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水文化
汤,是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中最富营养、最易消化的品种之一。一般是指以水为传热介质,对各种烹原料经过煮、熬、炖、氽、蒸等加工工艺烹调而成的汁多的、有滋有味的饮品。不仅味道鲜美可口,且因为营养成分多半已溶于水中,故极易吸收。
汤水历史
汤"(soup)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喝汤时要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呷汤时则发出"丝丝"的声音,"丝丝"的声音和"soup"这个词的发音很相似。另一种说法是"soup"这个词可能起源于德语"sop",即一种浇有肉汤或浓汤的面包。在英语中,"晚餐(supper)"这个词来自"辍饮(sup)",意思是请坐下喝一碗汤。在美国,喊一声"soup is coming"(汤来了),表示家人可坐下来用餐了。
汤的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文物表明,近东是世界上最早做汤的地方。约在公元前8000到7000年间,近东地区的人就已学会了"煮汤"。由于当时陶器还没有产生,人们煮食物时,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兽皮,使之凹下一个坑,放入水和要煮的食物,然后在坑的附近燃起柴火,将两块石头烧烫了投入坑内,至水煮开食物煮烂商汤喝。同时,国外历史学家在考古研究中发现,人类曾制作了一种蔬菜庇肉浓汤,装在皮水袋中,喝前投入烫石子加热。这种奇特的喝法在美州美洲原住民中也曾长期存在过。据记载,在古希腊奥运会上,每个参赛者都带着一头山羊或小牛到宙斯神庙中去,先放在宙斯祭坛上祭告一番,然后按照传统的仪式宰杀掉,并放在一口大锅中煮,煮熟的肉与非参赛者一起分而食之,但汤却留下来给运动员喝,以增强体力,说明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知道在煮熟的食物中,汤的营养最为丰富这个道理。
烹饪属于文化范畴,它是我们华族的一份宝贵文化的遗产。作为这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汤,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学家考证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本食谱是在公元2700年前在中国发现的,这本古代食谱上载有十几种汤,其中有一道汤一直沿用至今,那就是“鸽蛋汤”,食谱中把它称之为“银海挂金月”。《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煨汤的真谛:凡味之本,水最为始,辽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则成至味。大文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称:汤即羹之别名也……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饭不能下。中原地区的帝王家的食谱可算是集中国菜与中国汤之大成。慈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有8名御厨为她做汤,她最喜欢喝的汤是"鸡茸鸭舌汤",作料是鸡、鸭舌、火腿丝、鲍鱼、瑶柱等。裕德龄在她的《瀛台喋血记》中曾写到"这位老佛爷一生似乎与鸭舌汤结下了不解之缘"。
北方汤水
地域气候不同,汤品的选择也不同。北方以北京市为例,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很少,润肺、解燥、气血双补的“猪肺汤”、“老鸭汤”、“鱼汤”等是不错的选择.
都说广东人喜欢喝汤,其实河南人也毫不逊色。但河南人所说的喝汤,往往指带汤的饭菜,是主食性质的。在河南省,许多人的食谱都是两汤一饭:早饭和晚饭喝汤,中午吃饭。所以见面打招呼,有时就不问“吃了么?”,而是问“喝汤了没?”
