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History of Europe),指欧洲地区从史前时代到现当代的发展历史。据考古迹象表明,约公元前15万年时,欧洲人的祖先之一尼安德特人即以小部落形式生活在欧洲大陆。经历了石器和金属器时代的变迁,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成为欧洲文化中心,由于人口激增他们向外殖民,公元前499年爆发的希波战争中,希腊战胜波斯帝国,开启了希腊的古典时代。而早在此前的公元前753年,罗马古城亦建立,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后,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达到鼎盛时期。从公元3世纪帝国开始衰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过渡。

封建制度确立后,欧洲开始进入中世纪时期。随着法兰克王国的兴起,西欧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统一起来,封建制和庄园制确立并发展,基督教由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一世引入法国,并扩散到整个欧洲;而后由于穆斯林与基督教圣徒之间的矛盾,从1096年开始爆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十字军国家,并因此建立起以地中海为商业中心的欧洲经济网络,改变了地中海地区的政治格局。中世纪晚期,英法两国爆发长达一个世纪的战争。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是但丁·阿利吉耶里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薄伽丘文学作品中宣扬和表述的人文主义观点,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传播到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地。15世纪后期至17世纪,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海外探险并开拓新航路,探索新领土,建立了大量殖民地和贸易站点,标志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17世纪后,科学革命推翻了地心学说,学术界的精英领导了思想变革的“启蒙运动”。18世纪中期后,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启,随后扩展至欧洲众多国家。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确定了民主和自由的原则,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后又确定共和政体。1914年至1945年,欧洲成为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两次大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分裂,苏联、美国进入美苏冷战对峙,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冷战就此结束。1993年11月1日,早在1965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更名为“欧盟”,此后欧盟不断扩大,2013年7月1日随着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盟,成员国达到28个。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离欧盟。

史前时代

欧洲人起源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认为,人类在欧洲可能已经生活了数百万年,最初的部落可能来自非洲。距今10-15万年左右,由冰川引发的洪水从欧洲的中部和南部退去,欧洲人的祖先尼安德特人活跃在欧洲大陆。尼安德特人按小部落一起生活,躲避在深山洞里抵御寒冷和阴暗的日子,他们猎取大的野兽,并用打制的石器将野兽杀死。尼安德特人能直立行走,会使用和制造工具,还会使用火,彼此之间能够交流。

大约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突然灭绝。就在尼安德特人灭绝的稍晚年代,在今西班牙北部法国德国这一带,出现了克罗马农人。他们的头部形状、脑容量和全部骨骼,都与现在的人类相似。克罗马农人也以狩猎为生,但他们的狩猎往往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岩洞不仅是他们固定的生活栖息地,还是举行宗教仪式和巫术的场所。根据他们的观察和想象,他们还在岩洞壁绘制简单的图画,在西班牙等地,至今还可以看到数万年前克罗马农人的洞窟壁画。

石器与金属器时代

欧洲史前史的人类部分通常被约定俗成地描述为石器、青铜器和铁器“三个时代体系”。该体系在1836年由丹麦古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汤姆森(Christian Thomsen)最先提出,它依据原始人类的工具的变化制定出一个时间框架。

石器时代的狩猎者曾有过小小的技术变革。在冰期结束时,欧洲却经历了更为深刻的变化。从公元前1万年起,冰川的融化把北欧解放出来。与此同时,最初的农业群体开始在东方发展起来,在随后的几千年中,耕种者文明从东方扩展到欧洲。在公元前4000年代时,耕种者代替了冰川时期的狩猎者。随着耕种者文化的到来,打制燧石的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进,这就是磨制石斧。耕种者这时可以开垦大片森林,使之变成田地,标志着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

公元前3000年代时,制造青铜器在东方发展起来。欧洲大部分地区依靠从各地运来锡、铜或是这两种金属。铜与锡混合制造出一种新的合金是青铜时代的标志。该时代见证城市文化的发展:文献档案、手工业分工、散布四方的贸易,这时地中海变成新的经济中心。而各路商路的汇合点即为克里特岛,那里的克诺索斯王宫也成为社会的中心,该社会中有精细的组织和官吏,这是欧洲第一个实际组成的国家。公元前2000 年至前1450年这个时期,克里特岛上经济和文化活动须繁,被称为米诺斯文化。此后迈锡尼青铜文化兴起,地区间的贸易,尤其是矿物贸易,是青铜时代欧洲重要特征之一。大约公元前1200年,青铜时代的欧洲遭受了场无法解释的打击,贸易被中断、城市被废弃、政治结构被摧毁。爱琴海地区被来自内陆的诸部落搅得天翻地覆。小亚细亚半岛的赫梯帝国宣告结束,埃及自己被不明身份的“海上民族”所围攻。瓮棺民族在中欧苟延残喘,在一个漫长而被动的时代里情况更加恶化,直到凯尔特人的出现才告一段落。

铁器的使用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首先传播到埃及,约公元前1000年到达爱琴海,约750年到达多瑙河盆地。公元前6世纪,首次在多瑙河上游出现的凯尔特人,从公元前约500年时起便开始发展一样的铁制武器和工具。冶炼技术促进了中欧出现共同习俗和相似的生活形式。

古典时代

古希腊

海外殖民

早在公元前8世纪,地中海地区的希腊人口规模急剧扩张,自身已无法容纳,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希腊人向其他海岸大迁徙,在那里建立起新的城邦。最早的殖民地建在西西里岛东部、意大利南部和非洲北部。希腊人在这些地区与埃特鲁里亚人、腓尼基人进行竞争。腓尼基人擅长航海和经商,他们从现在的黎巴嫩海岸起,在整个地中海建立起商业网。希腊人向前推进的第二阶段是去向黑海地区。拜占廷成为重要的贸易枢纽,控制着伊斯坦布尔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希腊人在马其顿、色雷斯也建立了殖民地。希腊人开展的大规模贸易往来,使他们与地中海的其他民族如腓尼基人、埃及人、伊特鲁立亚人、意大利人以及欧洲西北部的高卢人有了接触。地中海成为第一个庞大的共同市场

希波战争

当希腊人在西方扩大与埃特鲁里亚人、凯尔特人的接触来往时,强大的波斯帝国在东方发展起来。公元前492年,波斯人出兵希腊本土,希波战争中的第一处入侵性作战爆发。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79年,第二阶段为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449年。这场战争中,希腊各城邦团结作战,奋力抵抗,最终以希腊的胜利波斯的战败而告终,公元前449年,雅典与波斯签订和约,波斯承诺完全退出东部地中海,并保证日后不再进犯小亚细亚半岛,希腊城邦波希战争至此结束,希腊恢复了昔日在东部地中海、黑海地区的海上贸易和霸权。希波战争后,开启了希腊的古典时代。

古希腊文化兴起

为了纪念胜利和酬谢诸神,希腊各城邦取得一致意见,决定修复全希腊运动会遗址奥林匹克的神庙。公元前470 年后,又在同一地点为宙斯建立一座大的神庙和一座巨大的雕像。雅典人首先决定把卫城的废墟留下来,作为波斯人破坏雅典的见证。作为昔日的盟友,虽然雅典和斯巴达尽可能避免公开冲突,但彼此间的分歧极为严重。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终于爆发战争。公元前404年雅典投降,被迫接受合约。而此时对于希腊各城邦来说,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希腊王国马其顿王国。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征服了希腊南部。两年后他去世,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征服直至印度边境的整个波斯帝国,由此他获得亚历山大大帝的称号。

