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运河

大运河

大运河(英文名:The Grand Canal),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延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总长3166千米,申遗河道长1011千米。大运河最早的河段开凿于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后历经隋、元等各朝代的不断修建形成现有运河体系,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南北向运河北至北京、南至浙江杭州,东西向运河西至洛阳市、东至浙江宁波。大运河沿途经过北京、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安徽、河南省江苏省浙江省等八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区域面积达到311269.97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2%。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最初是为了弥补地势原因导致中国东部东西向河道的不足而开凿,又因流域内不同河道间地层相互交叠致使平原地貌自北向南呈现连绵的起伏,故大运河河床也随之存在高差。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末期,夫差为了开凿沟,启动了运河的施工。至隋代时期,大运河形成以洛阳市为中心,向南可以通到杭州市,向北则连接北京的格局。到了元代,为了缩短距离,对运河进行了截弯取直,形成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长达到1794千米,相较于途经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明清时期为避免黄河洪水对运河河道的冲击,又重新改造了山东南部运河和淮阳运河。

大运河作为古代中国交通网络的核心,不仅为百姓提供了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也为中国领土的统一和管理、古代军队的调动、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迄今为止,大运河仍是重要的内陆交通方式,对保障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发挥关键作用。大运河具有河道长、流域广、修建历史久远、遗产类型丰富等特点,已知与大运河相关的遗址超过1100处。大运河沿线景点丰富多样,涵盖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现代艺术等多种类型,如通州燃灯塔、什刹海,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等。

命名

“大运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年间《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五》,有“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大运河在该书中是运河各段的统称。正史中首次出现“运河”这个词汇是在《新唐书》卷三十六《五行志》记载开成二年(837年):“夏旱,扬州运河竭”。宋史、明史、清史也通常用“大运河”来指代运河的统称。元、明、清使用“大运河”指代元朝后形成的运河及河道流域。在白寿彝先生所著的《中国交通史》、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史稿》、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等著作中皆用“大运河”统称运河。1997年,在《中国通史》中,用“京杭大运河”指代元代后的大运河,而对元代以前运河的表述中,并无“京杭”二字。在中国现代权威辞书《辞源》中,将京杭大运河等同于大运河,简称为“运河”。实际上元代后被称为京杭大运河的阶段仅仅是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京杭大运河并不等于中国大运河。在《韦氏新世界字典》中,以“Grand 运河”指代大运河。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大运河用于指代横贯中原地区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的统称。

位置境域

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经纬度范围介于30°12′N~40°00′N,112°25′E~121°45′E之间;南北向运河北至北京市、南至浙江杭州,东西向运河西至河南洛阳、东至浙江宁波。流域总面积达834.39平方千米,大运河文化遗产面积总计735.66平方千米,河道总长3166千米,其中申报的遗产区为208.19平方千米,缓冲区为527.47平方千米,河道长度1011千米。隋唐大运河呈现“人”字形,自元代起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呈“一”字形。

大运河整体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大运河大运河流经38个地级市和直辖市,横跨北京、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安徽、河南省江苏省浙江省六个省级行政区和两个直辖市。

历史变迁

先秦时期

公元前486年,夫差为解决因与齐国晋国争霸中原产生的军事补给等问题,从今扬州市附近开挖运河,引长江水向东北入射阳湖,然后折向西北,直到今淮安市附近进入淮河。因夫差在运河入长江口处修建城市名为“邗”,故称该河流为“通扬运河”。通扬运河全长不过150千米,是最早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后来隋炀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邗沟段便是以此为基础,也是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中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下令开凿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并亲自将其命名为“鸿沟”,鸿沟也因此成为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水运枢纽。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朝由于对江南运输和西南用兵的需要,建成了灵渠,开通江南运河,这两项水利工程决定了长江以南运河体的完成。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传旨监御史禄开凿灵渠,挖掘一条沟通湘、漓二水,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运河,以疏通粮道保障兵粮供应。西汉黄河及联运网的运河不断发展,公元前129年,刘彻采纳大司农郑的建议开凿漕渠,由长安渭河入渠,沿秦岭山脚,一直通到黄河。漕渠的开通使山东省的粮食物资可以水运到长安,使运河网与黄河连为一体。东汉开凿了阳渠,引南洛河洛阳市过城东太仓市,又引入谷水,向东至偃师区东南入洛河。东汉也很注重对通济渠和邗沟的治理,刘庄时期的水利专家王景修筑黄河大堤稳定河床,保证了汴渠航线的畅通。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扬州市太守陈登在邗沟入淮处修筑高家堰,以阻挡淮河对运河的侵扰。在中国大运河体系形成过程中,曹操开挖的卫河等几条运河使运河向黄河以北延伸。公元204-206年,曹操为北上消灭袁夫人残余势力,陆续在黄河以北开挖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河与新河四条运河。公元245年,孙吴孙权下令开凿西起今江苏句容市,东到今丹阳南塘庄,全长20千米左右的破冈渎。该渠道连接了钱塘江水系长江水系,后来其向东段伸展的丹徒水道成为隋朝江南运河的前身。东晋南梁时候着力开凿修治浙东运河。浙东运河自杭州市东渡钱塘至萧山区西兴镇再由西兴镇东至宁波市沟通了姚江甬江、钱塘江、曹娥江等12条自然河流。

隋唐时期

公元587年,杨坚为运兵运粮,自淮安市(今江苏淮安)至扬州市,开了一条运河,名为“山阳渎”,沟通淮河长江,大体上用的是通扬运河故道。至隋炀帝时代,大运河的开凿以洛阳市为首都,濒南洛河,通黄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通济渠,从洛阳引洛水入河,又从板渚(今河南荥阳附近)引河入汴渠,从今开封市折向东南,与淮河沟通。同年,隋炀帝又重修山阳渎,还进一步开挖西汉刘濞的茱萸沟,使之向东延伸,到达今南通市的如东滨海地带。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在黄河以北开凿永济渠。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重新疏浚江南运河,自京口区(今江苏镇江)引长江太湖之东,直达杭州市(今浙江杭州),全长400多千米。

唐朝隋唐大运河进行了艰苦不懈的疏浚、修整和开凿。主要工程包括四疏通济渠,五浚山阳渎(邗沟),三治江南运河,二凿丹水道,三治褒斜道,疏浚嘉陵江故水道,治理灵渠黄河汾水道。唐朝对于永济渠一线,也致力很多。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为增加永济渠水源,唐朝在引淇水入渠处筑石堰。为防止永济渠决口,先后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在沧州市西55米及县南55米筑堤。

宋元时期

宋建都东京汴梁(今开封市),主要的运输线靠的便是汴河。汴河从孟州河阴县(今河南荥泽县西)南面开始,引黄河的水,东流到了东京城下;再从东京城东疏浚汴河,宽广五丈,一支东过菏泽市(今山东曹县)、济州(今济宁市),到梁山泺(今山东东平湖),以通齐、鲁的漕运;一支东南流过宋州(今商丘市)、徐州市,由泗入淮,以通江、淮的漕运。于是汴河四通八达,成为转运的枢纽。在北宋时期,为了保障汴河的畅通和运输效率,进行了一系列的疏浚工程。

