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
龙(龙姓)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龙图腾本身就是文化的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中华龙文化上下八千年,源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
据研究,中华龙文化大致是经过了5个阶段:萌生期、育成期、成熟期、发展期和鼎盛期。早期的龙文化主要发生于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闻一多先生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标志性图案;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最后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同时龙也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相传炎帝、黄帝、尧帝等始祖都是龙的后代,故而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即龙图腾成为了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
在中国古代,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座椅称为“龙椅”,皇帝的常服称为龙袍,帝王的后裔称为龙子龙孙,且皇宫各处都装饰着龙的形象。中原地区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节舞龙、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龙舟赛,龙图画、龙书法、龙诗歌、龙歌曲等是长期流行的民间文化。龙也是十二生肖之一,中华文化里的龙凤呈祥、龙腾虎跃、车水马龙、望子成龙、龙精虎猛、龙颜凤姿、龙章凤姿等成语均表示某种美好的意向。此外,中国的行政区、山川、河流、岛屿、路名、桥梁、建筑等的名称中,有很多含有龙字,如重庆市有80个乡镇街名字含“龙”,湖北省有11531个带“龙”字的地名(含历史地名),福建省约有3000个与“龙”有关的地名等。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原地区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 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原地区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两千三百年前,一位诗人同时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湖畔徘徊。他时而 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在珠走玉盘级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那种疑惑一泻而出:
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
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
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可以识得天地?
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
应龙怎样以尾划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
日光无处不到,
烛九阴如何再照?
太阳尚未升起,
神树为何闪耀光华?
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
上面的诗句来自他的《天问》。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自然,“龙”这个神物也没逃脱他那敏锐的目光。因为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
历史中的龙字演变图
文化概况
《龙和中华》记载:一直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 一些如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之类的喜庆活动,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中原地区龙文化起源及龙文化对中国的现实意义。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五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龙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仍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
炎黄时期就以龙为图腾,对神异动物龙的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据记载,在炎黄时代,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以后,夏朝以黄龙为图腾,商周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
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
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宝物,不易见到,即使显现了也见首不见尾,或只见到只鳞片爪。而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视为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物。
虽然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龙难得一见,但自古以来人们对龙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长度都相等;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分时潜于渊。
在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有很多,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
在堪舆学著作中,“龙”是最常见的术语之一。由于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态上变化多端,与传说中的龙相似,所以古人将山和水都比喻作龙,把山脉直呼作“龙脉”,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龙”。这样,龙就成为山和水的象征,各种龙的塑像和图案大量出现在宫殿衙署、大户人家乃至寻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龙柱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因为相信龙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许多现代人也喜爱用龙作为装饰物或摆设。如果住宅的外环境缺乏真山真水,可以在客厅摆放龙的塑像,作为山水的象征。如果周围环境和室内环境不够藏风聚气,也可运用龙的塑像或图案使室内形成良好的气场。在堪舆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中,青龙是东方的代表,所以龙的塑像适宜摆放在东方;龙又与水密切相关,北方属水,所以龙的塑像也适宜摆放在北方。
文化本质
1.源于图腾,超越图腾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 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原地区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因而表现出以下本质特征:
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2.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图腾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的龙,最初形态的原龙,即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期,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期,后来是中华文明中国的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
文化内涵
中原地区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
第一层,龙的观念 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助体现;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第二层,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
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龙抬头
龙抬头,是二十八宿之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于二月二从东方升起,角宿据称是龙角,先出现在东方,所以是龙抬头。
青龙节
这是东方之事,与上海市有关吗?