征服波斯的目的在于消除其威胁,并为希腊开创商业贸易打开东方市场。亚历山大命人打开盛满波斯财宝的金库,把掠夺的金银铸成货币投入流通。这样便促进了生产和贸易,在帝国内部许多新的城市拔地而起,好几个城市都带有亚历山大的名字。这时产生了共同市场,形成了以希腊语言、艺术和知识为主并含有波斯因素的共同文化,即古希腊文化。虽然希腊的文化得以传播,但是希腊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却日渐衰退。

尽管希腊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但是希腊的文化特点鲜明突出,成为西方文化的基础。希腊采用了东方的字母表、数学和天文学。希腊是世界上第一个公民能参与国事的国家,这样的民主政治以自由和平等为条件。教育在城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的概念始于希腊,希腊人创立了数学、自然科学、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社会科学,这些学科都是欧洲课程体系的起始。戏剧也是希腊的发明创造,有悲剧和喜剧两种表现方式。戏剧演出不仅是为了娱乐,它还具有劝导崇敬神的宗教功能,和提出问题、引导公众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功能。.在文学方面,希腊人更是创造者。欧洲各种语言里的史诗、戏剧、悲剧、抒情诗的词都是希腊文字。

古罗马

古罗马兴起

按照最宽泛的定义讲,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建成到公元1453年罗马最终瓦解,古罗马的政治史延续了2206 年。较为常用的定义认为,从建城到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的崩溃,罗马存在的时间差不多只有其一半。习惯上把罗马划分成三个重要时期:王政、共和国和帝国。

在公元前7世纪末或前6世纪时,罗马已在埃特鲁里亚诸王控制之下。伊特鲁立亚人把村落联盟变成一个城市,构筑围墙将城市围绕起来,并且称之为“塞维·图里乌斯城墙”。他们还开挖水道,排干城内的沼泽地,在那里建起一片广场,这个广场就成为城市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后来变成古代世界的中心。伊特鲁立亚在南部被希腊人的抵抗所阻挡,在北方,受到凯尔特人入侵河平原,因而趋于衰落,罗马乘此时机摆脱了以塔克文王室为代表的伊特鲁立亚人的统治,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这是罗马历史上的决定时刻:王权观念从此被排除在罗马政治思想之外。

而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罗马产生了土地分配不均、债务等问题,公元前494年平民和贵族展开斗争,设立了平民保民官。约公元前450年,罗马制订了十二铜表法,法律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承认债务奴隶制度,对高利贷作了限制,法律编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有了准则。罗马元老院由原来的行政官员组成,是罗马统治的核心。共和主义政治制度建立在各种权力分立的基础上,政府各机构实行互相监督。公民大会即公民群众的会议,大会选举行政长官,表决法律和决定。

随着实力的扩充,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经历三次布匿战争,在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到公元1世纪,盖乌斯·恺撒又为罗马增添了所谓的长发高卢盖乌斯·屋大维占领了埃及罗马成为当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地中海变成了“我们的海”(MareNostrum)。

帝制的建立

公元前107年,平民出身的盖乌斯·马略担任执政官,实行兵制改革,将公民兵制改为募兵制,允许任何公民包括无产者加人军队,士兵在服役期间由国家供给薪饷,退役后由国家分配土地。公元前82年,执政官苏拉依靠武力夺取政权,用血腥手段肃清政敌,被罗马元老院任命为无限期独裁官 (此前的独裁官以6个月为限),共和国的原则与根基至此已被动摇。著名将领格涅乌斯·庞培盖乌斯·恺撒利用在高卢亚洲领兵作战的机会培植听命于个人的军队。公元前48年,凯撒击败庞培荣任终身独裁官。此外,他还有“祖国之父”“大祭祀长”“元帅”等称号,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尽管共和国机构仍保留,但共和国本身已名存实亡。凯撒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些改革侵害了部分贵族的利益,被贵族派人刺杀。

凯撒年轻的养子盖乌斯·屋大维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多次战役战胜了对手马克·安东尼。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部进攻埃及将埃及纳入罗马版图。当他凯旋罗马时,他已是惟一的统治者。屋大维推进帝制非常谨慎,他不称皇帝,只把自己叫做“元首”,即第一公民表明其他公民与他是平等的。此后,他在自己的名字里加上“元帅”称号,由于他大权独揽,这一称号于是又有了专制君主的意思。公元前23年,屋大维获得“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帝国进入前期帝国时期。屋大维在位期间,对外征战,将帝国版图扩大到了多瑙河以南。

公元14年盖乌斯·屋大维病死,养子提比略·奥古斯都继位,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到克劳狄(41年至54年在位)时,对外发动战争,攻占了不列颠南部、日耳曼尼亚、叙利亚和非洲北部地区。到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继位(54年至68年在位),由于他统治残暴引起人民反抗,并导致了犹太战争。经过一些行省总督争夺皇位的内战,韦帕芗最后在69年建立了弗拉维王朝。弗拉维王朝经过提图斯·弗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图密善两位皇帝的统治,开创了安托尼乌斯王朝,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五贤帝时代。这段时期也是自盖乌斯·屋大维之后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期。公元96年,罗马元老院推举旧贵族元老出身的涅尔瓦为帝,开始了安敦尼王朝的统治。安敦尼王朝以皇权极盛、统治稳固著称,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代”。这一王朝共有六帝:涅尔瓦(96年至98年在位)、马尔库斯·图拉真努斯(98至117年在位)、普布利乌斯·哈德良(117至138年在位)、安东尼·庇护 (138至161年在位)、马可·奥勒留 (161至180年在位)、康茂德 (180至192年在位)。其中图拉真在即为后推行扩张政策,侵入亚米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直抵波斯湾。安敦尼统治期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对外采取收敛、防御政策,边境大体无事;对内保持与罗马元老院的良好关系,加强对行省的监督和管理,又整理财政,兴修道路,促进了各行省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帝国全盛时期面积将近350万平方公里,约有1万公里边境线,约7000万人口。帝国已不止是欧洲的帝国,欧洲之外的行省在帝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罗马由共和走向帝制是历史的进步,帝制是当时地中海区域经济、政治乃至社会发展的应时之需。帝制的建立,结束了长期动乱与内战的局面,开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各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得到了新的调整和平衡。帝制的出现还缩小了意大利与各行省政治、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了地中海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帝国初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罗马帝国的衰落

从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危机表现为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政治混乱,以及贫民奴隶不断起义和大批蛮族乘机入境,帝国政权陷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为了保持财政平衡,政府大量发行劣质货币,到3世纪中期,金币成色下降到50%,而稍后的银币成色则更是下降到5%。这一财政政策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其结果是百姓贫困,市场调敝,经济混乱,城市逐渐走向衰落。

帝国衰落的另一个标志是政治动乱。帝国政府里派系林立,各利益集团相互争斗,各派为了取得最高统治权,往往拉拢军事将领进行政变,国家因此陷入了长期的混乱动荡局面。238至253年,15年间帝国出现了10个皇帝。255至268年,各军团和行省都拥立自己的帝王。284年,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夺取帝国政权,他仿效波斯皇帝,身穿皇袍,头戴皇冠,要求他人行跪拜礼。他不再称元首,而改称君主。323年,君土坦丁(306至337年在位)取政权。鉴于帝国经济文化中心已经东移,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将帝国首都迁往东部的拜占廷,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今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君士坦丁死后,帝国又陷入混战和分裂。提奥多西曾短暂统一帝国,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统治帝国东西两部。395年罗马帝国正式一分为二,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首都。