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后,政治中心转移至北京,对大运河裁弯取直,进一步开凿会通河、通惠河等水道,全长约1700千米,比隋炀帝时期建造的大运河,缩短约900千米。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是大运河变迁史上一次重大转变,将南北方各大经济区域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初步形成以长安、洛阳、开封为中心,北至北京,南至宁波,纵横东西、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体系,完成了大运河的第二次南北贯通。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是利用中国东部地区的一系列河流和湖泊,加以改造、接而成的。它南起杭州,通过江南运河、淮扬诸湖、黄河、会通河、卫河、白河、大通河,北达京师以东通州大通桥,全长三千余米。

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运河漕运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设置了京漕运使司作为中央管理漕运机构,还设置了专门的漕运总督负责运河的漕运管理。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明朝对会通河进行了扩建改造,引大汶河南旺湖,利用地势高的优势修建了南旺水柜,解决了会通河的水源问题,并改建和新建了三十多做座闸门。为了使运河免受黄河泛滥的影响,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在微山湖东岸开挖南阳新河。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舒应龙主持开挖韩庄中心沟。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泇河通航,次年韩庄运河通航,京杭大运河就此改道。

清朝时期对大运河继续加以疏浚和整治,尤其重视会通河与里运河的整治。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公元1683-1688年),清代水利专家靳辅先后主持修缮里运河及中运河,自此黄、运分离,大运河得以修复畅通。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由利津县入海,自此大运河分成南北两段。1902年清政府终止漕运,对大运河的经营也随之停止,京杭大运河水运贯通南北的历史宣告结束。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是中国运河的衰落时期。由于大运河漕运停止,且随着近代海运和铁路运输业的兴起,大运河的交通运输地位大幅下降。大运河长期失修,京杭大运河的部分河段断航,丧失了沟通南北的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大运河进行了新的整理和规划。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这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正式拉开序幕。经过多年的规划和研究,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工程于2013年顺利通水。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东平湖。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流域水系与特征

水系组成

干流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

京杭大运河干流河道全长1794千米,包括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及其他运河等河段。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市为中心,呈扇形向东北、东南方向发展,利用黄河水为主体水源,从北到南沟通五大水系,干流河道全长2700千米。干流包括永济渠通济渠主干河段以及广通渠、山阳渎(邗沟)、江南运河河段。

浙东运河主要指春秋以来不断完善的杭州市至宁波段运河。浙东运河干流河道全长213.1千米, 主要由人工河段和自然河段共同组成,自江口坝以下至甬江口,姚江、甬江干流为运河主,线自萧山区至上虞通明堰全部为人工开凿。其中绍兴段101.4千米,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干流。

主要支流

通惠河,属北运河水系,亦名通济河,元时为金水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开工,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完工,孛儿只斤·忽必烈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发源于崇文区东便门大通桥,流经朝阳区高碑店、双桥,于八里桥通州区境界向东经城关镇取中庄、永顺村在北关闸下600米处入北运河。河道全长21千米,流域面积250平方千米,河道最大排水能力为每秒350立方米。

卫河是海河河系的支流,因源于春秋时卫地得名。全长400多千米,其中干流河道长347千米,流域面积15290平方千米。发源于太行山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馆陶县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卫运河。最后再流经山东临清入南运河,至天津市入海河,并在沧县南又挖成捷地减河,引洪水直接入海。卫河流域年降水量一般为600多毫米,西部太行山区可高达700毫米以上。年径流深在100毫米左右,径流年际变化较大。

淮扬运河在清代又称为里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江苏省段的中段,北接中运河,南过长江接江南运河。淮阳运河全长169.5千米,流域面积321平方千米。河段从扬州市的施桥船闸延伸至淮安市的杨庄闸。沿线经过淮安、宝应县高邮市、江都、邗江区等县,连通淮河长江两大流域,串联洪泽区、高邮、邵伯镇等湖泊。该流域自然气候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年降水量在800-1100毫米。

江南运河是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北通长江,南达钱塘江,连通长江、太湖、钱塘江三大水系。江南运河河道总长340千米,江南运河位于长江三角洲,北起江苏镇江京口,东南经常州、无锡,绕太湖东岸到达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然后进入嘉兴市,最后到达杭州市江南运河地处亚热带南部和中亚热带北部,年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所处地势海拔多在10米以下,河段纵比降约为0.01/1000,南北俱高而中部低洼,无锡至嘉兴间尤甚。主要支流有丹金漕河、太浦河吴淞江望虞河上塘河、盐官下河等河流。

南运河起于四女寺枢纽,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河北省故城、景县阜城县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泊头市沧县沧州市市区、青县等县市,止于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的十一堡节制闸。河道全长309千米,左堤长271.36千米,右堤长273.1千米。流域地处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润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由于地势和气候的特性,该地区降水有明显地带性差异,且年内、年际分配极不均匀。

北运河,海河流域五大支流之一,是古运河至京杭大运河的北段。河道自温榆河军都山南麓至天津市大红桥全长238千米,河道弯曲,河床淤积较重。天津市境内河道长89.8千米,左堤长69.1千米。右堤长75.5千米。北运河上游源分为三支,分别为西支温榆河,中支白河及东支潮白河。通惠河、凉水河、龙凤河为北运河支流。该流域面积为61.66平方千米,气候属大陆性季风区,年平均降雨650毫米左右,年际降雨变化幅度大,春冬雨少,降雨多集中在7-8月。

湖泊

大运河沿线串通南旺、南阳、独山、微山县、高邮、太湖等大、小湖泊68个,并建有大、小渠道460余处,跨度广泛。大运河流域内有许多湖泊,如太湖、洪泽湖、巢湖等。这些湖泊为大运河提供了重要的水源,同时也具有调节洪水、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大运河苏南段贯穿太湖流域腹地及下游水系,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市,西依宜兴市,东近苏州市。太湖湖泊面积2427.8平方千米,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千米,湖岸线全长393.2千米。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太湖水系呈由西向东泄泻之势,平均年出湖径流量为75亿立方米,蓄水量为44亿立方米。

洪泽湖,水域横跨大运河淮扬运河段,是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湖底高程在常年控制水位下,平均水深4米以内,最大深度达8米,但大部分湖区仅有2米左右。由于湖盆浅平,水位稍有升降,即影响湖面积的变化。水域面积一般在2069平方千米,洪水期间湖面积达3050平方千米。洪泽湖承泄淮河上中游约16万平方干米的来水,蓄水水位高程12.5米时,库容量31.7亿立方米,最高水位16米时,库容135.14亿立方米,是淮河流域的一座巨型水库,经调蓄后,可南泄长江,东注黄海

高邮湖位于江苏省中部苏皖交界处,是典型的浅水湖。高邮湖北通洪泽湖、连淮河,东与大运河高邮段相邻,南经新民滩与邵伯湖连通,最后通过京杭运河与廖家沟入长江。高邮湖水位呈周期性变化,年内变化一般是4月最低,6月开始起涨,8月达最高值,至翌年1月进入枯水期。湖泊长48千米,最大宽度28千米。高邮湖常年水位5-5.5米,蓄水5-6亿立方米,汛期蓄水9.38亿立方米,天长境内水域约为70平方千米。高邮市境内431.5平方千米。