河南人在自己家喝汤,一般是米汤、甜汤(白面汤)、玉米汤,配馒头、油条和小菜。若是在外面喝,就有胡辣汤、丸子汤、羊汤、羊杂碎汤、豆腐汤等多种汤可供选择了。最通俗、最深入民心的汤,当数胡辣汤。胡辣汤内容物很多。最常见的有面筋、海带丝、粉丝、千张丝、花生仁、香菜、姜末、榨菜、胡椒粉等,根据节令和地域的不同,还会有牛(羊)肉、黄豆、木耳、黄花菜、菠菜、萝卜条、葱花等。做法很繁琐,先用淡盐水和面,揉成面团,然后不断加水“洗”出面筋。水烧开后下烧烤面筋,面筋熟后将洗面筋的水倒入锅内,小火烧至汤汁粘稠,再放入其他配料,旺火烧沸。盛到碗里后,加榨菜,淋香油、醋的运用等,喝着粘乎乎,香喷喷,酸辣可口,经济实惠,为许多河南人的固定早餐。羊汤也很有名,特别是开封羊肉汤。以羊骨、羊肉熬煮数小时,汤呈乳白色,除羊肉外,有木耳、金针、粉丝点缀其间,可随意加汤,免费。江湖传闻,开封市有位豪杰,外号“来五碗”,因每次喝汤都要加五次汤而得其名。此人是个铁匠,夹着百十斤重的铁块来回翻动,就像翻油酥烧饼一样轻快。据说全得益于羊肉汤。
洛阳市的水席集汤菜为大成,与洛阳牡丹、龙门石窟并称“洛阳三绝”。此水席已有千余年历史,洛阳市民间红白大事都要以水席待客,接待贵宾也会以水席。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参观龙门石窟后,就品尝了水席,给予很高评价。水席一般有24件,44素8个凉菜,其余为热菜,均有汤有水,以酸辣为主,清利爽口。水席头道琼脂为洛阳燕菜,其实是用青萝卜做的,相传武周年间,洛阳城东长出了一个巨大的萝卜,民间把它作为“祥瑞”进献给了武则天女皇。为了处理这个白萝卜,御厨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将萝卜切成细丝,经过多道工序精细加工,配以山珍海味做成一道羹肴。武则天品尝后赞不绝口,便重赏御厨,并赐菜名为“洛阳燕菜”。后来人们把民间把“假燕菜”经过改良,改名为“洛阳燕菜”。
河南省人喝汤,是因为旧时河南瓜果蔬菜较少,多汤汁便容易下咽;更因为河南历史上天灾人祸较多,常遇灾荒年,汤汤水水的,比较节省粮食,容易糊弄肚皮。旧时河南人留客吃饭,客人推辞,主人往往会说:“不过是多加一瓢水。”
饮食误区
爱喝“独味汤”
每种食品所含的营养素都是不全面的,即使有些食材本身的味道足够鲜美。因此,煲汤时不妨选用多种荤素食物混合搭配,不但可使鲜味互相叠加,营养也会更全面。
喝太烫的汤
喜欢喝较烫的汤的人,其口腔黏膜易被烫伤。虽然烫伤后人体具有自行修复的功能,但反复损伤极易导致上消化道黏膜恶变。调查显示,喜吃烫食者多高发食道癌。一般情况下,喝汤以50℃以下为宜。
南方汤水
南方人喝汤的代表首当其冲是广东人。广东省人喝汤的历史由来已久,广东汤水亦为广东菜的一大特色。广东人之所以喜欢喝汤,与当地湿热的气候有关。在广东人看来,汤与药的意义相当,大病初愈或夏季体虚燥热时,要喝气血双补、润肺去燥的剑花煲猪骨或花旗参煲生鱼;天气转凉时则换上一煲海椰子川贝母炖冰糖。广东人既要取药之功效,又要取入口之甘甜,于是在中药的煎熬中悟出了老火靓汤。所谓的老火靓汤指熬制时间长、火候足、味鲜美的汤食,传统上是用瓦煲来煲,水开后放进汤料,煮沸,将火调小,慢慢熬制2-4小时而成。另外,广东人为求美味,也以新鲜的材料替代一些干药引,比如猪肺,就是广东人常用的清肺汤料,常用的还有剑花、梅干菜、瘦肉、猪骨等,辅料则常见北芪、党参、沙参、长山药、杞子、大枣、人参、花旗参等药材和姜片。至于酒家更讲究,常采用乌龟、鳖科、乳鸽、乌鸡、蛇、鱼翅、鲍鱼、瑶柱或其他山珍海味。广东省汤水的内容很丰富,南方人喝汤也比较讲究。