西罗马灭亡

罗马帝国分裂后,千疮百孔的罗马帝国民怨沸腾,奴隶起义风起云涌。正当罗马帝国陷入一片混乱时,在罗马帝国外部,日耳曼人的一些部落如夸得人、马科曼尼人、伦巴第人越过多瑙河,进人罗马帝国境内,开始了持续3个世纪的大规模“入侵”。衰落的罗马帝国无力压制境内的日耳曼部落,只好实行安抚政策,将他们安置在帝国内部,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习俗、法律,并有自己的首领。

生活在亚洲中部、本来距离帝国遥远的奴部落于4世纪开始西迁进入欧洲中部,生活在多瑙河河下游的西哥特人受压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其后与罗马帝国发生军事冲突,多次击败罗马军团并洗劫罗马古城。与此同时,日耳曼部落的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也从北部进攻意大利,并攻占罗马。风雨飘摇中的帝国再也无力征讨这些蛮族。5世纪中叶,西哥特人占领西班牙、汪达尔人统治非洲北部迦太基故地,高卢法兰克王国人和勃艮第人所占领,意大利已是东哥特人的天下。西罗马帝国已土崩瓦解。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除了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斯,宣告了西罗马帝国的彻底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一个标志。从此欧洲历史进入了封建制的中世纪,也称为“中世纪”。

古罗马文化

古罗马文化在自身的传统上广泛吸收东方文明、希腊文化的精华并融合而成。古罗马建筑与雕塑发展迅速,现存的建筑有:古罗马露天竞技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庞贝古城、万神庙等。拉丁文字母成为许多民族创造文字的基础,罗马法和法学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凯撒 、马库斯·西塞罗为代表的拉丁文散文,以普布留斯·马罗贺拉斯奥维德等人为代表的罗马诗歌,是世界各国学者研讨的对象。在罗马帝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更是对整个人类特别欧洲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著有《编年史》《历史》《日耳曼尼亚志》等著作;李维著有《罗马史》,曾经担任罗马帝国埃及总督的阿庇安也著有《罗马史》。同时,盖乌斯·恺撒本人也著有《高卢战记》等一系列以第三人称描述的战记。哲学家卢克莱修著作的《论物性》是流传至今唯一阐述古代原子论的著作,著名学者老普林尼所写的《自然史》是研究古罗马科技史的重要文献。

中世纪

中世纪早期

法兰克王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众多的蛮族王国。法兰克人作为日耳曼人中后来崛起的一支强大力量。公元481年,克洛维一世成为萨立克法兰克人的首领,克洛维放弃异教皈依基督教,是日耳曼诸王中首先赞同高卢罗马人的宗教信仰的,他在高卢罗马人中间建立王国,以巴黎作为首都,成功的把法兰克与罗马的传统混合起来。克洛维从东罗马帝国皇帝阿纳斯塔修斯那里接受了执政官和贵族的称号 (508年),此后法兰克王国部落联盟开始强大并不断扩张版图。6世纪下半叶,克洛维奠基的法兰克逐渐分裂为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利亚、勃艮第三个部分。从7世纪中叶起,上述三部分大权实际操纵在各自的宫相手中,宫相成为世袭的职位,真正的国王成了傀儡。687年丕平二世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唯一宫相,并成为三国的实际统治者。丕平二世的这一胜利为法兰克王国的新的王朝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时,在欧洲有两大强国——法兰克与拜占廷。为了与拜占廷争夺罗马正统,查理逼迫教皇阿德连开除君士坦丁六世的教籍,教皇满足了他的要求,查理就成为惟信奉罗马基督教的国王。查理在位46年,这期间是法兰克王国的鼎盛时期。查理死后,其子路易继位,但路易一直遭到其三个儿子的联合反对。路易死后,三个儿子之间发生内战。843年,三人签订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希尔得河与缪斯河以西地区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以东地区属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介于两法兰克之间、北起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的地区归罗退耳。到9世纪后期,这三个地区逐渐发展为法兰西王国、德意志和意大利,成为欧洲大陆的三个主要国家。

封建制度的兴起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在法兰克王国逐渐形成的,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过程。在征服高卢之初,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全体将士,为了满足大臣、将军和主教们的需求,国王又将公有地分给他们,他们成为法兰克历史上最早的大土地所有者。在墨洛温王朝期间,大批自由农破产,他们中的不少人开始依附于地主和教会。法兰克土地上出现了“委身制”。这种委身制起源于罗马的庇护制,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委身者须为庇护者服役,庇护者须维持委身者的生活。委身制相当于现在的合同,如果双方违反“合同”均要受到惩罚。一般情况下,庇护者分给委身者一块土地,让其谋生。也有一些破产农民充当地主和教会的家丁或亲兵其膳食、武器装备由主人供应。后来,主人觉得这种办法比较麻烦,干脆分赠依附者一块土地,让他们租给他人以租税供应其生活。

包括国王在内的各级封建主和教会的领地通常以庄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庄园由一个或者几个自然村庄组成,一般分为由服劳役的依附者 (或农奴)耕种的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领主自营地的收人全归领主所有,农奴则依靠耕种份地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作为主人,领主在领地内有“特恩权”,即他有完全的公共权利 (包括行政、司法军权和财政权)。就农奴来说,他对份地有较稳定的使用权,还可以世代相传,此外,宅院和菜地归农奴个人所有领主及其家人们则居住在建于高地上或深壕之后的石砌城堡里,遇到危险(如海盗来诺人或牙利人入侵)时,庄园里的人都可以进入城躲避。从10世纪开始,城堡成为欧洲北部乡村景色的特点。据历史学家考证。封君封臣关系最初出现在高卢西北部,稍后扩展到卢瓦尔河莱茵河流域,以及欧洲大部分地区。9世纪开始,查理大帝骑士将这种关系推广到意大利北部和中部;诺曼人又将它传播到英格兰和西西里岛。日耳曼各公国大致是10世纪初到11世纪末才确立封建制度。

中世纪中期

基督教王国

地中海文明向后来的欧洲文明过渡的决定性阶段,是在7世纪末到10世纪中期之间出现的。随着奥托一世即位,基督教罗马帝国于962年重新出现。北欧和东欧人口稀少,不过居民仍或多或少信仰了基督教。970年后不久,根据奥托一世和教皇的倡议,在建立马格德保和布拉格总主教教区后,基督教和城市化才真正开始在波兰和波希米亚被人们接受。匈牙利人于955年败在奥托一世军队手下之后,便不再向意大利和日耳曼地入侵。1000年,他们的公爵皈依基督教,加冕为国王,并得到教皇的祝圣。25 年后波兰君主制度也得到天主教的承认。最后于1010-1030 年之间在诺曼底登陆各公爵皈依基督教之后,挪威瑞典和丹麦的国王也先后归入基督教的世界。从1040年起,巴格达哈里发和拜占庭帝国不得不对付塞尔柱帝国的频繁入侵。拜占庭在意大利南部的统治,已不大能抵御游牧部落的骚扰,从这一世纪初开始,游牧人的雇佣军就出没在这块领地上。另一方面,罗马和希腊教会之间的关系也愈益紧张,1054年彻底的决裂。从11世纪中开始,西班牙北部各基督教小王国,在法兰克王国骑士的军事支持下,开始“再征服”战争。1090年阿拉伯在西西里岛的统治告终,该岛落入诺曼人手中,成为占有整个南意大利的奥特维尔家族王国的中心。由于最后的几次归并,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文化反倒开始对基督教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1096年至1291年发生的8次大规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罗马教廷为首的西欧封建主阶级向地中海东岸国家发起的战争。东征期间,每位战士要佩戴“十”字标记,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了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国家的,主要目的是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而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封建集团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危机的一种手段,来实现增强罗马教皇的权威,建立基督教一统天下的野心。公元1096年初春,法国北部和德国莱茵地区的农民,约六七万人集结在一起,在法国阿缅的隐修士彼得的率领下,沿着朝圣者的路线向东进发。由于缺少武器,又没有粮食供应,这群不堪一击的队伍到达小亚细亚半岛后便被歼灭尽,最后只有三四千人回到了君士坦丁堡。1096年秋,以骑士为主力的十字军从法国、意大利和德意志分别来到君士坦丁堡,共集结了三四万人。这支队伍于公元1099年7月攻陷耶路撒,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起一个王国,名为耶路撒冷王国