微山湖山东省最大湖泊,南北长125千米,东西宽6-25千米,周边长311千米,最大湖面积1266平方千米,总库容47亿立方米。南四湖区域是大运河济宁段的水运主航道。南四湖位于微山县境,是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个串连湖泊的总称,因在济宁以南而得名。湖面狭长,中部较窄,南北长约126千米,东西宽约5~25千米,湖面面积1266平方千米。1960年,在昭阳湖腰建成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全湖分为上、下两级。上级湖湖面面积602平方千米,下级湖湖面面积664平方千米。

地下水

大运河地下水主要是重碳酸型水和重碳酸硫酸氰化物混合型水,从空间分布来看,淮河流域因受海水影响存在化物型地下水,而从平原地区来看,地下水化学组分在区域上的水平分带性则十分明显,例如海河平原由山前向滨海区,其水化学类型由重碳酸水逐渐演变为硫酸水和氰化物水。地下水的酸碱性受土壤成分和大气降水性质的影响,整体上大运河流域地下水呈现中性偏碱,其中海河流域浅层地下水ph值大部分在7.0-8.5之间,呈微碱性;长江流域地下水ph值在7.0左右,呈微碱性,而江苏省沿海平原地带浅层地下水呈中性。截至2023年11月,大运河流经的海河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11.6米,黄淮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4.0米,长江三角洲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3.2米,至浙东地区沿海一般平原地区,地下水平均埋深4.9米。

水文特征

大运河的水位变化较小,一般在1-2米之间波动。流量也受到降雨量、引水量、蒸发量等因素的影响。大运河的水质较差,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化合物氨氮、总磷等。水质问题与沿岸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污染等密切相关。大运河容易发生洪水,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由于降雨量较大,水位和流量较高,容易导致河道溢出。同时,大运河也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由于降雨量较小,水位和流量较低,容易导致引水困难。大运河的流向流向总体概括为五种流向:天津市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长江以南的丹阳市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

径流

大运河经过中原地区东部大部分地区,其所经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多年平均降雨量从500毫米到1500毫米不等,径流量和降水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流域径流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北运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998亿立方米(1956-2020年),最大年径流量为16.29亿立方米,出现在1956年;最小年径流量为0.757亿立方米,出现在1981年。2001-2022年的年径流量均值为6.757亿立方米,为多年均值的135.2%。

漳卫南运河称勾湾以上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38.81亿立方米,合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11.6毫米。其中,漳河(观台站以上)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7.94亿立方米,合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00.8毫米;卫河(楚旺站以上)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9.60亿立方米,合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45.4毫米。

 江南运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量74.79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601.7毫米。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浙江天目山高区中心多年平均年径流深达1000毫米以上,西部山丘区为600~700毫米,东部平原400~600毫米。径流年内分配和降水相似,多年平均3~6月4个月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0%~60%。径流的年际变化剧烈,并有丰、平、枯交替的特点。

鲁运河的北段小运河、位临运河属于徒骇马颊水文区,该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一般为30-80毫米,径流深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径流集中在7至10月的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5%-90%。鲁运河的南段梁济运河韩庄运河属于湖东水文区,多年平均径流深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由350毫米减至100毫米。径流深的高值区在枣庄市东北的山东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一带,年径流深在350毫米以上。

水质

京杭大运河21世纪初水质较差,V类水和劣V类水占到60%以上,至2011年后彻底消除了V类水和劣V类水,水质有了明显的改观;2013~2016年,京杭运河以上各用段冰质均为Ⅲ类水,水环境质量状良好。2015~2018年,京杭大运河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Ⅰ类比例提高10.8%,劣Ⅴ类断面比例明显下降。

水温

在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从春季开始受气温上升和辐射增强的影响,水温逐渐上升并随气温保持稳定;到入秋以后,受气温和太阳辐射降低的影响,水体开始放热,水温逐渐降低;到了冬季,受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影响,北方寒冷地区河道表层处于覆冰状态,河流近底层水温仍保持4摄氏度左右,南方河流受气温变化影响较大,水温一般低于最低气温2摄氏度左右。

北运河流域上下游同一时间段水温变化不显著,以代表站北运河干流通县站2010年逐日水温表为例,4月至10月水温在10摄氏度至27.5摄氏度之间,其中12月、次年1-2月水温在5摄氏度以下,3月水温在在5摄氏度至10摄氏度之间,11月水温在20摄氏度以下。

南四湖地带是整个运河的主要航道部分,平均水温保持在14.9摄氏度至16摄氏度之间,全年内最低水温出现在1月份,基本保持在1.6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

南运河多年平均水温多在14-15摄氏度,全年以1月份水温最低,为2-2.5摄氏度,7月份水温最高,为27-42摄氏度。

冰期

大运河流域纬度跨度较大,分跨亚热带、温带两个温度带,流域内南北温差大,致使河道冰期差异明显。

漳卫南运河冰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至2月底开春前,约两个月即六十天左右。实际上小雪节气后南运河的河道已出现浮冰,故南运河冰期应在2个半月到三个月。

冰期通常出现在12月,当温度连续三天都在零下3摄氏度甚至以下时,湖面便会结冰,冰面厚度平均在12厘米左右。

北运河在11月封冻,3月解冻,每年封冻时间至少长达100天以上。

地理特征

气候

大运河跨越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两大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光照充足,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气候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按具体河段划分,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北部的苏北运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带;中运河南部的里运河、里运河及江南运河处于亚热带季风季候带。

年平均气温黄河以北介于10~13℃,黄淮之间介于13~14℃,江淮之间介于14~16℃,长江钱塘江之间介于16~18℃。历史上北京地区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4℃,杭州市地区极端最高气温为49℃。

年平均降雨量为500-1300毫米,年蒸发量为600-1500毫米,以秦岭——淮河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亚区,北方地区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浙东运河段为大运河流域降水量最多区域,降水量高达1100-1300毫米,南运河段为大运河流域降水量最低区域,降水量在500-80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300-2900小时,年辐射量为每平方米5500-6800兆焦耳

地质

地质构造

大运河流域中的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地质构造上属新生代断块凹陷区。江淮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以淮阴-响水断裂带为界,北面属于华北地台苏鲁隆起,以太古代、下元古代为结晶基底;南面属扬子准地台苏北坳陷,以中元古代为结晶基底。长江中下游地质构造上受淮阳弧和宁镇反射弧的控制,除部分属淮阳地盾外,全部位于扬子准地台的范围,即位于淮阳地盾和江南古陆之间的狭长地带。

