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

概况

华南植物园(全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湛江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中国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位于广东省天河区天源路1190号(正门/北门),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西门)。2022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市正式揭牌。该园前身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华南植物园展示区占地333公顷,除了温室群景区外,还拥有木兰园、姜园、棕榈园、兰园、药园等37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各类植物1.7万多种,是集科学研究、植物保护、科学传播和资源利用于一体的研究机构和科普教育基地。

建设初衷

华南植物园的定位是:立足华南,致力于中国乃至全球同纬度地区的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主要任务是开发华南热带亚热带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植物的引种寻花、培育新品种和园林学等的理论和技术,为农、林、牧生产和园林化服务。同时进行植物科学知识普及,成为研究学习及参观游览的园地。总体规划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结合科学生产、科学普及为依据,分为展览区和试验区两大部分。

历史沿革

1929年12月4日,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陈焕镛先生,在广州市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该所次年更名为农林植物研究所;

1954年农林植物研究所改属中国科学院,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1956年华南植物研究所建立下属的华南植物园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8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局(现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授予华南植物园为首批“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2001年,华南植物园成为全国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

200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植物学领域的“两所三园”之一;

2008年,华南植物园首次对外开放了植物世界——温室群景区;

2018年以来,华南植物园实现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部分进入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和药物创新研究院的“率先行动”计划总目标,身中国科学院“四类机构”;

2022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市正式揭牌。

园区介绍

园林园艺

龙洞琪林

龙洞琪林景区位于华南植物园北端,占地面积约0.067km2,景区由棕榈半岛、孑遗植物半岛、人工湖、中心区以及中心区的腹地构成。棕榈植物高大通直、四季常青,景色深绿;孑遗植物区沿岸的水松水杉落羽杉池杉枝叶婆娑,组成的温带景观四季景异。

棕榈园始建于1956年,占地约3公顷,为三面环水的半岛,种植约321种棕榈科植物,其中包括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棕榈科植物董棕琼棕矮琼棕龙棕等,特有棕榈科植物石山棕等和观赏棕榈科植物圣诞椰子林刺葵鱼骨葵加那利海枣等。

孑遗植物半岛建立于1959年,占地面积1公顷,保育了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以及中国特有的珍稀名贵孑遗树种20多种,如南方红豆杉、银杏、蕨类植物门笔筒树和叶似马褂的木兰科植物鹅掌楸等。主要种植柏科南洋杉科松目红豆杉科植物,约36种,主要包括大看麦娘水杉池杉落羽杉贝壳杉、银杏、南方红豆杉、海南粗榧福建柏等植物。

温室群景区

始于2004年。景区占地75000平方米,用于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旅游等,共收集植物种类约3500种,包括热带雨林室、奇异植物室、沙漠植物室、高山植物室、植物水族馆。

蕨类/阴生植物区

建于1963年,占地面积约22亩(1.5公顷),是我国最早的蕨类·阴生植物专类园。共收集蕨类植物门49科450多种,主要以笔筒树黑沙椤桫椤为核心,草本观赏蕨类按科属及区域布展。园内配植各种乔灌木、藤本植物,结合喷雾、瀑布,营造适合蕨类生活的阴蔽湿润生境。

园林树木区

1994年正式规划为园林树木区。园区中有大叶桃花心木桃花心木、非洲桃花心木、大果红心木、猴面包树星苹果加椰芒、象耳豆、檀香、琴木、蛋黄果等引自印度尼西亚、非洲和其他热带地区的树种。

植物分类区

始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约3公顷,早期是移植苗圃,用于植物系统分类的科普展示。区内保育了56科约150种多种植物,分片区的种植了豆科的降香黄檀林、东京油楠林、龙脑香科的青梅林、马鞭草科的柚木林和梧桐科海南梧桐翻白叶、海南苹婆林等。种植的植物以乔木为主,林间配有灌木和各种藤本。

凤梨园

占地约24亩(1.6公顷),现有凤梨科植物25属,约350种(含品种),分为积水凤梨、奇异凤梨和地生凤梨展示区。

竹园

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约27.5公顷(412.5亩),目前保存竹亚科约30余属250种。主要收集热带亚热带丛生竹,兼顾散生竹类的代表种类。园内建有地被竹区、观赏竹区、藤竹区、食用竹区、材用竹区、散生竹区等景观区。有观赏性强的黄金间碧竹紫竹筇竹歪脚龙竹短枝黄金竹等,也有珍稀濒危的铁竹、刺龙竹、中甸箭竹等。