公元1144年,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教皇组织发动,结果却大败而归。公元1187年,埃及苏丹、库尔德人萨拉丁·本攻占耶路撒冷,由此引发了第三次十字军国家,但以失败告终,没过多久,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便在刚当上教皇的英诺森三世执政下发动。公元 1204 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占,于是在被征服的拜占庭土地上建立拉丁帝国。公元1261年,拉丁帝国被残存的拜占庭统治势力摧毁。之后,十字军又进行了四次东侵行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公元1291年,阿克城作为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被攻陷,至此十字军东征结束。十字军东征历时两个世纪,使地中海东部各国大量财富被毁,许多文明古迹也被毁于一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破坏。但是,战争也在无形中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十字军东侵后,东西方的往来愈加密切与频繁。十字军国家还在东西方贸易中削弱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的地位,使西欧商人在地中海贸易中的势力得以加强。

蒙古入侵

1236年,蒙古正式对伏尔加河以西发起军事征服活动,因出征的蒙古将领大都是长子,故史称长子西征。蒙古军于1241年顺利进入匈牙利本土,波匈两国均被攻破,此后蒙古大军一分为数,横渡多瑙河,南下劫掠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地。正当蒙军大肆席卷中欧地区时,孛儿只斤·窝阔台逝世的消息传到军营。主帅拔都等人收到消息后于1242年鸣金收兵,西欧社会也因此幸免。

蒙古第二次西征运动给13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欧洲作为西征运动的主战场,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碎,经济发展也被迫延缓。内外环境本就不容乐观的西欧社会,在蒙古西征后变得更为艰难。蒙古人的军事活动及残暴的行径给西欧社会带来军事上的压力和情感上的恐惧。1242年蒙古西征军撤退后,西欧出现了社会性的大恐慌。为缓解西欧社会的惶恐不安,同时也为防止蒙古人的突袭,罗马教廷主动向未知的蒙古世界派出教士使团。教皇不仅委托使团带信给蒙古统治者,还嘱咐使团多加打探蒙古情报,尽力说服蒙古不要再进攻基督世界。

中世纪晚期

黑死病横扫欧洲

在14世纪的欧洲,爆发了一场规模极大的黑死病。黑死病又称为流行性淋巴腺鼠疫,其传播速度非常快,是一种以跳蚤和老鼠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死亡率非常高。欧洲的黑死病发生在1348年到1451年间,虐整个欧洲的这场瘟疫,大批人在这场瘟疫中丧生。但在瘟疫爆发前,欧洲大陆人口过度稠密,粮食匮乏,人们普遍营养不良职业竞争十分激烈,使员工工资普遍低下,黑死病过后,人口压力消失,工人数量供不应求,待遇随之提高,于是原本忍饥挨饿的人们而今享有充足的食物。与此同时,后果是十分惨重的。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雅威曾降临这片大陆,看到了人们的种种恶行,震怒之下给欧洲人的惩罚。于是,教会教导人们虔诚地祈祷,可他们没有看到丝毫救赎的迹象,人们因此不再相信上帝和教会。许多人不相信“上帝的愤怒”之说而将矛头指向了犹太人。一些阴谋论者声称,犹太人在井水里下毒要害死所有基督徒。欧洲因此一度陷入反犹太人的狂潮。

英法百年战争

几乎在癌疫降临欧洲的同时,在英法两国间,又爆发了战争。14世纪到15世纪,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战争。查理四世作为法国卡佩王朝的国王,没有后代,在他死后,瓦洛亚家族的腓力六世继承了他的王位。查理四世是腓力四世的儿子,而英王爱德华三世是腓力四世的外孙,因此英王爱德华三世想以外孙的名义继承王位,法国贵族对此加以拒绝。英法两国的矛盾由此被激化,战争也随即爆发。战争的导火线虽然只是继承王位的问题,而实际上战争的真正原因在于领土的争夺。1338年,法王宣布对爱德华三世在法国所拥有的领地予以没收,随即派遣军队出兵。百年战争断断续续,先后持续一百多年,期间发生多次重大战役,直接影响战争进程,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斯鲁伊斯海战(1340年)、克雷西战役(1346年)、普瓦提埃战役(1356年)及阿金库尔战役(1415年)等。在这些战役中,英军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强大法军,在较长时间内掌控战争主动权。

1428年,英军向法国奥尔良发起进攻,奥尔良的存亡成为了关系法国命运的关键。为了保卫法国,农村姑娘贞德·达尔克晋见法王,法王准许她率领军队前去解救奥尔良。经过5个月的艰苦战斗,贞德所率军队大败英军,奥尔良之围得以解救,贞德也因此大名远扬。但在康边附近的战役中,勃艮第公国俘获贞德。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以女巫的罪名处以火刑。贞德的死激起了法国军民极大的债怒,他们奋勇抗击英军,不断地收复北方失地。1453年,在波尔多决战中,英军战败,全军覆没。除加莱港之外,法国收复了其他所有领土,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百年战争也到此结束。英法百年战争,对英法两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使得英法两国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经济受到了重创,战争同样使两国的社会状况极度恶化。旷日持久的战争使两国人口急剧下降,劳动力严重不足。战后,英国的贵族们厌倦了无休止地为战争缴纳重税,他们开始寻求议会形式的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因此变成主要的政治力量。而法国则截然不同,无论是国王还是省级议员们都不愿意将权力交给国民大会。这两种政治路线在英法两国持续了数百年。

近代欧洲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传播到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地,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运动中,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和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变革。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革命,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菜昂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等博学家做出的贡献。

“文学三杰”中的但丁·阿利吉耶里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的先驱。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另一个文学家是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他不仅是人文主义的奠基者,而且也是近代诗歌的创始人;薄伽丘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宜言。除此之外,文艺复兴在音乐、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地理、建筑等领域都有前所未有的突破。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中世纪”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使欧洲摆脱封建宗教的束缚,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文艺复兴没有直接使欧洲的政治、经济情况发生变化,虽然没有直接改变欧洲人的衣着住房和装饰,但它改变了欧洲人对自己生活的看法,改变了知识界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在许多领域中,文艺复兴运动都为近现代建立起文化标准。