地层

大运河流经的华北平原基底由一系列北北向至北东向隆起和凹陷相间组成,上面覆盖着深厚的新生代松散沉积物,此沉积物除山麓地带为洪积扇堆积,滨海地带夹着海相沉积外,大部分为河流相冲积和湖相沉积。局部地区有第四纪玄武岩喷发夹石长江三角洲地区除太湖地区、浙江临平及金山区等地有零星的前第四纪地层出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所覆盖,老地层自前震旦系至白垩系出露齐全,第三系多潜伏于第四系之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砂砾与粘性土交替出现、具明显变化的疏松碎屑沉积,其第四系沉积物厚度由陆向海逐渐增厚,西南部40-200米,东、北部200-300余米,第四系砂层上部一般较细而松散,下部较粗而密实;粘性土层,上部以质地较软的“灰色层”为主,间夹数层“杂色硬土层” ,下部则以棕黄色为主色的杂色硬土层为主。

地形地貌

大运河跨越了华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太湖流域,流域内地貌为低缓丘陵与剥蚀平原为主,整体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各河流含沙量不同,冲积扇和自然堤的厚度、宽度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大运河的河道河床也随之有高差,起伏不平。沿运地势具有“三起三伏”的特点,起伏高差一般在20-40米之间。第一段降落段为从北京市天津市通惠河段,第二起伏段为临清市至徐州会通河段,第三降落段为从长江崇德,从崇德至杭州市河床又略隆起。大运河流域内海拔范围在0至50米之间。大运河海拔最高点为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镇,该地区海拔38米。

大运河流经的地形单元有中原地区黄淮海平原东部边缘地带及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地区太湖流域两大碟形洼地。区域内地形平坦,河流密布。浙东运河从西向东横亘宁绍平原,该区域地形南高北低,东比西略低。

华北平原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势平缓倾斜。由山麓向滨海顺序出现洪积倾斜平原、洪积一冲积扇形平原、冲积平原、冲积一湖积平原、海积一冲积平原、海积平原等地貌类型。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构成了华北平原的主体,即黄河冲积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和河下游冲积扇平原。大运河华北地区段主要包括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自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贯通后,华北平原城镇体系重心整体东移,流域城水关系的主导因素由自然主导转变为人工驱动。

长江三角洲从地形上可分为里下河平原南缘、河口沙洲区及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南缘主要由一系列河口沙坝为主体的亚三角洲并联而成。河口沙坝组成物质较粗、地势较高,一般4~5米,长轴略呈东西走向。沙坝之间为古长江流淤积而成,组成物质较细、地势较低,亦略作东西走向。河口沙洲区由一系列正在发展的河口沙坝组成,成陆晚,地势低。太湖平原地形上是一巨大碟形洼地,洼地底部即属老三角洲部分的湖沼平原。地面高程一般2.5-3.5米,是长江三角洲湖泊集中分布区,由二叠系石英砂岩等坚硬岩石组成的孤丘分布密集。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也是中国大运河历史水道、水利工程、运河聚落等相关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江苏省境内现有大运河通航里程最长,浙江省省内大运河主要由江南运河南段及浙东运河组成,安徽省境内大运河主要为隋唐大运河中的通济渠故道。

土壤

大运河流经中国东部平原地带,流域内土壤类型多样,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南多为富铝质土区域,淮河以北地带多为硅铝质土区域。其中华北平原地带土壤类型多为棕壤、褐土及黑垆土,长三角的土壤分区情况有,太湖平原、里下河水稻土区;江淮丘陵黄棕,水稻土区;浙西、赣东北及鄱阳湖红壤、水稻土区;浙西、赣东北及鄱阳湖红壤、水稻土区;鄂东南、皖南及浙西红壤、黄棕壤、水稻土区;闽浙沿海低山丘陵及附近岛屿水稻土、红壤区。

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大运河流域南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区域,水稻土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大致可分为淹育、育及潜育等三种类型。水稻土是中国很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可充分利用。

黄棕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主要在苏皖丘岗山地,在苏、浙、皖的山地土壤垂直带也有分布。分布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北缘,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红壤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褐土主要分布于山西省河北省辽宁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大运河流域是中国受到季风影响的主要地区,从植被生态角度看,自然植被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具体划分为4个亚带,从北京经天津市、河北至聊城市南郊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亚带)代表种有辽东栎、槲栎等;从聊城经济宁市徐州市至淮安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南亚带),代表种有栓皮栎、青檀等;淮安市至高邮段为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北亚带)代表种有栓皮栎、化香、枫杨、榔榆等;从高邮市经扬、镇、常、锡、苏、嘉至杭州市段为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南亚带),代表种有青冈、苦槠枫香树山槐、构骨等,马尾松杉木王油茶等在此亚带内分布较为广泛。其中水生植物主要包括莲藕、芦苇、水葱等,浮游植物主要以硅藻门绿藻门蓝菌门、金藻门为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水生植物有野菱莼菜水蕨

动物

大运河流域的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腹足纲等水生动物,以及鸟类、两栖纲爬行纲等陆生动物。大运河中的鱼类资源丰富,有鲤鱼、鲫鱼、鱼等几十种鱼类。这些鱼类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运河流域的微生物种类也非常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物种丰富,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为38种,主要包括软体动物门13种、寡毛类14种、多毛纲3种、蛭类2种、摇蚊类4种和甲壳亚门2种,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大运河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鱀豚中华鲟长江鲟白鲟江豚等。同时也是“四大家鱼”、川陕哲罗鲑黄颡鱼铜鱼、、鳜等重要经济鱼类种质资源及其栖息地。重要经济物种有中华鳖、黄鱼、湖鲚、银鱼科、鳜、河蚬、翘嘴红鲌、鲢、银鲴银鲫赤眼鳟、鲤类等。

自然保护区

山东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山东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市境内,地跨微山县鱼台县任城区3个县(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11651.07公顷。南四湖湖区是大运河济宁段的水运主航道,该段运河贯穿流域南北,将流域分为湖东和湖西两部分。微山湖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交通要道,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和重要调蓄枢纽。微山县人民政府在1982年批准建立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它也是山东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200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其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四湖保护区面积广大,森林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同时存在,保护区内公园藻类植物8门、11纲、20目,46科、115属;维管植物108科、333属、539种;其中,国家I、Ⅱ、Ⅲ级保护植物9种。区内还分布有脊椎动物337种,特别是鸟类多达221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2.3%,占中原地区鸟类种数的17.3%。微山湖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这是因为1949年以来几次较大规模开发,使湿地面积缩小,直接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或直接变为池塘、农田等人工生态系统。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泗洪县境内,北枕大运河,南依淮河,东临烟波浩渺的洪泽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936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6663公顷,缓冲区面积17579公顷,实验区面积15123公顷。洪泽湖是大运河的第一水源之湖,在保障大运河畅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湖泊湿地面积29154公顷,是中国21个重要湿地之一,也是江苏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该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7月1日,以湿地生态系统、大鸨等鸟类、鱼类产卵场及地质剖面为主要保护对象。洪泽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己记录到植物217种(亚种)、鸟类14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2种。洪泽湖自然保护区的人为干扰主要包括渔业捕捞、围网养殖、围湖造田、船舶运输等,无节制、超负荷的资源开发,这些人为干扰导致该自然保护区出现湿地退化。

