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姓
常姓是中国姓氏中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历史传说时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现。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常先、常仪以后,又有来源不同的三支常氏。其中一支是源于姬姓的西周时卫康叔的支庶子孙,因食采于常邑(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以封邑名命为常氏。另一支出自古代的吴国,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还有一支系北宋时因避讳而由恒氏所改。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
常姓分布很广,以河南省、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较多,这5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63%。常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隋朝楼兰右族有常氏;清爱新觉罗·旻宁时云南马龙州(今马龙)土知州为常氏,系彝族;裕固族常曼氏,汉姓为常;柯乐克孜族额齐克氏,汉姓为常;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水、满、彝、回、蒙古、东乡区、锡伯等民族也都有常姓。
常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80位。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常姓列为当今中国第94大姓,称其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将常姓列在第87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2020年公安部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中常姓排名100位。
起源演变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姬发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史籍《元和姓》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记载:“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来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西周初期,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也跟着大肆分封采邑。期间,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卫国,于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沦为魏国的附庸,又于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为秦国大军所灭。
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封邑为氏姓常者,史称常氏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商朝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氏。该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氏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纪》中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在史籍《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最早的常氏。清朝学者张满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氏宜出于此。”
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省新郑市西北,帝的首都在今河南省偃师区,故中原地区最早的常氏出于河南。因此,常氏族人应该说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源流三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省常州),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氏。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学者罗泌撰著的《路史》中所记载的“吴后有常氏”。又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氏”。
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姬泰(泰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苏州市),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四
源于姓,出自赢姓恒氏族人因避北宋真宗赵恒之讳,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南宋郑樵撰写的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古代“恒”、“常”二字通义。恒氏,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称恒氏。到了宋朝时期,宋真宗名赵恒,恒氏族人因避皇帝名讳,改恒氏为常氏,此即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说的:“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
这一支常氏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部沿海一带。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邑地常,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常,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地名称,但实际上非具体的行政单元,而是鲁国南部边境地区的一块地方之称谓。在史籍《左传》中记载:“常、许,鲁南鄙、西鄙也。”在鲁釐公(鲁僖公)姬申执政时期(公元前659~前627年),致力于恢复鲁国的大国地位,实施了完全对外扩张的政策,包括对邾国、莒国、陈国、项国、齐国等一系列战争,其中有在姬阆姬阆十八年(鲁釐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鲁釐公一即位就发动的针对莒国的“骊之战”,不但夺回了失去很久的许邑,还抢占了不少莒国的地盘。之后在周惠王二十一年(鲁釐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又联合齐国发动了针对陈国战争,夺回了失去的常邑的一部分。在周襄王姬郑十八年(鲁釐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又联合楚国对齐国开战,取回了常邑的全部。之后,鲁釐公在常邑、许邑大动土木,修建宫殿。当时的鲁国大夫公子奚斯写了一首诗,颂美鲁釐公恢复疆土、修建宫室的功德,这在典籍《诗经·大雅·鲁颂·駉之什·宫》中有详细记载:“……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夏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
在鲁国常邑的军民之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常氏,世代相传。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君主左右随侍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伯、常任,是一种对常随西周君主左右的大臣的称谓。在典籍《尚书·立政》中记载:“王左右常伯、常任:王亲近左右,常所长事,谓三公也。”在后世,常伯、常任等成为皇帝近臣的泛称,皆以此为荣耀。在汉、唐、宋历朝,所有类如“侍中”的大臣,皆称常伯。例如在汉朝时期,在少府内负责掌管天子御、御服、御器的侍中官,就被称作常伯。
在常伯、常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常伯氏、常任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常氏。
源流七