宗教改革

中世纪时期,瘟疫、饥荒、战争等重大灾难中,欧洲人看到教会的无能,许多人开始不再相信教会。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了的欧洲人关注更多的是现实生活,教会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1517年10月,教皇以建造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教皇的这一欺骗行为激起了德国各阶层的愤怒。10月31日,维腾贝格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 (MartinLuther)在万圣教堂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批评“赎罪券”的不合理性。路德的“论纲”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农民、市民、骑士甚至部分诸侯纷纷支持路德。1519年7月,路德在莱比锡市与教皇代表公开辩论,否认教皇权力,不承认教皇雅威的代表。1520年,路德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教的自由》,认为人们只要内心真诚信仰上帝,便是“义人”,不必经过教会的参与也能获救,这就是路德著名的“因信称义”学说,也是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和理论。马丁·路德本人于1546年去世,但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却深人人心,德国很多诸侯领地已成为新教地盘。1555年,新教同盟诸侯们的联军击败保守的德皇查理五世,双方在奥古斯堡签订和约确定“教随国定”,即诸侯可以选定自己领地的宗教形式这样,在德意志帝国境内,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

在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下,欧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也开展起来。法国人约翰·加尔文 (John Calvin,1509-1564) 早年受人文主义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1531年起,他积极参加巴黎新教徒活动,1536年,加尔文发表《基督教原理》,提倡路德教的“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得救,要求建立廉价教会,强调勤奋劳动努力工作。加尔文新教改革主要在日内瓦实施,日内瓦成立了政教合一的政府,他本人成为日内瓦宗教法庭的实际负责人。1559年,加尔文创办日内瓦学院 (日内瓦大学的前身),培养了大量新教牧师,他们结业后被派往法、德意、英格兰共和国苏格兰等地,宣传新教思想和主张,日内瓦在当时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派传入法国后,被称为胡格诺(Huguenot)派,该教派得到南部手工业者新兴的中小资产阶级的支持。法国北方信仰天主教的封建贵族集团为了消灭南方“异教徒”,于16世纪下半叶发动了对南方胡格诺派的战争,最后法国国王宣布允许信仰新教,从此胡格诺派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打破了天主教对意识形态的垄断。

16世纪下半叶,英国一些宗教改革人士在加尔文教的影响下,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残余,摆脱王权的控制,力图建立一个真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史称“清教运动”。日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清教”最终赢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教改革遍及欧洲各地,北欧、西北欧、英国、法国沿海部分地区、瑞士德国新教诸侯各邦,天主教地盘只剩下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德国部分地区。在《欧洲史》作者南森·巴伯看来,新教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发动的反封建、反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十年战争

17世纪初,神圣罗马皇帝马蒂亚斯企图在捷克恢复天主教,他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并拆毁其教堂,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一世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战争开始不久,捷克国王迪南二世向德国派出特使,象式重型驱逐战车的特使向巴伐利亚州公爵请求出兵攻打捷克。消息传到捷克的新教徒们那里,他们急向德国诸侯另一派首领腓特烈大帝寻求救援。于是,腓特烈亲率军队支援。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两只军队发生激战。结果,腓特烈因指挥不利而败退到荷兰。这次战役的结果,使德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将捷克变成自己的领地。

战争的第二阶段为普丹战争时期。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琴四世担任新教同盟领袖,统率新教军队攻人德国。在国际上,英国、荷兰与丹麦结盟共同对付德皇和旧教同盟。丹麦军队于1626年8月在巴伦伯吉战役中败北,联盟很快破裂。1629年5月,丹麦被迫与德国议和,宣布放弃对德国北部主教区的领土要求。第三阶段为瑞典战争时期。1630年6月,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亲率军队越过波罗的海在北德登陆,迅速占领波美拉尼亚勃兰登堡州,与德国新教诸侯勃兰登堡和萨克森公国联合,击败天主教联盟军队,进抵南德的奥古斯堡。1632年11月,双方在吕岑激战,典军队虽然获胜,但主帅——国王古斯塔夫阵亡。1635年5月,萨克森诸侯被迫与德签署和约。战争的第四阶段为法国战争时期。1636年,法国首相黎赛留决定与瑞典结盟,直接干预战事。1637年,法瑞联军占领阿尔萨斯,瑞典军队在德国北部也重新控制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1642年9月瑞典军队在布顿菲尔德击败德军队。1645-1648年间法瑞军队在战场上不断获胜,攻入奥地利巴伐利亚州。德皇与天主教同盟已无力再战,而不断获胜的法瑞之间内部矛盾也日益增多,双方均有意停战。1648年9月,交战双方在明斯特和奥斯那布吕克签订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约,“三十年战争”至此结束。

“三十年战争”以法国、瑞典的胜利而告终,法、瑞两方通过和约获得了巨大利益。法国得到阿尔萨斯的大部分并追认法国对麦茨、凡尔登图尔等地的统治权。瑞典得到波美拉尼亚西部和不来梅凡尔登两个主教区,并控制奥得河易北河威悉河人海口一带地区,波罗的海成为瑞典的“内湖”。此外,瑞典还获得500万塔里尔赔款。德国遭到了彻底的削弱。“三十年战争”后,欧洲昔日由教皇神圣罗马(德国)皇帝分别为教俗领袖的局面荡然无存。在政治上法国一跃成为欧洲霸主,近代欧洲各主权国家格局基本确立;在宗教事务上,偏于一隅的罗马教皇再也无力阻挡新教合法地位的确立。

扩张与殖民

15至18世纪,引起欧洲经济扩张的地理发现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当时的欧洲落后于东方,欧洲的扩张使欧洲语言与文化渗入的殖民大帝国得以形成。大西洋的贸易超过了地中海的贸易,经济具有了世界规模,引起了价格混乱,有利于初期的资本主义。但是对被殖民的人民而言,这种扩张,对他们的文化,甚至生存,却是致命的。

14、15 世纪以后,东西方的历史发展对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新的刺激。首先,由于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增长,西欧各国商品流通量的扩大,作为一般交换手段的货币的需要量剧增。15世纪后。黄金成为国际间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西欧的教俗封建主、骑士、教士和航海家们,无例外地做着黄金梦。当时在欧洲传播很广的《马可·波罗游记》,把东方写得富丽繁华,中国和印度“遍地黄金,香料盈野”,这对于西欧的上层分子有很大的诱惑力,因而,他们支持冒险远航,以便掠夺黄金。其次,15 世纪中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兴起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克里米亚半岛等地,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不仅加紧扩张,进行海盗劫掠,而且对过往商品征收苛税。因而,从这时起运抵欧洲的商品数量大减,价格昂贵,一般商品的价格也提高了8-10 倍。因此,在西欧,特别是意大利大西洋沿岸诸国都迫切希望寻找一条摆脱阿拉伯人,绕过地中海东部,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达·伽马的航行是葡萄牙帝国人长期扩张过程的一部分,这个扩张过程从葡萄牙1415年征服摩洛哥境内的休达要塞,葡萄牙人在航海学、造船以及探险、殖民等方面均已占有领先地位。在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以后,葡萄牙人为了扩大权益,16世纪20-30年代,葡萄牙的“探险队”和殖民军在巴西开始了殖民统治。但葡萄牙人主要的殖民地点是在亚洲。1501年,葡萄牙人的小船队开入印度洋。1502年,达·迦马以“印度提督”的殖民统治者身份率领20艘舰船前往印度。1509年,葡萄牙军队击溃了土耳其、阿拉伯和印度的联合舰队,进而侵占了印度的西海岸和东海岸的一部分。从1493年到1600年,葡萄牙人仅在非洲就夺走了27.6万公斤黄金。当葡萄牙人沿非洲海岸向印度探航并垄断通往非洲的航路时,西班牙决定从另一个方向一直向西,认为可依地圆学说到达东方。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西班牙在探寻新航路的同时就侵占了西印度群岛等地区。16世纪20年代,以科泰斯为首的西班牙殖民者以古巴为侵略基地,以侵占墨西哥为重点,占领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地。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荷兰英国法国也在16世纪末开始了海外探险和殖民侵略。

