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
油画是以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籽油、罂粟籽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绘制的一个画种。油画起源于欧洲,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之一。
油画产生于15世纪欧洲的荷兰,到了文艺复兴全盛时期,油画已传至整个欧洲,后经几个世纪的时间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地。早期的油画注重再现与写实,直到照相机诞生后,油画逐渐产生了表现、写意、抽象、装饰、肌理、构成等风格倾向,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流派和大师。早期的油画可分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学院派、现实主义、印象派等。保罗·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现代绘画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有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凡·艾克兄弟,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欧仁·德拉克罗瓦,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居斯塔夫·库尔贝,印象派艺术家以爱德华·马奈、克劳德·莫奈、埃德加·德加等画家为代表,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有高更和梵·高等。野兽派画家以马蒂斯为代表,巴勃罗·毕加索的《阿维农少女》一画是立体主义的开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萨尔瓦多·达利,《记忆的永恒》是其代表作品。
绘制油画常用的材料和工具有油画颜料,调色盘,画笔,画布,油画板和油画纸,调色刀,溶剂等。基本绘制技法有间接画法、直接画法和单色画法。油画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质感,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不透明等性能,油画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感强,油画也是艺术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载体,一幅油画也是它所处时代文化的集成,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们把与他们的生活、思想、时代相关的自然现象、人物生活状态、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等,通过绘制为油画的方式留给世界,成为了看得见的文化。
历史沿革
起源
油画起源于欧洲,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之一。15世纪以前,欧洲画家一直使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蛋彩画”(即坦培拉)画法,所谓“坦培拉画法”就是一种主要用蛋清、蛋黄和颜料来进行作画的方法,也包括用油水交融的乳液做成调和剂的胶彩画。蛋彩画有色彩鲜明、发亮干脆的特点,有一种悦目的、不明显的光泽,可以进行非常精细的描绘。
到15世纪初期,荷兰的画家凡·艾克兄弟对油画技法进行了重要改进,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籽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使描绘时运笔流畅,颜料在画面上干燥的时间适中,易于作画过程中多次覆盖与修改,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在当时的画坛很有影响。这种油画技艺很快在西欧其他国家传开,自此油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欧洲大陆流行开来。
德国的文艺复兴滞后于意大利和尼德兰,到15世纪上中叶,德国才出现了油画艺术创作的新高峰。这一时期德国油画艺术家的代表有勒和汉斯·荷尔拜因。
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中叶的意大利美术是文艺复兴盛期。其突出成就是由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和拉斐尔·桑西三位艺术大师来代表的。其中达·芬奇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作家、数学家、医学家、制图师、工程师和科学家,他在绘画上的创新手法影响了他过世后一百多年以来的意大利以及其他地方的艺术。
15世纪末,荷兰地区开始流行混合技法的油画,所谓混合技法则是在以坦培拉乳液绘画描绘底层绘画之后,再用干性油作为主要黏合剂釉染,釉染又包含罩染和薄涂两种画法。
16世纪,矫饰主义油画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罗马兴盛起来。它摒弃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平衡的风格,更加钟情于比较感性和不那么正统的东西。矫饰主义的油画艺术形式是以人类的形体为中心,姿势夸张、构图复杂,与现实主义油画相差较远。矫饰主义油画后来得到意大利北部和中北部艺术家们的青睐。矫饰主义画家赋予他们的作品以新的表现力,矫饰主义作品的色彩人工痕迹较重,空间比例不真实,人物被人为地拉长,体态夸张怪异。这种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翁博、保罗·委罗内塞、丁托列多、柯列乔和布隆奇诺。到17世纪初,人们指责矫饰主义破坏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和谐。但是,矫饰主义油画艺术成为连接文艺复兴所追求的完美与17世纪后期兴起的巴洛克艺术追求情感之间的纽带。
16世纪后期,意大利出现了早期的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兴盛于反宗教改革的17世纪,主要限于天主教国家。在此期间,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试图使民众远离新教。著名的视觉艺术主顾们成为这场宣传战的核心力量,继而产生这种舞台化的艺术风格。此风格在油画领域中最伟大的代表人物是彼得·鲁本斯。其他天主教国家的领军人物有委拉兹贵之、苏巴朗和尼古拉斯·普桑。在信奉新教的欧洲北部国家中,巴洛克艺术是以繁荣的荷兰现实主义绘画为标志的。这一风格尤其适合新兴资产阶级,他们热衷于描绘室内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和静物画。荷兰现实主义艺术分为代尔夫特、乌得勒支和莱顿画派。他们的代表人物有伦勃朗·范赖恩、约翰内斯·维米尔、弗兰斯·斯奈德、弗兰斯·哈尔斯以及风景画家雷斯达尔和霍贝玛等。