木兰园

建于1981年,占地约225亩(15公顷)。园内共保育约200种(含品种)木兰科植物,包括华盖木观光木、焕镛木、石碌含笑鹅掌楸大果木莲等珍稀植物。最佳观赏期为1-5月。

山茶园 

始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约60亩,收集了300多种(含品种)山茶属植物,主要分为山茶区、金花茶区和茶梅区。山茶园内茶梅、杜鹃叶山茶、金花茶、越南抱茎茶浙江红山茶等各种山茶。每年11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观察期。

杜鹃园

建于1996年,占地约55.5亩(3.7公顷)。啼血杜鹃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园内种植杜鹃花有150多种(含品种)。

澳洲植物园

建于2006年,占地约25亩(1.7公顷),是我国第一个澳洲植物专类园。园区由南十字座喷泉、岩石园、成人仪式环、波浪形草坪等景观组成,以桃金娘科桉树属为园林背景,保育了海岸斑克木、金蒲桃、瓶干树、摩尔大苏铁槭叶酒瓶树、悉尼火百合等150余种澳洲区系特色植物。

能源植物园

建于2006年,占地面积约28.5亩(1.9公顷),分为油料植物区、薪炭林区和纤维类植物区。园内收集各类能源植物300余种,包括典型油料植物:油楠东京油楠油桐木油桐麻风树红皮糙果茶浙江红山茶油棕网脉山龙眼、三桠苦、铁力木等;典型薪炭林植物:台湾相思苦情花铁刀木等;典型纤维类能源植物:剑麻斑茅五节芒芦竹等。

藤本植物园

始建于2015年,占地约30亩,园内有54科300多种藤本植物,包括重要的药用、食用、园艺植物资源。

抗污染植物展示区

建于1981年,共种植各类抗污染植物25科38属44种,包括高山榕蒲葵重阳木、芒果、假槟榔短穗鱼尾葵等植物。

彩叶植物区 

建于2014年,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收集展示有27科70多种(含品种)植物,包括斑色叶的变叶木、花叶灰莉绿色野生七彩大红花;金色叶的千层金鸡爪榕;叶色紫红的肖欧黄栌、紫叶拟美花;银色叶的霸王棕红花玉芙蓉银叶金合欢;叶背颜色独特的金枣李、烟火树;嫩叶红色的铁力木、红车木等。

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非开放区)

占地20公顷,集迁地保护、科研、繁殖和科普功能为一体。共收集珍稀濒危植物230种,隶属72科154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珍稀濒危植物种质基因库之一,保育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杉猪血木、南方红豆杉、云南穗花杉伯乐树云南蓝果树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篦子三尖杉翠柏、柔毛油杉华南五针松(原变种)台湾杉、坡垒等。

姜园

姜目植物收集始于1974年,1987年规划建立姜园,1989年正式对公众开放,占地110 亩(7.3公顷),保育有姜目八科(芭蕉科旅人蕉科兰花蕉科赫蕉科姜科闭鞘姜科美人蕉属竹芋科)植物300余种,收集有长柄山姜、皱叶山姜、茴香砂仁、斑蝉姜、地涌金莲海南兰花蕉水竹芋等珍稀种类。姜园最佳赏花期是春末到中秋节

生物园

始建于1967年,占地3.7公顷,原为保育苗圃,2005年改建为生物园,共保育600多种(含品种)植物。东侧为植物引种历史区、果树区、香草植物区等文化植物展示,西侧按照植物类群区布置观赏性强的草本和灌木花卉:樱花区、孤挺花区、大花葵区、鸡蛋花属区、爵床区、月季花区、野牡丹区。

水生植物园

建于2008年,保存水生植物约150种,隶属于睡莲科、泽泻科水鳖科眼子菜科等37科。该园保育了野生稻莼菜中华水韭等多种珍稀濒危植物,以及沉水、漂浮和挺水等各种生态类型水生植物。春夏之际是最佳观赏期。