答案是:太相关了。龙抬头是龙的节日,也称青龙节。以青龙名地的不少,但是上海独多。上海历史上最繁荣的港口叫青龙港,有青龙江,唐朝设立青龙镇,至今有吉云禅寺塔,青龙村。
在更古老的时候,上海已经是龙的故乡。
古文化
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上海有六千年的历史。六千年前,上海地区有了成熟的打井技术,六千年前的上海人,充满智慧。(图1)上海一个小小的地方,以地名命名的古文化就有两个:泽文化和马桥文化,这是十分突出的文明积淀,一般地区没有这样的深厚传统。
图1 据崧泽文化颅骨复原像的6000年前的上海人
一般认为,龙文化主要起源于北方,中原和西部,所谓的阳之龙,红山文化之龙,都比东南要早。而凤文化则是起源于东南方。浙江河姆渡文化的双凤朝阳牙雕配饰,距今7000多年了,可以视为凤文化之祖。但是,我们见到的南方的龙文化还是相对较晚。
在上海市地区古文化,有自我独特属性的崧泽文化,受到浙江省地区的辐射,也有丰富的鸟文化,(图2)但是,龙文化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上海已经有鲜明的表现。
图2 良渚文化玉鸟,1987年出土青浦福泉山
我们看到的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龙文化形象很精美。如1984年青浦福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蟠螭纹镂空足带盖陶鼎,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龙之道
华人艺术家江在勋作品-《龙之道》
盘古开天地神化的精灵-龙:演进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是中华民族形象的代表,象征着中原地区子孙的品德.精神和信仰……
阴阳合和,龙凤呈祥,天地万物道自然。
世界和平,道德永存,反法西斯主义具神威;
见龙在田,“羊”眉吐气,润泽天下而不傲。
飞龙在天,“一带一路”,马首是章佛心象。
(已末年仲夏—江在勋作词)
文化起源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嬉笑怒骂一样。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普氏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
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原地区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就比较完备了。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中原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 来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软陶泥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商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代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红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龙像来源
有关龙的起源和本质的论著、论文已超过百余种,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里简介。
实物论
1、古代神话里的神异动物说:商代开始到西汉的董仲儒造土龙求雨,把龙当神异动物。传说的锁龙井以镇水,佛教则有天龙护法的著名神话说法,道教佛教都有请龙王降雨的神话故事。
2、稀有生物而非神物论:马小星专著《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收集大量古代记录并深入民间调查研究,是龙文化研究领域的首部考察性作品,划时代力作,认为龙是稀有生物而非神物,认为龙一般生活在幽暗的深层地下水网,特殊时候能飞行,但飞不了很久,没水就会坠落乃至干死。例如,《新唐书·五行志三》载:“贞元末(公元805年),资江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韦皋匣而献之,老姓纵观。三日,为烟所熏而死”。不会变形逃走而且三天就烟熏脱水而死,实际上不是神物,而是因为罕见和想象夸张被一些人神化了。
实构论
1、源于新中国龙中的一种:据“金黔在线-贵州日报”—“【组图】形貌酷似中国龙图腾”介绍:已发现的“新中国龙”类化石全部产自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共有黄氏新中国龙、美丽瓦窑龙和朱氏瓦窑龙三种,其中的美丽瓦窑龙化石有双角。可见,形体上有真实或大体真实的上古原型,只是功能被神话了。有的认为,有些类型真实如鱼化龙(其实不是龙),有些类型虚构,真真假假都有。部分类型图真神假论,就是图像大体真实而功能虚构论。《山海经》那些龙,是虚构,不等于以前的都是虚构。
2、形体有些类似洞螈:新中国龙的有角型与洞螈,在数亿年前,可能同源。地球史上消失了数千万种物种,不能排除她们曾有其它家族成员。
虚构论
含义是图形和功能都是虚构,或者依据某些动物而虚构,或者完全虚构。
1、多种集合说:对于龙的起源和本质,集合说认为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爬行纲、哺乳动物的模糊集合,或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贯穿着、体现着模糊思维的艺术创造。龙的样貌: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鳄,眼似龟,耳似牛,鳞似鱼,须似虾,长似蛇,足似鹰。对集合论的批评意见说:中原地区古代一朝朝的正史记载的那些见龙、降龙、坠龙事件而且一些事件详细,都是古人的讹言记录吗?没有任何一个真实的故事吗?到底是一代代严谨的史料家好骗还是一般的现代书房学者闭门造车、坐井观天式地无知呢?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图片里的龙角就是鹿角式的杈角,角似鹿不一定是集合它物来的,新中国龙化石里有角的龙就半似马脸半似牛头,“眼似龟”则未必对,一般传说龙眼凸出。
2、图腾合并说:此说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闻氏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何星亮亦认为,“龙原是一种图腾,但它又与其他图腾有区别。它最初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