启蒙运动

18世纪,科学革命推翻了地心学说,还永久地改变了欧洲人思考和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欧洲人开始真正意识到质疑、观察、实验和亲身佐证的重要意义。到了18世纪,欧洲这场思想变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史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领导者们是学术界的精英,他们所代表的是社会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一小部分人群。因此,这些思想启蒙者们的听众并不多,大都是贵族阶级或富足的中产阶级。随着新的思维方式的诞生,科学家和科学团体在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也更加受到人们尊重。所有与科学相关的事物,在贵族这一阶级里变成了一种风尚。这些贵族们有能力也有兴趣参加讲座,聆听那些思想者们讲述对世界的看法。随着启蒙运动不断发展,各种进步书籍大量涌现。书中所传达的启蒙思想,在读者群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一般认为,法国是这场启蒙运动的大本营。以往哲学家在法国备受压制,但自从路易十四国王死后,法国的学术界自由了许多。知识分子们很少面临被处决的危险,至多是将他们的著作查封或焚毁,或是将他们囚禁起来,或驱逐出境。尽管路易十四之后,法国的哲学家们不再为生命安全而终日惶恐不安,但他们在这场启蒙运动中,依然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对传统的对抗。哲学家们往往写一些讽刺性的小说,借用小说中的人物来斥责或谩骂现存的体制。另外一些哲学家们则是通过编字典或大百科全书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有一些人往往用正话反说的方法来表达对政府的蔑视。伏尔泰(原名朗索瓦·马里·阿鲁埃),是启蒙运动时期最著名的一位哲学家。他因在1717年抨击了法国的统治者,为此而被禁在巴士底监狱长达一年之久。伏尔泰很多作品都竭力倡导宽容和正义,1763年他发表了《论宗教宽容》,谴责了政府和宗教的非宽容性。启蒙运动之所以在法国如此盛行,是与它的语言分不开的。法语是那些有教养的上流人士使用的语言,也是欧洲政治家们使用的官方外交语言。因此,法语在欧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语言作为思想传播的载体,也自然而然地使启蒙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地传播开来。1784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撰写了《什么是启蒙?》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启蒙思想的本质意义在于“敢于获知”。康德意在告诉人们,启蒙运动的目的正是鼓励人们敢于大胆地提问,敢于探索知识,敢于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在启蒙运动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政治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卢梭深受德尼·狄德罗伏尔泰宗教思想的影响,他的很多思想,尤其是大众意志和公民主权思想,成为了后来法国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启蒙运动对封建社会和教权体制提出了质疑,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制建立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时期,科学成为一种主流的思维方式,为技术革命和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代化时期

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

18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相当发达,但建等制度依然十分严格,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处于被统治地位。法国人民早就痛恨国王、教士和贵族,于是在1789年7月13日,巴黎教堂响起钟声,市民与国王雇佣军展开战斗,最终人民夺取了巴黎,攻占了巴士底狱。1791年10月1日,立法议会召开,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9世纪,主张通过革命来改变欧洲的人努力提倡法国革命留下的原则: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革命传统激励了民族感情,使之为统一国家、摆脱外国枷锁而努力。在欧洲国家的政治结构内部,自由派提倡民主的新原则,它包括人民自主权,人民在政府中的代表权以及人民的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与出版自由。浪漫派提倡个人的英勇精神及民族自由所产生的个人自由。

1830至1831年,欧洲多个国家发生革命,其主要原因是人民对政治制度的不满。1830年7月,当法国的波旁君主制试图取消宪法对国王及大臣的权力的限制时,巴黎人民举行起义并推翻了国王,建立了路易一菲力浦一世的新立宪君主制。1830年的法国革命激励了其他的欧洲自由主义者。在多个日耳曼国家里,领导者被迫退位,颁布了保障个人权利及某些选举权的法令。在意大利摩德纳、帕尔玛及教皇国发生了起义,被奥地利镇压下去。在华沙,不同政见者赶走了俄罗斯军队,宣布成立革命政府。1831年9月俄国沙皇才将反叛运动镇压下去。1848年2月,“公民国王”路易一菲力浦在选举改革中失败,被迫退位。3月份,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不得不逃离维也纳。因此,在意大利各国以及从前被奥地利统治的中欧各国首都,成立了宪法政府。

这些革命为时不长,大都在几个月内受到残酷镇压。在法国,地主们镇压了巴黎的六月动乱,并选举路易一拿破仑·波拿巴任共和国总统,即后来的拿破仑三世。在英国,宪章运动几经起伏,最后告终。“青年爱尔兰”试图发动农民起义,也告失败。在意大利,法国士兵推翻了由朱塞佩·加里波第捍卫的年轻的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北部,奥地利人推翻了威尼斯共和国,夺回对伦巴第大区的统治权,但是由于维克托一伊曼纽尔二世登基,皮埃蒙特和撒丁岛仍保留其自由主义思想的宪法。1849年底,欧洲的政治局面民族的、民主的、自由的思想取得了进展,专制君主制失去地盘,土地主贵族的势力日益衰弱。欧洲农民完全摆脱了封建枷锁。

拿破仑时代

法国大革命后,一个新的执政机构督政府组成,但由于国内腐败问题严重,国外战事失败,民众支持率不断下跌,法军队伍不断出现逃兵,1799年法国虽然在对抗反法联盟过程中取得一系列胜利,但经济遭遇巨大损失,督政府支持率降到最低。1799年,一位叫拿破仑·波拿巴的年轻将领从非洲凯旋,抵达法国后,拿破仑于当年11月9日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拿破仑此后进行了多项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的为《拿破仑法典》,基本上采纳了法兰西共和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该法典在1804年正式实施,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立法起到重要影响。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院大教堂法兰西第一帝国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他自称为皇帝,用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名字取代了法兰西共和国。之后,拿破仑·波拿巴又进行了一系列战争,来维护帝国统治。1805 年,他打败了由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王国三国组成军队的反法联盟。1806年,他又击败了第四次反法联盟。一系列的胜利增强了拿破仑在欧洲的威望,也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可当他面对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时候却失败了,被迫退位的拿破仑被放逐到厄尔巴岛上。

1815年2月26日,不甘心失败的拿破仑·波拿巴带领着1050名官兵分别乘坐六艘小船到达了法国。拿破仑刚一上岸,就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军队开始向巴黎进军,沿途受到许多人的欢迎。3月12日,拿破仑顺利地进入了巴黎,路易十八仓皇逃离巴黎。3月19日,拿破仑在人民的欢呼声中重新登上皇位。此后俄、英、普、荷、奥、比等国结成了第七次反法联盟分头进攻巴黎。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打响,双方伤亡惨重,由于普鲁士王国援军的支援,拿破仑·波拿巴最终兵败,骑马逃离战场。1815年6月21日,拿破仑·波拿巴兵败回到巴黎,反法联军也来到法国境内。此后拿破仑宣布退位,被流放到远离欧洲大陆的大西洋南部的圣赫勒拿岛,直到他1821年5月去世。

工业化和社会文化改革

18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1850年英国蒸汽机产生的能量等于120万马力,即欧洲产量的一半以上。在英国熔炼的铁矿石达250万吨,为德国的10倍以上。英国被称为“世界的车间”,其经济发展异常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它的制成品占领1/2的世界市场,它的工业品占领 1/3 的世界市场。19世纪工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英国在技术、商业、金融方面的知识转移至欧洲各国。19世纪的欧洲仍然以农业为主,到了19世纪末,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城市化的社会。在第一批工业化地区,例如英国、比利时法国及德国的煤矿与冶金中心,城市化现象极为明显。19世纪的成就也改善了公共卫生社会改革家和工程师修建卫生设施、下水道、给水与排水设施。这些改变使许多欧洲人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1830至1850年间在伦敦与巴黎肆虐的霍乱,自1900年起,便在工业城市中被消灭了。

