旅行。旅游系统由旅游者、客源地、移动路线、目的地和旅游业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要素在空间和功能上互相联系。
与旅行区别
"旅游”从字义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进行的旅行,两者合起来即为旅游。旅游不同于旅行,旅行偏重于“行”,而旅游不仅有“行”,还有“观光”“娱乐”的含义,是旅行和游览的统一体。
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于是指个人,是行走。旅游是指游玩,通常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活动。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旅行要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旅游也是一种娱乐活动,任何去外地游玩都可以算。
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早期
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当时人们开始进行狩猎、采集和迁徙,这可以视为最原始的旅行形式。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人们在客观上不存在展开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没有外出旅游的意愿。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的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这种迁移活动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更不属于现在意义上的旅游。
早期人类历史
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首先使人类从流动性生活走向定居化;其次,由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改进,促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多而产生了手工业,并从家庭劳动中分离出来;再次,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商品的发展促使商人四处奔走,去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状况,由此便产生了对外旅行的需求。所以,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而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因而在最初的年代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所以,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应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迅速的发展。但这种活动主要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由产品或商品交换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古代奴隶主阶级时期
国家的安定与强大,语言及币制的统一,排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官道和商路的发达,宗教和祭祀的发展及各种商贸的来往,这一切都是古代奴隶制国家产生旅行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古埃及确立以古埃及历代法老为主的中央专制政体,大规模地修建金字塔和神庙,宗教旅行很发达,每年都要举行几次重大的宗教集会,并成为地中海区域著名的旅行地。埃及与邻国的交往也十分密切。据记载,公元前1490年荷赛特女王访问蓬特地区(Punt,今索马里),是世界上第一次出于和平目的而进行的国际性旅行活动。
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古希腊,城邦通货交换非常频繁。提洛岛、特尔斐和奥林匹斯山是著名的宗教圣地。每次集会,人们都来此朝拜宙斯神庙并观看角斗、赛车、赛跑等各种竞技活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公务、经商、宗教考察旅行者络绎不绝。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游历中近东、南欧、北非的广大地区,广泛收集各时代、各民族有关古代旅游和旅行的情况,被称为“旅游文学之父”。
古罗马帝国表现得最为典型。帝国海上运输十分发达,全国境内修建了许多宽阔的大道,为人们沿路旅行提供了方便。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人就已经有了导游手册,其中主要介绍的是雅典、斯巴达和特洛伊等地。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朝拜圣地的宗教旅行随之兴起。
封建社会时期
欧洲
11世纪起,西欧的封建社会有了明显的发展,日渐形成工商业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已成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业城市。客栈、旅馆也随之兴起。
13世纪,外交、贸易旅行发展起来,中世纪的城市开始复兴,中产阶级迅速成长,马可·波罗(1254—1324年)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1275年,马可·波罗随父亲、叔叔经两河流域,越过伊朗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来到东方,至上都,得到了孛儿只斤·忽必烈的信任。他在朝中任职17年,先后到过今天的新疆、甘肃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十几个地区,出使印度、菲律宾等国。回国后,他以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为主要素材,口述并由他人代笔写成了《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对研究中世纪时期的中西交通及中意友好关系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对新航线的开辟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5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刺激人们进行探险旅行和考察,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探险旅行开阔了中世纪人们的狭隘眼界,冲破了中世纪的漫长黑夜,激发了那些不知疲倦的、富有进取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人物,他们纷纷前往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考察。