17世纪,荷兰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北方各个城市纷纷独立成立联合政府,这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市民艺术崛起,静物画流行起来。荷兰画家伦勃朗把油画技艺推向高峰,他把不透明的厚涂法与透明的罩染法结合起来,造成强烈的光影和虚实效果。伦勃朗把画中的光线运用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手段。他的肖像画中,人物常处在大块暗影的笼罩中,唯表现神情的脸、手等重要部分显出鲜明的亮度。他运用沉着的颜色在暗部多层薄涂,使暗部显得深;画亮部时则用厚涂和画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体量感。他用画笔、笔杆、调色刀、手指等涂抹作画,极大地发挥了油画材料和技法的特点。他那挥洒自如的雄浑画风成为油画史中的经典。
18世纪,洛可可艺术起源于法国巴黎,大致是路易十五在位的时期,其基本的特征为轻盈、精致和富于装饰性。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人物有让·华多、弗朗索瓦·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等。洛可可艺术的影响遍及欧洲其他地区。
流派多样化
19世纪的欧洲油画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流派,虽主要体现在艺术主题和内容上,但油画技法也相应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义注重油画中物象造型的严谨与坚实感,符合古典传统的造型法则;浪漫主义则力求以色彩、笔触和构图中运动式的线条来使作品充满奔放的感情和浪漫的想象;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感情用事和主观臆想,要求艺术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阴暗面,重视视觉的真实自然。虽然近代油画的面貌比较丰富,但不同流派都具有写实性的整体特点。
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的法国,一度盛行于宫廷的洛可可风格随着封建王朝的动摇而衰落。艺术家们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中开始寻求一种复兴古希腊建筑和罗马的艺术理想(如秩序、明晰和理性等),他们热衷于用古典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勇气、牺牲和爱国等的理悟。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往往带有强烈的伦理含义,与某种社会观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同时试图将古代罗马的价值观融入公民的生活之中。画家大卫以其古典的宏大意味、简洁的形式和主题的英雄性等而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最纯粹的表达者。而大卫的学生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更是将新古典主义推向了一个独特的高峰。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发轫于18世纪后期,持续到19世纪的中叶。浪漫主义艺术家们不屑于古典主义的形式经营(诸如秩序、平静、和谐、理想化以及理性等的法则)的束缚,而是强调个性、自发性、主观性、激情、想象、超越性、心灵的真实和自由等。浪漫主义的先驱是西班牙的画家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还有代表人物如法国的杰利柯·西奥多等。
到19世纪中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以及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在艺术创作上,一种称之为“现实主义”的社会意识成为了许多艺术家们的题材追求,他们描绘和推崇自然,直接关注和评判社会现实本身,不再局限在浪漫主义的“理想”之中。其艺术风格也被称为“写实主义”,此后现实主义成为继欧洲浪漫主义之后的又一艺术主流。其代表人物有让-雅克·卢梭、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让·米勒、居斯塔夫·库尔贝和奥诺雷·杜米埃等。
另外,在19世纪“写实主义”的发展也得益于英国有了便于户外携带的锡管包装的油画颜料,画家能够走出画室,在自然中直接用油画材料在室外写生,获得丰富的色彩感受,他们的画面较古典的褐色调子明亮了许多。还有法国巴比松画派的许多画家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风景写生,认识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色调对于体现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构成画面意境与情调的重大意义。他们的风景画包括了大自然中的风、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气氛。
印象派诞生
19世纪60年代印象主义(印象派)的风格起源于法国巴黎,1874年,克劳德·莫奈、卡米耶·毕沙罗、埃德加·德加、雷诺阿、保罗·塞尚和摩里索等艺术家被排斥在官方沙龙展之外,此后在莫奈的倡议下,他们以“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的名义在巴黎市中心的一个照相馆里举办了一次与官方沙龙展相抗衡的群体展,共展出了三十多位艺术家的165件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的学院派的绘画有着颇为不同的旨趣,它们与其说是重视描绘对象的形体的准确性和立体感,还不如说是强调光线和色彩所形成的视觉的效果。
因为他们的作品与传统的学院派的反差实在太大了,这让当时的批评家和公众的反应充满了惊诧、愤怒和嘲讽,有人甚至怀疑他们这些艺术家根本不会用画笔,而是将颜料灌在手枪里往画布上乱射一气而已。有一家巴黎的杂志看到展览中克劳德·莫奈的《印象:日出》,就顺便将这次展览戏称为“印象派者展览会”,随之,人们也就将那些参加展览的画家叫作“印象主义画家”,其中的语气是不无贬义的。饶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一原先有嘲讽意思的名称不仅准确地凸现出了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特征,而且在西方的艺术史上变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与以前的现实主义不同,印象主义的绘画题材与政治事件没有什么干系,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在印象主义的艺术中几乎找不到什么痕迹。不过,尽管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在内容上诸多差异,但是,后者在对待现实的描绘方面却依然是一种对前者的深化或开拓。只不过印象派不像写实主义那样关注描绘对象的社会含义,而是更在乎描绘对象的光学的、视觉的效果。也就是说,印象派画家非常强调对自然光线和色彩的直接描绘。