1870年,比利时、德国、法国和瑞士大不列颠岛一样成为工业强国。瑞典发展了冶金工业及设备工业,挪威纺织工业利用了英国技术。葡萄牙西班牙仍然基本上是农业国。与欧洲工业化相伴而行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像伏特安培、欧姆、戴维、亨利和迈克尔·法拉第对电进行了研究,自30年代起,他们的发现就被应用于实际中。1866年,西门子股份公司发明了发电机,但是电很少用于照明,使用电的工厂也极为稀少。90年代中意大利人古列尔莫·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在法国奥古斯特·吕米埃兄弟发明了电影,1896年世界上第一家电影院在巴黎开张。

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奥匈帝国和德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名为“同盟国”的军事集团。同时,英国、俄国和法国都把奥帝国和德国看作对手,于是他们就结成了一个名为“协约国”的军事集团。两大对立军事集团形成后,展开了激烈的具备竞争。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Archduke Franz Ferdinand)被刺事件。同年6月,斐迪南携夫人到波斯尼亚视察针对塞尔维亚军事演习,他们到达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宽不久就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青年暗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7月28日,奥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为协约国成员,俄、法、英无法接受奥匈帝国对协约国的成员国进行攻击,8月初,分别向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西线战场,德军先是于8月下旬占领比利时全境。9月5日,德军又与英法海底隧道联军在巴黎以北的马恩河展开会战战,双方激战4日,不分胜负。在东线南部战场,奥匈军队与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开展,结果俄军大胜,40万奥匈军队被歼灭。1915年,德军在东线歼灭俄军100万,俄军被迫退回俄罗斯境内。此后,德军将重点转移到西线,双方于1916年2月在巴黎凡尔登展开阵地战,12月18日凡尔登战役结束,法军获得胜利。1917年4月,美国改变“中立”立场,对德宣战。大批美国军队舰艇加入海战,使协约国海军实力大增。1917年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统治被推翻,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将东线大部分兵力抽调到西线战场,与协约国进行决战。1918年7月,德军的5次大规模攻势均被瓦解。至此德国兵力和战争物资已消耗殆尽。7月18日,协约国组成统一军事指挥部,在8月6日结束的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协约国联军大败德军。

德国从东线抽调40万军队增援西线形成了德军在数量上的暂时优势。德国决定在西线与协约国展开决战。1918年3-7月,德军在西线共发动了5次大规模进攻,但都未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共损兵80万。德军处于强弩之末之际,协约国于7月16日在马恩河突出地带发起大反击。8月6日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以协约国胜利而结束。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反法西斯同盟溃不成军。当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11月7日德军代表在法国康边打出求和的白旗。11月11日上午11点,德国与协约国在康边森林签署了停战协定。至此,延续了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大战导致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从政治方面来说,大战导致了四大帝国的覆灭,它们是: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等欧洲列强,美国从此成为全球霸主和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凡尔赛签订《凡尔赛和约》。《和约》主要是针对战败国德国的分赃条约,德国大约要支付赔款330亿美元,割让八分之一的领土,海外300余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必须交给战胜国。对德国来说,《凡尔赛和约》是一种耻辱,战争下了仇恨的种子。德国战后建立共和国,因首都迁至小城魏玛,故称魏玛共和国。战后初期,工厂倒闭、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在贫困与饥饿之中,加之巨额战争赔款,使德国经济雪上加霜。1928至1933年,德国更换了4届政府,但经济仍无好转迹象。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利用济混乱的时机向德国资产阶级和民众煽动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获得了德国人的好感和支持,他领导的纳粹党 (“纳粹”为德语“国家”国族的音译)在1933年1月的议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他受命组阁。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于1934年8月去世后,希特勒宣布取消总统称号,自任元首兼总理。法西斯分子在德国上台。而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没有得到大的实惠,因此,它对《凡尔赛和约》非常不满,贝尼托·墨索里尼 (BenitoMussolini)1919年3月在米兰组织“战斗法西斯主义 (fascio)” ,该党对外鼓吹领土扩张,对内反对社会党与工会,这些主张得到很多人的赞同。1922年10月27日,10多万法西斯党徒自那不勒斯向罗马进军,声称不获得政权,绝不撤出罗马。国王在各方压力下,被迫授命墨索里尼组阁,意大利法西斯早于德国法西斯10年而执政。欧洲大陆上两个重要国家的政权都落入了法西斯手中。

1935年3月,德国重整军备。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奥地利并入德国。稍后,希特勒又出兵占领捷克苏台德地区意大利于1935年10月出兵占领埃塞俄比亚国家联盟在英法操纵下对意大利的侵略行为进行了谴责,并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1939年5月,德、意缔结《钢铁盟约》,欧洲轴心国联盟诞生。1940年9月,日本也加人轴心国,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就此形成。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借口波兰军队袭击德国电台向波兰发动袭击,侵入波兰,英法随即向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阿道夫·希特勒集中160万兵力的“闪电战”的打击下,波兰只坚持了数周便全面沦陷。1940年4月,希特勒开辟西线战场,德军首先占领中立国丹麦挪威。5月10日,德军实施“黄色方案”,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发动进攻。到5月底,德军占领荷、比、卢三国。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意大利见德军进展顺利,也趁机于6月10日向英法宣战,6月20日,法国贝当政府宣布投降。1940 年夏天,希特勒在各处都是胜利者。但是英国并未被打败,德军自8月5日开始对英国皇家空军实施打击,对伦敦和英国主要工业基地进行轰炸,英国人在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领导下奋力抗战。到1941年5月,不列颠战役结束,阿道夫·希特勒没能如愿消灭英国空军,征服英国的“海狮计划”也完全落空。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对苏联发动“闪电战”,实施消灭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此后德军就占领了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多瓦全境和乌克兰大部。9月30日,德军发动莫斯科保卫战,10月20日,德军推进到莫斯科郊外65公里。但德军在寒冷的东欧平原上无法发挥优势,到次年4月20日,德军始终没能攻下莫斯科城。对德军来说,莫斯科受挫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严守中立,不向任何国家提供武器和战争物资。当地时间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12月11日,德国、意大利对美宣战。战争进一步升级,成为世界大战。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8月,德军集中150万兵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战役发动攻势,德军共向市区投下100万颗炸弹。德军攻入市区后,双方士兵在市区内进行激烈巷战,战斗一直持续到1943年1月底,最终苏联红军将德军包围灭。此次战役双方都损失惨重,共有200万人阵亡,其中平民50万。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盟军从此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1943年7月10日,美国军队将领艾森豪威尔指挥美英联军16万人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7月25日,意大利发生政变贝尼托·墨索里尼下台。9月3日,意大利政府与美英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法西斯主义轴心开始瓦解。1944年6月,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阿道夫·希特勒军事防线“大西洋壁垒”在盟军的猛烈攻击下顷刻瓦解。1945年初,盟军在各个战场都取得预期的胜利。1945年1月底,西线美、英、法联军已经攻人德国本土。在东线战场,4月中下旬,苏联红军250万人发动攻势,向柏林推进,他们很快越过三道防线,4月26日对柏林发起总攻。4月30日,希特勒在绝望中自杀。5月1日,苏军柏林会战。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美国军队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同时,也在太平洋战争日本发动了4次大规模攻势,直至攻克日本门户冲绳岛。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市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法西斯主义在心理上受到巨大打击。8月9日,苏联集结百万大军出兵东北地区关东军很快被击溃。8月15日中午,昭和天皇发布《停战诏书》,被迫接受了《波茨坦公告》,9月2日在投降仪式上正式签署投降书,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降下帷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五分之四的人口卷人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争中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英法战前实行绥靖政策,加速大战的爆发,它们为此在战争中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胜利,是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苏联同美英联合组成反法西斯联盟为最后胜利创造极为重要的条件。大战使欧洲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世界舞台的中心从西欧转移到美国和苏联,而战争引起的欧洲政治地图的变化成了战后美苏从合作到冷战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1949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帝国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当代发展

