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姓
韦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源流的姓氏,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排名第50位,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中,韦姓排名第63位。韦姓来源较多,有以国名为姓、韩姓、赐姓等。史料记载,元哲乃韦姓始祖,祖源地是今河南滑县。
夏帝少康时封其孙元哲于豕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夏朝末年韦国灭亡,韦国王族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韦失国后,其子孙先后徙居徐州市(今江苏徐州)、鲁国邹县(今属山东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北宋时期韦氏为京兆郡八大姓之首,之后逐渐衰落。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韦姓后代开始分布于今丹阳市、常州及临汾市、襄阳市等地。唐、宋时期,韦氏还分布于今广东省、四川省、浙江省、安徽、福建省等省的一些地方。大约从清代开始,南方沿海地区的韦氏,陆续侨居于新加坡等国。
韦姓郡望在历史上有京兆郡,主要堂号包括一经堂、淮阴堂、扶阳堂、京兆堂、五云堂、盖文堂等。韦姓名人众多,其中169名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代表人物有西汉诗人、山东邹鲁韦姓始祖韦孟,丞相、扶阳侯韦贤;唐朝陕郡太守韦坚;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韦庄;清朝鸦片战争时三元里抗英首领韦绍光等。
截至2019年,韦姓人口已达43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2%。韦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广东、安徽、江苏等省区,其中广西是韦姓第一大省区。
起源
源于姬姓大彭氏,出自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篯铿(彭祖)之后。《竹书纪年》:“伯靡(彭祖曾孙)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少康复国,封伯靡(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韦(今滑县)立国,因善于养猪,并用猪皮制作大鼓,被称为豕韦国。《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竹书纪年》:“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败大彭氏灭其国,武丁五十年灭豕韦氏,子孙四散逃难;其后,豕韦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韦氏。汉丞相韦贤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衣朱,四牡龙。”《元和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载这支说明韦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朝,多为其后。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
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据明末小说《樵书》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雉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
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卜辞中有子韦,商王后裔。
出自两周时期官吏韦弁,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韦弁,是西周公国乃至战国时期的一种礼制官职,负责掌管王族宫廷以及重臣韦弁服的制作,兼制编制书简的皮绳。在韦弁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韦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韦氏。
出自赐姓而来。《新唐书﹒桓彦范传》:桓彦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朝野载·卷三》: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每征讨将行,有胆力。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良。司马攸家有黄,宰而献之,因问衮乞姓。衮曰:“止从我姓为韦氏。”符叩头曰:“不敢与郎君同姓。”衮曰:“汝但从之,此有深意。”
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察哈尔省蒙古章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主体部落成员,以地为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清时期,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等地区,在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元哲。为篯铿玄孙(彭祖生潈,潈生寿,寿生靡,靡生元哲),彭祖为颛顼五世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故属黄帝后裔。韦氏先祖伯寿、伯靡均有史载,将韦氏可考历史推至4000年前,比较古老的姓氏,形成于夏朝少康时代,发源于今滑县,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时发展为东方大国,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灭国,子孙以国为姓。子孙北上经华北进入东北、蒙古高原,称豕韦、失韦、室韦,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进入荆楚、云贵川、岭南地区。