人类活动

城镇建设

大运河流域城市的兴起得益于运河的开凿和治理。随着运河的开通,沿线城市如扬州市苏州市杭州市等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这些城市依托运河,发展起了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北京既是国家漕运的运输终点,也是大运河最北端的城市,大运河的北起点白浮泉就在北京境内。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面与天津市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千米。北京的城市建置及业态结构受到运河走势制约,因北京具备重要政治与军事职能,部分漕运建置又让步于首都营建及军事布防,城市形态与运河相互影响。大运河作为北京的主要漕运通道,对北京的经济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保障了首都的粮食供应,而且促进了南北物资的融汇,为北京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更增强了朝廷政令的通达以及对全国的掌控,也是体现国家对沿岸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新渠道。大运河对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大运河对外传播京师文化、南方士人的北上交流,促进形成了北京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传播力以及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总面积1.52万平方千米。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也是陆上丝路与大运河的唯一交汇点。洛阳作为大运河南北两段的衔接点,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散的枢纽。隋唐大运河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运河沿岸区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而位于运河交通枢纽中心位置的洛阳更因此成为商贾云集、极尽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隋唐大运河以洛阳市为中心,在沟通物质交换的同时,大大削去了地域文化的不平衡,促进了河洛文化的传播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正是由于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广泛交流,由原来单一的丝绸之路到运河贸易,以洛阳为中心的汉唐文化圈到唐朝时期正式形成。

宁波地处浙江省东北部、大陆海岸线中段,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嵊州市新昌县、上虞区,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市三门县天台县相连。宁波位于大运河末端,也是大运河与世界的连接点。大运河宁波段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西自余姚市入境,向东经斗门、余姚城区、丈亭镇慈城镇、宁波城区至镇海甬江口入海,是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大运河(宁波段)的开凿与变迁对运河城镇、运河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承载着宁波1200年的建城史,促进了运河聚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带来了宁波老城、余姚古城、慈城古镇、镇海县城、丈亭镇、高桥镇、长石镇和半浦村等运河城镇和运河村落的兴旺,促成了城镇建设与运河水系的紧密结合发展。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位于大运河中部,淮河下游,处于中原地区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北接连云港市,东毗盐城市,南连扬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邻宿迁市。东西最大直线距离132千米,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50千米,面积10030平方千米。淮安位于大运河与淮河交汇处,在大运河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淮安因运河之便,城市发展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大运河沿线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粮食储备中心、淮北食盐集散中心。现在的淮安段大运河仍然是国家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的主通道,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水运主动脉。大运河淮安市段全长56.08千米,淮安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共有2处遗产区、1段河道、5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临沂市,西与菏泽市接壤,南靠枣庄市徐州市,北与泰安市交界,地形以平原洼地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济宁位于大运河山东段运道的中段,凭借其河流汇聚、湖泊环绕的地理优势成为南北运输的重要水陆码头及商品集散地。自元代大运河开通后便在济宁设立了河道管理机构,经元、明、清三代的经营,济宁成为了京杭大运河的中枢要地,更使济宁逐步从一个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小城镇,创造了近代济宁数百年间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济宁市拥有申遗保护规划里程293千米、运河文化遗产59处、相关历史文化遗产84处以及包括南旺分水点段的11处申遗点,大运河济宁段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9处。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就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镇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16850平方千米,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集中分布在西部、中部和南部:平原占26.4%,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南起点,在大运河文化精神谱系中具有独特地位。大运河的线性文化特征控制了杭州城市的基本空间形态,奠定了“上到湖墅,下到江头”的沿运河走向延伸的城市格局。纵横交错的街道和河渠,构成了杭州市城市的整个布局。元代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杭州成为全国三大都会之一,同时通过延伸浙东运河通江达海,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杭州市内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大运河河道穿行而过,还有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

交通运输

古代漕运

大运河最初的主要功能是漕运,即运输粮食等物资。在古代,大运河通过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将中原地区的南北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漕运,南方的粮食和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满足京城和北方地区的需要。同时,北方的马匹、铁器等也可以运往南方,促进了南北之间的贸易和交流。隋唐是大运河漕运的发展时期,集中体现在运河开凿与漕运组织管理等方面。明清时期是漕运的全盛时期,不仅对大运河全线进行局部修复和治理,还针对船舶制造设立了相应的专门机构清江工部分司。北宋通济渠黄河、惠民、广济四河进行漕运,其中以汴河所运漕粮最多,漕运方向大体也是东南、西北向。由于大运河的开通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成为漕运的重心。这一时期是漕运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成法、固定的职官和额定的年漕量,漕运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经济体系

近现代航运

近现代大运河交通运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运河航运管理机构设置、通航设施建设、港口建设和航运发展四个方面。在通航设施建设方面,1958年,交通部成立京杭运河建设委员会,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四省人民政府分别成立大运河工程指择部,通过对运河干、支流及湖区航道的规划和开发,运河的通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航里程也有所增加。在港口建设方面,山东省、江苏省及浙江省在运河沿线相继建成了一批等级高、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港口,并且逐步健全运河交通安全标志体系。在航运发展方面,凭借水运廉价、运量大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运河仍常年担负着沿线地区大宗物资中转集散及能源运输的战略任务。

水利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而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分东、中、西三线实施,其中东线工程以京杭大运河及其相平行的河流作为主要输水路线。东线工程的建设可被视为当今对大运河的又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东线输水主干线长1135千米,其中黄河以南625千米,穿黄段17千米,黄河以北493千米,其建设主要为补充沿线城市生活环境、工业、农业及其他用水。东线输水线路从长江下游三江营附近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大运河扩建为输水主干线逐级提水北送,经里运河三阳河苏北灌溉总渠中运河徐洪河韩庄运河、不牢运河、房亭河、南四湖、梁济运河等河段联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运,送水至东平湖分两线,一路向北在位山与解山之间以倒虹吸隧洞立交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市;另一路从东平湖向东送水到山东半岛经济南至威海、烟台市的输水干线、支线总长989千米。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南旺分水枢纽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开工建设,工部尚书宋礼汶上县民间水利家白英经过勘察,在戴村筑坝建分水工程,使大汶河西行,从南旺入运河,七分向北流,进入漳、卫;三分向南流,进入黄、淮。南旺分水枢纽疏浚三湖作水枢,建闸坝,调节水量,保证漕运畅通。其坝址选定合理,因戴村是遏汶河济运较为理想的制高点,符合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至南旺水脊分水,疏浚三湖。白英抓住了“引、蓄、分、排”四个环节,实现了蓄泄得宜,运用方便。2023年4月,南水北调东线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入选第五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科考研究

考古研究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

柳孜运河遗址位于江苏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距离溪县城25千米,在百善镇西偏北方向8千米处。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认定,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柳孜运河遗址为其中一个申遗点。1999年,淮北市在宿州至永城公路柳孜段发现古运河河堤。考古工作者在1999年、2012年先后两次发掘,发现一些重要遗迹和出土文物。其中有8艘唐朝沉船,一座石筑桥墩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瓷器、陶器、铜钱、铁器、石器等。柳孜运河遗址保存完好,对于研究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流经路线、河道结构、水工与造船技术、漕运历史、商旅活动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

