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姓入闽
八姓入闽史称衣冠南渡,是指晋朝永嘉年间(公元308年)中原战乱导致大量汉族士族南迁至福建省地区的历史事件。此次迁徙主要涉及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个姓氏,是中原人民首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闽地原住民的初次大融合。
在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引发的“五胡乱华”,中原社会动荡不安,大批士族和民众被迫逃离故土。永嘉二年,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率先迁入闽地,主要定居于南平市的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及晋江沿岸等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地区。除了这八姓外,迁入福建的还有杨、钟、梁、翁、温、卓等姓氏及蓝、雷等少数民族。随着时间推移,更多北方移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涌入福建省,晋江因此得名,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八姓入闽对福建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人口迅速增长,尤其在福州市,晋安郡人口激增一倍以上,形成了以林、陈、黄、郑为主的姓氏结构。其次,中原先进的文化、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随移民传入,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纺织、青瓷等手工业兴起。再次,汉化进程加速,闽地原住民逐渐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方言。
说法探源
林姓起源
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姬宜臼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市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此外,拓跋宏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左传》中宗周有公林父,卫国有孙林父,晋国有荀林父。鲁国有季氏家臣林雍,林楚,林不。孔子有弟子林放。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现卫辉市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史载:商朝太师比干被商王朝帝辛所害,正夫人(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姬发牧野之战败商朝军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黄姓源腾
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史籍《竹书纪年》,这九夷是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因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市西的黄山和辛集市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市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黄氏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
何姓起源
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郑姓起源
郑氏图腾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 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姬静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华州区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姬宫湦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南洛河以东,黄河、济河以南的虢、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族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姬宜臼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淮阳区)、宋(今商丘市)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开封市,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
詹氏源流
詹姓源起久远而又头绪繁杂。其中一种最主要的说法是,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姓苑》所载,周宣王封庶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子孙以国为氏。周代,尤其是春秋时期王族和公族子弟以封国为氏,他们的子孙又以各种方式命氏,詹文侯子孙以国或封地(邑)命氏,称为“詹氏”(见词条:詹氏和詹姓)。詹文侯在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不理政事,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邱姓来源
邱姓本为“丘”姓,邱姓源分别为出自姜姓、姒姓、妫姓、他族改姓。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姜子牙(姜姓,吕姓,名望)因辅佐姬发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淄博市东北旧辛店),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东汉《风俗演义》载:“齐太公望封营丘,支孙以地为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姜姓,姜太公后裔,因辅佐有功,其中一子被赐丘姓。
3、出自他族改姓。。《后汉书·乌桓传》载乌桓有丘氏,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拓跋宏迁都洛阳市后,《魏书。官氏志》载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因此,丘、邱本同源。民国初,近代诗人丘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当前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胡姓探源
谈及胡姓的肇端,根据《通志·氏族略》所总结的数十种姓氏的规则,胡姓来源可以归纳为:以谥为姓、以国为姓、改姓为胡。胡公满本姓妫,名满,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谥号。公当为爵位,而妫是舜所得之姓。据说殷革夏命,分封舜的后裔于陈,西周 仍旧承认这一事实。陈国王室为妫姓,胡公满之后裔有不为国军而不能姓妫者,则以谥号为胡,即为胡姓。春秋时期,在现安徽、河南省境内曾经建立过两个胡国。一个为姬姓胡子国,另一个为归姓胡子国。异姓两个胡子国,依据姓氏形成的一半规则,其中应有以国为姓的。可是胡氏的各种家谱、族谱中几乎没有以胡子国的国君为本家族的祖先的记载。由他姓改从胡姓,是胡姓的又一重要来源。传说东汉的重臣胡广本姓黄或王,他的 亲生父母因为贫困而不能养育他,于是将他置于翁中,投入河里。至于翁中的婴儿沿河顺流而下,有一胡姓长者听到婴儿的哭声,捞起浮翁,将孩子养育成人,这位黄姓的子孙便改从了胡姓。李唐皇家的后裔为胡三公拯救与危机之中,其后发达,遂为明经胡氏。随着少数民族的汉化,贵姓胡氏者甚多。最初见于史籍记载的北魏之纥骨氏取中原地区之姓,为胡氏。此外,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人改姓为胡的
闽籍人物
林姓
1、林默(960年——987年),尊称“妈祖”(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 莆田湄洲(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一位姓林的女子。妈祖十六岁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双,拥井而上,后有仙班簇拥着,把铜符授给她,女伴们都骇得跑开,妈祖则受之不疑,不一会便灵通变化。此后,她虽身在室中,却能时常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无不奇中。能驾云飞渡大海,拯救海难,还经常为人治病消灾,远近的人都很感激她,并称她为“神姑”、“龙女”。