从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起到西欧封建社会结束这段时期内,旅行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1562年,有一位名叫威廉·特纳的医生发表了一本著作,介绍英格兰、德国和意大利的天然温泉对各种体痛病症都有疗效,这掀起了温泉旅行的潮流。用来治疗疾病的矿泉浴场成了开展游艺、跳舞、赌博等社交活动的场所。这一潮流一直延续了近两个世纪才开始向海水浴转移。除了这种以保健为目的的旅行外,以教育为目的的旅行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发展。
18世纪中叶,欧洲启蒙运动兴起,在让-雅克·卢梭、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海因里希·海涅等的影响下,人们掀起了“回归大自然”的热潮。一些大文豪、画家、音乐家酷爱大自然,用文学作品、画卷和音乐鼓励人们到大自然中去。这种酷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时代精神,后来成为旅游业大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带有掠夺性的探险旅游。如英国为掠夺殖民地,在通商的幌子下,多次组织侦察性的探险队,仅詹姆斯·库克为首的探险队就曾先后三次进行了环球旅行。1831—1835年,查尔斯·达尔文在参加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旅行中,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了进化论。这一时期具有科学意义的旅行,对人类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在各统一朝代期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陆交通便利,这些都为中国境内的旅行游览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具有形式多样、专业性强和人文色彩浓厚的特点。如果以旅游目的来分类,可以将中国古代旅游活动分为帝王巡游,官吏宦游,商务旅行,士人漫游,学术考察,宗教旅行。
历代帝王大都有巡游活动,有的是出于政治、军事等目的,有的纯粹是游览性的。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周游全国,南至洞庭湖,北到碣石,东到芝罘区、蓬莱,最后在第五次巡游中死去。封建帝王的巡游活动,每个朝代都有记载,其中,隋炀帝、清康熙和清乾隆是最有代表性的。他们的巡游除了政治上的因素外,对当时交通、建筑、园林、游览对象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官吏宦游也称外交旅行,是指中国古代封建官吏,常受帝王派遣,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出使各地,其中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七下西洋影响最大。
张骞是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公元前139年至前119年,他两次接受刘彻的派遣出使西域,开辟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经商道路。他两次西行,了解到西域的山川、地理和风土民情,打开了长安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道路,将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手工产品运往西方,将西方的土特产运往中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中国的古代旅行,往往发端于经商贸易,商务旅行是中国古代旅行的一个重要形式。在中国封建社会,各地漕运水路四通八达,驿道陆路遍及各地,而且西南各省有栈道,沿海地区有海运。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各国商人沿着这条道路往来,络绎不绝。秦汉时期,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中国沿海经商贸易旅行已很频繁,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的海上往来也越来越多。
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文人学士以消遣排忧和游览观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又有所发展。中国古代参加漫游的士人之多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各国发展历史上绝无仅有。魏晋间嵇康、阮籍、刘伶等七人,因不满时政,纵酒悠游于竹林之中,文学史上称为“竹林七贤”。东晋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蠡令而退隐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闲的隐居生活成为他田园诗创作的源泉。唐宋游客如云、游道如海,既有西子湖畔的城郊游乐,也有豪放壮阔的边塞之旅。著名的文学家李白、杜甫、欧阳修、柳宗元、陆游无不都是士人漫游的代表,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旅游诗词、散文、游记和山水画等艺术作品,为秀丽山川增光添彩。
学术考察主要是古代科学家、学者为自己的事业或追求,将治学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学术考察旅游的早期代表是司马迁和郦道元。司马迁从青年时期起就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做郎中官后,又因公事到西南、洛阳、辽西地区等地旅游,足迹遍布于当时西汉版图疆域。他“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撰成《史记》。其中《货殖列传篇》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北魏郦道元为确认山川形势,几乎走遍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他所著的《水经注》是中国15世纪以前最著名的地理学专著。
中国古代学术考察在明清达到高潮,其中以李时珍、徐霞客和顾炎武为代表。李时珍在10多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写成药学经典《本草纲目》。地理学家徐霞客,19岁起外出游历,踏遍全国名山大川。北到天津县盘山、山西五台山和恒山,南到广东罗浮山,东到海滨,西到鸡足山、腾冲市。他所著《徐霞客游记》共20卷,记录了所到之地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物产及民俗,被誉为“古今游记第一杰作”。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学者,他遍游了华北,十明十三陵,又周游西北达20年,有胜地必访,有名士必交,写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地理著作。