源于古教,出自远古时期舜帝五典,属于以传统教义为氏。远古时期舜帝执政时期,制定了五典,这就是后世诠释的“五常”。常,就是典制的意思,在当时称为“伦”。在春秋晚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兴起之时,孔子就极端强调这终“伦常”,将“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之标。二者合一,就是董仲舒著名的“三纲五常”理论,它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极端适应封建统治集团的需要,因此在封建社会中成为一直延续不绝、不可或缺的道德行为准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确然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历史作用。而且,今现代社会中,其仍旧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战国时期,在孔子的门徒弟子中,以及分裂为其家的儒教学派中,均有以“伦常”为姓氏者,或称伦氏,或称常氏,皆世代相传。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常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是秦、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称,全称为“中常侍”,简称“常侍”。在东汉时期,中常侍通常由宦官担当。常侍的官秩起先为一千石,没有定员限制,视帝王的需要而设,后将官秩增至“比两千石”。专职负责侍从皇帝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之事、顾问应对之事,为皇帝所有侍从中的亲近之官。到了魏、晋时期,常侍被称为”散骑常侍”,在隋、唐时期则称作“内常侍”,均为皇帝左右的近侍之臣,具有忠心不二、学识渊博,勤劳神武等特点。
在常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九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常侍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尚书,本文治之官的总领大夫之称,在秦朝时期就基本确定了“尚书”之称。由于文治政务繁复复杂,因此在西汉时期,尚书之职分曹治事,其一称“常侍曹尚书”,为汉武帝刘彻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设置,归由少府管辖,凡丞相、御史、公卿各官所掌文书,均由常侍曹尚书来处理。由于文山书海浩,因此又在常侍曹尚书之下设置了侍郎、令史等下属官位。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常侍曹尚书”位“吏部曹尚书”,为六曹尚书之一,也成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六部制中“吏部尚书”之始。
在常侍曹尚书、常侍曹侍郎、常侍令史、吏部曹尚书、吏部尚书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
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时期官吏常侍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谒者,是东汉时期所设置的一种官职,任官者身手敏捷,长相威武雄壮,文武具备,专职掌管朝堂威仪之事,兼最高政令的传达等。在史籍《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主殿上时节威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已用“谒者”之称。秦、汉时期属郎中令(光禄勋)管辖,西汉定员七十人。到东汉时期,人员减半,以谒者仆射为主官;而常侍谒者仅有五人,分中宫常侍谒者令一人、中宫常侍谒者四人,权力颇巨,直接听从皇帝指令。
在常侍谒者令、常侍谒者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常平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平署令,是唐朝李世民唐太宗虚心改过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于太府寺之下设置的“常平署”中的官位,长官称“常平署令”,专职掌管平仓出纳、平准粮、帛、盐价格,如同国家物价总局局长。常平署令的官秩为从七品上,之下设有副职属员若干,分掌各州之分属常平署,官员称常平署丞,相当于各省、市、自治区物价管理局的局长,不过官任在中央王朝,时常下巡检视而已。
在常平署令、常平署丞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二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常和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朝时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于礼部仪凤司之下设置有“常和署”,专职掌管回族音乐家。常和署起初的名称为“管勾司”,后改称为“常和署”,长官称常和署令,多由地位尊贵的穆斯林担当,官秩为正九品,属下有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附属官员。随着伊斯兰教教徒的不断增加,到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常和署令的官秩升为从六品。
在常和署令、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常氏,是为回族常氏的重要姓氏起源之一。
源流十三
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代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1.
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尔省(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省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d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
2.
蒙古族常佳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省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ng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
另外,蒙古族瑚佳氏,源于陈蒙古八旗部落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后代多取汉姓为常氏,今主要聚居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流十四
出自回族,出自元朝时期撒马耳汗人常志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常氏,据史籍《回回姓氏考》中记载:“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市,与当地常氏联宗遂姓常。”在文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中也记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
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氏回族皆自称是明朝开国大将、开平王常遇春的后裔。
源流十五
出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代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
满族觉尔察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iorca Hala,世居长白山、佛阿拉(今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温家窑)等地,另有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祖父的兄长爱新觉罗·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赵姓、肇氏、孙氏、陈氏等。
2.
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朝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省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抚松县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常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等。
3.