隋唐大运河回洛仓遗址考古

回洛仓位于隋洛阳市城北3.5千米处(今瀍河回族区瀍河回族乡小李村、马坡村西),也是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置的一座国家粮仓。整个仓城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组成,城墙宽3米;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呈长方形;仓窖排列东西成行、南北成列,非常整齐,仓窖数量大约为710座。这些仓窖开口现距地表深1.1米至1.3米,窖口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规模较大。2004年以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回洛仓遗址进行考古工作,确认了范围、布局等。回洛仓遗址的发掘展示了大型官仓的储粮规模和仓窖形制特征。这个考古发现为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提供了隋朝大运河开凿和利用的珍贵实物证据。

隋唐大运河含嘉仓遗址考古

隋唐大运河含嘉仓遗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隋代,为皇家粮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后废弃。20世纪70年代发现,出土铭砖、大量生活器皿、炭化粮食等文物。含嘉仓储粮主要来自河北、山东省、河南、江苏省等地农民租税,其每窖贮粮多者可达10万石以上,仓城内有仓窖400余座,总储量约25万公斤,可供10万人10年之用。含嘉仓的发现,为研究隋唐大运河与东都的关系及中原地区古代地下粮窖结构和储粮方法,以及研究隋唐对粮仓的管理制度、漕运情况和农业经济等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大运河的申遗及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提供了重要资料。

镇江双井路宋元粮仓漕河遗址考古

镇江双井路宋元粮仓漕河遗址位于京口区大西路以北、电力路以东、长江路以南、胜利路以西的古运河东岸。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为配合镇江市“双井路片区旧城改造”项目,镇江博物馆考古人员对该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先后发现了宋元时代大运河仓储遗迹、元代石拱桥和元代大运河遗址。河道遗迹由河床和河堤两部分组成,其中河床堆积由宋代延续至清代,出土有宋元青瓷、甲片、明清青花瓷、紫砂陶器等。道以北揭露有宋、元时期的仓基遗迹,遗迹区南北总长约200米,东西宽亦近200米,分布有11座仓基,分为北宋南宋、元代三期,其中2座北宋仓基呈南北排列,8座南宋仓基呈东西对称分布,1座元代仓基位于南宋时期的中轴线到路东侧。运河、石桥、仓储、长江,四者有机一体,共同构成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大考古发现。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水污染

21世纪以来,京杭大运河的水质较差,污染较为严重,与运河连通太湖微山湖洪泽湖也较为严重,同时这三个湖泊也是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水体。运河干流水体及沿程湖泊的外来污染源主要包括外来河流流域的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水及水产养殖中饵料投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东运河曾出现水草丛生、水质变差等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运河沿线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航运及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部分河段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等一系列突出性、复杂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恶化,大量河道废弃干涸,被改作他用,甚至成为倾倒垃圾的场所。运河周边绿化水平不均衡且无连贯性。

水资源短缺

大运河黄河以南段常年有水,黄河以北端中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的沧州城区段和西青区城区段现状是基本常年有水。南运河的其他河段,小运河目前基本处于干涸状态。

环境保护

国家政策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切实保护和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带。2020年8月3日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了《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在大运河生态系统修复保护方面,提出加强湿地河湖林草生态系统修复治理,严格保护水资源;在大运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方面,提出对饮用水水源地加强保护,并加快推进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工业污染及船舶港口污染。

地方法规

山东省济宁市制定《济宁市大运河岸线保护管理条例》,于2023年9月27日经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已公布,将于1月1日起施行。在大运河岸线保护管理领域,该《条例》是针对大运河岸线保护管理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省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所需必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负责河长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将大运河遗产河道保护纳入工作范围,并列入各级河长履职考核内容。

202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从加强大运河水系治理,完善大运河沿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升大运河水质等方面作出规定,从立法层面强化对大运河水环境的保护。

风景名胜

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

什刹海位于北京中心城区,位于元代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北京运河的水源、水柜与码头。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三个自西北向东南连续排列的弓形湖泊组成。什刹海景区南至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环、东至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占地面积323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3.6公顷,绿地面积11.5公顷。景区内不仅有大片的水面,还有古庙、王府、桥梁、名人故居等。元代郭守敬通惠河,与京杭大运河直接沟通,什刹海成为元代京杭大运河码头,漕运的终点。什刹海景区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有著名的恭王府和花园,有古今名人故居,也有代表老北京特色的胡同、四合院,还有宽阔的水面,热闹繁华的地安门外大街。1992年北京市政府将其定为历史文化风景区。在2000年批准的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地区的面积是最大的。

扬州瘦西湖风景区

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览面积2.5平方千米。瘦西湖是大运河的支流,也是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规划面积12.23平方千米,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2平方千米,是以古城文化为基础,以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瘦西湖古典园林群为特色,与城市紧密相依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扬州瘦西湖风景区是由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护城河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大虹桥、白塔、钓鱼台、庄、小金山、熙春台、徐园等。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的瘦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通州燃灯塔

通州燃灯塔,又名“燃灯佛舍利塔”,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北京东门通州城北垣之内,始建于北周年间,唐贞观七年(633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塔身,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该塔为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密檐式塔,塔由双束腰须弥座,十三层塔身与二层莲台塔刹组成,全高56米,乃北京地区最高之塔。1979年,燃灯塔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通州燃灯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其列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的合并项目。

相关文化

中国大运河发展到今天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在长达3200千米的大运河沿线,拥有1100千米27段的世界遗产河道和58处世界遗产点。大运河纵贯南北,连接8省35座城市和大量乡村,分布着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楚汉淮扬吴越等七种不同地域文化形态,以及园林文化、戏曲文化、工艺文化等众多文化类别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人物

隋炀帝

杨广(569年~618年),杨坚独孤伽罗独孤伽罗嫡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朝统一天下之后,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调运南方的物资来供应北方。因此,当时的统治者隋炀帝决定开凿运河,沟通南北。公元605年4月14日,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最初开凿的是通济渠,随后几年里面又分别开凿了永济渠、邗沟、江南运河。这样南起浙江杭州,经过江苏省山东省、河北、天津市直到北京,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00多千米的一条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就此而诞生。

陈瑄

陈瑄(1365年-1433年),字彦纯,安徽省庐州府(今合肥市)人,明代军事将领,中国明代治理京杭运河的水利名臣,明清漕运制度的确立者。陈为明朝的漕运事业奋斗了三十年,是明代漕运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身为总兵官,总督漕运,不仅重视漕运工程的建设,也重视漕运工程的管理。并以淮安市为中心,在疏浚南北两段京杭运河的工程中,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为大运河南北贯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著名的治理京杭大运河的水利专家,为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和漕运管理制度的创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郭守敬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邢台市人,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一生治理河渠沟堰几百所,公元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建设。为实现京杭运河贯通,他进行系统勘测、科学规划,先后主持建成会通河、通惠河,南自宁波市、北至大都的元明清大运河至此基本成形。郭守敬对元大都水利的建设贡献最为突出。他以什刹海的东岸作为北京城最初规划设计的起点,经过全面勘察,他提议将北面的高粱河水系和永宁宫附近的一片水域接通,再向东南开凿一条人工河接通已有的大运河,这样不但解决了漕运船只在城里的停泊,而且给大都城找到了足够水源,从大都到通州这段河道就是通惠河,而通惠河在大都的起点就是什刹海,因此什刹海成为漕运码头,从大运河北往的船只可以直通这里,促进了元大都的经济发展。