1870年印象派画家公开宣言:“走出人工光线的画室,抛弃画廊的调子与褐色的颜料,到明亮的日光中去作画吧!”他们不在意古典油画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等的关注,也放松了对事物形体轮廓等细节的清晰描绘,印象派画家记录的往往是他们画中最主要的对象。他们吸收了光学和热、染色化学的成果,以色光混合原理来研究油画的色彩问题。
在绘画技法上,为了迅速地捕捉自然光色的变化,印象派画家放弃了传统油画按部就班的作画方式,代之的是以直接调配颜色快速描绘在画布上的方法创造成的“直接画法”。他们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使油画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也将写实油画在色彩方面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印象派是欧洲美术史上自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运动,它不仅带来了油画技法的革新,也带来了观念上的改变。
其中,作为印象主义画家的毕萨罗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他的作品笔触轻捷,色彩充满活力,也对后印象主义观念的形成带来了启发。对其他印象派艺术家而言,他是亦父亦师的形象,其中保罗·塞尚和保罗·高更对他非常推崇。
全面转折
19世纪80年代,后印象派从印象主义发展而来。“后印象主义”一语是后来由英国批评家罗杰·弗莱杜撰的,1910年至1911年在伦敦格拉夫顿美术馆举行的一次画展就是由他取名为“爱德华·马奈和后印象主义”。其中的主要参展画家有保罗·塞尚、高更和文森特·梵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更加强调内在的心灵世界的表现。
从19世纪末开始,油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写实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油画不再以真实地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情感或观念的真实表现。画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自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情感与观念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主观表现的方法构造作品。
后印象派的画家打破了传统油画重视客观描绘的写实主义模式,他们朝着主观表现和强调个人内心情感、观念的绘画表现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现代美术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和形式技法的基础。其中,保罗·塞尚有条理地探索体积和块面的关系,发展出一种崭新的空间观念,他的探索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梵·高以激情奔放的笔触,使色彩明亮的画面充满力量,强烈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绪,后来的表现主义也深受他的影响。保罗·高更以象征性的色彩和主观幻想的画面处理,使作品具有抽象装饰意味和神秘气氛,他的创作对同时代的象征派、那比派以及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均影响深远。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成为油画面貌巨变的标志。
现代主义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近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摄影摄像技术的发明,政治、宗教、哲学观念的变革等,油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20世纪的起始,第一个知名的现代流派——野兽派出现。那是在1905年,在一个有许多青年艺术家参加的画展上,新派作品蔚然成风,但也有一件仿效文艺复兴风格的比较传统的作品,一位不怀好意的批评家便特别吹捧这件保守之作,认为它的作者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甚至说他是在一群野兽中间的唯一真正的艺术家。以一群“野兽”攻击新派艺术家,说明了当时保守阵营和官方舆论对新派艺术的仇视,但这个名称却流行起来,新派艺术家也以当狂飙猛进的野兽为荣。从一定意义上说,野兽派的精神也集中在这个野字上,他们都热衷于继续发展保罗·塞尚和文森特·梵高等先驱开始的探索,追求更大胆、更野性的主观艺术表现。野兽派的代表人物是马蒂斯。
1907年,在画了大量草图和变体画之后,巴勃罗·毕加索画了第一幅立体主义的作品《阿维农少女》。毕加索的《阿维农少女》一画是立体主义的开端,它大体宣告了以典雅、和谐的美为特征的西方传统艺术的终结,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水岭。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表现主义也成为西方艺术中的一种主流,具有高度主观、个性化和自发的自我表现倾向。艺术史学家认为表现主义的伟大的先驱是文森特·梵高。另外爱德华·蒙克是挪威最具影响力的表现主义艺术家。
1909年,意大利诗人马利奈蒂(Marinetti)在米兰组织了具有政治含义的艺术运动。它的主旨是要将意大利从历史的重负中解放出来,转而赞美现代的世界——机械、速度和力量等。1910年,一些画家公开宣布对这一运动的拥护,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宣言。未来主义艺术由此形成。在这一艺术运动的初期,艺术家主要是采纳印象主义的色彩技巧,而到了1912年在巴黎举行未来主义艺术展时却体现出了立体主义的影响,以传达出对象的运动感或速度感。1916年,未来主义的主将艺术家波丘尼在战争中的一次事故中死亡,作为有组织的运动,未来主义运动也在该年结束。但是,它也影响到了俄罗斯的未来主义艺术,达达主义等。
1915年开始,达达主义流行起来,当时艺术家和作家们聚集在苏黎世确定了达达的基调,达达很快又在欧美展开。1922年,他们还在巴黎举办了国际达达主义艺术展。主将阿尔普在绘画中试图发展一种带有蒙太奇和拼贴画特征的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的影响波及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超现实主义发展繁荣起来,萨尔瓦多·达利是其代表人物。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的中心发生变化,美国的艺术家显现出特殊的意义。到了50年代,纽约已经和巴黎分庭抗礼,成为西方艺术的又一中心,也发展出抽象表现主义的流派。杰克逊·波洛克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从1929年起在纽约学习绘画,受到过超现实主义等的影响,到40年代开始画抽象画。1947年,他运用所谓的“点滴和泼洒”法,即不用传统的画架,而是将画布放在地板或墙上,将铁罐里的颜料往画布上倾倒或滴洒;他也不用画笔,而是用棍子、铲子或刀子,有时将沙子、碎玻璃或其他杂七杂八的混合物撒播在画布上,形成一层厚厚的密集肌理。作画时,他所有的行动都是事先没有准备的,凭借的全是无法预期的内心状态的自然释放。他的做法接近超现实主义的“自动创作”理论,表现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境。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油画艺术在21世纪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当代艺术的创作环境也越来越综合化了,而社会化、商品化、全球化作为强大的外部因素,影响着每个艺术家的具体创作。运用新媒体图像技术的油画创作是当今形势下的艺术创新,通过数字技术以便更好的融合油画创作。例如将Photoshop图像处理与油画创作相结合,便是21世纪绘画创作的一大特征。其优势是能使创作更轻松,并能节约大量时间,在短时间内完成绘制任务。