迁徙传播
豕韦灭国之后,一部分包豕韦后人向北逐步迁移,到今东北地区演变为钵室韦族。一部分韦人向西北迁移散居于陕甘地区,至今留下许多带韦、湋等字的地名和水名,他们主要在河南省地区活动。
秦汉时期,韦人一部由徐州市东迁山东孟、鲁之地,与东夷防风氏混居,形成风姓韦氏的望族。一支韦人向南逐步迁移到贵州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这是一支数量很大的韦人移民,与当地的土著混居形成了当今壮、瑶、布依族、水、毛南、仡佬族、佬、侗、苗等韦姓,尤其是壮、瑶、布依、水等民族中的大姓。
周武王时,宣方国(今垣曲县)复叛,《逸周书·献俘解》记载说:武王令韦伯遐率军和王室军一起讨伐,灭了宣方,又立下战功。武王为表彰韦伯遐的功绩,便封迁韦伯国于其祖先的豕韦国地(今河南滑县妹村),仍称韦伯国;又封其同宗的彭伯国后裔于今河南原阳县,复立彭伯国。姬诵年幼继位,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兄弟们认为周公有野心,欲篡王位,怨言和蜚语四起,周公也主动避嫌于今陕西商州的楚国内。被封于今河南淇县的帝辛子武庚,乘机勾结成王的叔父管叔、蔡叔度、霍叔处及东方奄国(今山东省)、薄姑等叛乱。在此危急形势下,周公急回京师丰镐遗址(今陕西长安丰漓村),说服姬奭、毕公,解除成王疑心,毅然率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受到成王称赞。
周成王在论功封赏时,依周公的建议,封立宗室人去东方立国(与周代关系密切的大臣),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其中封成王的叔父康叔于卫,都于商末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民与封土最多。姬诵又迁封韦伯国于防(今成武县),去加强对夷地的统治。世代相传的韦遐子孙失载其名,但都忠于周王室,与齐、鲁(今山东省)大国共同护卫王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且韦与彭伯国的贵族还有入朝任史官的。故在《楚辞·天问》中注释说:“尧封(篯铿)于彭城,夏商至周,年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庄子》中说:“彭祖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当然这里是指彭祖世代相传的子孙,非其本人就活了“八百岁”。其中应包括了彭氏、豕韦、诸稽、秃、舟等同宗姓人。
颛顼的氏族部落曾迁于今山东西部,遂有风姓(太昊伏羲氏和女娲后裔)氏族加入,在长期的结合或通婚中,颛顼部落中的氏族亦有以鸟为图腾而姓“风”的。颛顼为帝后,定都于顿丘(今河南阳),黄帝裔支族防姓氏族部落(今陕西彬县)也从渭水流域徙人,在长期错居、生产、生活以及互相通婚中,颛顼族人亦有姓防的。西周时韦伯国迁封的“防”地就是防姓人迁此而得名的。
姬宫湦昏庸无道,宠爱妃子褒姒,废王后申氏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其子姬伯服为太子,引起一些贵族不满,诸侯叛乱。水、旱灾害又导致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在此形势下,废王后申氏的父亲、封国于今河南省南阳市的申侯,联合在今河南拓城的曾国,以及活动在今陕西西北泾河上游的犬戎族,从东、西北两面进军,在骊山(今陕西临潼)杀周幽王。犬戎俘获了褒姒,不久又予以杀害,推翻了西周腐朽王朝。相传周幽王逃到骊山后,曾点燃在山巅上的烽火台。诸侯误认为是姬宫湦又取悦于褒姒,使她有笑容,便不发兵,待知道真的是有战事后,幽王已被杀。“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申侯等拥立废太子宜为王,称姬宜臼,以邑为都(今洛阳市王城公园),时为公元前770年,史称春秋,亦称东周。春秋时期,周代地域狭小,政权衰弱,中央控制下不了诸侯,有“政出诸侯”之说。当时有晋、齐、鲁、燕、秦、宋、郑、卫等十多个诸侯国,不仅互相征战,争夺地域,而且还公然侵占王室的土地,周王无力讨伐。韦伯国弱小,被鲁国逼迫,又西迁于同宗的彭国故地徐州市(今江苏徐州),仍称韦伯国。它和位于今河南原阳的彭伯国,均相继有国君或贵族被召人雒邑王室任史官。
韦伯国传到周郝王时期,与彭伯国同时灭亡。由此,彭氏人和韦氏人又会聚在彭城地区。史籍《汉书·韦贤传》中提到的记载其祖先韦孟的《诗》,详细说明了从篯铿至元哲,元哲封立韦国至周郝王时期灭亡的过程。又说其国亡后,战国末其祖先仍有任东周代史官的,世代以诗书传家,秦朝时期务农,西汉初复人京师长安为官。
周原甲骨文未出土以前所出版的古今族源姓源书,没有下功夫研究韦氏形成的漫长历史和迁徙过程。甲骨文出土后,也没有认真研究其关于“韦伯”的由来,故都沿袭史籍《新唐书》关于韦氏来源的旧说,使人对其省略了的或含混不清的简说很难理解,注释或以白话文叙述者也是依葫芦画瓢,不求甚解。如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云:“韦氏出自风姓。”今人史国强所著《中国姓氏起源》对此载释为:韦氏“以封国为氏,出自颛顼高阳氏,与钱、彭同出一宗,形成于商朝初年,蛤祖为元哲,发源于今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彭国支孙元哲受封于豕韦,在今滑县南建立韦国,时称豕韦氏。商朝初,商汤灭豕韦氏国,韦国王族四散出逃,约定以国名为氏,遂成韦氏。”今日读者很难弄明白其间的漫长演变过程,致使韦氏来源有四种说法,甚至有韦氏来源于江苏铜山大彭之说,且多说本姓祖先是韦伯遐,不知其后的传世情况。