宗教旅行是以朝觐、求法为目的的一种古老的旅游活动形式,至今仍有很大的吸引力,佛教代表人物主要有法显、唐僧、义净和鉴真大师等。由于佛教宗派庞杂,教义分歧,为探明教理,解决争端,不少僧人西去印度求取真经。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普陀山海岛、峨眉山、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近现代
世界
近代旅游是指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产业革命促进旅游的发展。
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扩大了有财力外出旅游的人群;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发了人们的旅游动机;推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大规模、大区域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和交通运输的改进,旅游逐渐成为一种休闲和娱乐活动。人们开始利用假期和闲暇时间,选择不同的目的地进行旅游,以享受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和放松身心。到了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变得更加便捷和普遍。人们开始追求休闲、放松、观光和文化体验的机会。同时,观光业和旅游业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投资。
中国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诞生以前这段时期的旅游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外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门大开。国际旅游骤然频繁在来华旅游者中,西方的使节、商人、传教士、学者和形形色色的冒险家尤为活跃,他们有的肩负使命,奔走于朝野之间;有的经商办厂,往来于沿海内地;有的传教收徒,漫游于穷乡僻壤:有的考察交流,传播西方文化;有的探险猎奇,深入险境绝地;有的还在中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建造别墅,长期居住。这一时期的来华旅游者虽不乏正直之士,但大多配合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服务殖民者的旅游需求这一时期,中国银行家陈光莆率先在中国发展旅游业,成立旅行社,成为中国旅游业的创始人。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1949年—1978年),中国的旅游活动主要是外交活动。华侨服务有限公司于1949年11月在福建省厦门市成立,是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CTS)。如今,成立于1954年4月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CITS)和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青年旅行社(青年旅社)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三大巨头。此外,中国的旅游管理机构也在不断完善,1964年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为国家旅游局前身,2018年3月13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组成文化和旅游部。
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原地区的旅游业主要是接受入境旅游。从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的1997年,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的平行趋势日益明显。1997年以来,入境、国内、出境旅游进入全球发展阶段。
2002—2011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旅游业逐步形成入境、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同步发展的格局。旅游业综合功能更为凸显,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5年中国旅游竞争力位列全球17,2017年已跃升至第15位。
要素与特点
一些书籍认为旅游的要素有两说:“三体说”和“六要素说”。
六要素说
1964年以前的中国旅游只包含“交通,饭店,服务”三要素,1981—1990年中国旅游开始与世界接轨,在这个阶段发展为五要素“吃、住、游、行、卖”,现代,旅游六要素说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认同,即“行、食、住、游、购、娱”六要素,旅游六要素说大量出现在,并作为旅游的基础理论进行传播,并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认同。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字既是中国旅游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引导旅游事业的准则,更是测量旅游事业的尺度,更是中国大多数导游员在安排旅游活动时的六个方面,将有利于指导导游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三体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德刚教授在旅游学理论领域提出了“三体论”观点。“三体论”最早是由喻学才于2001年《旅游文化》专著中提出,2005年王玉成在撰写《旅游文化概论》的学术专著中引用了“三体论”作为理论框架。所谓“三体论”是通过旅游的主体、客体、介体为研究出发点,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通过介体与客体交互而生的文化现象。
特点
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的特点。
其中异地性体现为人们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去异国他乡访问的活动;暂时性体现为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并在那里做短暂停留的访问活动。这种短期停留有别于移民性的永久居留;综合性体现为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不仅包括旅游者的活动,而且包括涉及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