艺术作品

诗词文学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吟咏《汴河怀古》一诗,为因修筑运河而致王朝覆亡的隋炀帝正名,大运河至今对南北通航居功至伟,如果隋炀帝没有驾龙舟取乐一事,他的功绩堪比治水的大禹。“至今千里赖通波”,竟无一字虚设。《全唐诗》收录皮日休有关运河的吟唱诗作计有4首,除了《汴河怀古》外,另有两首写江南运河,这当是诗人为任苏州刺史时所作。

全本昆曲《红楼梦》》是曹雪芹所著作的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虚构小说,而《红楼梦》和大运河密不可分,比如《红楼梦》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运河城市。故事开始于苏州古城阊门,结尾处又提到了毗陵驿,此处是运河沿线的一个重要驿站。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为官经历也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康熙二十九年,33岁的曹寅被提任苏州织造局,35岁时调任江宁织造,并被康熙四次钦点到扬州市出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寅的一生与大运河紧密相连,曹氏家族的运河故事也再现于《全本昆曲《红楼梦》》的人、事、景中。

建筑

纵穿南北11个纬度的大运河流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营造体系。以三、四合院为基本平面单元的各类组合形式是运河北方地区房屋的形制和模式,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南方枕河而居的运河人家,沿着运河建房,建筑厅井多为横长边形,三、四合院共存。大运河的居民住宅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北京四合院和天津市院落式民居为代表的京津民宅,第二类是以豫东、鲁西南、皖东北、苏北等地民居为代表的黄淮民居,以合院式建筑组合为主。第三类是江淮民居,主要是指扬州市泰州市等地,横长的天井是这类民居的特征之一。第四类是江南民居,民宅大多数为楼居,而且沿运河边都有廊道。尽管这四种民宅特点各异,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互有交流传承,在互相影响中走向成熟。因为沿运河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有不少世家建筑逐步在沿线形成了一批名宅,其中有以扬州盐商为代表的南方风格,也有以河南康百万庄园为代表的北方风格。在运河沿线城镇,会馆最初的作用是联络乡情和集会、议事的公共场所,后逐步演变为商人们存货、居住和议事的重要场所。大运河沿线著名的会馆有宁波庆安会馆、扬州岭南会馆、聊城山陕会馆、开封山陕甘会馆、苏州全晋会馆等。

绘画

绘画大师如“吴门画派”“扬州八怪”的丹青妙手,饱蘸大运河“文化之水”浸润的生花妙笔,画出了一幅幅风格独特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开封的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更以《清明上河图》而饮誉古今中外。清代画家徐扬以全套12卷的长卷乾隆南巡图》绘画记录了爱新觉罗·弘历第一次南巡的场景,大运河在这幅长卷中屡屡现身,比如第二卷描绘乾隆皇帝乘轿从德州市附近的一座浮桥过运河的情景。

戏曲

大运河在元代实现了南北贯通,促进了刚刚成熟的戏曲艺术在共通互融中快速成长。无论是元代的杂剧和南戏,明代的南戏诸腔和弦索声腔,还是清代的昆弋诸腔以及花部乱弹,不管是南戏北上还是北曲南下,各个时期的戏曲样式都带有了鲜明的“依河而生”或“因河而兴”的特征。昆曲中的昆山腔起初流行于苏州市一带,后以大运河沿岸江南城市为中心,沿河次第向北向南向西拓展,其后传播范围慢慢扩展至全国,并很快压倒当时流行的弋阳、海盐诸声腔,独占歌台舞场。稍后,运河沿岸的扬州市成为昆山腔活动的主要阵地。不久,运河周边的南京也成为继苏州后的另一个昆曲中心。

相关民俗

运河让渔夫、船家、纤夫、脚夫和码头工找到了自己的营生,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形成了运河人家特殊的生产、生活、节庆习俗。如淮安市的运河渔民的“交船头”“汛前宴”“满载会”等习俗。这些习俗都是祈愿实际生产的收获,直接、真切地体现出劳动人民希望实实在在收获丰收的愿望。沿运地区的渔民捕鱼归来,同鱼贩交易时,双方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渔家捕获甚丰,有鱼可卖时,并不是大声吆喝叫卖,而是用篙杆挑起一件衣服,俗称“物子”,竖在船头,表示有鱼要卖;鱼贩需要买鱼时,则在自己的船头挑起一底朝下的篮子作“物子”,篮底朝下空着,表示要买鱼,以招徕渔家。

世界遗产

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三位当时平均年龄达79岁的专家,联名致信京杭大运河沿线的18个城市市长,呼吁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这些遗产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

大运河在古代王朝的时间序列和区域、跨区域的空间里实现了功能的价值性延续,对其进行意义追寻,既是文化遗产层面、知识系统层面、民族精神等层面的传承与发展的需求,也是文化传播及战略布局的需求。首先,大运河作为文化载体发挥了对文化的聚合、传播、催生的作用。运河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使得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精英文化的价值观念较快地渗入大众生活中,区域间文化的融合性极强,各种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并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分拆、合并,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新文化。其次,大运河作为文化联结纽带连接南北,并进而通过其他东西之河道及交通枢纽相互联结,形成了经济、文化传播的网络。在这个意义上,运河与其他自然河流一起,共同构建了中国地域的线性框架性格局。同时,大运河分别在宁波市洛阳市与丝绸之路交汇,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的连接线,将草原、沙漠、丝绸之路联系成一个环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通道。最后,大运河开挖、通航所形成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活磁场,不仅漕运群体、商人组织、河工人群等因运河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且也造就了运河流经区域社会人群特殊的生存、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人们不一样的风俗观念。

大运河作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水上交通线,不仅是国家综合交通立体网规划蓝图中内河航道发展的主骨架,更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古代的大运河漕运带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流域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南粮北调、南布北调的物资调剂作用,推动了南北方之间的商品货物交流。特别是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四百年间,运河的商品流通远远超过漕粮的运输量,这对于促进全面的物资交流和商品经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将黄沙、矿石、渣土等原本散装露天运输的大宗货物,通过绿网预覆盖封尘、转入集装箱密封后进行集中运输,是治理扬尘、货物泄露等运输中产生污染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位于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市市区的大宗物资运输主要依赖水运。水路运量约占杭州综合运输总量的1/3。发电用煤、建筑材料、钢筋等城市建设发展所需的重点物资的80%以上都是由水路进入杭州,京杭大运河内河航运为杭州各建设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重要荣誉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大运河.国家文物局.2024-01-25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名录在线平台.2024-01-25

世界遗产大运河重要数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2024-01-24

大运河.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1-25

..2024-01-25

探寻运河之源 感知运河文化.人民网.2024-01-28

..2024-01-24

..2024-01-25

..2024-01-25

..2024-01-29

..2024-01-25

..2024-01-25

..2024-01-25

通州燃灯塔:运河文化的地标性建筑.大运河遗产保护办公室.2024-02-02

北京大运河故事丨什刹海畔话名胜.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2024-02-02

望穿天际全是景 黄白粉黛顺水流|大运河文化遗产系列故事之“瘦西湖”.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2024-01-27