●彭城韦孟迁于邹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封韩信为齐王,称帝后又迁封韩信为楚王,都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辖地北至今新沂市、邳县,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市和清江市。韩信是淮阴人(今江苏淮阴),出身贫寒,幼孤,常以讨饭为生。他就封国后,向曾供过他衣饭的洗衣老妇人赠千金报恩,叹大度地任用侮辱过他的恶少年为中尉,受到家乡父老的称赞。项羽的旧部将钟离昧,曾在交战中与刘知远为敌,结下仇怨。他在刘邦称帝后被通缉,韩信与他关系素好,便收留了他,引起刘邦的怨恨。刘邦令韩信捕钟离昧,韩信不听。加之韩信是功臣,出巡时常带军护卫,猜忌功臣的刘邦便以有人上告其“谋反”为借,废韩信为淮阴侯,把他软禁于长安宅第,后被吕雉杀于钟室。
汉高祖有同父异母弟刘交,好读书,有才干,年少时常和鲁国的穆生、白生、申公交游,又同拜鲁国名儒浮丘伯为师(荀子弟子的门生)学《诗》、《书》。刘邦起义后,刘交跟从,人秦地后被封为文信君。汉王人南郑区(今陕西汉中)后,又还定三秦(今陕西),刘交跟随左右,备受信任。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废楚王韩信后,分其地为二国,刘邦封其叔伯兄刘贾为荆王,封弟刘交为楚王,都于邳州市,有薛郡、东海、徐州市三十六县地。楚元王刘交赴楚王国后,拜穆生等三人为中大夫,高祖又拜韦孟为元王傅。元王对韦孟十分尊重,又拜他为王子夷王傅。姬燮仍然尊重韦孟,又拜他为王子刘戎傅。刘戎继承王位后,十分暴虐,对祖父刘交的老臣不礼,穆生辞官回朝,申培、白生留任。太傅韦孟见刘戎荒淫不道,作诗规劝,刘戎不听。于是,韦孟辞去太傅之职,回到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读书写诗为生,成为彭城韦氏尊重的儒吏。此后,他又举家迁于邹(今山东邹县)。从此,徐州市、邹城市均成为韦氏人的分布地。
韦孟举家迁邹时,同宗的近邻亦有随迁者,彭城留居的同宗韦氏亦不少。韦孟居邹,仍不忘楚王刘戎的情况,为其前途忧虑。他又上奏诗作谏曰:“我祖出自豕韦,夏殷为诸侯。周郝王听信谗言,灭我豕韦国,迁于彭城。高祖受命,我家复兴,辅佐楚王,元王夷王守道,王国大治。戎王继业,怎能荒淫,不守汉德?王政日衰,庄稼不收,民困国穷,危在眼前,恳请吾王勤于政,爱民治国,微臣在鲁心安焉。”楚王戎阅韦孟诗而不悦,后参与刘濞叛乱,军败自杀,楚国被刘启废除。
韦孟去世后,葬于邹。其子、孙、曾孙四代都以诗书传家,为汉朝官吏,形成邹地韦氏大家族,彭城的韦氏人亦有相继徙人邹的。这些韦氏人家,又向他地迁徙,便形成齐、鲁各地的韦氏人。至清代时,齐河县人韦逢甲,为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公元1836年)进士,历任浙江宣平、余杭区、浦江县知县,组织乡勇团抗击英军,在吴淞口与英侵略军战斗中英勇殉国。近现代山东地区的韦氏人也较多。
●邹地韦贤迁长安
韦孟至四代孙的家族墓均在邹,家族人员较多。传到五代孙韦贤时,家族地位增高。《汉书·韦贤传》记载:韦贤自幼聪明,诚实少言,稍大后专心读书,衣食不讲究。成年后,精通《诗》,兼通《礼》《尚书》,朴实无华,待人忠厚,甚得家族及乡里人爱戴。之后,他又在家乡收徒授业,名声大振,号称“邹鲁大儒”。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韦贤,刘彻派使者赴邹,以“公车”征聘他人长安做官。韦贤遂告别乡亲父老,留三子舜在家奉祀祖坟守业,携妻子及另三个儿子人长安(今陕西西安)。
韦贤到达长安后,汉武帝亲自召见,询问治国良策,韦贤对答如流。汉武帝认为其有真才实学,面授韦贤为《诗》博士,任命为给事中。皇太子刘弗陵年少好学,汉武帝又拜韦贤为太傅,令其教太子学《诗》经。
汉武帝在公元前87年去世后,皇太子刘弗陵继位,称汉昭帝。他将恩师韦贤晋升为光禄大夫詹事。不久,又任韦贤为大鸿胪。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后,无太子继位。大将军霍光与韦贤等大臣商议,迎立宗室王汉宣帝继承皇位,称汉宣帝。汉宣帝封韦贤为关内侯,任其为长信宫少府,对韦贤备加敬重。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蔡义去世,汉宣帝便拜德高望重的韦贤为丞相,晋爵为扶阳侯,享始平(今陕西兴平)食邑七百户。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8年),韦贤以年迈辞去相位,归于食邑地平陵(汉昭帝陵,今陕西兴平)安度晚年,去世后谥号为“节侯”。从此,其家人便定居于长安的平陵,成为显贵家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已经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
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省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
宋朝时韦姓的足迹几乎达到南方各地,已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族了。
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明末清初,韦姓踏上了台湾。
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省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在今天排在第68位,约37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3%。