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省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常氏、周氏。
得姓始祖
康叔,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姬发姬发同母弟,因获封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省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周初,帝辛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后被镇压,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并建立卫国(今沿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省一带),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后迁濮阳市(今河南省阳)。时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于卫国分封出来的一个采邑——常(今山东省省滕县东南)。秦统一天下,卫国被灭,其后有人以邑为氏,称为常姓,尊康叔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山东、江苏省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省、河北省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西汉有太原市(今属山西省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州市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人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省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时,河内温(今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武威郡(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市郡望。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县(今临潼区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宋代因避赵恒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省一带,后入云南省、贵州省等地。明代有山西省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
常姓以河南省、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省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省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省。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省。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省。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省,最后到达云南省、贵州省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河北省、甘肃分布最广,江苏省、四川、浙江省,辽宁省(大连市)次之。
传统文化
家谱文献
祠联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常姓历史名人常应物的事迹。下联典指北周永阳郡公常善,累有战功,历任刺史,颇有政绩。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太原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余年。昭帝时官光禄大夫,本始年间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打击匈奴,回朝后封长罗侯。后代苏武任典属国,甘露年间官右将军。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温县人常爽,字仕明,少小聪敏,研读遍及五经、百家。太武帝西征时,他任宣威将军。曾在家乡温水旁置学馆,授徒达七百余人,执教严厉有方,当时人称儒林先生。著有《六经略注》。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唐·常建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联。唐代诗人常建(708—?),长安(今属陕西省)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榜曾任盱眙县尉。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塞诗。有《常建集》。
上联典指北魏车骑将军秘书监常景,字永昌,武威郡人。有才思,雅好文章。受敕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普泰初,除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著述凡数篇。下联典指后魏宣威将军常爽,字仕明,徙居凉州。少聪敏,五经百家,多所研综。太武西征,拜审理威将军。尝教授门徙七百余人,严厉有方。时人号为儒林先生。著有《六经略注》。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临邛古城人常安民,字余靖,熙宁年间进士,任成都教授,任职期满后就住在京城里。妻子孙氏,是宰相蔡确妻子的妹妹,但他与蔡确从不来往。后官至御史,绍圣初年,被赵煦召见时,他指出权相章惇、蔡京的过错,因此被流放二十年。下联典指明初名将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善射而有勇力。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为前锋渡江攻取采石,屡次出奇兵击败元军。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做副将军,与大将徐达共同领兵,军中号称“常十万”,官至中书、丞相,封鄂国公。洪武初年,与李文忠北上攻克开平,还师时病死,追封为开平王。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朝史学家常,字道将,江原(今四川省崇庆)人。曾在成汉任散骑常侍等职,著有《华阳国志》等,为我国西南地区古史重要典籍。下联典指明初名将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省)人。元末参加朱元璋军,为前锋渡江取采石。元璋攻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做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共同领兵。他自谓能以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洪武二年(1369年),与李文忠攻克开平(治今内蒙古正旌旗东闪电河北岸)。还师时暴病身死。谥忠武,追封开平王。
——田汉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剧作家、戏剧活动家田汉(1898—1968),撰赠当代著名文艺家常任侠联。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名将常遇春。下联典指唐朝门下侍郎常,以清俭自贤。后贬潮州刺史。建中初为福建省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兖为设乡校教导之。
郡望堂号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太原市(今山西省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县、交城县、平遥镇、和顺县间的晋中市。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城区、禹城、齐河县、临邑县、商河县、惠民、阳信县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江原郡: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带。后周时,江原郡废。同时废江原、晋乐而新置多融县。