分类性质
旅游可以按照地域、旅游资源、社会特征来分类成更具体的分支。
按地域特征
国际旅游
国际旅游一般指的是人们跨越国界,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旅游和观光活动的行为。它包括了出国旅游、境外旅游、跨境旅游等概念。
国际旅游主要特点
1.跨越国界:国际旅游是指人们离开自己的国家,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旅游活动。这涉及到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边境过程、护照签证等。
2.跨文化交流:国际旅游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成为可能。旅游者可以通过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文化、习俗、饮食等,增加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知。
3.经济效益:国际旅游对于各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业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贸易,增加外汇收入等。
4.社会与文化影响:国际旅游对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旅游者的到访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也可能对当地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变化。
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自己所属的国家内进行旅游和观光活动的行为。它涵盖了在本国境内的各个地区、城市或景点进行的旅游活动。
国内旅游主要特点:
1.境内旅游:国内旅游是指在自己所在的国家境内进行的旅游活动,无需跨越国界。旅游者可以选择国内的不同地区,包括自然景区、文化名城、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进行观光和休闲。
2.文化体验:国内旅游可以带来对本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体验。旅游者可以深入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古老建筑等,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感受不同地域的魅力与特色。
3.多样性和便利性:国内旅游提供了许多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供选择。旅游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在城市、海滩、山区、乡村、湖泊等各类景区之间进行选择,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通工具进行旅行。
4.经济促进:国内旅游对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旅游业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地方收入和财富分配,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按旅游资源特征
海洋旅游
海边旅游是指前往海滨地区进行休闲度假的旅游活动,欣赏美丽的海景,沐浴阳光,享受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参与各种水上运动活动,品尝海鲜美食等。其特点包括:
山地旅游
山地旅游是指前往山区进行旅游活动,欣赏壮丽的山景,体验大自然的野趣,参与山地运动等。其特点包括:
城市旅游
城市旅游是指前往城市地区进行旅游活动,游览城市的各种景点、体验城市的文化氛围,品尝当地美食等。其特点包括:
温泉旅游
温泉旅游是指前往温泉地区进行休闲度假的旅游活动,享受温泉泡浴,放松身心,体验温泉疗养等。其特点包括:
按社会特征
个人旅游
个人旅游是指个体独自或与少数几人结伴进行的旅行活动。这种旅游形式注重个人的兴趣和需求,可以自由安排行程和选择目的地。个人旅游是灵活、自由度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自由选择旅行方式和景点。另外,个人旅游也可以更好地体验当地文化,与当地居民交流,并且享受独立自主的旅行方式。
家庭旅游
家庭旅游是指整个家庭一起进行的旅行活动。这种旅游形式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亲子关系和家庭凝聚力。家庭旅游是注重家庭成员的需求和兴趣,行程规划通常会考虑到各个年龄层次的成员,提供适合全家人参与的活动和景点。此外,家庭旅游也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开阔眼界、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团体旅游
团体旅游是指由一群人组成的团体一起进行的旅行活动。这种旅游形式通常由旅行社或组织机构组织和安排,包括行程、住宿、交通等。团体旅游的人数较多,可以与同伴共度旅途,分享欢乐和经验。团体旅游通常能够享受到相对较低的价格优惠和专业的导游服务,而且旅程安排更为方便,不需要个人过多的筹划和安排。此外,团体旅游还可以结识新朋友,参与集体活动,增添社交和交流的乐趣。
全球旅游业发展现状
《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1)》指出,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2020年全球游客(含国内、国际游客)总量下降至72.78亿人次,同比下降40.8%。2020年,全球旅游总收入降至2.9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降至3.6%,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旅游总人数将达到95.45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全球旅游总收入将恢复至4.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3.9%,2019年分别达到77.7%和75.6%。其国内旅游业将为旅游经济的很大一部分做出贡献。
2022年,全球旅游总人数达到95.7亿人次,全球旅游总收入达到4.6万亿美元,2019年分别增长到66.1%和79.6%。全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恢复至4.8%,比2021年增长0.7%。2022年,全球国内旅游复苏好于国际旅游,全球国际旅游收入增速远高于世界贸易增速,发达国家旅游业复苏好于新兴经济体。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3)预测,到2023年,全球游客总数将达到107.8亿人次,全球旅游总收入将达到5万亿美元,分别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2019年)水平增长74.4%和86.2%。12个T20国家旅游总收入的份额将恢复到型正冠状病毒亚科肺炎前(2019年)水平的90%以上。