韦姓人分布很广,远及海外诸国,总计约有90万人。分布较多的省份有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蒲城县、澄城县、咸阳市、宝鸡市、延安市、榆林市、清涧县、汉中市、安康、商洛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仅中级职称以上者就多达200余人)、广东省(广州市、龙川、珠海市)、江苏省(镇江市、常州、苏州、南京、扬州、上元)、浙江(杭州、绍兴、余姚、吴兴)、安徽(合肥、芜湖、霍邱)、河南(洛阳、郑州、开封、原阳县、杞县、滑县)、山东省(济南市、曲阜市、淄博市、邹城市)等省。次之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邯郸市、肃宁县、保定市)、北京、天津市、上海市、山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省和地区。世界诸国的韦姓人,以东南亚诸国较多。
古田壮,种甚繁;其最强者曰:韦、闲、白,而皆并于韦。景泰年间(1450年)韦朝威(韦银豹父)据古田县,官窜会城遗典史入县抚谕,烹食。宏治年间(1488年)。征杀副总兵马俊,参议马宏。正德初(1506),再征杀通判知县指挥等官。嘉靖时(1522年)又杀指挥舒松。时韦银豹与从父朝猛攻陷洛容县,还据古田。分其地为上下六里,银豹出掠,惟下六里人从行;上六里不与为。。银豹偿挟其五子据凤凰寨、连水寨杀谭平知县魏文瑞。自古田入桂林市劫布政司库银四万余两。金珠若干;杀叙事参政。衷城而去,官兵追之不及。久之临桂区、古田各县群起捕之;始得贼党扶嫩、土婆显等三十余人于各山寨中,然首恶未获。嘉靖二十四年(1546年)马平(柳江)壮韦金田作乱。隆庆三年(1570年),时八寨助逆。步伍、严整生擒朝猛,枭首于军阵。银豹以肖己者斩首以献。官军一走,银豹复反;后因其兄银站告密,并捕获其子扶枝,扶缪,至戏下。后韦银豹之子改韦为银姓。现居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腾合银姓家族等地即韦银豹之后代。
永定司土司韦万秀与覃召管为结义兄弟。明正统六年(1441年)。奸民莫祖记与思恩土官岑瑛勾结,谋割宜山归善、洛三诸乡洞给思恩。当时岑瑛方盛,县中将吏多佐之;知县朱斌备亦欲借岑瑛以自固,为转请具奏以其地(归善、洛三)归岑瑛。韦万秀以复地为名,遂领民反。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覃召管复与韦氏再为乱。弘治年间(1488年)委官抚之,皆愿取前地,别立长官司以治。都御史邓廷赞奏闻于朝廷,乃置永定正司、永顺副司,以韦万秀子韦槐为永定长官司予世袭。因韦覃团结一心与岑瑛、莫祖记斗争;使地得以恢复。后来韦万秀、覃召管之后一直把此事传为美誉,韦覃一家之说就在宜山一带传为美谈。
名人
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韦姓历代名人169名,占总名人数的0.3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三位;韦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6%,排在并列第六十三位;韦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原地区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1%,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四位;韦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9%,排在第九十二位。
名门望族
京兆韦氏家族是中国古代重要士族之一。隋朝京兆韦氏共有16人任刺史。
西眷房支:平齐公房
东眷房支:逍遥公房、公房、大雍州房、小雍州房、阆公房、彭城公房、城公房、驸马房、小逍遥公房
其他:龙门公房(隋朝骠骑大将军、晋州大总管府长史韦通被封为龙门县公,其后代因此号为龙门公房)、南皮公房(隋朝仓部侍郎、尚书右丞、司农卿韦被封为南皮县伯,其后代因此号为南皮公房)
定著房:西眷、东眷、逍遥公房、郧公房、南皮公房、驸马房、龙门公房、小逍遥公房、京兆诸房韦氏合称为韦氏定著九房。
先秦秦汉
韦遐:初为韦方国(今陕西扶风县)国君。周武王伐纣时,韦遐带军从征,灭商有功。西周建立后,姬发封韦为伯国,迁于故国地韦(今河南滑县),称“韦伯国”,国君韦遐,也随之称“韦伯遐”。约于西周末或春秋初,韦国亡,余民迁居彭城(今江苏徐州)”。
韦孟:(约前228—前156年)西汉初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诗人,韦伯遐之第24代孙。
韦贤:(约前148—前67),字长孺,西汉时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韦孟第5代孙。被召而举家迁入长安(今西安未央区)做官。性质朴,善求学,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
韦为宏:西汉时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韦贤次子。官至东海知府,后世不显贵。
韦玄成:(?—前36年),字少翁,西汉时杜陵(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南)人。韦贤第四子,位至丞相。
魏晋南北朝
韦曜:(204-273)(《三国志》作韦曜,因避晋帝讳改)字弘嗣,三国吴郡云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为当时著名学者。
韦睿(442—520年),字怀文,原籍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曾祖父时迁至襄阳市。齐末为上庸知府,萧衍时任豫州刺史、武威郡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
韦元恢:徐州市(今江苏省徐州)人,北朝北魏东海太守韦合宗之子。任职北魏绿州刺史。元诩(516-528在位)时值刺史元法僧据州外叛,元恢招聚同志潜规克复,事泄,为法僧所害,时人伤惜之。
韦孝宽(509年-580年),名叔裕,字孝宽,陕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军事家、战略家。
韦节:隋炀帝时任御史职,曾出使西域,归后著有《西蕃记》一书。
韦衮:隋朝京兆长安人。杨坚开皇年间,以屡立战功升任左卫中郎将。