南阳市: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卫辉市)以西地区。晋朝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李世民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
金吉堂:源自常志美(约1610—1670),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一说生于1600年前后,卒于康熙(1662—1722)初年。字蕴华,经名穆罕穆德·伊本·哈基木,教内尊为常仙学、常巴巴(波斯语,德高望重之意)。回族。据传原籍中亚,随长辈来华经商,寄籍山东济宁。7岁入私塾,11岁开始学阿拉伯 语、波斯语及伊斯兰教经典等。及长,偕表兄李延龄前往南京,投胡登洲三传弟子张少山门下,受教数年。学成之后,受聘于济宁顺河清真东大寺,设帐讲学。因在宗教礼仪上反对连班礼拜,遭到部分穆斯林的反对,最后被迫辞职。后又集资兴建一座规模更大的清真西大寺,与李延龄同堂讲学,生徒日众,听经者有时多达数百人。他毕生从事经堂讲学,当时有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伍遵契、舍起灵、舍蕴善、马伯良、冯通宇、米敬公等人,皆出其门下。他编著的波斯语法《亥瓦依·敏哈吉》,先后流传中亚各地。
此外,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积善堂”、“受宜堂”、“学古堂”等。
家谱
家谱六卷,(民国)常仁道、常怀仁等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丰县常店乡常娄村。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清)常德寿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平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民国)常赞春编,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图书馆。
常氏宗谱,(民国)常赞春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东薮常氏家读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图书馆。
江苏丰县常氏山西太谷常氏家乘,(民国)常赞春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西夏县常氏五房谱,(民国)常学光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民国)常孝魁修,常孝焕等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泰兴市延令常氏宗谱八卷,(民国)常羡之等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三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二部)。
字辈
名人
常惠,西汉太原人,刘彻时随苏武出使匈奴,刘弗陵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
常璩,蜀郡江原人,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著《华阳国志》。
常播,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
常林,三国时魏国温(今温县)人,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
常善,北周高阳(今属河北省)人,累有战功,封永阳郡公,历任刺史,政绩卓然。
常景,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封濮阳市子,官终仪同三司。
常爽,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将军,徙避武威郡。
常何,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贞观时任中郎将,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李世民。
常粲,唐代画家。与常重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
常伦(1492-1525),其先曲沃县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
常得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
常重胤,李儇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善画人物、故实画。
常遇春,安徽怀远人,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
常志美,清代山东省伊斯兰教法学者。其教义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
常连安,原名常安(1899-1966),北京人,满族。相声演员。长子常宝堃、次子常宝霖、三子常宝霆、四子常宝华、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及其孙常贵田(常宝之子)等都说相声,人称“常氏相声世家”。
常香玉,豫剧女演员,工青衣、花旦。原名张妙玲,河南省巩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
常枫,台湾资深演员。
常昊,中国围棋高手。
常隆庆,地质学家。
常永祥,中国举重运动员。
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常勇(1915-——)荣成市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常玉清(1905-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常仲连(1914-—2010)河南省孟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70年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常树人(1915-1984),山东省泰安市人。1962年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
常裕(1928-——),江苏省靖江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常万全(1949.01—)河南南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常春恒(?一1928)老生演员。河北宝坻人。与周信芳、刘筱衡、李桂春并称为“海上剧坛四大金刚”。
姓氏建筑
常家庄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被称为“儒商世家”的榆次东阳镇车辋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始建于乾嘉年间,后多次修缮,占地60万平方米,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小园林13处,建筑占原车村的一半。1947年,因战争被毁多处,后得到修复。常家庄园开放为原常家庄园遗存的半条街,共计12余万平方米,不及原面积的1/4。其中宅院4公顷、园林8公顷、附属房屋3公顷,庄墙12公里,形成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贴、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的格局。
汉语词语
犹恒产。固定的财产。
《管子·法禁》:“身无职事,家无常姓。”尹知章 注:“姓,生也。身既无职事,家又无常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丁士涵 云:“‘姓’当为‘生’,假借字也。
《孟子·滕文公篇注》‘产,生也’,《诗·谷风笺》‘生谓财业也’。‘家无常生’,犹言家无恒产耳。”
1.
《管子·法禁》:“身无职事,家无常姓。”尹知章 注:“姓,生也。身既无职事,家又无常生。”
2.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丁士涵 云:“‘姓’当为‘生’,假借字也。
3.