冷战与柏林危机

二战结束时,苏联解放了东欧各国,并在各国按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美英等国认为苏联在搞赤化,而苏联的解释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苏联需要一个“缓冲区”。1946年3月,温斯顿·丘吉尔发表演说,表示欧洲已降下了一块“铁幕”,意思是说德国和其他欧洲地区已经被分割为了两部分 : 东德和西德、东欧和西欧。并呼吁英美建立特殊关系,结成英语民族“兄弟联盟”,共同对抗苏联的威胁,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1947年3月,美国总统鲁门在国会就希腊问题发表咨文,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的正式启动,美苏冷战也由此全面开始。

1947年9月,苏联、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尼亚、捷克等九国共产党在华沙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九国共产党情报局。1948年3月,英、法、荷、比、卢五国为了保证自身安全,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签订为期50年的“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成立布鲁塞尔条约组织。7月,布鲁塞尔条约五国与美国、加拿大就成立北大西洋组织进行会谈。针对美国在欧洲发动的这一系列冷战攻势,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为了解决危机,苏联和西方国家多次谈判,但均未达成协议。1949年5月5日,苏、美、英、法四国同时发表公报,宣布自5月12日起取消一切限制,至此历时11个月的第一次柏林危机宣告结束。但就在苏联解除封锁的当天,西方三国批准了德国的《基本法》,该法于同年5月23日正式生效,德国分裂已成为事实。

两个德国的建立并未解决美苏在德国及柏林问题上的矛盾。1958年11月,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柏林西部地区驻军,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三国拒绝撤出柏林,拒绝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后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军事准备,美国声称“不惜用武力”保住西柏林,美国和西方不退让的态度使苏联被迫让步,危机暂时告一段落。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赫鲁晓夫多次发表强硬讲话,美国时任总统约翰·肯尼迪也做出回应,宣布追加国防开支,增加兵员,双方剑拔弩张。而对于生活在美苏冷战中心的柏林居民来说,他们毫无安全感,因此大批东柏林和东德居民以西柏林为跳板逃往西方。为阻止人员外逃,1961年8月1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的支持下对柏林西部地区边界线实行封锁,在东西柏林之间构筑了长达154公里的“柏林墙”(Berliner Mauer)。美英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苏联和东德不予理会,双方发生纠纷,还出动了坦克。美苏竞相恢复核试验,互相进行核讹诈,第三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又被迫让步,赫鲁晓夫宣布推迟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时间,而西方不得不承认柏林墙既成事实。此后虽然围绕柏林问题仍时有争议,但从根本上说,第三次柏林危机以柏林墙的构筑而告结束。

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对立和美苏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中心,双方在欧洲尤其是两德境内陈兵百万,有一触即发之势,但鉴于现代武器的巨大杀伤力,谁也没有勇气决心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冷战就此结束。

欧盟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思潮进人高潮。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 “欧洲合众国”。1950年5月9日,当时的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1886年-1963年)代表法国政府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这个倡议得到了法、德、意、荷、比、卢6国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这六个国家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欧共体成立之后,慢慢开始扩大。到了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1993年1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2002年11月18日,欧盟5会议决定请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洲理事会上,上述10正式签盟协议。2004年5月1日,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2007年1月,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两国加人欧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盟,成员国达到28个。

英国脱欧

英国一直存在反对加入欧盟的力量。在英国刚刚加入欧洲共同体不到两年时,反对势力就迫使当时的女王陛下政府不得不举行一次全民公投。在公投中,约67%的人投了赞成票。然而,到1980年,就只有26%的人支持欧共体。在玛格丽特·撒切尔当政时期,英国更是盛行“疑欧主义”风潮。在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欧洲一直在往“单一化”的方向发展,给欧共体带来了许多美好但不切实际的任务,甚至还幻想建立一个“欧洲帝国”。而英国并不想在货币政策、农业政策、移民等问题上受制于欧共体的统一行动,因此一直与欧共体不断。

英国脱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拉锯战”。2013年1月23日,时任英国首相的戴维·卡梅伦提出脱欧公投。2016年6月23日,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支持留欧的卡梅伦宣布辞去首相职务,特雷莎·梅就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脱欧进程。2018年11月,英欧双方对脱欧协议草案达成共识,但这份脱欧协议被英国议会下院三次否决,脱欧陷入僵局,特雷莎·梅因此辞职,鲍里斯·约翰逊接任首相。在2019年12月12日提前大选中,约翰逊领导的保守党赢得议会下院绝对多数议席,取得议会主导权,同年12月20日,议会通过约翰逊版的脱欧协议,打破脱欧僵局。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离欧盟,结束其47年欧盟成员国身份。英国脱欧使英国经济显著恶化,撕裂了英国政治和社会,使英欧关系严重受损。

英国脱欧也打击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仅削弱了欧盟的软硬实力,也改变了欧盟的内部力量结构,即“欧洲主义”势力上升、经济自由主义力量被削弱、“法德轴心”增强,预示着一个经济上更趋向保护主义、战略上自主性更强的欧盟。此外,英国脱欧给欧美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美国加大对欧洲盟友体系的投入,以维护美国在欧美关系中的领导地位。

参考资料

欧盟概况.中国日报网.2024-01-02

三任首相、三次推迟:五个问题回顾英国“脱欧”这四年半.中国青年报.2023-10-26

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盟 成为第28个成员国.鲁网.2024-01-01

1431年5月30日 法国女英雄圣女贞德被判处火刑.央视网.2024-01-16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and its Consequences.Jimmy Atkinson..2015-04-05

没有无辜者的欧洲竞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0年再回首.凤凰网.2024-01-10

德国概况.中国政府网.2024-01-09

起底“冷战遗孽”北约之三:热衷集团对抗的变态思维.福建日报.2024-01-17

欧盟的全称叫什么 欧盟成立时间是多会.中华军事网.2023-10-27

Europe without frontiers.EUROPEAN UNION.2015-04-11

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辞职 尊重民众脱欧选择.手机环球网.2023-10-10

特雷莎·梅正式就任英国首相.黑龙江新闻网.2023-10-09

特雷莎·梅正式辞去执政党党魁职务.新华网.2023-10-26

多年曲折 英国“脱欧”谈判大事记.国际在线.2023-10-26

约翰逊寻求12月12日提前大选,试图打破“脱欧”僵局.新京报.2023-10-27

英国保守党赢得大选 首相约翰逊表示将如期实现脱欧.央广网.2023-10-26

英国正式脱离欧盟.新京报网.2023-10-09

“脱欧”三年,英国离梦越来越远.腾讯网.2023-10-26

英国“脱欧”三年 “最初的梦想”实现了吗?.北京日报.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