不过,此说法太过牵强,中国考古发现的早期龙图腾还要早于巴比伦的出现,此外形像上也不尽相同,仅仅是因为语言翻译导致西方的怪兽和东方的龙重叠。对龙为图腾合并说的批评意见:“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几乎所有图腾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体的生物或非生物,而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
3、此外还有 天象树神说等。如胡昌健说,“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评述
龙话的来源,看法多种多样。现代龙话,如新中原地区龙化石、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1944年松花江陈家围子村坠龙事件、2000年昌乐黑山子村坠龙事的传说等,使得该话题具有很大的争论空间,现代社会断定生物龙(不是神物龙)的有无,恐怕为时过早。说无则不好解释古史的大量记载和一些现代记录,说有则证据还不够。评论意见说:不要急于下结论,现代社会不容易断定某种说法,不同说法不如留给未来历史考定。
龙人并存说
龙和人是一体的,这个说法在秦汉以前就有说明,只不过我们的专家学者认为过于荒谬而故意将此种学说故意隐瞒掉了。比如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这个在我们看来是解释不清楚的,又比如龙在远古甲骨文中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他奇怪的符号也令今人难以捉摸,所以这个符号就是我们人体中间的秘密。拥有了这个符号的人就被人称之为龙,所以龙和人是一体的。如果这么看来我们古代中的很多的传说就有了根据,包括神农尝百草,包括很多的东西。
建筑风格
双龙屋顶是中华建筑重要风格,
无论在城市的古建筑还是现代社会很多农村的新房子,
很容易看到双龙屋顶的,一些地方是建筑风俗化的风格。
“金龙和玺”是天安门城楼“龙吻”装饰里的图案。
服饰文化
《礼·明堂位》说:“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虞朝服,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从夏朝装饰有龙的图象的勺子和周代装饰有龙的花纹的服装来看,当时生物界能引起人们瞩目的首先是龙。无论是图腾崇拜的残余,或者是出于宗教的需要,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仰心理,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美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龙形玉器。这说明龙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作为作用于人的感官知觉引起美感的客体,早已进入先民文化生活中。
《诗·商颂·玄鸟》说:龙十乘,大是承;《周礼·秋官·小行人》有“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的记载。作为一个国家、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氏族集团军事力量的标志的旗帜,作为朝廷使官用的符节,装饰着龙的图象,在客观上都显示了龙的威力,体现了人们对其威力的崇拜,以及统治者、社会领袖借以显示自身价值和权威的意图。因此,《礼·礼器》说:“礼有以文为贵者,王子龙衮,诸侯,大夫。”
自汉代以后,随着龙的日趋神圣化,从宫庭到民间,服装、首饰、用具、屋宇和其它建筑物,饰有龙的图案的就更为普遍,直到近代仍历久不衰。现今保存的全国各地的古代建筑,特别是帝王的宫殿,如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龙作为一种长期被神圣化的生物,作为一种被确认的审美对象,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目中,从古至今,一直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生物界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匹敌。
民俗文化
元宵舞龙
元宵节舞龙(也称舞龙灯、耍龙灯)是民间活动。
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国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十五元宵本与龙无关,我们所要谈的是灯节必要 进行的舞龙灯。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有关于南宋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吴氏所说的似乎的静止观赏的龙灯。南宋龙灯亦有由人舞弄者,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即有“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句。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据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沪城岁事》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俗音乐’。”龙民俗,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者。这些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
舞龙灯、舞龙的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据《汉书·西域传赞》载:“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极、漫衍鱼龙目、角抵之戏以观之。”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晚期画像石墓中室东壁上的乐舞百戏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形象资料。画面的场面与颜师古注所云有所不同,可能属于另外一种形式。戏中之鱼形体硕大,明显系人工制作;鱼左侧有人单腿跪地,以右肩负鱼,鱼右侧有二人站立,均以右手举鼗鼓摇动,后面一人的左手似在持鱼的尾部。鱼的前面为一四足奔跑之龙。友双角、鳞身、双翼、长尾𫛭,背上负一大圆口双耳瓶;瓶上立着一份扮演羽人的小孩,双手持一带羽葆的长幢耍弄。龙前一人,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鼓向龙摇动;龙后一人,左手持鞭,右手亦持鼗鼓举摇,气氛热烈异常。