《孟子·滕文公篇注》‘产,生也’,《诗·谷风笺》‘生谓财业也’。‘家无常生’,犹言家无恒产耳。”
人口统计
先秦时期,常姓活动在山东省、浙江省一带。两汉时期,常姓西移经河南省达山西省、四川省。三国两晋时,四川和河南形成了常姓主要的生息地。同时常姓挺进甘肃省,在隋唐时期成为望族。到唐宋时期,常姓已经散播到江南各地。
宋朝时期,常姓大约近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六位。四川为常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常姓总人口的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这二省占常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山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五省。当时常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以西部四川、东部豫皖鲁为中心的两大块聚集区。
明朝时期,常姓大约有9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山西为常姓第一大省,约占总人口的26.8%。常姓主要分布于山西省、河南省、山东、河北省,这四省大约占常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省三省。宋、元、明600余年,常姓人口主要向北部、东南地区迁移,晋、豫、鲁、冀为常姓的聚集中心。
常姓人口分布
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数据,当代常姓的人口已达240多万,为全国第八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9%。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常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目前常姓主要集中于河南、新疆二省区,大约占常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安徽、黑龙江省、陕西、云南省,这六省只集中了34%。全国形成了关内豫冀晋、关外黑吉辽两块常姓聚集区占从明朝至今600年间,常姓人口流动主要是由东南向中原的强劲回迁,以及由华北向东北地区的移民。常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晋、新疆西南和西部、陕西大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东部和中段、冀鲁西部、皖鄂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西两端北和中段、黑龙江西部、吉林西北,常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9%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4.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0%的常姓人群。在河北东部、京津、内蒙古东部、黑吉辽大部、山东省大部、江苏省北段、皖鄂中部、川渝北段、陕西西南、甘肃大部、青海省东部,常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6%—0.39%之间,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7%的常姓人群。
2021年2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发布,按户籍人口数量排名,常姓在2020年“百家姓”中排名第100位。
史籍记载
姓氏名人
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常姓历代名人109名,占总名人数的0.3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常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 19%,排在并列第一百零六位;常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1%,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四位;常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9%;排在并列第九十八位。
先秦秦汉
常先,中原地区上古人物。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常先是黄帝的大臣。与风后、力牧、大鸿一起辅佐黄帝,古有常先制鼓,常先发明了战鼓。
常羲,一称“常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之母。常羲是生育月亮的女神,与日御(羲和)同为帝俊之妻,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常羲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出自《山海经》。
常娥,一称“嫦娥”,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
常惠,西汉大臣,太原郡人。活跃在刘彻、刘弗陵、汉宣帝三朝的著名外交活动家。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汉昭帝时回国,出使乌孙,击败匈奴,被封为长罗侯。常惠诛杀杀害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之后为典属国。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刘奭时去世,谥号壮武侯。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常播,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
魏晋南北朝
常璩,蜀郡江原人,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著《华阳国志》。
常宽,晋朝文学家,字泰恭,著《蜀后传》及《后贤传》等,拜武平太守,卒于交州。
常林,三国时魏国温(今温县)人,字伯槐。官至大司农,光禄大夫,封高阳乡侯,死后追封骠骑将军,谥号贞侯,其后累世官宦。
常安成,北魏常善之父,正光末年,柔然寇边,以统军从镇将慕容胜与战,大破之。时破六汗拔陵作乱,欲逼常安成。不从,乃率所部讨陵。以功授伏波将军。
常善,北周高阳(今属河北省)人,战功卓著,官至平东大将军,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位莅三藩,进爵永阳郡公,增邑两千户,政绩卓然。
常景,北魏文学家。字永昌,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封官至车骑将军,太常博士,光禄大夫,兼尚书,赐爵高阳子,官终仪同三司。著作有《图古象赞述》《蜀四贤赞》《儒林传》等。
常爽,字仕明,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市将军,徙避武威郡。
常达,诗人,将领,隋末唐初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初仕隋为鹰扬郎将,数从高祖征伐,甚蒙亲待。
常何,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贞观时任中郎将,玄武门之变有功,进爵开国伯,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李世民。
常建(708年—765年),唐代诗人,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
常无名(688—744)河内温县人。唐武则天,开元元年状元。
常衮(729-783年),字夷甫,南阳市温县(今温县)人。李适时期宰相。
常思,字克恭,初从李存勖为卒,后为长剑指挥使。五代十国十国,历唐、晋为六军都虞,后汉为河东节度使,牢城指挥使。
常粲,唐代画家。与常重胤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
常伦(1492—1525),其先曲沃县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
常得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
常重胤,李儇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
郭威,五代时期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本姓常,幼年随母亲改嫁郭家,故冒姓郭。
常思德(935—999),开封人。周显德初,以材勇应募,隶天武军,累迁神卫都虞候。雍熙初,从曹彬征幽州,因署牙校。寻镇威虏军。端拱初,以弓箭直都虞候领溪州刺史。
宋元