数据统计
根据《2023年全球旅游业晴雨表》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入境人数可能会恢复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80%至95%的水平,具体取决于经济放缓、亚太地区旅游业复苏以及俄乌战争发展等因素。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数据,2022年全球国际游客人数比2021年翻了一番,达到9亿人次,恢复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水平的63%。世界各地的国际游客人数大幅增加。中东旅游业复苏最强劲,游客人数上升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水平的83%。2022年,欧洲迎来了5.85亿游客,几乎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水平的80%。在大流行之前,非洲和美洲占游客的65%。亚太地区的复苏略有减弱,仅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水平的23%,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旅行限制管理严格。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数据情况》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比2022年同期增加9.29亿,同比增长63.9%。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次18.59亿,同比增长70.4%;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次5.25亿,同比增长44.2%。分季度看: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2.16亿,同比增长46.5%。2023年第二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1.68亿,同比增长86.9%。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2.3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2万亿元,增长95.9%。其中,城镇居民出游花费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8.9%;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32万亿元,同比增长41.5%。
相关文化
节日
世界旅游日
世界旅游组织在1979年9月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它的确立促进了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加强了各国在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学开设的地理、历史、生物、美术等学科中,涉及旅游教育的内容有很多。
5·19中国旅游日
该节于2001年5月19日启动,浙江宁海人马少琴代表宁海旭霞旅游俱乐部发起设立“中国旅游日”倡议,并提出将《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5月19日)命名为中国旅游日。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理事会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将其定为“中国旅游日”。
设立“中国旅游日”,旨在宣传旅游广告,提高全国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旅游日的具体日期体现了以下原则:它有一些与旅游相关的纪念、广告和其他意义。它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并增强旅游业的教育功能。
影视
旅游类综艺深受大家喜爱不仅提高当地经济发展,还提高大众知名度。
截至2022年9月1日,湖南卫视《花儿与少年》露营季全网热搜热榜共达1028个,全网累计曝光量55.4亿+,节目收视率更是一路高走,节目收视高峰期斩获CSM全国网、CSM城域省级卫视双网第一,芒果TV播放量累计超过15亿,风头无两。诸如此类的综艺还有东方卫视《花样爷爷》《花样姐姐》《两天一夜》,浙江卫视《出发吧爱情》《一路上有你》《西游奇遇记》,江西卫视《带着爸妈去旅行》,深圳卫视《极速前进》,江苏卫视《前往世界的尽头》,东南卫视《茶道真兄弟》《真爱在囧途》,旅行卫视《鲁豫的礼物》,湖北卫视《如果爱》等等。
旅游类纪录片《航拍中国》从高原视角看中国,立体展现中国的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社会经济发展三维,看到一个独特的中国。英国英国广播公司的《地球脉动第一季》分为两部分,了解世界的自然地理和文化,扩展旅行知识。穿越澳大利亚《大堡礁》的海底世界,观看热带鱼的美丽,了解珊瑚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
文学作品
意义影响
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进行旅行,并以此交流、交易、探险和宗教朝拜。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活动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可以提供身心放松、增长知识、感受美好的机会,有助于个人成长、丰富生活体验。
旅游能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旅游业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消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快速崛起。从1993年至2008年的15年间,旅游总收入从1133亿迅速增长到1.16万亿元,平均增幅达到17.6%,高于同期按现价计算的GDP增速2.8个百分点。2008年,中国年接待境外游客1.3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占到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3。国内旅游达到17.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749亿元。旅游总收入与中国GDP的比值已经达到3.9%。从总体上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参考资料