韦桃符:隋代京兆长安人。初为韦衮仆人。
韦园成:北周太傅韦孝宽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之长子,韦贵妃之父。官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
韦匡伯(573—617),是韦总的次子,韦园成之弟。韦尼子之父,贵妃韦珪的叔父。在隋朝时为尚衣奉御、舒国公。
韦圆照:韦总的第三子、韦氏姐妹的叔父。尚隋丰宁公主杨静徽驸马都尉。
韦贵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泽,京兆杜陵县人。仅次于皇后的“四夫人”(正一品)之首。
韦尼子:(607年—656年),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人。李世民牛昭容(正二品)。
韦挺:武威郡万年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李渊平京师,署陇西公府祭酒。
韦弘机:京兆万年人。祖元礼,隋浙州刺史。
韦庆嗣:韦正矩之父。官至彭城郡公。
韦正矩(?-663年),或作韦政举,天宝太子(李建成)家令、彭城郡公韦庆嗣的儿子,属于韦氏的东眷房。
韦思安:雍州(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驸马,出身雍州韦氏,即后来的京兆韦氏,官至岚州(今岚县)刺史,尚唐太宗第十三女晋安公主,与公主陪葬昭陵。
韦绶:唐代京兆人。韦肇之子,韦贯之兄。以散骑常侍致仕,德宗朝翰林学士。有《郡治楼望黄山》一首传于世。
韦贯之:名纯,唐代京兆人。韦绶之弟,李纯朝宰相。
韦温:字宏育,唐代京兆人。韦皇后从兄。年十一举两经及第。以书判拔萃补校书郎,累迁尚书右丞,出为陕观察使。李炎立,召拜吏部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谥曰孝。
韦皇后:(?-710年)名果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李显李显后(宣懿皇后)。
韦凑: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李隆基713-741)十一年任杭州市刺史。开元中太原市尹。
韦见素:(697-762),字会微,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韦凑子。第进士,袭父爵,景龙中,授相王府参军。
韦坚:字子金,唐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为唐代大臣,由秘书丞历任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位渭南县北)、曾任长安县(今西安市)令。
韦谔:韦见素之子。通议大夫行尚书吏部郎中彭城郡开国公,授给事中。
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
韦偃:(公元8世纪),唐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市(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善画鞍马,传自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干齐名。
韦皋:(746-806),字城武,唐朝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陇县行营留后事、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等职。
韦庄(约836—910年左右),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唐末五代十国后蜀诗人。
韦绶:李恒以绶精粹辩博,有先儒之风,可作秩宗。官至穆宗朝吏部尚书。
韦述:京兆人。韦景骏之子,唐朝史学家,位列李隆基时期十八学士的第八位。
韦妃:唐肃宗妃。
韦贤妃:李适贤妃。
韦珪: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的贵妃,李炎李之母,后被追尊为宣懿皇后。
韦处仁:唐穆宗李恒女义丰公主驸马。
宋元
显仁皇后韦氏(1080年/1090年—1159年),宋徽宗赵的妃嫔,赵构生母。
韦渊:今河南开封人,宋时靖康之变末任职亲卫大夫,受封平乐郡王。曾被皇上赐给临安府房缗日二十千。
明清
韦仲魁:字象时,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州迎仙店北仁和寨(今阜阳市临泉县韦寨镇仁和寨)人。军事家。
近代以来
韦绍光: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
韦以德: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被封为国宗,提督军务,后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镇时战死于半壁山。
韦朝元:又名韦德明,号七绺须,南笼府(今贵州省安龙)当丈寨人,清代南笼(今属贵州省)起义首领。
韦云卿:清末广西南宁人,早年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后在广州起义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树模:清代广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广西同盟会分会,在广州起义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拔群:(?—1932),广西东兰人,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