..2024-01-25

..2024-01-25

文物说史|运河千里开通途.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2024-01-30

..2024-01-26

..2024-01-25

..2024-03-08

运河之堤.徐州市纪委监委.2024-03-13

..2024-01-25

..2024-01-25

..2024-01-25

..2024-01-25

赵彦志:隋唐宋时期汴河河道和漕运的管理.中华网.2024-01-25

..2024-01-25

..2024-01-26

..2024-01-29

..2024-01-26

..2024-01-26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简介.中国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2024-01-26

京杭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中国政府网.2024-01-26

..2024-01-26

..2024-01-26

..2024-01-26

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成果展——柯桥区浙东古运河.浙江省水利厅.2024-01-26

..2024-03-04

第一章 流域概况Ⅰ.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24-01-31

..2024-02-02

..2024-01-26

太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4-01-27

河道概况——太湖、苏南运河.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第一辑 南四湖.山东省情网.2024-01-31

..2024-01-31

《地下水动态月报》2023年11月.中国水利部.2024-01-31

大运河的流向和水文特征.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2024-01-28

中国大运河遗产:历史及科技价值.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24-03-05

..2024-03-05

..2024-02-06

第一章 流域概况Ⅰ.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24-02-06

徒骇马颊水文区.山东省情网.2024-02-06

第三辑 湖东水文区.山东省情网.2024-02-06

..2024-01-28

..2024-01-28

地表水水质(包含河流、湖泊、大中型水库水质).北京市水务局.2024-02-26

..2024-02-26

申遗成功九年,杭州再塑大运河.杭州市投资促进局.2024-02-26

..2024-03-05

..2024-02-23

海河 (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零叁网.2024-02-26

..2024-02-26

德州文史丨第37期 浅谈南运河的三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德州市委员会.2024-02-23

..2024-01-31

..2024-02-26

..2024-02-26

中国海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构造概况.OSGeo中国中心.2024-02-06

..2024-02-07

..2024-02-02

..2024-01-29

华北平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4-02-06

..2024-03-05

..2024-03-05

长江三角洲.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4-02-06

..2024-01-28

..2024-02-02

中国土壤地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4-02-06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兴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02-06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江苏省自然资源.2023-08-20

..2024-01-29

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2-01

江苏省生物环境状况(2006年度).江苏省人民政府.2024-02-07

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7-24

《山东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29年)》.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01-27

南四湖流域丰沛运河滨水生态修复规划.期刊网.2024-02-07

关于发布山西五鹿山等22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及功能分区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生态环境部.2024-01-27

洪泽湖湿地景区 AAAAA.泗洪县人民政府.2024-03-10

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散乱污”建成森林公园 千年运河展新韵.贵州省纪委监委.2024-02-07

..2024-01-27

江苏省自然保护区名录(截止2012年底).生态环境部.2024-01-27

中国古代漕运的社会意义.苏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3-06-11

北京概况 北京概况 overview.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2-23

北京的大运河到底在哪?.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3-07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特征与当代意义.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2-23

基本概况.洛阳市人民政府.2024-02-23

洛阳:一条隋唐运河,连起陆海丝路.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3

下一篇: 隋唐大运河行之洛阳:运河几多事 试问洛阳城(二).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2024-03-10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聚焦千年古都洛阳.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2-23

洛阳在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影响.洛阳市文物局.2024-03-10

自然地理.宁波市人民政府.2024-02-23

【融媒课堂】中国大运河的尽头在哪儿?.临西发布.2024-03-07

“四问”《大运河(宁波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宁波市人民政府.2024-02-23

地理位置.淮安市人民政府.2024-01-28

..2024-03-01

一河千载通南北 合力保护谱新篇.国家文物局.2024-02-23

..2024-01-28

济宁市人民政府.济宁市人民政府.2024-01-28

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 大力弘扬运河文化.济宁市人民政府.2024-02-23

..2024-01-28

02.自然地理.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2024-01-28

讲好运河故事、彰显运河魅力,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怎么建︱千年大运河,流淌向未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4-03-07

杭州运河文化的显性特征.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2024-02-23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2024-01-28

..2024-01-28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10年综合效益显著 .中国政府网.2024-01-28

南水北调东线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成功创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汶上县人民政府.2024-01-28

柳孜运河遗址.淮北市人民政府.2024-01-28

回洛仓概况.洛阳市文物局.2024-01-28

含嘉仓概况.洛阳市文物局.2024-01-28

..2024-01-28

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考古发现.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2024-01-28

..2024-01-28

聚焦!中国水利报专版报道!点赞绍兴水利保护、传承、利用浙东运河新成效.绍兴水利.2024-01-28

水利部:正在深入研究大运河实现有水的方案.界面新闻.2024-01-28

夯实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环境基础——《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解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4-01-29

一图读懂《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生态环境部.2024-01-28

全国首部!《济宁市大运河岸线保护管理条例》施行.齐鲁网济宁.2024-01-29

浙江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人民网.2024-01-29

《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5月1日起施行.人民网.2024-01-29

一起来看大运河北京段沿线文物遗产点.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1-31

什刹海名片网站.什刹海:品味北方水乡最佳处.2024-01-27

走进景区.扬州瘦西湖官网.2024-01-27

瘦西湖的申遗路径之选.扬州网.2024-01-31

弘扬文明风尚 打造一流景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工作纪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文物局.2024-01-27

燃灯佛舍利塔.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1-28

燃灯塔.北京市文物局.2024-01-28

文物古迹|燃灯塔.首都博物馆.2024-01-29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1-28

隋炀帝杨广.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28

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2024-01-28

陈瑄.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28

漕运总兵陈瑄在淮安的重要贡献.淮安区报.2024-01-28

12位历史治水名人.潍坊水利局.2024-01-28

郭守敬.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1-28

文化专题节目《运河·中国》第十集:诗情隽永.廊坊市卫健委.2024-01-28

运河文化 | “ 皮陆” 江南运河诗话.中宏网.2024-01-28

江山壮丽 我说大运河丨一部红楼梦 根在大运河.央广网.2024-01-28

追寻,大运河文化里的红楼梦.光明日报.2024-01-28

运河沿线的民居和名宅.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1

中国大运河沿线有哪些著名的会馆?|运河百问55.我苏网.2024-03-04

京杭大运河 文化大运河.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2024-01-28

诗画里的大运河.澎湃新闻.2024-01-28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 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齐鲁网新闻.2024-01-28

【“戏韵之河”讲述梨园春秋(上)】流淌在2500年时光里的南腔北调.江苏省科协.2024-01-28

缘水而成的运河民俗.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2024-01-28

..2023-07-03

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京杭大运河-腾讯新闻.江苏《中国国家历史》官方账号.2023-07-28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2024-02-06

..2023-07-03

京杭运河二通道开通在即 预计今年6月底全线试运行.杭州日报.2023-07-03

..2023-07-03

..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