江西省也十分讲究喝汤,且很会做汤。据说当地人每天从早餐开始就喝汤,早点店一二元钱一小盅,以此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老百姓在家也都会自己煲汤,健脾补胃、助阳强身要煲猪脚黄豆煨汤,清热消痰、润肺利尿要煲野生菌王煨汤,美容养颜则要常喝老鸡煨鱼翅或八珍煨汤。江西省南昌市的民间瓦罐煨汤堪称“中华一绝”,被誉为“汤中之王”。正宗的潭州瓦罐是完全采用民间传统的煨汤方法,以土质陶器为瓦罐,精配食物,加以天然矿泉水为原料,置入1米方圆的巨型大缸内,以硬质木炭火恒温传统式六面受热,煨制达7小时以上,过程是160℃煨2 到3小时,接着降温到120℃煨2个小时左右,再用文火慢慢煨。汤馆每天一大早就选用上好原料现煲的小罐汤在一人高的大缸中,慢火煨一天后就变成了又浓又香的滋补品。瓦罐的妙处在于土质陶器,秉阴阳之性含五行之功效,久煨之下原料鲜味及营养成分充分溶解于汤中,其味鲜香淳浓。制作出来的潭州瓦罐不仅味鲜美,而且大多具有药补功效,美食家感叹:“民间煨汤五千年,四海宾客常留连。千年奇鲜一缸收,过了此店无此主。”
上海市人的汤不讲究内容。山珍海味、家禽家畜、时令蔬菜,甚至一把葱花,都可以做出一锅可口的汤。其中较受欢迎的有番茄蛋花汤,紫菜汤。另外,上海市,苏州市等部分南方地区爱用汤泡饭。
此外,南方名汤还有湖南黄古鱼炖豆腐,湖北土鸡汤等。
说到喝汤,南方人首先想到的是家,是家里的妈妈或老婆一边耐心煲汤,一边坐在满屋飘香的家里等自己回家。尤其是炎热的夏季,无论怎样的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喝上家里的女人们亲手煲制的一碗汤水,既补充了身体流失的水分、盐分和养分,立即收到最佳滋补功效;更带来家人关爱的满足和温馨,忘记一天的劳累,一碗汤所带来的幸福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饮食误区
老火靓汤的营养
锅巴茶可以补充因出汗而丢失的水分,是一种好的饮食习惯。但“饮汤弃汤渣”的饮食习惯及“汤比渣有营养”的观点,则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
"老火靓汤”的制法,通常是冷水下料,煮沸后煲数小时。传统以为,煲的时间越长,汤的味道越好。其实不然。首先,我们看一看煲汤温度对食物的影响。动物性食物中的鲜味物质即低分子含氮化合物(如肌酸、肌酸酐、嘌呤碱及少量氨基酸)在较低温度下即蛋白质尚未变性之前就能溶于汤中,这些含氮浸出物可使汤的味道鲜美,并能刺激人的食欲,故饭前饮适量的汤应是一个好习惯。至于食物中的水溶性维生素(B和C)及少量的无机盐(钠、钾等),在煲汤过程中可溶于汤中,但数量不多。最后,我们看看汤渣。一锅汤水中的固形物约占汤的2%~5%,是所用煲汤材料食物中的极少部分;煲汤原料中的蛋白质遇热即凝固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不溶于水而保留于煮熟的汤渣中。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喝汤不吃肉(汤渣),是完全得不到蛋白质的营养的,是一种错误的饮食习惯。
另外,长时间地烹煮食物,食物中的维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会被破坏,这是“老火靓汤”又一个不科学的方面。
汤泡米饭
南方有些地区的人喜欢用汤泡饭,也称烫饭,其实这种饮食习惯并不好,日久天长,可能造成消化功能减退,甚至导致胃病。这是因为人体在消化食物中,需咀嚼较长时间,唾液分泌量也较多,这样有利于润滑和吞咽食物;汤与饭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口腔中往往没有被嚼烂,就与汤一起进到胃里。这不仅使人“食不知味”,而且舌头上的味觉神经没有得到充分刺激,胃和胰脏产生的消化液不多,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时间长了,便会导致胃病。
四季汤水
春季
1.无花果煲瘦肉
材料:
无花果 八粒(切半) 瘦肉 半斤
南北杏 四钱 蜜枣 六粒
做法:
1. 将瘦肉和南北杏放入滚水煲1小时。
2. 接着把蜜枣和无花果同时放入,再煲多两小时即成。