韦国清(1913-1989),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壮族。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韦杰(1914-1987),原名韦士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壮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韦祖珍(1912-1982),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补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韦统泰(1917~2013.06.27),山东省曹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韦云卿(1873-1911),广西省永淳(今横州市)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韦荣初(1884-1911),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韦统铃(1877-1911),字香泉,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韦统淮(1879-1911),字义廷,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韦鸣恩:(NathanaelMing-YanWei,BaronWei,1977年1月19日-),英文名简称“NatWei”,英国华裔商业顾问、社会企业工作者和保守党政治家。
韦正:1982年生于上海市,新生代导演,都市喜剧《爱情公寓》总导演。
韦唯:1963年9月28日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国内地女歌手、作曲人、国家一级演员。
韦家辉:Ka-FaiWai(196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著名电视、电影制作人。
韦礼安:台湾创作歌手。
韦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李嘉诚基金会顾问,国家总督学顾问。1993年至200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韦潜光,澳门人,化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教授,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及台湾研究院院士。
韦欢,1991年3月28日出生于安徽,歌手。
韦世豪,1995年4月8日出生于中国蚌埠市,中国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前锋,现效力于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
韦雨彤,1994年7月28日出生于越南胡志明市,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内地女主持人、演员。
韦依,9月16日出生于菏泽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代表作品《诡楼之除夕夜》、《在你的世界爱上你》等。
姓氏排名
2021年2月8日,公安部发布2020年“百家姓”人口数量排名,韦姓排名第63位。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郡:此郡秦朝设置内史官,管辖京师(今陕西省咸阳一带),汉以京兆尹、左冯、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曹魏时改称京兆郡。
堂号
一经堂:出自西汉韦玄成事典。韦玄成,西汉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字少翁。少好学,以明经为谏大夫,迁大河都尉,拜河南知府。刘奭时官御史大夫,永光中为丞相。训诫子孙明经学好,为社稷出力。常语人曰:"遗子黄金满屋,不如教子一经"。韦氏后人遂用"一经"作为堂号。
扶阳堂:典出西汉韦贤。韦贤是山东邹、鲁一带大儒,五世名儒。汉宣帝时封为关内侯,后升宰相,晋封扶阳侯。
京兆堂: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为其堂号。
此外,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传经堂”、“燕贻堂”、“崇德堂”等。
宗祠楹联
广东广州厦村韦氏祠堂
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源自高阳。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韦姓的源流和郡望。
历事四帝;勇麾三星。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朝贤相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人。累官中书郎中,封灵昌郡公。历事宪穆、敬、文四帝,以献替为己任,一时推为贤相。性嗜学,藏书校正至万卷。下联典出清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韦绍光(?-1901),又名进可,广东北郊三元里人。
一经教子;五世扬名。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邹人韦贤,字长孺,笃志好学,以《诗》授徒教子,与少子韦玄成相继为丞相,都被封侯。所以邹、鲁间谚语说:“遗子黄金满,不如教子一经。”下联典指西汉彭城人韦孟,为楚元王师傅,历相三代,后迁家至邹。至韦贤前后五世,称“邹鲁大儒”。
蚌珠有两;凤阁联双。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京兆人韦端,官太仆,与孔融友善。曾派儿子韦康(字元将)、韦诞(字仲将)去看望孔融,孔融给韦端写信说:“想不到双珠出于老蚌。元将学识渊博,坚毅有大度,是经世之器;仲将文思敏捷,笃厚诚实,是保家之主。”下联典出唐朝阳武人韦承庆,字延休,进士出身,官至凤阁侍郎、平章事。