常大荣,金朝天德三年(1151)辛未科状元。常大荣入仕后,曾任沈州观察判官。
常安民(1049—1118)北宋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字余靖。熙宁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北宋著名政论家。
常挺(1205—1270),字方淑,号东轩,连江县城东岳铺人。生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
常同(1090—1150)宋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字子正,号虚闲居士。政和进士。累官礼部侍郎、御史中丞。
常遇春(1330—1369),汉族,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元勋。
明清
常茂,明朝开国名将,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完成统一后,封孝义永安王。
常升,明开国元勋、开平市忠武王常遇春次子,兄常茂,因父功封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
孝康常皇后常氏(1355—1378),南直隶怀远(今安徽怀远)人,开平王常遇春之女,明朝朱标朱标的正妻。
常复,明开平王常遇春后代,常遇春生常升,常升生常继祖,常继祖生常宁,常宁生常复,弘治五年诏曰:“太庙配享诸功臣,其赠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而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乃自云南省召复,授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
常延龄,字乔石,号苍谷,开平王遇春十二世孙。袭封怀远侯,官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有贤行,曾疏劾马、阮。鼎革后,国亡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
常大淳,湖南衡阳人,清代爱新觉罗·旻宁进士。咸丰二年任湖北巡抚,为防太平军入鄂,因公殉职,诏赠总督,祀昭忠祠。子孙世袭骑都尉。
常琬(1692—1754),清朝大臣,字英怀,号慎斋,晚年自号楼山,清雍正八年(1730年),常琬考中进士。任川、金山知县,充河南省、江南乡试同考官。著有《楼山诗集》。
近代以来
常自新(1885—1920)字铭卿。蒲城县人。早年肄业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清末举人。曾任蒲城县高等小学堂教习、蒲城教育分会会长。光绪三十二年(19 06)井勿幕自日本回陕,发展同盟会会员,他首批加入,任东路负责人,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常承燧(1904—1964),镇西镇人。黄埔陆军步兵学校第三期、陆军大学参谋班毕业。历任连长、参谋处中校参谋、军校教育科长、工兵营长、团长、少将高参、副师长等职。1950年率部起义。
常黎夫,陕西米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米脂县委书记、共青团陕北特委书记、陕甘宁边区粮食局副局长。
常志箴(1894—1944),名勤铭,字志箴。栾川县人。民国27年(1938年)志箴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民国31年(1942年)被选任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议员。
常连安(1899—1966),原名常安,北京人。国家一级演员,相声演员。
常宝华(1930—2018),天津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
常贵田(1942—2018)中国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常香玉,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女演员,工青衣、花旦,河南省巩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
常荫槐(1876—1929),祖籍山东寿光,生于梨树县。民国任北京交通部参事,国务院办公室议长,吉林黑龙江省两省剿匪总司令参谋长,黑龙江政府主席。
常枫,台湾资深演员。2008年获金马奖终生成就奖。
常俊丽,女,汉族,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香玉杯获得者。
常昊,中国围棋高手。2017年12月,任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
常隆庆(1904—1979),地质学家,字兆宁,四川江安县连天乡泥溪村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常振明,曾任中信泰富主席兼董事总经理。
常永祥,中国摔跤运动员。
常乾坤(1904—1973)垣曲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创建者之一。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常诚(1918—2010)历任西安军事管制委员会政务秘书,西北中央局常委、西安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副主任贾拓夫同志秘书,西北财经委员会秘书处长、统计处长,西北行政委员会统计局长。
常勇(1915—)山东省荣成市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常玉清(1905—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常本太(1904一1946.10)温县常庄村人。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会主席。
常仲连(1914~2010),男,河南省孟县(今孟州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沈阳空军高炮指挥部原司令员,副兵团职离休干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常树人(1915—1984),山东省泰安市人。1962年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
常裕(1928—),江苏省靖江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常迵(1917—1991),生于开封市,原籍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无线电工程学、信息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常印佛,1931年7月6日出生于泰州市,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地质勘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常捷(1929—2012),男,辽宁省辽阳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兼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参事室原主任、党组书记。
常小兵(1957—)曾任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十六届中央纪委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八大代表。2010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常伟,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军事科学院科研部部长。
常万全(1949—)河南南阳人。曾任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共十八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务委员、党组成员,国防部部长。上将军衔。
常春恒(?—1928)老生演员。河北宝坻人。与周信芳、刘筱衡、李桂春并称为“海上剧坛四大金刚”。
常远,1981年9月25日出生在天津市,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长孙,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开心麻花签约演员,常氏相声的第四代传人。
参考资料
【姓氏寻宗】常姓——历史来源.腾讯网.2024-01-04
常百家姓.词典网.2024-01-05
公安部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新华网.新华网.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