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为中原地区的“龙抬头节”。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 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寻根求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的。
引龙回迷信: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很明显,所谓“引龙回”的方工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龙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北方一些人家在这一天还用彩纸、草节、细秫等穿成串悬于房梁之上,称“穿龙尾”,也是留龙在家之意。
饮食迷信:民俗认为这一天人们的食物都为龙身上之物,如:面条是龙须、烙饼是龙鳞、饺子是龙耳等等。于是人们在二月二多吃面条、烙饼,因食龙之须、鳞对龙无多大伤害;最忌的是吃米饭,因为米饭是龙子,一顿米饭要伤害多少龙的性命。闺中妇女还忌用针线,以免不小心扎伤桂圆干。以上活动体现了龙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
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俗称龙抬头)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皇大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金德太白星君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端午龙舟赛
在大东亚端午节龙舟赛是重要的活动,无论在中国还是韩国、日本、东南亚。
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阳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写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玉貔貅消灾。“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野艾蒿、香蒲煮水沐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玉貔貅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不同民族节日的时间、内容与活动亦不尽相同。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中国西南地区的哈尼族均有“祭龙节”。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祀用的鸡、猪等祭品。壮族人认为,每年杀猪“祭龙”,可保人畜平安。祭祀之日,外寨人骑马或戴斗笠者均不得通过寨心。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普米族有“龙潭祭节”,兰坪普米特的龙潭祭节在农历正月、二月,宁普米族则在农历三月、七月。普米簇人各家均有自己的“龙潭”,大都在深山密林或山涧峡谷中。祭龙潭节时,全家同往自己的龙潭歇宿三日,用木棍、木板搭成高台称“龙塔”,龙塔前树百尺标竿,上挂7个用鸡毛麻线拴成的七角斗架,为龙神住处;然后以酒、牛奶、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食物祭于龙塔之上;请巫师登坛祭祀,求龙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祷毕,将涂有酥油的50个面偶投入龙潭。云南河口大瑶山瑶族尚有“龙公、龙母上天节”。龙公上天节为农历八月二十日,龙母上天节为农历七月二十日。是日,当地瑶族百姓祭龙之后,还要举行龙公、龙母的升天仪式。中原地区民族众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不胜枚举故不再赘述。上述各民族的与龙有关的节日虽各具特色,但其本质含义却是一致的,即以龙为兴云布雨、掌管福祸之神。
神话传说
既然龙的种群繁盛,又凶猛可怖,其它动物和人类随时都可能遭受袭击,那么,由 于梦寐或条件反射泛化而产生的附会和类似联想,自然应运而生。故《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龙而生炎帝。”《淮南子?览冥篇》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食肉目食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滛水。”由于全新世冰后期出现的高温期,导致“火爁炎而不灭”的原始森林大火灾,以及因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又形成数千年的“水浩洋而不息”的海侵。人类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代,恰又是龙这种动物繁盛和称霸于水域的时代,“杀黑龙以济冀州”也就成为人类生存竞争的愿望和必要的措施。故至今仍有龙年不吉多灾的传说。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后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织女曰,雨止,遂杀蚩尤。”既反映出龙的威慑性;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恐惧和崇拜心理,对龙和帝王的神化。
由于黄帝这个氏族集团的祖先也是以龙作图腾,故《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进而将帝王和龙两位一体化,增加了帝王的威严。
之后对龙和帝王一体化的神化越来越盛行。如《史记?高祖纪》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说:“死三岁不离,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拾遗记》说,“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泥于后”。