2、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省侯官县(今闽侯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罂粟、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3、林觉民(1887-1911),汉族,福建闽侯人,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黄花碧血党人“三林”(即林文、林觉民、林尹民,他们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英烈)之一。幼嗣可山先生,性聪慧,幼体弱善病,早丧母,未尝就外傅。14岁时,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义塾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语。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统筹部,筹划黄花岗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黄姓
1、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为入闽始祖,生于李漼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郭威广顺三年(953)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时,享寿八十有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旧坐向。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黄峭之第十子 黄化为 闽粤客家始祖。
以第一世昌意(黄帝之子,有熊氏子派)计算,黄峭为第一百一十七世。
2、黄仁泽(890年——965年),福建省侯官县(今闽侯县)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人,唐干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又名黄讽,字仁讽,号仓山生。据史记载:黄璞第五儿子,唐朝乾宁乙卯(895年)武状元,累官至伪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百林)事迹载福州市志。葬上林。妣文氏子慕华居仓山,慕风徙翁潭前黄。王鸿鹏等主编《中国历代武状元》有载。
3、黄中庸(1030年——1110年),《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祖籍 福建省省兴化军城西府西巷(今莆田市西雷山巷110号黄侍中第尚存),黄太常卿第。北宋景甲戌进士,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四年(1052年)中福建乡试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此后,司马光徐温荐其才任太常博士北海市通判,旋任邵武市知府,后入朝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后擢侍中兼枢密院副使,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省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后蔡京恶之,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祐党禁而致仕焉。
陈姓
陈嘉庚(1874年——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其祖籍福建省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仁德里集美村。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入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 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民国 14年(1925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一手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学校。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市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市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陈氏定理”),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另有相关影视作品以陈景润为名。
郑姓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明末名将,著名的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人。弘光时监生,朱聿键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帝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他督师十万“气吞吴”的豪迈气概,苦撑大厦之将倾的执著,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无不凝结为一种伟大的精神。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699年迁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詹姓
1、詹先野,建州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时名士。其博鉴经史百家。仁宗天圣四年领乡荐,继应贤良科。后隐居武夷,吟咏山水间,终日忘归,人谓其有仙风道骨。
2、詹体仁,建宁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宋代大臣、名士。少从朱熹学,后进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职,后因参予策立赵扩,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后又改任静江知府,任内减免赋税,赈粮救灾。官终司农卿。其博极群书,疏荐为当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遗集》。
邱姓
邱怀,畜牧学家。福建省上杭县人。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兽医系。曾任西北农学际讲师。建国后,历任西北农学院副教授、教授,全国地方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主持制订、修订秦川牛种畜省企业标准和国家标准。1979年至1981年主持完成秦川牛早熟性和肉用性能研究,为加快秦川牛选育速度,使秦川牛由役用型向肉役兼用型发展提供了依据。著有《养牛学》,主编有《中国牛品种志》《实用乳牛学》。
何姓
何遂,福建省闽侯县人。字叙甫,笔名贱夫。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大学第二期。先后参加辛亥革命、讨袁“二次革命”和护国、护法战争。曾任护法军政府靖闽军总司令、直隶军官团教育长。1924年参加冯玉祥发动的辛酉政变。曾任国民军第三军参谋长、陆军第四师师长、航空署署长,黄埔军校代理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辽吉黑抗日后援会副会长兼主任干事、抗日战争第一战区高级幕僚室主任、西南行营总顾问。抗战胜利后,从事民主活动。建国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司法部部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欧洲观战记》等。
胡姓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宋经学家。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王安石废弃春秋,安国以为其乃先圣传心之要典,故仍潜心研究二十年。文定。著有春秋传、资治通监举要补遗等。
参考资料
闽侯三处千年古墓被盗(组图).海峡都市报.2024-02-02
泉州侨乡体育馆三千余人同台 祭拜万姓先祖(图).闽南网.2024-02-02
“福州”知多少.遇见福州.2024-02-02
福建姓氏渊源与分布特点.福建省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2024-11-11