经济植物区

始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5.3公顷,包括芳香植物众香枫香树等;油料植物:油棕、红花宛田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油桐木油桐等;染料植物:红木等;纤维植物:银边龙舌兰等。该区共保育具有显著经济价值的植物205种。

木本花卉区

建于1989年,1996年木本花卉区面积发展至近3.5公顷,已定植植物近300种,有吊芙蓉白花油麻藤高红槿樟叶槭苏里南朱樱花、金花茶印加豆号角树等来自各国的植物。

苏铁园

始建于1983年,占地约35亩(2.3公顷),园内有苏铁类植物2属共50余种。

兰园

建于1983年,占地面积约18亩(1.2公顷),保育兰科80多属800余种(含品种),由深谷幽兰区、阳生兰区、华南野生兰区、热带兰区、中国兰区、兰花景观温室、名贵兰展览温室、繁育温室(非对外开放)等组成。

药用植物园

始建于1974年,占地面积约45亩(3公顷),收集和保育了我国南方药用植物约1000多种,如曼陀罗钩吻毛叶两面针益母草菘蓝巴戟益智等。是国内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保育研究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科普场馆

名人植树区(贵宾手植树区)

名人植树区展示名人通过种植树木为人们树立关注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好榜样。我国的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中的八位元帅都到过植物园参观,其中朱德元帅和叶剑英元帅亲自在华南植物园种下了青梅木棉。此外,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港等国家领导干部和外宾也在此种下树木以作留念。

广州第一村暨地带性植被园

建于2006年,占地近200亩(13公顷),“广州市第一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考古发现:2200-4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是广州人的发祥地。园区景观再现了南粤先民利用乡土植物的文化传统,通过龙眼润楠白花油麻藤红花荷臀果木等乡土植物配置,展示广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2013年,增加了樟科壳斗科植物区,保育樟科和壳斗科植物200余种。

科普信息中心

建筑面积4063 m2,包括时空隧道、植物与人、植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等4个主题展示内容,开展植物学相关科普展示。有雾幕电影、幻影成像、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广告一体机等媒体科普展示设备,及标本、模型一批。

科学互动实验室

面积584 m2,建设有植物克隆实验室;植物标本制作室昆虫标本室;植物艺术创作室;生物能源实验室;电镜室;基础生物实验室等,为中小学开展植物、环境科学方面科学小实验及科学小课题活动提供科学互动实践平台。

园史展览馆

面积380 m2,展示华南植物园从1929 年建园以来的相关历史资料及实物资料,是了解华南植物园历史及进行园史教育的场所。

中小学生物实践园

面积50多亩,建设有肉质植物种植棚;食用菌培养室;植物无土栽培室;藤本植物种植区;农具及农耕文化展示廊;粮食作物园农田水稻实践区;经济作物实践圃;蔬菜作物实践圃;岭南水果作物实践圃;园艺实践区;动手实践区及DIY植物繁殖圃;植物形态与文化区;太空作物区等。主要为中小学生提供植物栽培、育种、园艺体验等户外实践体验。

科学家雕塑径

为纪念和缅怀植物学家们为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特设立雕塑径。雕塑径上的六位中国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张肇骞院士、俞德浚院士、蔡希陶教授、陈封怀教授、何椿年教授均为中国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资源保护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华南植物园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此外,园内还设立了李时珍雕像于药园、查尔斯·达尔文雕像于蒲岗、卡尔?冯?林奈雕像于植物分类区、刘玉壶雕像于木兰园。

蒲岗自然教育径

占地面积约22.5亩,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知识为主题建成的蒲岗自然教育径,是我国第一个集游览观光、科普教育、人文景观为一体,向公众普及植物学、生态学知识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区内有重要的人文景观、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朱澄古墓。

荣誉称号

华南植物园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有“中国南方绿柱石”之称。在科学普及上,华南植物园被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国家科研科普基地”称号,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多次荣获“全国科普活动日先进单位”、“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10多项国家级与省市级的荣誉。是“广州十佳旅游景点”和“岭南园林文化游”景点。

外部连接

参考资料

园区及各景点、各专类园介绍.华南植物园微信公众号.2022-11-22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