《异录记》卷五说:“海龙王宅……四面海水粘浊,此水清。无风而浪高数丈,舟船不敢辄进……夜中远望此水上,红光如日,方百余里,上与天连,船人相传龙王宫在此下矣。”又把原生态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构成新的次生态神话。唐朝以后,龙的神话与小说结合形成神话小说,龙的观念又向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和民俗文化场渗透,如天宝李威的小说《柳毅传》中柳毅为龙女传书,根据这个故事,又演化出唐末的《灵应传》,五代十国的《异录记》、《续玄怪录》、《博异志》等类似神话故事来。而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卷418条又据以引出《梁四公记》说:“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六,深有百余尺……盖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珠藏,小龙千数卫护此珠。”于是,龙王称谓开始载入古籍。
大概是受《柳毅》的故事和《太平广记》等的启发,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又演 变出:孙悟空大闹东海,龙王敖广被迫献出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魏徵梦斩泾海龙王;祭赛国碧波潭万圣龙王盗舍利等故事来。《封神演义》又提到哪吒闹海,打死小龙王敖炳,抽出龙筋作腰带;大败老龙王敖光,拔其龙鳞。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的演变,是对自汉朝以来象征皇权的神龙的蔑视,实质上是对封建帝王的蔑视和贬斥。于是龙又被分为善龙与恶龙两种,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与怨忿。
诗词文化
黑潭龙
【唐】白居易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驾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日本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
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盆冷。
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龙移
【唐】韩愈
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
龙
【唐】李峤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骊龙
【唐】唐无名氏
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
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云乍起,矫首浪还冲。
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仍知流泪在,何幸此相逢。
龙潭
【唐】应物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
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
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咏龙》
亦知清戒守仙规,燕血尘埃岂嗜宜。
自许身躯脱梭木,淹从螭蛟困拳池。
为虚化实是何日,弃甲成林会有时。
已笑痴儿执凡铁,驱云驾雾奈何之。
《龙》李峤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
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龙须珠
定义
龙须珠是龙须、龙珠的简称,是古代人们将龙须、龙珠搭配在一起佩戴的吉祥饰物。
龙须和龙珠本身都有吉祥之意,而龙须珠搭配寓意更为深远。
龙须
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中原地区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黄帝升天成玉帝时,有龙垂胡须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臣民都抓住龙的胡须,龙须受不了重量而断了。至此,断掉的一半龙须留在民间。民间有传说,龙须型的饰物是有灵性的,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学业、事业有成。
龙珠
龙珠:龙珠即珍珠,珍珠产自水中,拥有亮丽的光泽和形态,而龙在很多传说记载上都是掌管水的水族之长,所以人们都将珍珠定为龙珠。珍珠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爱戴,珍珠不仅美丽而且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明代的《本草纲目》等19种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
龙须珠的搭配
龙须、龙珠的搭配佩戴更有深刻含义,龙须虽然能给人带来诸多吉祥之意,但民间传说龙须拥有灵性总想要回到龙的身上,这样也会将龙须的吉祥祝福也带走,而龙喜欢龙珠众人皆知,龙珠的作用就是定住龙须,将龙须一直留在人间,留住吉祥祝福。
龙须珠并非封建迷信产物,和龙一样只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人们在生命中的精神寄托,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历史文化。
越来越多的学生、年轻人开始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龙须珠虽然是古代人们佩戴的吉祥饰物,但须和珠的造型透出经典的时尚造型,又有吉祥文化含义所以越来越受到大家欢迎。
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朱祐樘朱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趴: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赑屃: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椒图: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鸱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狻猊: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自远古以来,广袤无际的天空一直是人们幻想驰骋的场所。