旅游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08-10
原始社会的旅游.中国教育网.2023-08-10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中研网.2023-07-30
“旅游”.芜湖新闻网 数字报.2023-07-24
文化新观察丨“旅游+”的综合价值.新华网.2023-10-12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3年全球旅游业将迎来强劲复苏.腾讯网.2023-10-12
旅游( 旅游 ).汉典.2023-10-12
从1964到2018,国家旅游局的前世今生.新旅界.2023-10-12
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2023-10-12
《中国旅游报》社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10-12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首页.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23-10-12
旅行.汉典.2023-08-16
“水包皮”和“皮包水”:古城巴斯的温泉文化小史(上).澎湃新闻.2023-10-12
探索进化足迹的巨人—达尔文.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2023-10-12
一带一路·中国故事|张骞故里的光荣与梦想.新华网.2023-10-12
关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项目.2023-10-12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汉典.2023-10-12
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古诗文网.2023-10-12
郦道元的实地考察与《水经注》的撰作.光明新闻.2023-10-12
从王士性到徐霞客:明代文人为何对科学考察游情有独钟?.澎湃新闻.2023-10-12
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2023-10-12
他不仅是“中国的摩根”,也是中国旅游业创始人……|人物.腾讯网.2023-10-12
对抗洋人为国争光 陈光甫创建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网易新闻.2023-10-04
中国旅行社.中旅总社.2023-10-12
中国国旅.中国国际旅行社.2023-10-12
【建团百年】团史故事23:创建中国青年旅行社.澎湃新闻.2023-08-11
旅游70年 从“外事管理”到战略性支柱产业.新京报电子报.2023-08-11
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 组成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网.2023-08-11
改革开放四十年旅游业发展情况.海涛旅游.2023-08-11
旅游业发展历程.海涛旅游.2023-08-11
民生智库 | 百年民生路系列研究——中国旅游百年发展历程回顾(1979至今).澎湃.2023-08-11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活动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11
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国升至第17位.中国政府网.2023-10-11
世界经济论坛:中国旅游业竞争力升至全球第15位.人民网.2023-10-11
第三十一期“钱塘文旅论坛”开讲:表演场迁移——“非遗”保护传承的旅游路径研究.浙江工商大学.2023-10-13
旅游的分类.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政府.2023-09-08
2022年第六届海南亲水运动季启动.中国商网.2023-10-12
青岛概要.青岛市情网.2023-10-12
世界上最著名的50个景点.中国网教育|中国网.2023-10-12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发布《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1)》.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2023-08-11
《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3)》发布.中国日报中文网.2023-08-11
世界旅游组织:2023年部分区域的旅游业有望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联合国新闻.2023-08-16
全球旅游业加速复苏(国际视点) 中国游客为行业复苏注入动能.人民网.2023-08-16
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数据情况.中国政府网.2023-07-30
世界旅游日.今日头条.2023-08-01
2023年世界旅游日聚焦这一主题——.腾讯网.2023-10-04
“5·19”中国旅游日 | 中国旅游日的前生今世.澎湃新闻.2023-08-11
“美好中国,幸福旅程”成为今年“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中国政府网.2023-10-04
“综艺+旅行”“明星同款”旅行路线受追捧.中国网.2023-08-11
立白御品《花儿与少年》露营季收官! 收视持续12周走高,美好“净”愈生活出圈!.新浪网.2023-10-11
总台《航拍中国》第三季开播,收视观众规模轻松破亿.央视网.2023-08-11
纪录频道《地球脉动》.央视网.2023-08-18
《大堡礁》:走近奇妙的“珊瑚城堡”.cctc央视网纪实.2023-08-11
世界读书日玩转地球!你不可不读的十大旅游书籍.人民网.2023-08-18
世界读书日玩转地球!你不可不读的十大旅游书籍【2】.人民网.2023-08-18
世界读书日玩转地球!你不可不读的十大旅游书籍【3】.人民网.2023-08-18
世界读书日玩转地球!你不可不读的十大旅游书籍【4】.人民网.2023-08-18
世界读书日玩转地球!你不可不读的十大旅游书籍【5】.人民网.2023-08-18
世界读书日玩转地球!你不可不读的十大旅游书籍【6】.人民网.2023-08-18
世界读书日玩转地球!你不可不读的十大旅游书籍【7】.人民网.2023-08-18
世界读书日玩转地球!你不可不读的十大旅游书籍【8】.人民网.2023-08-18
世界读书日玩转地球!你不可不读的十大旅游书籍【9】.人民网.2023-08-18
世界读书日玩转地球!你不可不读的十大旅游书籍【10】.人民网.2023-08-18
旅游日拉开青海旅游旺季序幕-旅游日-旅游频道.青海新闻网.2023-07-24
文明旅游.淄博新闻网.2023-07-24
旅游业,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中国旅游研究院.20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