3. 慢火煮滚调味料,放入排骨拌匀至汁液略为收乾,伴上莞荽即成。
功效:
清甜润肺,清热消肿,治咽喉肿痛和具养颜作用。
材料:
猪心 1个 准山 6钱
防党参 5钱 枸杞 4钱
做法:
1. 洗净材料,放於煲内,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煲滚後,改以中煲2小时即成。
功效:
可治疗神经衰弱和贫血。
夏季
1.赤小豆老黄瓜煲猪展
材料:
老黄瓜 1斤 赤小豆 3两
扁豆 2两 猪展 1/2斤
做法:
1. 将老黄瓜洗净去瓤。
2. 把全部材料洗净,加水一齐放入煲内,用大火煲滚後,收慢火3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
夏日天气又热又湿,这汤正是祛湿清热的最佳妙品。
材料:
佛手瓜 1斤 西施骨 1斤
无花果 6粒 南北杏 3钱
蜜枣 3粒
做法:
1. 所有材料洗净。西施骨放大滚水内片刻盛起,再以清水冲洗备用。
2. 合掌瓜去瓤。
3. 然後把全部材料放於煲内,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煲滚後,改以慢火煲2小时即成。
功效:
夏天出汗较多,口乾舌燥,此汤可补充水份,清润喉咙。
秋季
1.木瓜生鱼汤
材料:
木瓜 1个 乌鳢 1条
(切片) 2片 大枣 8粒
做法:
1. 木瓜去皮、去籽,洗净後切成大块。红枣洗净去核。
2. 鳢科洗净抹乾。烧热适量的油爆香 片,放下生鱼以慢火煎至两边微黄,沥去油分,放於煲汤袋内备用。
3. 烧滚适量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用大火烧滚後改用慢火煲约两小时即可。
心得:
1. 鱼先煎香才煲可去除腥味。同时煎鱼前可在其腹部撒下少许胡椒粉,这亦有助去除腥味。
2. 如用一般的铁煎鱼可先将镬放於窑炉上以 片来回拭擦才再下油和 片煎鱼可避免鱼身容易烧焦(如用易洁镬则可省却这工夫)。记着要先煎好一边才翻转煎另外一边哦!
3. 可用其他鱼代替鳢科。
功效:
此汤补而不燥、润肤养颜、健脾开胃,适合全家於秋风初起时饮用。
材料:
合桃 40g 花生 40g
大枣 10粒 冬菇 8只
龟足 8只 果皮 1/4片
做法:
1. 冬菇浸软、去脚、挤乾水份。果皮浸软、去瓤洗净。
2. 红枣浸软、去核。合桃、花生洗净沥乾备用。
3. 鸡脚洗净,以大滚水煮5分钟(出水),隔去水份,以清水洗净沥乾备用。
4. 烧滚约8杯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待滚後改以慢火煲约2小时,以适量的 调味即成。
功效:
1. 鸡脚有丰富的胶质,老少皆宜。
2. 冬菇不但有助抑制胆固醇增加,亦有抗癌的效用。
3. 胡桃属除可补肾状腰外,更可润肺。所以此汤最适宜秋凉开始饮用
冬季
材料:
排骨 1/2斤 生薏米 1两
猪横利 2条 莲子 1两
准山 1两 姜 1片
做法:
1. 洗净材料。排骨、猪横利放大滚水内片刻盛起,再以清水冲洗备用。薏米於滚水内煲分钟盛起。
2. 另煲一滚水,将全部材料放下,再滚後改以慢火煲3小时即成。
功效:
健脾开胃,对於乾咳肺虚尤其有效。
美容汤水
原料:芦荟30克、鲜桂圆10颗、木瓜30克。
调料:冰糖5克。
做法:1.芦荟、木瓜粉去皮切成菱形块,鲜桂圆剥壳待用。2.凉水中放入冰糖一同煮开,再放入木瓜、芦荟、桂圆,大火烧开,转小火炖15分钟即成。
2.杨枝甘露
原料:芒果2个、红心蜜柚半个、西米10克、绿柠檬1/4个、橙子半个、牛奶10克。
调料:冰糖5克、清水500克。
做法:1.冰糖用清水化开,芒果、柠檬、橙子去皮切块。2.将柠檬、橙子块以及3/4的芒果块放进榨汁机,倒入化好的冰糖水、牛奶,一同打成汁,盛碗。3.西米冷水下锅,小火煮约15分钟,过一遍冷水使之更加透明,撒在碗上。4.血柚去皮剥粒,与剩余1/4芒果也一同撒在碗上即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