艺术特点
风格特色
油画是以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籽油、罂粟籽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绘制的一个画种。油画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质感,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不透明等性能,油画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感强。
油画颜料厚堆的功能和极强的可塑性使油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效果。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油画的技巧就是基于这种物质媒介的特点展开表现的独特技艺,其表现领域宽广,表现语言丰富。在形式上可以精细入微,也可以大刀阔斧;可以惟妙惟肖,也可以抽象概括。
油画作为一个体系完整的绘画种类,最开始以西方历史上统治阶级的贵族阶层的家族生活、社交生活和政治生活为题材,以宗教画、肖像画或有情节性的肖像画为主。后来这个画种的题材逐渐以神话、宗教、战争、世俗生活、现实情态等内容为主。如对于印象派和现代主义而言,题材本身不再是绘画最重要的关注对象,他们的笔下出现了运河和驳船、工厂和烟囱、电话以及飞机等等。印象派代表人物爱德华·马奈画中的人物不是什么维纳斯或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而是都有原型的现实中的平民人物。再后来又以层次、语汇、结构、符号为关注重点,形成了人类文明历史上最色彩纷呈的一个艺术王国。
材料和工具
基本绘制技法
准备工作
首先准备好一张绷好的画布,或是现成的画板。选好几支要用的画笔、刮刀,还有将要用到的一些颜料,一块调色板和一瓶稀释剂(松节水)。
底层画
用粉笔、木炭条、水彩等将素描稿或是把想画的参考图,在画布上画出轮廓,称为底层画。
间接画法
间接画法在油画技法中也称为透明画法,是以底层色彩和覆盖层的透明色结合一种传统方法,也是古典写实风格油画使用的主要技法。早期的油画间接画法是单线勾勒轮廓和简单的明暗加上透明色平涂罩色,这也是最基本的间接画法,后来随着明暗和造型等绘画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用线条和明暗作完整的单色素描,最后罩上一遍或多遍透明颜色的技法。间接画法的主要特征是可以把形的塑造与色的渲染分开,可以在把造型解决好后再考虑色彩问题。因此间接画法要求底层画的造型要准确、肯定、充分,一般在上布前应有比较具体的素描底层画并应把形的问题解决好,尽量避免罩色时再去调整修改。
直接画法
直接画法也称做一次性技法,以湿画法为主,从理论上说是趁颜料湿时作画,将形与色同时加以表现并完成的方法。通俗来说,这种画法就是一气呵成地完成一幅画作,而不是等一层颜料干透之后再画另一层。当然,在油画创作的制作过程中是很少能做到一次完成的,真正一次性完成的作品较多见于油画的即兴式写生。
直接画法的主要特征就是艺术家只是用铅笔或是炭棒来迅速画一个粗略的草图,建立画面大的结构关系而不是详细地在画布上画出细节。直接画法来源于整个油画体系的原始基础,又集成于西方油画艺术的技法后期的延续,曾被印象派艺术家广泛使用。成功的具有高超的艺术修养及其准确的形象记忆的直接画法更能产生油画大师;而拙劣的直接涂抹只能算作绘画技法的实习过程。
混合画法
混合画法就是结合了间接画法和直接画法的多层绘画技法。在许多油画创作中,技法往往是互相结合起来使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为辅的形式进行。
油画上光
一幅油画完成一年以后可以上光。如果打算给作品上光,建议把画好的油画放在高处,或避免有灰尘和油烟的干燥处。给油画上光有时会使油画泛黄,会影响色彩的效果,所以初期绘画者不必要给画作上光。理想的方法是每40年清除一次画面上的光油,然后重新涂刷一层。
艺术流派
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
文艺复兴是指从中世纪中叶起,以意大利为中心掀起的欧洲新文化、思想运动,大约自14世纪持续到16世纪。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原系再生、复兴之意,意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强调人的重要性,探讨自然与人的联系以及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的形式与秩序。文艺复兴是西方文明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成就最高,影响最深的时期。
古典主义便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深受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形式影响,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相关历史传统或者美学观念。古典主义主要的特点是理想性、和谐性、严谨性、明晰性以及普遍性。古典主义油画是以古典主义精神为基础的,它致力于获得和谐、理想、平衡等艺术效果。其作品明晰、严谨、和谐,再加上多种科学方法的使用,如色彩规律、解剖学以及透视法等,古典主义油画呈现出别样的质感。这一漫长的文艺复兴时期里有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的《蒙娜丽莎》等,到后来的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凡·艾克兄弟。
巴洛克艺术风格
首先,巴洛克(Baroque)作为艺术史的时期概念,大致指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中叶。另外,巴洛克其实也是一个艺术的风格概念,它最先是一个贬义词,原意是指“不规则的、不完美的珍珠”。巴洛克艺术风格是17世纪初出现在罗马的一种艺术趋向,部分是对16世纪矫饰和奇巧的手法主义风格的一种反动。
巴洛克艺术大体上追求激情的表达、夸张的动感、力度和紧张性(无论是真实的还是隐含的戏剧性的叙述效果)、光影的强烈对比和变化等;通常其空间效果是不对称的,不完全是那种严格的线性的透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家一方面比手法主义的艺术更接近自然,另一方面也比或多或少受制于古典题材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情感表达的空间,气势更为宏大,加上绚丽的色彩以及丰富的肌理等,使得巴洛克的艺术往往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巴洛克艺术风格首先从罗马开始,后发展影响到西班牙、法国、北欧等地,代表人物有雷尼、尼古拉斯·普桑等。