耻卖公道;倨见权贵。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韦斌尝曰:“假弹劾以快私仇,投细微以卖公道,吾所深耻。”下联典指唐·韦方质,尝属疾,武承嗣往候,据床自若。
五言通用联
著述十万言;教子一经书。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后赵太子傅韦馊,字宪道,京兆人。好儒学,善著述。群言秘要,靡不综览。下联典出汉代学者韦玄成,字少翁,邹人。少明经,有文名。以让爵辟兄事,朝议高其节,拜河南省知府。
花职关外雪;叶似镜中眉。
此联为佚名摘自唐代诗人韦承庆《折杨柳》诗句联。
独媚玄冥节;不随妖艳开。
——韦庄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七言通用联
好男儿岂为降将;司马光莫若公。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韦孝宽,每战有功,齐招之使降,孝宽报曰:“孝宽为镇关西男子,必不为降将军。”下联典指唐·韦安石,数番折辱武则天宠臣武三思、张昌宗等,群臣目见之曰:“真宰相也。”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红袖书笺,五云散彩;袍覆体,一枕留芳。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韦陟事。下联典指唐韦绶事。
五世大儒,邹鲁流芳奕叶;一家贤相,父子济美当年。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代博士韦贤,字长孺,邹人。质朴笃学,以诗教授,兼通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授昭帝诗封扶阳侯。卒谥节。下联典出汉代名相韦孟,徐州市人。历相三世,因王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诗讽谏,后遂去位,徙家于邹。
累绩石渠,图史抱藏山之秘;蜚声翰苑,蜀袍邀覆锦之荣。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工部侍郎韦述,万年人。
由汉代以至明时,七老尚书、九堂御史、汉唐六宰辅、邹鲁五儒宗、近代继高官、三公孙而三父子,鸿名垂宇宙,古今相业孰重三?我体先人好传家,为子孙计;
自州而迁京兆,三朝文将,百粤将军。叔侄八祠林,弟兄十进士,大臣兼国丈,二伯爵而二王侯,礼学表忠良,姓氏普天唯不二,尔曹后裔宜法祖,读圣贤书。
——此联为山东邹县韦氏祠堂楹联
家谱文献
字辈排行
河池市韦氏——古朝廷永振,渐进世荣华
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城子村韦氏字辈:“贤孝忠良节,福禄寿祯祥,恭宽信敏惠,繁衍世泽长。”
广东中山韦氏字辈:“永乾佑宁嘉延国安靖始。”
湖北仙桃韦氏字辈:“智思守先训敦厚乃本元”。
贵州都匀韦氏字辈:“应永廷恩忠良继国邦荣华昌万世庆喜福寿长”。
贵州盖文堂韦氏字辈:应天锦正开代云光秀华先上玉廷文国其堂。
广西壮族韦氏字辈:元银显照加成祖子
土司直系:“景君宴贤万爵玩兴祖正虎起应文继光兆国朝振永承清年述臻忠厚祥庆吉光”;
板选分支:“朝振权文明景庆云祥开恢复波涛涌进造成建国”;
兰木分支:“正(振)大高明立钟灵盛益昌思儒周世德忠厚显文章锦服春宜广精衣夏欲长箕裘辉灿耀裾裙刺豪光”;
乐里分支:“虎起龙飞尤天星国朝仲振永承清世界灵盛益高兴正大光明立更新”;
州洛分支:“道(清)德仁义礼举全忠信英雄盖豪杰”;
长江分支:“兰桂荣宗祖朝廷绍展尤科名联选仕永世振箕裘翰墨昌文武燕冀庆益谋辅弼年统绪大业继韩侯”;
南丹坡分支:“国朝文仕景道义日钱家福禄如东海寿比玉南山”;
田林刹周、老山分支:“国朝文明仕庭忠道德先荣华流世显如应祖宗成”;
凤山分支:“公侯伯子男著宗声誉扬韩将勋耀宇州司义天长忠孝德智勇宏谋济同强怀源立壮志新纪普华章”。
藤县韦氏字辈:“昭浩恒喜式旭以显扬铭祖德流芳远万载达朝京”。
韦氏京兆堂一支字辈:“祖启福基海文世应成朝克振儒志联庆国秀昆荣逢光显定经汝良嘉英华善永修得贤才昌润建景恒舒端薄祥茂远兴”。
韦氏一支字辈:“希尚士启国志宏端永长光宗耀先德文明焕道昌”。
横州市百合大炉下村韦氏字辈:“显树有汝、启仲兆其、元广德业、文武全才、大廷思志、永昌万世”。
韦氏江苏大丰一支字辈:春庆元和广,龙海万家迁。立德贞吉昌,有余才成林。
广西南宁市横县云表韦氏字辈:“接启之璵,世国正乾元;全体大用学,安富增荣贤。圣德思先祖,文光焕上天;朝庭登进广,忠孝本家传。爵兴开科显,祥发永万年;功恩泽沛远,千秋长守延。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喜联;哲伦春常在,宏扬其高瞻。桂芳友益清,宇露润满田;极斗紫久明,谱应锦秀绵。”
赣榆地区韦氏辈分:积善之家、方有余庆、自古先贤、纯兆良德、读书贻泽、忠厚开基
广西横县马山乡泰宁村韦氏字辈:云鎭帅道传;学万伯昌;立有善士;永绥吉;修侍克肖;奕迭以孔得其宗;天之启运;祖字聿新;顺阳致雨;金玉生春;河清海晏;位推邦良;端居垂拱;延试平章;凤驹开化;方及大常;知能存养;贞真馀香
安徽六安、合肥忠爱堂韦氏字辈:“元道文得仕,希养可三从;汉天安汝定,恩光上九宗;法良能永立,学正自昌明;经教先傅善,人才继起纯;”
武陟县京兆堂韦氏字辈:振邦玉怀世祖安康千秋本,忠贞琪芳华茂戴冠仁政通。
姓氏图腾
韦的本义是背离。在甲骨文中,韦字像两人相背行之形,又像两足有隔之形,乃违字之本字也。也像两手搓揉猪皮之状。兽皮有毛称皮,去毛的大理生皮称革,经柔治的熟皮称韦。因此,韦的本义应是柔皮。在古代加工皮革的工匠有函(制皮甲)、鲍(治革)、裤(蒙鼓)、韦(柔皮)、裘(缝制皮衣)等五类。最早擅长养家猪的氏族,多年的老猪的皮既厚又韧,可以蒙鼓,制皮衣、铠甲等,其中一支氏族特别擅长柔皮,是以猪为其氏族原始图腾,柔皮的技形成为族徽和氏族名称,氏族所居住的地方称豕韦,建立了氏族的城堡称,后来建立了国,最终发展为姓。
轶事典故