星河的浩瀚,明月的皎洁,朝阳的灿烂,云霞的瑰丽,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把天上视为人间无法比拟的美境;而斗转星移的天象演化,冬去春来的四时变迁,电闪雷鸣、雨雪霜冻、洪水热带气旋乃至地震山崩、潮汐海啸等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又引起人们巨大的惊惧,认为上天存在着无限的权能,既可对人佑护,又可对人惩罚的神抵.这些神居住在美妙无比的仙境之中,注视着地上芸芸众生的一举一动,以威力来表达他们的喜怒。于是先民们产生了最初的仙及仙境的概念。按古代典籍《淮南子》、《穆天子传》的记述,天分为三,昆仑之上有凉风之水,称为下天,人登上可以长寿不死;再向上是中天,称为悬圃,是无风无雨的灵界;再向上是上天,是大帝为首的诸神的居住之所。这里有春山之泽,有清水之泉,温和无风,飞鸟翔而百兽戏。
古人对仙境的设想并不是一个模式。除了西北高耸的昆仑山脉外,东方浩瀚的大海也同样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力。《列子》中这样描绘:在渤海东下知几万亿里的地方,有一条大山谷,实际上是个无底的沟壑,称为旧墟。天地间的江河之水,全都流到这里,但壑中之水既不增,也不少。其中有5座仙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山高下周围约3万里,山顶平坦之处9000里。山与山相距7000里。山上有金石之台,禽兽个个通体洁白如雪,又有丛生的珠玉之树,上结甘美异常的果实,吃了不老不死。仙山上所居之人非神即圣,不可胜数。一日之内即能飞翔往来。
中原地区龙文化中,龙的另一项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龙湫歌》勾画了湫龙行云施雨的壮观场面:
环湫巨木老不花,渊沉千尺龙所家。
爪痕入木欲数寸,欢者心掉不敢哗。
去 年大旱绵千里,禾不立苗麦垂死。
林神社鬼无奈何,老龙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风,倒卷江水倾虚空。
鳞间出火作飞电,金蛇夜掣层云中。
明朝父老来赛雨,大巫吹箫小巫舞。
词门人散月娟娟,龙归抱珠湫底眠。
龙何以被当作司云布雨的神灵?这与龙的摹写原型有密切的联系,也与远古的农业经济息息相关。我们知道,龙虽然是由多种动物的形体结合,并经过艺术的夸张和变异而成,但这些动物大都是与水有关,如鱼、鳄、、蛇等,某些与龙的起源有关的自然现象,如云、虹、闪电等,也与水或雨有密切的联系。这样,龙很容易被远古的先民想象为一种下可潜于渊、上可腾于天、行有从云雷电、可影响川泽云雨的神兽。《周易风水》中就认为云从龙,凤从虎。东汉的学者王充说:“龙听到雷声而起。龙起必有云相伴随,夏季则多有雷雨,龙多登云,乘云雨而行走。”
龙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传说中,龙也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工具。《山海经》中记载了一则黄帝与蚩尤作战的故事,故事中说蚩尤率军队进攻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进攻。应龙受命后用它司水的本领将水蓄积起来,造成缺水,以图阻止敌人。但蚩尤请来风伯和雨神,纵风下雨。黄帝又从上天派下一名称作魃的女神协助应龙,止住了风雨,最后将蚩尤击败。但应龙与魃也无法回到天上,于是地上大旱。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大诗人苏轼被贬调湖州市。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赵顼上表致谢。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表上后,新党官员们马上从中嗅出了苏轼的不满情绪,他们决定找一个借口,再给苏轼一点颜色。
借口很快找到,这就是苏轼的诗。
诗人的天性是吟颂,无论是欢乐还是愤怒,都可入诗。苏轼的弟弟苏辙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诫他:“北客南来休问讯,西湖虽好莫吟诗。”但苏轼还是借诗抒发胸臆,宣泄胸中的块垒,于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个月后,即被押回乌台(即御史府,宋代纠弹百官的机构)。
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柏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这不过是封建社会千百起文字狱中的一起,但原因较为特别,即因“龙”而起,文字中对“龙”的态度有了问题。因为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又是皇帝的代称,皇帝是“真龙天子”。
龙文化节
濮阳是“中华龙乡”,20多年前在濮阳县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400多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形图案,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文化底蕴丰厚。濮阳市立足这一文化资源优势,从2000年开始举办龙文化活动周,每年举办一届。2003年改为中华龙文化节,并增设杂技中国艺术节,此后两年一届至今,共举办中华龙文化节6届、杂技艺术节3届。
届时,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濮阳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濮阳市政府等机构团体;共同参与龙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中原地区河南濮阳
现实意义
⒈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