荷兰小画派
1609年,荷兰爆发了“尼德兰革命”,又经过80年的独立战争后,终于以荷兰独立、建立起“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而胜利结束。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以及与旧君主制度和天主教文化传统的急剧决裂,使得荷兰艺术必须重新塑造面貌。宗教题材的绘画订单急剧下降,但各式各样的世俗题材的巨大市场出现了。资产者和市民阶层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装饰厅堂居所,美化生活环境和附庸风雅,大量订购油画,荷兰绘画空前繁荣,这个时代也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荷兰小画派”也应运而生。
弗兰斯·哈尔斯、伦勃朗·范赖恩成为这一时期肖像画的集大成者;约翰内斯·维米尔等画家则热衷于描绘普通市民生活;静物画则是一个划分更加细致的画派,据说当时的阿姆斯特丹聚集了上千个从事静物画创作的画家,他们的创作内容划分更加细致,形成了几十个画派,统称为“荷兰小画派”。
黄金时代的荷兰绘画,属于欧洲巴洛克绘画时期绘画。荷兰小画派的作品,除了受巴洛克绘画的暗背景风格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度写实。画家所感兴趣的是普通市民们的日常生活现象和优美多姿的大自然风光。自卡拉瓦乔以来,自然主义静物风格开始流行于欧洲。静物题材很好地展示了荷兰小画派绘画的技巧,宴会主题、炫耀主题、花卉主题、死亡主题等,得到了当时市场的认可。
洛可可艺术风格
18世纪初法国的“巴洛克”风格向更为奢靡的“洛可可”风格转变。“洛可可”在法文中意为华丽的贝壳,最初是指精巧奇特的建筑装饰,甩贝壳、石子等堆砌起来的假山之类,以后又推广到雕塑、绘画等方面。“洛可可”继承了“巴洛克”的艺术风格,更多地运用C形、S形或旋涡形的曲线结构,显得精致柔媚、纤巧豪华,而没有“巴洛克”艺术那种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崇高雄伟的感觉。“巴洛克”是教会和宫廷显示崇高和权势的艺术,“洛可可”是世俗贵族追求享乐的艺术,轻淡柔和,趣味浮华轻佻,作品中往往男人也如脂粉气浓厚的风流女性。著名的“洛可可”画家让·华多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学院派
学院派美术受古典主义绘画的影响很大,对古典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品位高度认同。“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浪潮是在18、19世纪的西方国家掀起的,在18世纪的法国,“学院派”油画有了更进一步的规范,学院画家主要从事历史画创作,为了与衰落的“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相对抗,学院派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风格,试图模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内容的典雅,用古代的艺术形式表现当时的社会道德观。
学院派力求恢复希腊、罗马古典美术的传统,追求宁静凝重的古典美,要求精确冷静地描绘对象。这一运动使欧洲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院派大师,这些大师大多毕业于美术学院,接受学院派的教育方式。如法国学院派代表人物保罗·德拉罗什、让·杰罗姆;德国学院派代表人物弗朗兹·克萨维尔·温特哈尔特;英国学院派代表人物乔苏亚·雷诺兹、费雷德里克·莱顿;俄罗斯学院派代表人物费奥多·雅科夫列维奇·阿列克谢耶夫。
新古典主义画派
新古典主义主要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的欧洲流行,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而结束。艺术创作者对为贵族服务的奢华的洛可可艺术不满,转向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中寻找题材,其目的不只在于模仿,还希望超越古时期的艺术成就,新古典主义具有理性、对称、比例、综合、神话、学术等特点。新古典主义画派以及新古典主义油画主要体现的是古典主义精神:理想、和谐、优雅等。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有大卫、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浪漫主义画派
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绘画受法国大革命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绘画的题材、美学特征、绘画风格、表现形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欧仁·德拉克罗瓦,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也把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浪漫主义具有热情奔放的特色。
德拉克洛瓦于1798年4月26日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由于他的母亲出身于艺术世家,所以深受绘画艺术绘画的熏陶,从小酷爱美术的德拉克洛瓦得到了母亲的悉心引导,18岁时,他被送到美术学院学习,在此期间结识了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创者的杰利柯·西奥多。尤其是杰利柯创作的《梅杜萨之筏》,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启发,使他不断地探索自己的绘画风格。
欧仁·德拉克罗瓦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打破了传统平庸、呆板、单一的绘画风格,他主张色彩的热烈奔放,冷暖对比强烈,笔触的大胆运用,使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与运动感。然而,他摒弃了古典主义画派的庄重感与构图的完美性,主张通过饱满鲜艳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和激情奔放的线条节奏感来表现英勇豪迈的历史题材,从而营造一种热烈澎湃的场景。
现实主义画派
现实主义反映了工农群众阶级斗争的开展,是19世纪艺术发展总历程的一个关键阶段,它更激进,但是其活动的范围却相对压缩了。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年),他公开表示自己同情工农群众,政治上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以这种造反精神向一切官方的学院派艺术宣战,既痛斥古典派的装模作样,也厌恶浪漫派的多愁善感,只有现实主义是他的信仰,但这种现实主义以他亲眼所见为限——“我没见过天使就绝不能画天使”,这就难免受狭隘经验主义的约束。