“明目张胆”源于《晋书·王敦传》,又见于《新唐书·韦思谦传》。《新唐书·韦思谦传》里记载到:韦思谦是李治的监察御史,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他认为做一个监察御史,就应该尽职尽责,所以经常出外巡察,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有一次在出巡中,韦思谦发现中书令褚遂良犯有错误,于是便上书揭发,褚因此被降职。后来,唐高宗重新起用褚遂良。褚遂良上任后,就对韦思谦进行报复,把韦思谦降为甘肃清水县县令,即使如此,韦思谦还是和坏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慷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应当敢于说话,要公开地、大胆地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皇上,怎能做一具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以保全自己妻子儿女呢?”后来李治经过考察,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于是,人们用“明目张胆”来形容一个人胆大直行。后来指公开干坏事,由褒义变为贬义。
遗产故居
韦拔群故居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东里屯,属人文风景旅游区。有三级公路通达,距首府南宁市336千米。韦拔群故居分前后两幢泥砖瓦房,总面积250平方米。2017年1月,韦拔群故居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韦姓大约不足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韦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省,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2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安徽,这四省韦姓大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北省、浙江省、四川省、江苏省、江西省。全国的韦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和南方,形成了以豫鄂皖、广西为中心的两大韦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浙江为韦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21%。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广西、江苏三省,大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安徽、广东省、福建省、湖北。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浙苏皖、南方两广两块韦姓人口聚集地区。
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上)》统计结果,当代韦姓的人口已达370万,是全国第六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根据2013年《中国四百大姓(上)》,韦姓排66名。韦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安徽、广东、贵州省、江苏省、河南省、云南省六省,又集中了14%的韦姓人口。全国形成了以广西为中心的向外逐步递减的分布局面。《中国四百大姓(上中下)》中的韦姓分布图片
韦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桂黔、广东省西部、海南省、湖南省西南、重庆市东南、云南东部、吉林省南部,韦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36%以上,中心地区超过6%,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7%,而居住了大约70%的韦姓人群。在广东西部、江西省南端、湖南中部、湖北西南、重庆中部、四川省东南部、云南省中部、安徽中部、江苏省西部、黑龙江省东部、吉林大部、辽宁省北部,韦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0.36%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6%,居住了大约12%的韦姓人群。
研究考证
《唐书·宰相世系表》: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苗裔以国为氏。
《汉书·西域传》:汉疏勒国亦有韦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云:“韦姓出自风姓。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其地滑州韦城是也。豕韦、大彭迭为商伯,周郝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韦氏,出自风姓。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其地滑州韦城是也。豕韦、大彭迭为商伯,周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江华瑶族自治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水相连,韦姓为广西壮族大姓,江华岭江韦姓似应与广西韦姓同源。
参考资料
韦——源于夏豕韦国的姓.印象河南.2024-01-24
公安部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新华网.新华网.2021-02-09
公安部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新华网.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