中国自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这是因为,中国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它作为中国和平统一的象征,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共同繁荣、交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自治权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并增进了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富强。然而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却将中国这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成是中国侵略压迫境内的少数民族,这在西藏自治区问题上尤为明显。美国国会不止一次抛出所谓“西藏修正案”,把中国对西藏的合法管辖说成是中国侵略占领,诬蔑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极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并声称汉族进入西藏是要把西藏逐渐汉化。事实上,西藏是中原地区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发展了汉藏友谊,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就是这友谊最好的见证;元朝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今天的西藏自治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庙宇林立,宗教事业不断发展。这一切都有力地驳斥了“西藏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的谬论。至于汉族进入西藏问题,正是中原地区各族人民团结协作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体现。事实上,众多的在藏汉人为西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繁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也是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石。西藏人民早已和中国其他各族人民融为一体,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由相同的龙文化、民族认同感所缔造成的民族团结友爱关系,是任何外来势力所不能破坏掉的——这是龙文化的一大现实意义。
1.龙文化的另一大现实意义,便是它对中国统一的促进作用。
中国要统一,是所有龙的传人的呼声,但由于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之间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而很难用一种社会制度统一中国。为此,中国共产党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实质是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搁置一边,依靠各地华人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中国,以实现中原地区的繁荣富强。其中,大家对龙文化的认同感起了关键性作用:首先,它促进了“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生。大家都是中国人,就有可能抛弃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依靠大家所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中国。在这里,统一中国已主要不是靠同一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是靠双方都具有的民族认同感。这就为“一国两制”在实践上的可行性铺平了道路。其次,它促进了港、澳、台地区与大陆的经济往来,而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成了港、澳地区平稳过渡和中国和平统一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等地区的经济已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为港、澳回归创造了良好条件。
2. 经济腾飞的精神支柱
中国的经济腾飞,一靠改革,二靠开放,而龙文化在这两者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一大精神支柱。
龙文化在改革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为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十多年来,中国改革的步子迈得大,但却始终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乱,就是因为龙文化强大凝聚力的作用。
龙文化在开放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海外华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人来大陆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首先是由于富有的海外华人企业家愿意在大陆投资。身为炎黄子孙,拥有着共同的文化、语言、家庭关系和历史渊源使海外华人在大陆投资很容易。同时,作为龙的传人,他们也想借助这种方式帮助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其次,是由于海外华人掌握着巨额资产。“根据较保守的估计,海外华人的流动资金高达2万亿美元,若将这些华人放在一个国家里,那么其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5000亿美元。”另外,中国政府的态度也起了重要作用,大陆欢迎发展外贸和投资的态度刺激了跨国华人经济的形成。“龙的传人”的信念在海外华人对大陆投资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更为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腐败、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经济。但应该看到,在龙文化的熏陶下,这些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
世界上,都习惯把中国称为“东方巨龙”。这条巨龙已经真正苏醒,开始腾飞,而中国人民也以巨龙腾飞作为经济发展的象征。有人说,“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而中原地区作为环太平洋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中心,将成为新世纪的“龙头”!