最早的一幅巨画《碎石工》便以惊人的气魄描绘了两位真人般大小的贫苦劳工的形象,用通常只有上等人物才能占有的巨大篇幅和突出地位来表现这两位做苦工的劳动群众,它本身就是对官方艺术的一大挑战,居斯塔夫·库尔贝这幅画就是要做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所以它如石破天惊,在画坛掀起了轩然大波,保守派斥之为野人粗画,社会主义者则形容它是穷人的“圣经”。
印象主义画派
印象派的产生是西方油画发展历程中一次重要的艺术变革。19世纪末以爱德华·马奈、克劳德·莫奈、埃德加·德加等画家为代表的印象派艺术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了法国画坛,反对已经陈腐的古典主义和“学院派”艺术,反对已经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艺术。印象派作为一种包括技法革新在内的新兴美术思潮,对于欧美和东方各国的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象派追求的主要是用光和色表现的图像印象,虽然仍是画人物和风景,但却把造型的问题抛在一边或有意加以回避。最初是采用各种大胆的、离奇的反传统方法以突出色彩的光影效果,后来才归结到以光色的印象代替传统的造型。
后印象主义画派
后印象主义顾名思义自然意味着是印象主义的继续,但这种继续是有所选择、有所扬弃的。如果按上面所说的后印象主义是进一步向抽象艺术迈进的话,那么它确实是继续了印象主义所开拓的新方向;但如果认为印象派是以表现光色和碎色拼接为主的话,那么后印象主义并没有继承这一特点,而是另辟蹊径。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新印象主义”,而且每位大师的探索都有各自独特的倾向和风格,从而显得更为丰富多彩。这一时期,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有乔治·修拉和保罗·希涅克等。
后印象派画家以创作实践和理论观点奠定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基础。法国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保罗·塞尚在油画作品中追求几何结构的表现、追求显示对象的形体美感,而不像传统油画那样注重客观物象的再现,被人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现代主义绘画
现代主义绘画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有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等。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主张、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
野兽派
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画家,作品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而巴勃罗·毕加索与其他立体主义画家则采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重叠、交错的美感。野兽主义与立体主义画家的作品与传统绘画相去甚远,标志现代主义艺术已经进入了确立的阶段。
立体主义与抽象派
抽象绘画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抽象绘画或者对客观对象加以减约、提炼或重新组合,或者完全舍弃客观对象的外形,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表达出艺术家的观念和情绪。今天西方绘画中抽象绘画渐趋衰微,各种不同面貌的写实艺术却日益兴盛起来。现代抽象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有巴勃罗·毕加索等。毕加索后又发展出被称为立体派的画派,并有综合立体主义作品《三位音乐家》。乔治·布拉克对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阶段也有同样热烈的追求。实际上,布拉克在看到《亚威农少女》后决心投入立体主义,他创作的一幅晶块风景第一次被人们正式称为立体派,因此他与毕加索共同被奉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超现实主义与综合性艺术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风靡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潮。不少超现实主义画家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原始的冲动和自由意象的释放,强调偶然的结合、无意识的发现、梦境的再现等。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将内心世界的荒诞、怪异加入和替代外在的客观世界,创作了许多充满幻觉的绘画作品。
20世纪后半期,前卫艺术思潮迭起。艺术由现代主义的极端表现自我而转向相对客观地描绘世界,由艺术家个人的徒手制作转向大批量的生产,加上高度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工业生产,各种新型材料和手法层出不穷。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扩大,导致油画材料与其他材料相结合,产生了不能归属于某一具体画种的综合性艺术。这样油画也使逐渐失去了几百年在西方作为主要画种的地位,现代西方世界的艺术已经不能再以传统的分类方式去加以区分和界定了。
代表人物与作品
扬·凡·艾克
扬•凡•埃克(1385—1441年)被认为是油画的奠基者。他改进了油画的材料技法,发现可以用松脂、亚麻油或者核桃油来做调和剂,这样能够使颜料更加易于调和,而且等一层干了以后还可以反复描画,这样就为描绘细节提供了许多便利。更重要的是,因为油的作用,使画面的色彩更为饱和鲜亮,作品也更容易保存。《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油画至今已有五百余年,但是画面上的人物依然栩栩如生,仿若伫立眼前。
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画中,所有的细节都描绘得一丝不苟,非常逼真。明亮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男子的皮绒大衣泛着高贵的紫色,褐色的披风有垂感,女子绿色的长裙与白色的头巾质感细腻,褶皱的lace体积感很强。墙上挂着晶莹剔透的念珠和毛茸茸的扫把。更令人惊叹的是画家对吊灯与镜子的描绘,铜制吊灯的金属光泽,明亮的镜子边缘上还画着十个表现基督生平的小故事,尺寸虽小,但刻画精细逼真。对色彩、光线和微小事物的关注正如镜子般反映自然真实的存在。而且画家把自己安排在画面的镜子里,妙思奇意,表达着艺术家诙谐乐观的心性,正是他乐观探索、不拘一格的天性才创造了油画的新格调与新技法。
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佛罗伦萨的一位商人的夫人创作的肖像画。《蒙娜丽莎》是历代肖像画中的“绝响”,被后人称为“永恒的微笑”。这幅画,达·芬奇苦心孤诣地绘制了四年,至今人们仍不清楚他为何未将作品交给雇主,只知道当他受法国国王邀请后,带着这幅作品离开意大利去了法国。这也是《蒙娜丽莎》为何存在于法国的缘故。
画中的蒙娜丽莎栩栩如生,具有神秘的魅力,她那双眼睛和嘴角上谜一般的微笑,让人觉得她似乎暗含嘲讽,又仿佛是微笑之中藏着淡淡的哀伤,又似乎只是温柔愉悦的笑容。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就是这样引人联想。列奥纳多·达·芬奇无疑知道怎样获得这一效果,这就是他所创的著名的画法——“晕涂法”,意大利人称之为“sfumato”(意为“烟雾”)。即是指不同色域之间逐渐进行细腻的过渡,不用清晰的轮廓线,是达·芬奇的作品中为人所熟知的一种手法。人的面部表情主要来自于眼睛和嘴角。在这幅画中,达·芬奇有意识地让眼角、嘴角模糊,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中,若隐若现,梦幻般幽深苍茫的山水背景更突出了这样的效果。
伦勃朗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早年师从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画作题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伦勃朗的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刻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尤其是画了100多幅自画像,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他的自画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
伦勃朗·范赖恩死后200年里,他的作品都很少被人关注。直到19世纪,他的画作被以法国为主的油画大国高度重视,他肖像画的用光,被摄影界命名为“伦勃朗光”。作为典型巴洛克风格的代表画家,他是继提香·韦切利奥、卡拉瓦乔之后又一位色彩大师和光影大师,在欧洲绘画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克劳德·莫奈
克劳德·莫奈1840年11月14日出生在法国巴黎。1871年,莫奈游历至荷兰的赞丹和阿姆斯特丹,创作了大量的荷兰风景画,同年11月前后回到法国并定居于塞纳河右岸的阿让特伊,创作于1872年的《印象·日出》在1874年的画展上名声大噪,并成为印象派被命名的主导因素。莫奈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最能够代表印象派的人物,印象派的名称就来源于他的作品《日出·印象》,他终其一生都在对印象派的理论进行身体力行的实践。相比于其他印象派画家与印象主义若即若离的关系,克劳德·莫奈始终对印象派技法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加之生性不善言谈,所走的艺术道路不被大众所理解,使得他给人一种孤独寂寥、遗世独立的感觉。
莫奈追求对光与影的探索,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和光线下的变化描绘了多幅作品,如火车站、教堂、响叶杨、草垛、睡莲等,这样反复而多变的创作,使得他对自然光影变化的感觉十分敏感,对色彩的运用也越发细腻自如,从而将瞬间定格为永恒。
保罗·塞尚
保罗·塞尚(1839—1906年)出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艾克斯,1861年塞尚在其母亲和妹妹的支持下,去往巴黎学习绘画,就读于苏维士学院,是法国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塞尚擅长使用重复而具有探索性的笔触来构建复杂的场景,作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之间艺术潮流发生重大变革的桥梁,一直致力于探究用色彩改变物体结构和体积的方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所提倡的“线条是不存在的,明暗也是不存在的,只有色彩之间的对比是存在的”这一观念影响了20世纪的美术界,包括亨利·马蒂斯和巴勃罗·毕加索在内的众多艺术家都尊称他为“现代绘画之父”。
保罗·塞尚为了表现自我的艺术思想,放弃了对造型和质感准确性的追求,甚至连细节和个体的真实性也有所忽略,转而通过色彩的差异来表现物体的几何效果和体积感。这种由刻画真实外观向展示艺术内在的转变,契合了他对于绘画的理念——“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复制现实,而是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效果”。如此创新的艺术理论引领了众多形式主义流派的出现,尤其是立体主义画派。
《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保罗·塞尚为夫人画的肖像。在这一作品中,保罗·塞尚完全不考虑西方传统肖像画所追求的逼真的形象刻画,也不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地位等。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用传统的以光影表现质感的方法来描绘的,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以达到他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质”——色彩与形体的表现。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03.30—1890.07.29)出生在荷兰的北布拉班特省津德尔特村。他的父亲提奥多勒斯·梵高是荷兰归正教会的牧师,母亲安娜·科妮莉娅·卡本图斯来自于海牙的一个富裕家庭。在提奥·梵高出生的前一年,他的哥哥夭折了,而在他出生后,他的妹妹和弟弟相继出生,但在之后的人生中,梵高只与弟弟提奥和弟媳威廉明娜保持联系。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奥维开枪击中自己的胸部,29日凌晨1时许,梵高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陪伴下去世。
文森特·梵高所取得的成就是那个时代的特例。首先他并未接受过完全的艺术体系教育,虽然他也为此去过一些艺术学校,但死板的教学体制令他反感。直到接触了印象派,他的画面色彩与风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因此才发展出超越印象派的个人风格,色彩成为了他的画面的主角,能够令人从中感知“心理和道德的重量”以及“可怕的激情”。尤其是象征真实情感的黄色,在梵高笔下成为了阳光、生命和雅威的代表。
另外,梵高热衷于描绘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他临摹让·米勒的《播种者》反映了个人的宗教信仰,他画的《向日葵》也充满了象征意义,直到最具盛名的《星夜》,他已经走得太远了,现实在他眼中变成了遥不可及的背景,唯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法熄灭的创作热情才能支撑他继续前进。旋涡的笔触、独特的视角、激烈的颜色、粗犷的轮廓和疯狂的设计,这些都成为了他的作品中别具一格的烙印,也影响了后世抽象派和野兽派的众多艺术家。
萨尔瓦多·达利