欧洲龙
龙、即中华文化的龙、中国龙,
与欧洲的Dragon(拽蚣zhuàigen),是不同物种,因为,构造不同,Dragon(拽蚣、恶魔)有羽翼、无角、鸟头,而且,dragon在西方《圣经》文化里代表邪恶,与中国龙的本质不同,《圣经》批评恶魔撒旦说“Sadan is the great dragon”,撒旦是最大恶魔,这里dragon的抽象语义就是恶魔。
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加形容词限制才用于不好方面如恶龙、孽龙,区别龙类总体与其少数),例如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马精神是赞誉。龙虎比喻豪杰之士。在许多成语中都有“龙”这个词,例如: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蟠虎踞、卧虎藏龙、画龙点睛、攀龙附凤、生龙活虎等等。
中华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绝非指Dragon(恶魔)的传人,而是含义接近于说是Seraph(色拉飞、四足大蛇、天使)的传人。
有人认为:“Dragon”翻译成龙,是文化悲剧,使得西方一些人误解中国人崇拜邪恶动物,应该音译为 拽蚣zhuàigen。
韩国把首都名由汉阳改为首尔特别市,全国用力,中华民族图腾在世界上的图像形象,是几亿金钱能估价的吗?还得靠中国人自己去争取一个正确的翻译及用法确定、辞典标准。
naga
在河南安阳出土的遗址可以证明,远古时代中国的龙代表着天空中东方的七宿,按照中国的传统,真正的龙,是神物,是造化,不属于人类甚至一切生灵可知可见,人类永远只能看到龙的一些投射面。所以古人云,龙大小变异,隐现而不定,神龙见首不见尾
最高位的混沌龙类都是拥有创灭宇宙扭转造化的超凡存在
比如:烛九阴:眨眼生昼夜,呼吸做四季风雷
盘古,龙首人身,开天辟地
伏羲,女娲一个持规一个持矩,就是所谓的规矩,一个象征宇宙万物法则,一个象征万物生衍,两者一体两面为阴阳造化
这些混沌龙类们自有永在,不朽不灭,游弋于虚无与真实之间的混沌汪洋
心血来潮就创造宇宙,造化万物生灵
而普通真龙相对混沌龙类虽然不及,却也是某些宇宙法则的具体化,具有大威能
比如:青龙,为宇宙四极之一,象征四方的东方,四季的春季,又是四相星图之一,代表初,生机,衍化
比如应龙,当年某西方最高神企图用大洪水灭世,被应龙拦住了海啸。而后协助大禹治水,以尾开水道,遇山山开,划地地裂
所谓那迦,其实在印度,是一种多头,头型酷似眼镜蛇属,长身无足,无角,并且有剧毒的水属精怪类生物,居水中,有宫殿,喜欢财宝。具有控制水,行云雨的力量。也就是佛教天龙八部众,所谓的龙众。
由于这种水类精怪也能飞腾,行云雨,于是被误解为龙。
在华夏古人的文献里有一种被称为虺的动物,多头,长身,剧毒的水类精怪,最多有九个头,同时也与那迦一样,蛇头,无须,无足,无角,或许虺便是印度所谓的那迦,而那迦显然并非龙
还有一类伪龙,就是所谓的龙王类。它们在形象上比较类似龙,但是威能比龙差之甚远,习性与那迦一样,居水中,有宫殿,喜欢财宝,具有控制水,行云雨的力量,但是比那迦的能力要强,具有调动江河湖海的权能,属于一种高级那迦,也就是蛟龙、亚龙类。
但是终究不是真龙,本质上还是水属性精怪,其中有善有恶,性淫,古代传说中那些被高人斗法降服的恶龙,大抵都来自这种龙王类的伪龙.佛经中的龙一般是指“那迦”,英译是那伽,是古代印度一种眼镜蛇属崇拜的神化产物。
“那迦”与中国的龙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那迦”的天敌是迦楼罗,在中国又称大鹏鸟,金翅鸟是“那迦”同父异母的弟弟,但金翅鸟每一天要吃一条大“那迦”(大毒蛇王)与五百条小“那迦”(毒蛇),此后“那迦”皈依佛陀,得袈裟护体,才免金翅鸟吞噬
天使
龙、即所谓中国龙,即我们谈论龙时的本来所指,它是天界与人间的某种往来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布雨、雨泽万物的天使。
Seraph(色拉飞,四足六翼大蛇,炽天使,复数词是Seraphim),本来是犹太教里的四足六翼大蛇,往来于天地、为天使(现代社会很少有人知道Seraphim的原始面目之为四足大蛇,现代社会西方宗教画像与雕塑中的Seraphim已经全是人型的了)。
因此,中华文化的龙,大约相当于、或说近似于Seraph的早期用法,都有蛇身而且都是天使。
在西方文明中各个方面、本质、含义、特征都最接近中国本土的龙的概念就是Seraphim(色拉飞),犹太教中的Seraphim是善良力量化身,龙闪米特人的一支在那个年代创立了犹太教。Seraphim不仅在西方神话与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与中国本土的龙在中国神话与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义最吻合,而且古希伯莱语中Seraphim的词源意思与中国本土的龙的一种主要起源相同。中国本土的龙是蛇型,Seraphim是古希伯莱语中的大蟒,就是Seraph的复数,也有说法是加上一个有“火焰”或“燃烧”等意思的词尾,在早期古希伯莱语中,因为无“龙”字,所以常常用大蟒表示龙,圣经中就表明,这样的大蟒是有四肢的,一些希伯莱神话的历史资料也间接地表明Seraphim早期形象要远远比Dragon更接近中国本土的龙,有四肢与六个由火焰组成的翼的大蟒,一些似中国早期神话中的应龙,而且Seraphim对于西方的人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概念,只是现代社会很少有人知道Seraphim的原始面目而已,现代社会宗教画像与雕塑中的Seraphim已经全是人型的了。
Seraphim现代社会一般翻译成炽天使。
参考资料
中华龙文化的源头、演化、内涵和意义.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2023-12-23
《融通课程--中国龙文化主题活动》|记中和小学暑假综合实践活动.四川行知教育.2024-01-31
【传统文化】汉族的民族图腾.西南石油大学.2024-01-31
龙角棘——新时代追梦人的文创工艺品.贵州画报.2024-01-31
龙袍.知网阅读.2024-01-31
龙子龙孙.词典网.2024-01-31
在线查询 望子成龙 的意思、拼音是什么,怎么解释、组词:.汉辞网.2024-01-31
龙的成语.汉辞网.2024-01-31
80个乡镇街名字含“龙” 重庆“龙”地图出炉.上游新闻.2024-01-31
盘龙城、龙王庙、藏龙岛……湖北含“龙”的地名竟有1.1万多!.长江云新闻.2024-01-31
福州寻龙记:榕城有近八百个与“龙”有关的地名.海峡都市报.2024-01-31
迎龙年!青岛这些以“龙”命名的地名,你都知道吗?.海报新闻.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