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出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的小镇费格拉斯,“达利”这一名字其实是他那在襁褓期就夭折的哥哥的名字。1919年,少年达利第一次参加画展,在菲格拉斯剧院展出自己的作品,并售出了自己的几幅作品,受到了当地报纸的好评。1921年,他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度美术学院学习,但是学院传统的教学无法传授给他渴望学习的东西。他潜心钻研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的艺术,大受启发。
1925年,身为学生的他以15幅画在巴塞罗那首次举行个人画展,巴勃罗·毕加索也光临画展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翌年,萨尔瓦多·达利到巴黎拜访画室里的毕加索。不过,由于拒绝参加学院的理论课考试,达利被圣费南度美术学院开除。1929年,他开始超现实主义的创作,他的绘画采用学院派的那种精细的写实手法,但又是去表现非真实的、疯狂的梦境空间,所谓“手绘的梦境摄影”。
皮埃特·蒙德里安
荷兰画家皮埃特·蒙德里安的创作生涯从1895年延续至1944年,其作品对整个20世纪的设计都有影响。彼埃·蒙德里安并不知道保罗·塞尚的作品,但他早期的绘画表现出同样的东西,即始终存在于偶然的表象之后的那些东西。然而他与塞尚不同,他的哲学基础主要是通神学。他相信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无论是山水、树木,还是房屋,都有其潜在的本体,这些本体外貌不同,实质却是相通的。画家的任务,就是要在画作中揭示那隐藏的实在结构,揭示普遍的和谐。
蒙德里安1911年去巴黎,接触到后期立体主义,并开始喜欢它。那是一种观察现实的新方法,这种方法虽说不同以往,却使他更坚信他自己正在走的路。不过,当他看到综合立体主义即拼贴立体主义发展起来,真实的物体被粘到绘画上时,他就不再想追随它了。他不能在自己的画上表现真实的东西,因为它们会引起感情,而感情会遮蔽纯净的自然,他的这一思路,也正是一两年后俄罗斯画家们所遵循的思路。
彼埃·蒙德里安在20世纪20和30年代的作品去掉了斜线与曲线,因为它们把观众“吸引进”图画,而横线和竖线则筑起一道栅栏,削弱观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由于使用了横线和原色,就造成一种清晰、明亮、有力的结构,其中的均衡和对称对蒙德里安来说是一种准则。
价值和影响
艺术史的载体
油画是艺术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载体,一幅油画也是它所处时代文化的集成。在油画艺术的历史中,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们运用自身精湛的技艺以及对艺术的热爱,把与他们的生活、思想、时代相关的自然现象、人物生活状态、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等,用超出常人的想象力描绘出无以数计的伟大作品留给世界,成为看得见的文化。穿越时空承载人类历史的记忆画面,馈赠给后世难以数计的艺术瑰宝,让人们分享油画艺术的华美与高贵。
欣赏价值
色彩之美
欣赏油画,则必须欣赏油画的色彩。印象派以前的油画,大都接受逼真画法的细描油画。远看近看都严谨周密,却失去了许多空间、气氛及微妙的色彩感受。而在油画的行进的历史中无数用色大师潜心研究色彩的科学,丰富了油画的技法,让油画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延伸了人们对美的思考,从而引导人们的心灵展开艺术的想象。
光影艺术
有时候画面上同样的景色,画家会用色调区分出清晨和傍晚,或是实物中不存在的色彩表现出自然的草木。有些油画并不写实,可是那些画面上独特的光影却总能打动人。那种光影或许就是艺术家脑海里刹那间的记忆,而画笔或是画刀上的色彩,帮助他即时完成了瞬间的涂抹,留给后人观赏时,细细品味悠长的一瞥。
情境优美
大多数画家喜欢去风景秀丽的地方写生,因为油画中表现的不但有秀丽的风景,更有作者本人的感受与情怀。江河湖海、骏马奔腾的豪迈在画家的笔下更加豪迈;森林树木、美丽的花朵在画家的笔下更加娇艳。画家不是机械地将景色照抄下来,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家首先是对自然无限热爱的,对生活有超出常人的认知,感受细腻,然后用自己多年沉淀来的艺术修养塑造美丽并享受创作的美妙过程。
相关作品
至爱梵高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由多洛塔科别拉、休韦尔什曼执导的全球首部手绘动画油画传记电影,2018年12月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电影讲述了传奇画家梵高颠沛流离的一生。这部电影由来自15个国家125位画师,全手工绘制65000帧油画,耗时七年完成。这部电影中的故事从文森特·梵高去世后一年说起,阿尔芒从父亲手中接过梵高的一封信,本来准备交给提奥·梵高,却得知提奥已经去世。众多问题困扰着阿尔芒,于是他踏上了探寻梵高精神世界和死亡之谜的旅途。电影的画面与梵高的原作高度相近,制作团队在车窗上映出的倒影、消散的眼圈等细节上进行细致描绘,让油画世界也营造出了真实感。
我与塞尚
《我与塞尚》是由达妮埃尔·汤普森编导,吉约姆·卡内、圭洛姆·加里尼主演的传记片,2016年9月21日在法国和比利时上映。本片刻画了法国文学巨匠爱弥尔·左拉和印象派绘画大师保罗·塞尚之间的决裂。在普罗旺斯如诗如画的乡间,年轻的左拉和塞尚彼此欣赏和启发,共同探讨艺术的真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二人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不断接近自己的理想,现实主义的爱弥尔·左拉和浪漫主义的塞尚最终无法继续彼此理解,也导致他们的友谊走到了尽头。
波洛克
《波洛克》是由艾德·哈里斯导演兼主演的一部传记片,2000年9月6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该片讲述了波拉克作为当代西方艺术的领袖人物,以其超乎寻常的天才和胆量创作了大量的抽象派油画作品,并为行为艺术的创立打下了基础。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艺术明星,但波拉克并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传统创作的精神激发了他原始的、充满野性的灵感,将灵感运用于油画作品,使他的内心世界得以表达,但自我封闭的个性又与其形成强烈的矛盾,加上对社会、对文化的不满,将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渊。于是,他酗酒、颓废,却从不停止创作。颓废的他在婚姻、事业、信仰上面均遭受挫折,直到1956年的一个夏夜,44岁的波拉克走完了短暂、痛苦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保存与注意事项
保养方法
注意事项
参考资料
oil painting.Cambridge Dictionary.2023-12-19
《至爱梵高》 一部疯狂的油画电影.百家号.2023-12-19
动画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热映 周一菡配音引人入胜.百家号.2023-12-19
我与塞尚 Cézanne et moi (2016).豆瓣电影.2023-12-26
波洛克 Pollock (2000).豆瓣电影.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